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烟台市制造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技术和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对知识的创新性应用,科学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和使用,生产要素创新性的优化配置,都将成为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在分析了烟台市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和创新驱动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烟台市基于创新驱动的制造业强市实现路径。
关键词:创新驱动;制造业;烟台市
烟台因工而强,制造业是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烟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经济的扩张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增加,同时高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烟台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内涵
制造业创新驱动并不仅仅是指制造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同时包含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创新,是对整个企业的全面的创新性的变革。制造业创新驱动不仅要带动传统制造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还要带来新兴产业、新型生产材料、新型生产设备,全面推进制造业的创新性发展;制造业的创新驱动要创新整个制造业管理体系,创新制造业产业链管理;创新生产工艺和流程,实现制造业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品品牌,促进烟台“智造”、烟台“创造”的市场知名度,全面提升烟台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烟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
烟台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早,基础深厚、规模总量大。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烟台市制造业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要想进一步发展所要应对的困难和矛盾较以往更加的突出:一是人工成本增加,环境保护压力变大;二是大多数企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中低端,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相对较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所以烟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转型升级,创新将成为烟台制造业发展新的推动力。
创新首先会推动生产技术的进步,带来新的生产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后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让企业有能力面对经济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企业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创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为企业生产制造打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保障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创新驱动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一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创新在提高产品产量的同时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够让生产流程更加合理、更加顺畅,为企业产品的柔性生产打下基础。产品质量的提升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而先进的生产方式能够让企业更灵活的應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安排企业生产。
三、烟台市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一)烟台科技创新现状
1.创新意识不断加强。。近几年来,烟台市科技研发经费的投资金额加大,烟台市政府的财政科技资金支出也不断增加(见表1),位于山东省各地市前列。2018年,烟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位于山东省第二位,仅次于青岛市。同时,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近五年来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呈上升趋势(见图1)。
从近五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数据(表1)来看,企业投入资金占科研资金投入总额的绝大部分,是科研资金的主要来源,体现出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投入资金的逐年增长说明工业企业的创新意识在不断强化。科研资金总额近五年来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烟台市创新驱动的环境不断完善,创新性研发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多。
2. 科研水平逐年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研究成果逐年增加,但仍需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烟台市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政策,促进烟台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不断攀升。2014-2017四年内,烟台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级奖项14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等省级奖项78项。2018年烟台市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4039项,申请授权数为7668项比2017年增长24.6%(见图2)。
专利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企业做强关键技术的途径,也是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2018年济南市专利授权数为20636项是烟台市的2.7倍,青岛市专利授权数为35126项是烟台市的4.6倍,潍坊市专利授权数为12765项是烟台市的1.67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也就是我市的创新研发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保护,为提高企业效益打下基础。
3.研发人员的数量和水平有明显提升,但仍然不足。近几年来烟台市的科研人员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同时科研人员的学历也有所提升。R&D人员是研发活动的核心,有了科研人才的支撑,创新性的研发才有希望。
从图3可以看出近五年来烟台市R&D人员总数、R&D全时人员都有上升,优化和壮大了烟台市创新研发活动的人才力量。但烟台市的研发人才依然存在缺口,相对于济南市和青岛市,烟台市的R&D人员拥有量还比较低(见表2)。
图4中数据显示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后,烟台市位于第三位,是济南市的84.1%,与青岛市的百分比为67.3%,明显可以看出烟台市的科研人员与济南市、青岛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与青岛市的差距比较大。
4.全市工业质量效益逐步提升。近五年来,烟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都位于全省领先水平,其中2017年烟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3870亿元,利润总额为103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为山东省第1位(见图5);2018年位居山东省第二位,仅次于青岛市,且与青岛市的差距很小。
图5显示科研资金投入金额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创新研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研发投入的增加带来创新产出的持续增加和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烟台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当前烟台市大部分的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大多数企业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末端,掌握核心加工技术、拥有先进制造专利的企业极少。一部分制造企业对创新研发重视不够,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从事创新研发的部门,也没有与之匹配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这部分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很难有发展和进步;一部分企业虽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研发机构或部门,但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种种原因,研发部门的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研发人员缺乏对研发项目的积极性,研发投资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部分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也进展缓慢。因此,当前缺乏能与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企业、新能源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等国际制造公司进行技术竞争的创新型企业。
