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可以成不了名成不了家,建不了功立不了业,但必须成人自立,至少要自己养活自己。而本该是勤奋工作的年纪,现在却依然要由父母供养着,这与其说匪夷所思,不如说发人深思。在对“啃老族”予以斥责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谁造就了“啃老族”?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
剖析“啃老族”
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全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称为“啃老族”。有人这样形容这类人群: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啃老族”主要有以下人群:一是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比较挑剔,总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一类约占20%;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占10%左右;三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这一类约占20%;四是频繁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找不到工作,这一类占10%;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这一类占10%左右;最后一类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这一类占30%。
在国内,“啃老族”是个新失业群体,且有不断壮大增加的趋势。而国外对这类人群的研究经验表明,他们更容易走向吸毒、暴力犯罪,更容易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啃老族”折射溺爱之害
相信“啃老族”的父母在被“啃”的时候,感受到的不但是经济上的压力,更有精神上的负担。然而子女今天的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不正是这些为人父母者当初栽下的苦果吗?
分析上述六类人群,“啃老”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懒和娇却是通病。值得注意的是,“啃老一族”大都是最初几代的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下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油瓶倒了也不扶,父母长辈对他们倍加溺爱。即使后来上了中学、大学,也是吃不得半点苦,耐不得半点劳,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自理和自立,两者内涵不同,却有因果的关系,未成年时生活上都无法自理,成人之后又怎么会有自立能力?
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诸如衣着是否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养身”环节,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等“养心”大事。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即使长大成人了,仍然无法从精神上“断奶”,对父母依赖至极。进入社会后,发现工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父母也还有能力养活自己,便心安理得地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然而,让人更为不解的是,过去的家庭教育已是缺憾万分,但面对要靠上辈养活的“啃老族”,他们的父母长辈却总是不愿积极正视,而是持让人万般无奈的态度。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逼他去做他不想干的事,家长又舍不得,看着孩子整天在家混日子,心里虽恨,可又没有办法,既然生下了孩子,那只有养着吧”。父母长辈这样的思想,只能纵容“啃老族”猛啃、久啃,直至自己精神和心血耗尽,孩子“混吃等死”或成为社会“第一杀手”。
父母的养育义务应尽到什么时候
现在,尤其是在城市里,孩子通常念到大学毕业时已二十二三岁,再读硕士研究生,还得两三年,加上读博,到开始工作都二十七八岁了。这个阶段,一般来说,都由父母供养着,多数父母也视之为自己的义务与职责。
父母抚养孩子的义务应当尽到什么时候?显然并非越迟越好,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将剥夺下一代的自主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克服困难的快乐。
不要以为给予总是好事情。人往往有惰性,“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但是兵家方略,也是人生境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给孩子更多的依靠很可能害了他们,因为,父母在为孩子庇荫的同时,也挡住了其成长的阳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素质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减少“啃老族”要从孩子们小的时候做起,培养其独立人格。比如,5岁以后的孩子就应该和父母分床睡觉,上学放学在安全的前提下无须接送;孩子从小不应获得太多的零花钱,要学会独立地生活,等等。父母最终要确立孩子18岁以后应该独立生活的想法。
不能忽视的孝心培养
在一项针对青少年的大型调查中,有29%的人认为,赡养父母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父母,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加强对子女责任心和孝心的培养。
自从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之后,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结果是培养了孩子的自私心理,产生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孩子幼小的心灵只懂得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道爱别人,长此以往,他们将来也不可能像父母呵护自己那样去孝敬父母。调查表明,如今受虐待、合法权益受侵犯的老人当中,不少子女是过去被父母娇生惯养的。
专家指出,做父母的在子女年幼时,就应该注意培养他们敬老的观念。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如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为父母泡一杯茶、盛一碗饭、捶一下背,等等。如此,在父母年老时,子女自然会维持以前的这种关系,继续关爱父母。同时,中年人要为下一代做出榜样,只有孝敬父母,自己老时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和尊重。因为,孩子的目光所及会对父母的言行作出一些价值判断,父母的价值取向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以后的性格和为人。
学校教育能做些什么
既“教书”又“育人”,要“授业”更需“传道”。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啃老族”,在学校接受的却多为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教师只“授业”而不“传道”,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如此,本已在家庭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就没有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机会;在家庭中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唯我娇贵的“小公主”,就没有团结、协作的素养实践。最终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就业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赖长辈,不得不“啃噬”父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啃老族”就业的必由之路。劳动科学研究所社会学博士李天国对此现象解释说,目前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科目设置不适合劳动力市场,没有以就业为导向,导致学生在从学校到就业过渡的历程当中出现断层。他建议,应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增加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增加对就业的认识,做到事先预防;而“啃老族”真的出现后,特别是对那些沉淀下来的具有高学历而缺乏职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要敦促其接受职业再教育,尽快适合劳动力市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