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还是疏导:公共事件中高校网络管理的定位与对策反思

来源 :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pis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公共事件已经成为网络之中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重要信息,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巨大影响,尤其是在公共事件发生时,甚至会影响大学生的具体行为。通过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仅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民理性培养而言,通过物理设限限制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进而减少网络中的公共事件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的努力,从效果上来看已经不具有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面对公共事件时的理性程度与网络参与的频率是正相关的。所以,高等院校应当重新审视原有的网络管理的定位与具体的对策,以寻求更为有效的网络管理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件;网络参与;公民;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3—0082—04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完成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也在于为国家这个共同体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的公民。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与公民精神相关的教育处于重要地位。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正在强烈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如何面对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这一问题关系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这一重大问题,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本文就是要试图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等经验性材料的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网络参与与公民理性精神培养的相关性,并为高校网络管理转变思路提供理由。
  一、网络时代中的公共事件
  当今世界,尤其是在中国,公共事件已经成为网络之中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重要信息。当下公共事件之所以会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期,与之相应地公共事件逐渐增多。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而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的渗透率已经过半,用户规模增速低至10%以下。但微博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仍然明显,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近年来网络在中国的惊人的普及速度。所以,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别是手机终端微博使用的普及,使得任何一个事件都能第一时间在网络这个公共信息空间得以展现,现实中的公共事件被曝光于网络的概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很多情况下一件社会事件正是由于在网络上曝光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与参与才成为一个公共事件。所以,网络俨然成为新兴而庞大的虚拟公共空间,网络上所产生的公共舆论也对现实中公共事件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自从网络进入公众视野中,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一方面,基于网络自身的对时空的超越,网络的及时性、共享性,给人们在交流和信息共享上带来巨大的便捷;另一方面,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中的匿名性、网络终端的无限扩散,导致网络上大量的虚假、负面以及不健康的信息存在。
  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公共事件发生时,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具体行为,这给高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首先,在校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从互联网上获取、发布、利用信息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大学生也是走在时代最前端、接触新鲜事物最快的人,是中国网民中最有活力和代表性的群体。其次,相对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群体倾向于对各种政治信息和社会民生问题给予较高程度的关注,容易受到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影响,甚至会亲自参与其中,比如,最近几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的游行,“上海静安大火”事件的现场哀悼等。而高等教育期间正是一个人社会属性方面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时期,所以,网络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对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当下社会尤其是高校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的网络参与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塑造。而人们所担心的问题就是,网络舆论的隐匿性、外显性以及传染性和交互性,会不会使得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之中丧失判断能力,进而对大学生尚未形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社会仍然是一个新事物,出于对大学生成长的关心,限制网络使用往往成为各大高校避免公共事件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的普遍做法。以吉林省大学为例,多数大学都会限制本科一年级甚至是二年级的学生使用网络。但是,针对高校限制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这一措施,这里仍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首先,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生活对网络的依赖性的加深,以及网络新技术的发展,物理限制真的能够阻止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的参与吗?其次,公共事件的网络参与对于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真的是一件坏事情吗?下面我们通过数据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
  二、限制网络参与的实际效果与公共理由衡量
  1.物理设限是否能够有效限制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的网络参与
  正如上文所言,现实中,各大高校往往通过物理限制阻止大学生参与或者过早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件之中。具体的措施比如,禁止一年级与二年级的本科生配置个人电脑,公共事件期间通过校园网络端口设置限制相关网络信息的传播等。但其实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手机网络终端技术与微博的普及等,这些限制基本上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根据CNNIC发布的数据,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网民职业中,学生占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所以,即使限制低年级的学生配置个人电脑,但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足够满足大学生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参与的需要,而事实上,就信息的传播与获取而言,手机移动网络终端比固定网络终端更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另外,微博用户进入平稳增长期,手机微博保持较快发展,微博的出现大大地提升了网络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功能。微博的出现,尤其是手机微博的普及真正使得每一个人成为公共空间中信息发布终端,在公共事件中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记者与评论员。所以,即使高校采取通过校园网络终端对相关信息进行限制,但是这一限制对于不纳入校园网络的移动手机网络是无效的。基于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个判断:高校试图通过物理设限来限制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   2.公共事件中网络参与和公民理性精神的关系分析
  当高校不得不面对物理设限无效这一事实时,我们还应当重新反思另外一个问题。公共事件中网络参与真的会影响大学生的独立思想意识,使得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之中,丧失判断能力,进而对大学生尚未形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吗?下面我们利用“2012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网络表达机制及高校网络管理机制建设研究”调研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来做一分析。