2.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不完善
目前,我国没有把产学研紧密的结合起来。相对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环境、设施和人才等方面都占优势,国家的科研经费也往往偏重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但高校和科研机构往往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市场应用,研究出来的成果就很难转化为企业实际的生产力。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法律保护科研成果的思想意识不足,没有及时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等方法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直接影响了创新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效果。科研成果的转化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目前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完善,许多企业不愿意尝试冒险,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好的部分原因。
3.创新配套保障体制机制不完善
创新驱动在经济中的应用还需要相关制度保障,鼓励传统制造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企业对创新研究和应用的积极性。与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相匹配的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科技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没有完善的金融体制,很多企业无法跨越技术研发高投入的门槛;研发项目的结果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当前经济市场对风险的分担机制并不完善,导致很多企业不愿开展创新研究;创新研发的合作机制不健全,限制了产业融合协同研发的创新能力。
4.制造业高端创新型人才缺乏
烟台高校资源相对匮乏,仅有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工商学院等几所高校相对知名度较高,但在全国的排名也不在前列,这使得烟台吸引高端人才的能力受限。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匮乏是烟台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知识和人才都是关键性因素,但归根究底知识和技术要得到人的创新性应用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因此在创新驱动过程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烟台先进制造业提升竞争力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实现。当前烟台,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工程、产业攻关技术等领域缺乏领军人才,高素质产业融合、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组建科技研发团队,完善人才评价、激励等管理机制,是培育和聚集创新性人才的重点,也是促进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四、创新驱动视角下烟台制造业强市建设路径建议
(一)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单位,是生产主体也是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才能够为烟台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应通过制定合理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存进企业自觉进行创新研发。烟台制造业的技术变革、生产工艺的改进、新品牌研发等创新性活动都应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实现创新研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政府要实施制度创新,诸如通过专项扶持政策、资助奖励、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大政府对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提高新产品、新品牌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同时,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强化创新成果对企业经济利益提升的作用;完善科研评价与考核机制,提升科研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产学研融合”创新
“产学研融合”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将优势资源进行对接,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创新研发能力,促进研发成果的及时转化。构建“产学研”协同合作平台,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让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美国是最早发展产学研协作的国家,美国主要采用政府通过设立或资助基金项目与大学合作,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在一起;企业向大学捐赠设备或提供资金帮助等方式与大学建立合作,将企业需求与大学研究结合起来。日本通过企业科研人员到大学进修,企业、大学、国家行政部门共同研发大型项目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协同研发。这些方式烟台制造业可以借鉴,而且大学也不局限于烟台当地的高校,同样可以与国内、国外名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三)加速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以“开放式创新”促进“自主创新”
烟台市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不应局限于本地创新资源,国内外的优质资源都可以吸收和引用。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深入学习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吸收其优势资源加以利用,促进烟台市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采用中外企业联合研发、本土企业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本土企业引进外部研发人才进行企业自主研发等模式,有助于国际资源的高效配置,掌握科技发展先机,在对外开放合作中实现更快、更好的自我创新。
(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制造业创新驱动的核心。有了创新型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才能开展创造性和突破性的研发工作,才能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的发展。聚集人才队伍的责任应当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担负,一方面制造企业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进对人才的评价和奖励政策,完善薪酬制度,通过制度提升员工进行创新研究的自觉性;加快制造业所需人才培育,提供员工进修机会,拓宽科研人才培养途径。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注重科技创新引导,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例如:印度的教育非常注重对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所以印度的软件产业在全世界排第二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出有益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广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拓宽人才通道;创新人才引入机制,积极引进全球高端科研人才;美国依靠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优越的薪酬制度等,从其他国家引入了大量杰出科研人员 。
参考文献:
[1] 曾繁华 , 何启祥 , 冯儒等 . 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 策 ,2015(24).
[2] 李伟庆 ,加快创新驱动浙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15(02).
[3] 魏明 , 王超 .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21).
[4] 孙泗泉,叶琪.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的作用机理与战略选择[J].产业 与科技论坛,2015(02).
