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ehu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为例,介绍了学院在教师课堂教学改革、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工程、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工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人才质量的制度保障工程五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效果。
  关键词: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108-03
  Abstract: Taking Ocean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the college has achieved in five aspects, namely, teaching reform of teacher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level of young teachers,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pro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and system guarante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s quality, achieving significant effect of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teaching quality; promotion project; reform
  一、概述
  大連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11年8月,由原来的海洋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与海洋环境工程学院的全部专业组合而成。围绕本科办学,学院成立以来,新增本科实践教学基地5个,目前已签署协议的本科实践教学基地达到32个;发表教改论文15篇;出版著作5部,其中1部获大连市社会科学进步奖[1]。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学院成立以来,学生获得各级科技竞赛、授权专利、发表论文等共60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9项、市级9项、校级26项;2012-2013年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项,其中省级5项,校级10项[2]。
  学院在“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工作上针对教学培养方案、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3]。
  二、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本科综合素质提升计划
  (一)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工程
  学院田涛老师、李敏晶老师采用泛雅教学平台开展课程教学。首先,教学知识点的讲授录制。基于学生的最佳注意力的5-8分钟,李敏晶老师将卤代烃内容设计成10段5分钟左右的视频,并进行针对知识点的微视频录制。其次,线上建课。教学环节可以设置不同的考核分数权重,时刻自动统计,老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一目了然。最后,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内完成视频、作业、课件的观看与学习。缺乏师生交流己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翻转课堂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始逐步地实现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教学评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传播方式、获取渠道发生重大改变的今天,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的老师们,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备战”和实践。
  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学院魏海峰副教授利用教务处改造的活动桌椅小教室针对30人以下的小班授课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通过讨论式教学方法,将专业理论课中包含的理论、知识点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前一周将讨论的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上课过程中老师针对案例提出3-5个实际问题,围绕实际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学院魏海峰副教授从2016年5月份开始使用雨课堂,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张国琛及教学督导组的老师和学院领导的好评。2016年10月份,在学院全院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为全院教师做了雨课堂使用经验交流的报告。交流内容包括雨课堂的来历、优点、使用方法,对电脑软硬件的要求,并通过现场演示的方法示范了雨课堂课件的制作过程,针对学校教学楼电脑硬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带笔记本电脑、使用手机热点实现笔记本电脑网络连接的方法。同时学院也通过多种途径向学校主管部门及领导呼吁教学楼安装无线网络系统,更加方便师生使用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会后,学院很多老师对使用新网络技术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有秦玉雪、于晓明、方蕾、田洁等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雨课堂,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2016年11月受学校教学质量控制与保障处邀请魏海峰老师对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做了雨课堂使用的培训。来自全校十几个学院的35位青年教师参加了雨课堂经验交流教学沙龙活动。会后多位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使用了雨课堂教学工具开展了教学活动。魏海峰老师利用工作之余为对雨课堂感兴趣的老师单独培训了7人次,通过集中、分散的雨课堂经验交流使全校几十名青年教师从中受益。同时,魏海峰副教授的工作受到了各级部门领导的肯定,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颁发的“智慧教学之星”荣誉称号。
  (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工程
  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按照传统,每年6月份都会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讲课比赛,通过讲课比赛,可以使青年教师互相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对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院每年定期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要求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评委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及各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担任,评委对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进行点评,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学院选拔赛,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赴学校参加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例如2017年6月24日在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王珊获得二等奖,秦玉雪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此类活动的开展对于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交流、提升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走出国门,前往发达国家大学研究团队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学习了先进的思想,掌握了前沿的研究方法,为本校、本学科的科研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近五年来,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国资助的老师达到5人次,通过出国交流学习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科研能力,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打下了基础。
  2. 名师传帮带活动
  学院定期邀请辽宁省教学名师为学院青年教师开展授课示范活动,通过该活动,可以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素养,亲身感受老一輩优秀教师的教学风貌。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于6月15日特邀学院辽宁省教学名师刘长发教授为学院青年教师讲授了一堂教学示范公开课,学院40岁以下青年教师聆听了本次示范课。这是学院连续5年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系列活动之一。课堂上,刘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授课内容深入浅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激情,充分展示了辽宁省教学名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本次课堂教学赢得了青年教师的一致好评。
  3.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担当新进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该制度实施5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海洋资源专业的刘奇老师在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刘海映教授的指导下,先后获得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基金、校列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等多个科研项目,在研经费达到25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韩蕊博士2017年来学院参加工作在刘鹰教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请书,第一年成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三)海洋科技蓝色英才班培英拔尖人才
  学院所属的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六个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入学时经过统一笔试、面试两个环节,选拔30名优秀学生组建海洋科技蓝色英才班,“蓝色英才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海洋科技班集中培养一年。集中培养阶段后,学生回到所学专业普通班学习,学校继续为他们集中开设部分学科基础类和专业特色类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提升学科素养;从大学二年级中集中选派1/3的学生分别赴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从大学三年级开始进入导师制培养阶段,通过“双向选择”方式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强化科研训练,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近几年“蓝色英才海洋科技班”学生中,共有34人次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2014级“蓝色英才班”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95%、六级通过率62%,获得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奖15人次,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达62%。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工程
  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组织学生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外,还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的机会。2017月7月18日,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举行第二届“我身边的海洋”——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自2016年7月开展以来,今年已经是第二届调研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一直受到包括国家海洋局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及高度评价。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广大学生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平台,更是我们大海大人面向社会展现我们海洋学子风采、体现当代海洋人责任与担当的舞台。
