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有人想象,有一天能像鹰一样地翱翔,于是天上便有了飞机;曾经,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有人想象,有一天人也能像鱼儿一样潜入海底,于是便有了潜水艇……是啊,世界上任何一样发明无一不是从最初的、第一个人的怪诞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想象正是一切创造的基础。
但是,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今天面对正被证实是成功的发明深表钦敬的时候;当我们面对许多曾经是那样不可思议的创造而习以为常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再不能重蹈扼杀想象的覆辙,而给我们的孩子们一块最大的想象的空间,去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敢地创造呢?如果说幼儿教师是伟大的,那这伟大除了应该拥有一颗比母亲更宽广的爱心之外,还必须拥有给予儿童想象空间的技巧。举一个最为普通的例子吧:有两位教师拿着同样的教具分别问孩子:“乐乐,你年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大的?哪一个是小的?”“来,乐乐,摸摸这两个球,你发现了什么?”有经验的教师立刻判断出,第一位教师的提问不妥,因为她限定了儿童想象的空间,把孩子的思路框住了,孩子想有自己的思路发展却很难实现。而后者给儿童的空间则非常大,她不仅引导孩子亲自摸摸,去体会感觉,而且将问题的限度放到最大,儿童可以靈活运用自己的大脑,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与奥妙。毫无疑问,前者是教师“期待”的有限答案;而后者是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各种答案,这其中的差别是巨大的!而我们教师正是掌握和运用这种差别的关键。
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实施起来就不见得那么容易了。不信,让我们来看看几个教学实例吧!
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在构图与用色上可谓是构思独特、想象新奇,但有时却往往被老师误解了。一次,有个幼儿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一个小朋友后,旁边又加了一个黑团。画完后,老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孩子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孩子看着黑板上的范画,再看看老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了点头。多可惜呀,这位老师错过了一次鼓励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要知道,这团黑色对这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珍贵,是他经过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出来的,是他创造力的表现。完善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终究还是创造。心理学家康定斯坦曾经感慨地说“儿童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处构造的形式,岂不是比那些希腊式的模仿作品更富有有创造性吗?”
孩子们在类似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只要老师加以留心,还是比较容易识别,但他们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就不那么容易被识别了,因为语言上的“出格”、“越轨”常常属于不符合语法规范,不合乎语言习惯的错误。比如,在中班的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孩子讲了一个很美的故事,大意是:冬天,雪后的一个清晨,在雪将整个原野覆盖,大公鸡和小白兔等小动物都出来散步。它们在雪地上用自己的脚画出很美的图画。公鸡画出了片片竹叶,小兔画出了朵朵梅花……故事讲完了,教师为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向孩子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蛇和青蛙没有出来?”不一会,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老师,因为蛇和青蛙没有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接着老师又问全班孩子:“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此时活动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回答。看到这情形,教师说:“我告诉你们,蛇和青蛙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明白的。”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的回答在成人的科学标准面前就成了“乱说”,这岂不是太可惜了。
那么,如何正确运用幼儿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呢?
一、 创设鼓励创造想象的环境氛围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法中,创造性若陷若
现,成人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当孩子的一些想法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当他们手舞足蹈、自编自唱、乱涂乱画兴致勃勃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敏感地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做出决定。成人还应提供充足的时间、活动的材料、器具,在敲敲、打打、吹吹、涂涂、画画中激发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促进想象力的萌芽和发展。
二、 发展儿童的感官,培养美学意识
在艺术活动中,感性智慧占主导地位。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凭感性材料进行的,新的形象、新的设想不会凭空而来,而是由对旧表象的选择、加工和改组构成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造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表象的目的,为他们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信息资源。同时,还应注重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孩子的美学意识。在儿童认识事物的直觉中有很多是符合人类审美观念的,成人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儿童依靠直觉就能把握事物的基本牲。一个4岁的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的,这就是车的基本性。
三、 启发引导式教学中渗透必要的知识、技能
幼儿的艺术活动不仅是他们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表现,作为审美活动,更重要的还在于对美的追求、感受以及表现,要让幼儿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激发幼儿自己想象、创造美的欲望。这才是幼儿艺术教育价值所在。
当然,这不是说幼儿艺术教育完全不要教技能技巧,必要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是幼儿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想象力,艺术教育不能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为核心,也不能采取灌输式教学,而应大量运用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而侧重教会幼儿运用各种艺术工具、材料的方法,强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个性化。儿童具有极大的潜力,在艺术活动中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那么孩子的创造想象力就能插上自由的翅膀,在儿童的世界里心情地翱翔。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若真正爱儿童,就应千方百计地掌握好给予儿童想象、创造的空间技巧,永远坚持鼓励孩子的创造想象力,切不可无意中折断了孩子创造想象的翅膀,因为“幻想是最宝贵的东西,不仅诗人需要幻想,就是数学家也需要它,没有幻想,甚至连微积分也发现不了。”
但是,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今天面对正被证实是成功的发明深表钦敬的时候;当我们面对许多曾经是那样不可思议的创造而习以为常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再不能重蹈扼杀想象的覆辙,而给我们的孩子们一块最大的想象的空间,去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敢地创造呢?如果说幼儿教师是伟大的,那这伟大除了应该拥有一颗比母亲更宽广的爱心之外,还必须拥有给予儿童想象空间的技巧。举一个最为普通的例子吧:有两位教师拿着同样的教具分别问孩子:“乐乐,你年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大的?哪一个是小的?”“来,乐乐,摸摸这两个球,你发现了什么?”有经验的教师立刻判断出,第一位教师的提问不妥,因为她限定了儿童想象的空间,把孩子的思路框住了,孩子想有自己的思路发展却很难实现。而后者给儿童的空间则非常大,她不仅引导孩子亲自摸摸,去体会感觉,而且将问题的限度放到最大,儿童可以靈活运用自己的大脑,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与奥妙。毫无疑问,前者是教师“期待”的有限答案;而后者是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各种答案,这其中的差别是巨大的!而我们教师正是掌握和运用这种差别的关键。
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实施起来就不见得那么容易了。不信,让我们来看看几个教学实例吧!