  在这个课题的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公共事件中大学生对公共事件关注频率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测量公共事件中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怀疑能力的测试。我们对这两组数据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交叉分析与相关性检验,表格如下: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假定,大学生在生活中网络参与频率越大,那么他们在网络中的理性也可能会相应增强。基于这个假定,我们做了“对网络事件的关注频率”与“对网络信息的怀疑能力”两个变量之间的分析。分析结果如表A所示。样本中从来不参与网络事件传播的学生有83%是不会或者很少对网络信息产生怀疑的,随着参与频率的提高,总是会进行网络事件传播的学生中,会经常对网络信息产生怀疑的比例达到了75%,这个差别是比较明显的,其中选择“很少”、“经常”的样本分别有48.5%、54.8%的学生经常或总是对网络信息产生怀疑,由此可见,样本中,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怀疑能力会随着对网络事件关注频率的提升而有一定的增强。那么,在母体中是否也如此呢?我们同样做了一个关于二者的虚无假定,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结果如表B所示。皮尔森系数达到0.201,并且双尾检定在99%的置信系数下统计性显著,由此可以推知,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个体的理性度会随着网络参与频率的提升而增强。
  这个数据分析的结果是非常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直觉经验的,既是理性的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了解和实践,才可以形成全面准确的认知和判断,那么,理性才会有形成的条件和基础。所以,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参与绝对不会仅仅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理性精神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如果我们想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理性精神的话,我们应该引导而不是阻止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件。因此,公共事件中,如何引导大学生有序进行网络参与,便成为问题的关键。
  三、高校网络管理对策分析
  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因为各学校的情况各异,以及影响高校网络管理政策的因素还有很多,本文并不试图在此提出具体的管理对策。但是,我们认为转变网络管理中的姿态应该是,从限制转向引导,从把网络看做一种邪恶转向视其为多元社会中的一个部分。
  首先,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愈发成为一种“信息市场”,而不是由某个因素控制的单向的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市场意味着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与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上信息的发布者,这些信息就像市场上的商品一样,每一种类型的信息都试图获取更多的听众。任何一种信息都不能天然视自己为绝对正确的信息,更不能因此就对其他信息进行限制。而事实上,这种限制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主动参与到网络信息社会之中,全力宣扬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价值,获取自身的生存空间,否则,这些空间就会被其他类型的信息所占据。
  其次,我们应当意识到,理性以及价值观的其他要素是在社会中不断调整与发展的,而不是刻意单方面闭门造车再推向社会。现代社会中,大学生这一类型的高等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对他们进行家长主义式的绝对管理,而应该给予大学生充分的空间与机遇接触社会,应当中性地看待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的成长历程。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不能只通过书本在教室里进行,更应该接触社会。而网络这一平台恰恰能够完整而及时地展现当下社会的真实性与丰富性。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利用这一平台。
  【责任编辑:李晓南】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中共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我国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仍然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世情没有改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里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从严治党的思想演进,呈现以下路线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前,以恢复重建党内政治生活、开展整党运动为支撑的从严治党局面开启,“从严治党”的概念得以权威性确立;党的十四大至十五大期间,从严治党的若干顶层设计形成;党的十五大至建党80周年前,从严治党有了初步体系化建构;建党80周年至党的十八大,从严治党与党要管党耦合共生;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从“从严治党”升级到全面从严治党的2
期刊
〔摘要〕按照成都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百姓故事会活动的总体部署,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百姓故事会活动。经过努力,百姓故事会活动开展已初步取得成效,这是一项延续性的活动,因此总结其近一年来的做法与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调研中,课题组发现百姓故事会存在缺人才、缺故事、缺经费,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相对较低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宣讲团
期刊
〔摘要〕列宁在《告贫苦农民》中所提及的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思想被当今学界认为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之一。列宁在此篇文章中从享受主体、政治前提、实现途径以及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凸显了共享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价值。梳理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研究共同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的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
期刊
〔摘要〕十八大之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局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地提出一系列对外战略思想并付诸实践。具体而言,丰富和发展了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认真做好两手装备,把握战略机遇期所蕴含的机遇,沉着冷静应对挑战;处理好三个平衡,即争取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的平衡、维持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平衡以及坚持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平衡;妥善处理中国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
期刊
[摘要]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可以从建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入手。从社会主义思想史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风险有若干思考,认为经济风险可以划分为生产风险和流通风险,商人可以使生产者免除交换的辛劳和风险;列宁对政治风险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错过政治契机会埋下政治隐患,革命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仍然存在风险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风险进行了解读,指出落后腐朽思想会威胁国家文化安全,文化风险来自封建思
期刊
〔摘要〕本文以凉山州喜德县为例,采用SWOT分析框架,分析彝族聚居的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面临的特殊机遇和挑战、优势与劣势,最后提出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协同推进综合扶贫与两化互动发展战略,探索把资源开发与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大力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彝族聚居;贫困山区;两化互动;SWOT  〔中图分类号〕F32
期刊
〔摘要〕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深入探索科学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培育路径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分析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资源可以看出,成都市结合三圈层的经济与资源的不同特点,沿圈层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圈层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和环境的打造。  〔关键词〕成都市;文化创意产
期刊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机构改革模式跟踪研究”(10AZZ007);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珠三角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模式研究”(GD10CZZ01)  〔作者简介〕吴海燕,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广东 深圳 518060;  陈天祥,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南方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从源头看,深圳市大部制
期刊
[摘要]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是斯大林体制中最基础的因素,是决定该体制其他诸多因素的因素。经斯大林解释、加工和过滤的马列主义,有许许多多是变了味的东西,这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理论:一是社会主义的“超阶段”论,一是庸俗社会学理论。前者是俄国民粹主义最核心的理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在长期传播中被庸俗论者歪曲的产物。这两种理论和思潮有着共同的社会阶级基础,二者汇流一起,牢固结合,形成了一股极为强大的极左政治思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