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接受情况的反馈、师生相互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等,都必须凭借教学语言,可以说,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5-068-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解答问题、交流情感等,一般都必须依靠有声口头语言来完成。教师讲课是否精彩,学生听课兴趣是否浓郁,都跟有声的教学语言息息相关。有关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则与学生学习成绩有负相关。作为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间、空间中的有声系统的语言,其艺术性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谨简约
严谨,是指准确、科学、全面、完整,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错误,尽量减少口误。特别是新授课,学生对老师所讲述的知识是首次感知,更要注意其概念表述的确切,逻辑揄的严密。如果表述不准确,模棱两可,就很有可能给学生以误导,留下永久性的错误。
简约,就是语言干净利落,要言不烦。(1)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2)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讲述他们容易接受、领会、理解的话;(3)清楚无误,不瞎绕圈子,用尽量短的时间传递尽量多信息。
课堂教学语言不够简约的主要表现是:(1)“题外话”太多。毫无选择地旁证博引,毫无目的地大肆发挥,喧宾夺主,夸夸其谈。(2)“口头禅”太多。几乎每句话,或每段话都夹杂“啊”、“这个”、“是不是”一类的口头语。(3)“重复语”太多。同样的话语,反复讲述,罗嗦繁冗,拖泥带水。
二、声情并茂
语言要富有音乐性,表达的情感应充沛而动人。
一是要注意语调变化。法国哲学家帕期卡说过:“说话的语调可以左右最明智之人,并且能改变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则要求,对于同样一句话,作为教师应该能用25种不同语调表述出来。心理研究表明,听觉器官在经受长期不变的声音刺激后,对该声音的感受性就会降低,且导致人的疲劳。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科目不同,内容不同,所传达的感情不同,语调也应不同。
如果根据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性质进行划分,可分为描述的语言、解释的语言、论证的语言、演示的语言、感染的语言、辅导的语言等等。这此不同类别的语言功能有所差别,语调亦相应予以变化,以与其功能相契合。
二是要有节奏感。“节奏是音乐的命脉。”课堂教学语言节奏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益。教师“讲”和学生“听”如果协调“合拍”,就是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使学生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1)避免语速过快或过慢。(2)考虑“三要素”,准确把握语速。第三,考虑环境因素,教学场所空间大,听课人数多,特别是大型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语速要适当放慢,让后排同学都能听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如果教学场所噪声较大,也要放慢语速。
总之,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调和节奏的变化,以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应,造成为领会所授知识所必需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大脑皮质持续地处于积极而活跃的最佳思维状态。
三、形象典雅
教学语言是介于书面语与口头语言之间的语言,要通俗明白,但又不同于一杯“白开水”,一览无余毫无滋味,应既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形象的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远在天涯为近在咫尺、化艰深难懂为明白通俗,其“优美典雅”洋溢在字里行间,而非刻意雕琢与粉饰,时时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不仅能得到丰富的知识营养,而且能驱动学生想象,受到美的感染。
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
第一,用形象的类比取代抽象的阐释。一般地说,对感官富于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用类比的方法将事物的性状、特征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善于启发诱导,多多采用生动事例。准确无误的事实能将深奥的整理形象化。据史料记载,一次上海某大学举行“美的阶级性”的讲座,先由一位著名教授主讲。这位教授满口生硬的术语、定义,使人越听越糊涂,结果听的人越来越少。轮到鲁迅先进讲授时,他从家乡浙东农民讨媳妇,不要“杏眼柳腰”、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式的“美人”,而要“腰圆臂壮”、肤色红润的健康农家姑娘谈起,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由于农民与地方經济、政治地位不同,审美观点和标准也就不同,从而无可辩驳地得出“美是有阶级性”的结论。许广平曾回忆道:鲁迅先生从容的讲课风度,娓娓动听的语言,生动可感的事例,常能一下抓住“听众”,使你乐而不倦。
第三,精心锤炼描述性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描述性语言特用于客观地反映事实、活动、人物的语言。这种语言大都运用于讲述记叙文体的课文或内容。”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一组写景文章的时候,精心设计了一段导语:“法国雕刻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无处不在。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似乎又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锦绣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情文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这诗一般的语言,使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喜悦。