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在构图与用色上可谓是构思独特、想象新奇,但有时却往往被老师误解了。一次,有个幼儿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一个小朋友后,旁边又加了一个黑团。画完后,老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孩子回答:“小朋友的影子。”“谁叫你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小朋友吗?”孩子看着黑板上的范画,再看看老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了点头。多可惜呀,这位老师错过了一次鼓励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要知道,这团黑色对这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珍贵,是他经过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出来的,是他创造力的表现。完善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终究还是创造。心理学家康定斯坦曾经感慨地说“儿童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处构造的形式,岂不是比那些希腊式的模仿作品更富有有创造性吗?”
孩子们在类似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只要老师加以留心,还是比较容易识别,但他们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就不那么容易被识别了,因为语言上的“出格”、“越轨”常常属于不符合语法规范,不合乎语言习惯的错误。比如,在中班的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孩子讲了一个很美的故事,大意是:冬天,雪后的一个清晨,在雪将整个原野覆盖,大公鸡和小白兔等小动物都出来散步。它们在雪地上用自己的脚画出很美的图画。公鸡画出了片片竹叶,小兔画出了朵朵梅花……故事讲完了,教师为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向孩子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蛇和青蛙没有出来?”不一会,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老师,因为蛇和青蛙没有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接着老师又问全班孩子:“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此时活动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回答。看到这情形,教师说:“我告诉你们,蛇和青蛙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明白的。”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的回答在成人的科学标准面前就成了“乱说”,这岂不是太可惜了。
那么,如何正确运用幼儿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呢?
一、 创设鼓励创造想象的环境氛围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法中,创造性若陷若
现,成人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当孩子的一些想法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当他们手舞足蹈、自编自唱、乱涂乱画兴致勃勃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敏感地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做出决定。成人还应提供充足的时间、活动的材料、器具,在敲敲、打打、吹吹、涂涂、画画中激发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促进想象力的萌芽和发展。
二、 发展儿童的感官,培养美学意识
在艺术活动中,感性智慧占主导地位。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凭感性材料进行的,新的形象、新的设想不会凭空而来,而是由对旧表象的选择、加工和改组构成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幼儿创造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表象的目的,为他们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信息资源。同时,还应注重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孩子的美学意识。在儿童认识事物的直觉中有很多是符合人类审美观念的,成人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儿童依靠直觉就能把握事物的基本牲。一个4岁的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的,这就是车的基本性。
三、 启发引导式教学中渗透必要的知识、技能
幼儿的艺术活动不仅是他们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表现,作为审美活动,更重要的还在于对美的追求、感受以及表现,要让幼儿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激发幼儿自己想象、创造美的欲望。这才是幼儿艺术教育价值所在。
当然,这不是说幼儿艺术教育完全不要教技能技巧,必要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是幼儿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想象力,艺术教育不能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为核心,也不能采取灌输式教学,而应大量运用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而侧重教会幼儿运用各种艺术工具、材料的方法,强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个性化。儿童具有极大的潜力,在艺术活动中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那么孩子的创造想象力就能插上自由的翅膀,在儿童的世界里心情地翱翔。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若真正爱儿童,就应千方百计地掌握好给予儿童想象、创造的空间技巧,永远坚持鼓励孩子的创造想象力,切不可无意中折断了孩子创造想象的翅膀,因为“幻想是最宝贵的东西,不仅诗人需要幻想,就是数学家也需要它,没有幻想,甚至连微积分也发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