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看报离不开阅读,学习语文更离不开阅读,阅读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但是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从三年级开始,教材的编排明显地昭示了一种导向,那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意识的极力倡导与鼓励,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的“学本”。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文章的空白处,随时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写下来,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质量。这种学习方法也就是写批注。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批注的要求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应主要采用“批划”的形式,如划下好词、好句。这是积累性的批注。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要求学生“批写”,即写下某段的内容,某个句子的意思等,达到对文本表层意思的理解。这是理解性的批注。高年级的学生分析、领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就可以采用“批解”的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对文本情感的感受、写法的体会写下来。这是对文本深层的分析性的批注。“批注”时应注意,要求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还要运用一些自己能看明白的符号,加以區分。
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批注呢?
一、引导学生认识“批注”的好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主动作批注的前提是喜欢做批注。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批注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当学生深刻领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和好处后,他们对批注的热情也就更加高涨。
二、逐步培养学生的批注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批注式阅读习惯的时候,应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的氛围,使学生逐步地爱上阅读,爱上批注式阅读。相对来说,符号批注是常规性批注,学生使用几次后,基本上能掌握方法。而文字批注因为是因文而异,在指导学习文字批注时应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教给方法
对文章用得准确、精彩的字、词、句进行圈、杠、点、画是进行批注的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教学生批注的起初阶段,我们让学生先掌握这种批注方法。通过动笔圈画留下自己分析、思考、疑惑的痕迹,这样,信息更容易留存在记忆里。要注意的是,符号的运用,不要过于复杂或随意,相对固定的一套符号要了然于心,便于自己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每次读一篇文章,我就习惯于让学生这样做:第一:快速浏览文章,划出不懂的地方,在旁边打个小问号,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和难理解的词语,给每一自然段标出序号;第二:查字典,弄明白字词的准确读音和含义,翻阅相关的资料,查查作者及写作背景,记在文章留白处;第三,用曲线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等,并在句子旁边标注出来。
第二阶段:课中讲读,点拨指导
一篇文章可感可知、可圈可点的地方可谓是千人千面,不一而同,对于具有良好的批注习惯和能力的读者那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事情。但这对于初学批注的学生来说则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对写批注有谱可靠,有章可循,教给学生阅读批注时一些思考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可以教学生从下几个角度去写批注:
写感想 如果学生用心读了一篇文章,一定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想法,这是个人独立思考所得,是个人的自身感受,是自己的东西,也是读书笔记中最有价值的。这种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坚持这样读下去,我们相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写联想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尝而不为呢?
写疑惑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给文章批注,就是记录当时自己读书的体会。习惯养成之后,读书理解能力会增强,读书兴趣就越浓,读书就成为一种有思考的行为了。
写写法 结构安排、行文线索、前后照应等方面的可借鉴之处,皆可做为思考对象。如《献你一束花》一文,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插叙部分旁边写出了这样的批注:“这部分插叙写出了女运动员两年前回国时受到热烈迎接的情景,与这次失败而归的冷清、失落作出了强烈的对比。”这是学生对写作方法的一种学习和领悟。
第三阶段:课后拓展,迁移运用
批注利于学生阅读,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好处是很多的。但要想让学生养成作批注的习惯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学生作批注大多是停留在课堂之中,就像鲜花离开了花盆就会枯萎一样,一但离开课堂学生就很少作批注了。因此,要想真正使学生在批注中受益,必须使学生从心里爱上批注,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作批注,给自己的习作作批注。通过定期交流,使批注逐步成为学生阅读时的习惯。
批注式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有利于形成他们的阅读个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因此,让学生爱上批注式阅读 教师的职责任重而道远。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批注的要求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应主要采用“批划”的形式,如划下好词、好句。这是积累性的批注。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要求学生“批写”,即写下某段的内容,某个句子的意思等,达到对文本表层意思的理解。这是理解性的批注。高年级的学生分析、领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就可以采用“批解”的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对文本情感的感受、写法的体会写下来。这是对文本深层的分析性的批注。“批注”时应注意,要求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还要运用一些自己能看明白的符号,加以區分。
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批注呢?
一、引导学生认识“批注”的好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主动作批注的前提是喜欢做批注。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批注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当学生深刻领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和好处后,他们对批注的热情也就更加高涨。
二、逐步培养学生的批注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批注式阅读习惯的时候,应采用从易到难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的氛围,使学生逐步地爱上阅读,爱上批注式阅读。相对来说,符号批注是常规性批注,学生使用几次后,基本上能掌握方法。而文字批注因为是因文而异,在指导学习文字批注时应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教给方法
对文章用得准确、精彩的字、词、句进行圈、杠、点、画是进行批注的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教学生批注的起初阶段,我们让学生先掌握这种批注方法。通过动笔圈画留下自己分析、思考、疑惑的痕迹,这样,信息更容易留存在记忆里。要注意的是,符号的运用,不要过于复杂或随意,相对固定的一套符号要了然于心,便于自己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每次读一篇文章,我就习惯于让学生这样做:第一:快速浏览文章,划出不懂的地方,在旁边打个小问号,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和难理解的词语,给每一自然段标出序号;第二:查字典,弄明白字词的准确读音和含义,翻阅相关的资料,查查作者及写作背景,记在文章留白处;第三,用曲线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等,并在句子旁边标注出来。
第二阶段:课中讲读,点拨指导
一篇文章可感可知、可圈可点的地方可谓是千人千面,不一而同,对于具有良好的批注习惯和能力的读者那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事情。但这对于初学批注的学生来说则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对写批注有谱可靠,有章可循,教给学生阅读批注时一些思考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可以教学生从下几个角度去写批注:
写感想 如果学生用心读了一篇文章,一定会或多或少有一些想法,这是个人独立思考所得,是个人的自身感受,是自己的东西,也是读书笔记中最有价值的。这种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坚持这样读下去,我们相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写联想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做法又何尝而不为呢?
写疑惑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给文章批注,就是记录当时自己读书的体会。习惯养成之后,读书理解能力会增强,读书兴趣就越浓,读书就成为一种有思考的行为了。
写写法 结构安排、行文线索、前后照应等方面的可借鉴之处,皆可做为思考对象。如《献你一束花》一文,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插叙部分旁边写出了这样的批注:“这部分插叙写出了女运动员两年前回国时受到热烈迎接的情景,与这次失败而归的冷清、失落作出了强烈的对比。”这是学生对写作方法的一种学习和领悟。
第三阶段:课后拓展,迁移运用
批注利于学生阅读,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好处是很多的。但要想让学生养成作批注的习惯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学生作批注大多是停留在课堂之中,就像鲜花离开了花盆就会枯萎一样,一但离开课堂学生就很少作批注了。因此,要想真正使学生在批注中受益,必须使学生从心里爱上批注,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作批注,给自己的习作作批注。通过定期交流,使批注逐步成为学生阅读时的习惯。
批注式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有利于形成他们的阅读个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因此,让学生爱上批注式阅读 教师的职责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