  (五)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学院组织各专业、年级的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之外,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通过争取社会资源,每年自主设立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项,每个项目5000元,鼓励学生们进行创业和创新科学研究,扩大了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受众范围。近三年,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获批大创项目近40项,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使近百名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受到了锻炼,提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独立创业的能力。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为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抓手。
  (六)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是专业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多年来学院十分重视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近三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学院计划打造一批精品在线课程。积极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在线课程,打造优质教学资源,扩大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面和影响力。“十三五期间”,自建和引进相结合,重点建设10-15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完善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全部课程的教学文件及教学资源等网上开放;引进5门左右校外优秀在线课程;总结和探索在线课程建设经验和评价体系,提升我校在线课程建设质量;积极申报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力争建设1-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学院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程群及平台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李敏晶副教授主持开展了全校化学平台课课程的改革,将全校包括水产养殖、生物技术、水产动物医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等专业上的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建成校级化学平台课,平台课根据不同专业需要每门课设置2-3个平台课程,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选择长学时或短学时的平台课程,既提高了教师资源利用效率,又保证了专业的不同需求。同时对各相似的课程开展了课程群建设,如渔业资源课程群、物理海洋学课程群、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群、捕捞系列课程群等,通过课程群建设将多门课程的教师组织起来,通过沟通课程教学大纲、授课内容、交叉部分知识的衔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解决了课程之间的衔接和串联问题,理顺了课程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学院教师开展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微课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的教改项目包括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天然产物化学、鱼类行为学、海洋生态学、环境毒理学;微课课程建设包括海洋生物学B、分子生物学B。涉及的专业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海洋技术专业等六个专业,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其他课程建设改革还包括蓝色课程体系下海洋资源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环境影响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
  三、结束语
  通过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一系列活动,提升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近3年来,学院共获批教改项目21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智慧教学之星1人,获得2015-2016年度辽宁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成果一等奖;2013-2015年大连市高校优秀基层党建品牌荣誉称号[5]。
  参考文献:
  [1]张明亮,张洪兴、黄薇,等.海洋类专业本硕贯通培养模式研究——以海洋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7,1:13-15.
  [2]张燕,隋传国,张瑞瑾,等.案例教学在海洋资源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7(10):48-49.
  [3]黄妙芬,孔亮,张明亮.物理海洋学科研究生出海团队建设模式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2):139-142.
  [4]王栋,张明亮.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与高校科研相结合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6):60-61.
  [5]王磊,田鸽,张铭化,等.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红绿蓝-海洋先锋工程”为例[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7(4):136-139.
  [6]张硕,钱卫国,李云凯.提高涉海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5(16):56-57.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多元文化教育体制下,大学生们对于自身的职业形象规划多停留在对于职场中公众面前树立的印象,即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包装的理解上。文章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剖析当代大学生个人职业形象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设性地提出规划措施,以帮助大学生们在自我认知、内心素养方面,从内到外获得全面提升。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个人职业形象;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
期刊
摘 要: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相关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承担着地质知识传递和学习兴趣培养的双重任务。文章针对目前边疆高校地学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和民族大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如何在“新丝路“视域下提高边疆高校地学专业教学质量,以期为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和激发边疆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边疆高校;教学方法;普通地质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
期刊
摘 要:助学金评定是高校体现政府关怀行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采用实验法针对目前高校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以适度关心和保护学生隐私为基础,采用“三民主两集中”一道评选程序,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地评选助学金。在班级实践此评定办法后,针对评定结果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学生100%的肯定,说明此评定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助学金;“三民主两集中”;评定方法  中图
期刊
摘 要:研究地方实际、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应用人才是地方高校的核心功能。邢台学院从实践教学入手,实施产学融合、精实课程,主动研究邢台需求,精准服务邢襄经济,打造科学研究的“邢台”特色。实施本科生助研制度,在科研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实践中培育应用型人才。走出了一条”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助研培育应用人才“的特色育人之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特色;邢台学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
期刊
摘 要:我国目前社会普遍存在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与按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地方本科院校遵循规律,大胆创新,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实践,探索专业与学科转型发展规律,加快转型发展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与行业发展的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用技术;转型发展;实践研究  
期刊
摘 要:“中国梦”蕴涵共同理想、中国精神、信仰追求、价值共识等精神因素,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以“中国梦”为动力,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要以政治信仰教育、价值信仰教育、发展信仰教育、文化信仰教育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要以文化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中國梦”;精神内涵;动力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提出并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得不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求。文章就在简要分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对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实践进行了适当研究,希望能够为当前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期刊
摘 要: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对于美术类高校建设意义深远。文章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通过其“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对美术类高校的质量工程建设路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美术类高校;质量工程;建设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038-0
期刊
摘 要:《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是核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核工程系列专业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该课程涵盖内容多,理论性较强,物理概念抽象,对数学功底要求高,且由于“核”特殊性无法开展现场实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倍感枯燥,难以掌握,从而兴趣度大大降低,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文章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专业发展现状,重点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环节,探索通过仿真实验教学配合课程的理论教学,提高学生
期刊
摘 要:分析深圳地区的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困境,因一线城市的地缘和经济优势,大型企业人才对联合培养研究生需求较低,且存在主体目标不一致、政府角色缺失、单学科评价体系等问题,认为通过激发“政、产、学、研、用”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协同意愿,构建跨学科的评价体系,营造协同文化校园氛围,从而实现依托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校企联合培养;跨学科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