总之,教师要多研究课堂语言的艺术,用生动、形象、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的语言弹奏出动听音乐去感染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5-068-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解答问题、交流情感等,一般都必须依靠有声口头语言来完成。教师讲课是否精彩,学生听课兴趣是否浓郁,都跟有声的教学语言息息相关。有关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则与学生学习成绩有负相关。作为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间、空间中的有声系统的语言,其艺术性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谨简约
严谨,是指准确、科学、全面、完整,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错误,尽量减少口误。特别是新授课,学生对老师所讲述的知识是首次感知,更要注意其概念表述的确切,逻辑揄的严密。如果表述不准确,模棱两可,就很有可能给学生以误导,留下永久性的错误。
简约,就是语言干净利落,要言不烦。(1)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2)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讲述他们容易接受、领会、理解的话;(3)清楚无误,不瞎绕圈子,用尽量短的时间传递尽量多信息。
课堂教学语言不够简约的主要表现是:(1)“题外话”太多。毫无选择地旁证博引,毫无目的地大肆发挥,喧宾夺主,夸夸其谈。(2)“口头禅”太多。几乎每句话,或每段话都夹杂“啊”、“这个”、“是不是”一类的口头语。(3)“重复语”太多。同样的话语,反复讲述,罗嗦繁冗,拖泥带水。
二、声情并茂
语言要富有音乐性,表达的情感应充沛而动人。
一是要注意语调变化。法国哲学家帕期卡说过:“说话的语调可以左右最明智之人,并且能改变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则要求,对于同样一句话,作为教师应该能用25种不同语调表述出来。心理研究表明,听觉器官在经受长期不变的声音刺激后,对该声音的感受性就会降低,且导致人的疲劳。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科目不同,内容不同,所传达的感情不同,语调也应不同。
如果根据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性质进行划分,可分为描述的语言、解释的语言、论证的语言、演示的语言、感染的语言、辅导的语言等等。这此不同类别的语言功能有所差别,语调亦相应予以变化,以与其功能相契合。
二是要有节奏感。“节奏是音乐的命脉。”课堂教学语言节奏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益。教师“讲”和学生“听”如果协调“合拍”,就是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使学生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1)避免语速过快或过慢。(2)考虑“三要素”,准确把握语速。第三,考虑环境因素,教学场所空间大,听课人数多,特别是大型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语速要适当放慢,让后排同学都能听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如果教学场所噪声较大,也要放慢语速。
总之,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调和节奏的变化,以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应,造成为领会所授知识所必需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大脑皮质持续地处于积极而活跃的最佳思维状态。
三、形象典雅
教学语言是介于书面语与口头语言之间的语言,要通俗明白,但又不同于一杯“白开水”,一览无余毫无滋味,应既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形象的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远在天涯为近在咫尺、化艰深难懂为明白通俗,其“优美典雅”洋溢在字里行间,而非刻意雕琢与粉饰,时时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不仅能得到丰富的知识营养,而且能驱动学生想象,受到美的感染。
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
第一,用形象的类比取代抽象的阐释。一般地说,对感官富于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用类比的方法将事物的性状、特征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善于启发诱导,多多采用生动事例。准确无误的事实能将深奥的整理形象化。据史料记载,一次上海某大学举行“美的阶级性”的讲座,先由一位著名教授主讲。这位教授满口生硬的术语、定义,使人越听越糊涂,结果听的人越来越少。轮到鲁迅先进讲授时,他从家乡浙东农民讨媳妇,不要“杏眼柳腰”、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式的“美人”,而要“腰圆臂壮”、肤色红润的健康农家姑娘谈起,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由于农民与地方經济、政治地位不同,审美观点和标准也就不同,从而无可辩驳地得出“美是有阶级性”的结论。许广平曾回忆道:鲁迅先生从容的讲课风度,娓娓动听的语言,生动可感的事例,常能一下抓住“听众”,使你乐而不倦。
第三,精心锤炼描述性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描述性语言特用于客观地反映事实、活动、人物的语言。这种语言大都运用于讲述记叙文体的课文或内容。”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一组写景文章的时候,精心设计了一段导语:“法国雕刻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无处不在。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似乎又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锦绣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情文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这诗一般的语言,使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喜悦。
总之,教师要多研究课堂语言的艺术,用生动、形象、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的语言弹奏出动听音乐去感染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