[5] 2015-2018年烟台市统计年鉴
[6] 2015-210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作者简介:
郑秀丽(198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创新驱动的烟台制造业强市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YTSK-209。
关键词:创新驱动;制造业;烟台市
烟台因工而强,制造业是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烟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经济的扩张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增加,同时高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烟台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内涵
制造业创新驱动并不仅仅是指制造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同时包含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创新,是对整个企业的全面的创新性的变革。制造业创新驱动不仅要带动传统制造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还要带来新兴产业、新型生产材料、新型生产设备,全面推进制造业的创新性发展;制造业的创新驱动要创新整个制造业管理体系,创新制造业产业链管理;创新生产工艺和流程,实现制造业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品品牌,促进烟台“智造”、烟台“创造”的市场知名度,全面提升烟台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烟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
烟台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早,基础深厚、规模总量大。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烟台市制造业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要想进一步发展所要应对的困难和矛盾较以往更加的突出:一是人工成本增加,环境保护压力变大;二是大多数企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中低端,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相对较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所以烟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转型升级,创新将成为烟台制造业发展新的推动力。
创新首先会推动生产技术的进步,带来新的生产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后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让企业有能力面对经济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时企业要重视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创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为企业生产制造打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保障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创新驱动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一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创新在提高产品产量的同时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够让生产流程更加合理、更加顺畅,为企业产品的柔性生产打下基础。产品质量的提升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而先进的生产方式能够让企业更灵活的應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安排企业生产。
三、烟台市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一)烟台科技创新现状
1.创新意识不断加强。。近几年来,烟台市科技研发经费的投资金额加大,烟台市政府的财政科技资金支出也不断增加(见表1),位于山东省各地市前列。2018年,烟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位于山东省第二位,仅次于青岛市。同时,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近五年来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呈上升趋势(见图1)。
从近五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数据(表1)来看,企业投入资金占科研资金投入总额的绝大部分,是科研资金的主要来源,体现出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投入资金的逐年增长说明工业企业的创新意识在不断强化。科研资金总额近五年来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烟台市创新驱动的环境不断完善,创新性研发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多。
2. 科研水平逐年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研究成果逐年增加,但仍需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烟台市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政策,促进烟台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不断攀升。2014-2017四年内,烟台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级奖项14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等省级奖项78项。2018年烟台市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4039项,申请授权数为7668项比2017年增长24.6%(见图2)。
专利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企业做强关键技术的途径,也是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2018年济南市专利授权数为20636项是烟台市的2.7倍,青岛市专利授权数为35126项是烟台市的4.6倍,潍坊市专利授权数为12765项是烟台市的1.67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也就是我市的创新研发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保护,为提高企业效益打下基础。
3.研发人员的数量和水平有明显提升,但仍然不足。近几年来烟台市的科研人员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同时科研人员的学历也有所提升。R&D人员是研发活动的核心,有了科研人才的支撑,创新性的研发才有希望。
从图3可以看出近五年来烟台市R&D人员总数、R&D全时人员都有上升,优化和壮大了烟台市创新研发活动的人才力量。但烟台市的研发人才依然存在缺口,相对于济南市和青岛市,烟台市的R&D人员拥有量还比较低(见表2)。
图4中数据显示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后,烟台市位于第三位,是济南市的84.1%,与青岛市的百分比为67.3%,明显可以看出烟台市的科研人员与济南市、青岛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与青岛市的差距比较大。
4.全市工业质量效益逐步提升。近五年来,烟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都位于全省领先水平,其中2017年烟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3870亿元,利润总额为103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为山东省第1位(见图5);2018年位居山东省第二位,仅次于青岛市,且与青岛市的差距很小。
图5显示科研资金投入金额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创新研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研发投入的增加带来创新产出的持续增加和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烟台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当前烟台市大部分的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大多数企业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末端,掌握核心加工技术、拥有先进制造专利的企业极少。一部分制造企业对创新研发重视不够,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从事创新研发的部门,也没有与之匹配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这部分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很难有发展和进步;一部分企业虽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研发机构或部门,但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种种原因,研发部门的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研发人员缺乏对研发项目的积极性,研发投资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部分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也进展缓慢。因此,当前缺乏能与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企业、新能源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等国际制造公司进行技术竞争的创新型企业。
2.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不完善
目前,我国没有把产学研紧密的结合起来。相对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环境、设施和人才等方面都占优势,国家的科研经费也往往偏重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但高校和科研机构往往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市场应用,研究出来的成果就很难转化为企业实际的生产力。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法律保护科研成果的思想意识不足,没有及时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等方法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直接影响了创新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效果。科研成果的转化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目前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完善,许多企业不愿意尝试冒险,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好的部分原因。
3.创新配套保障体制机制不完善
创新驱动在经济中的应用还需要相关制度保障,鼓励传统制造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企业对创新研究和应用的积极性。与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相匹配的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科技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没有完善的金融体制,很多企业无法跨越技术研发高投入的门槛;研发项目的结果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当前经济市场对风险的分担机制并不完善,导致很多企业不愿开展创新研究;创新研发的合作机制不健全,限制了产业融合协同研发的创新能力。
4.制造业高端创新型人才缺乏
烟台高校资源相对匮乏,仅有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工商学院等几所高校相对知名度较高,但在全国的排名也不在前列,这使得烟台吸引高端人才的能力受限。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匮乏是烟台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知识和人才都是关键性因素,但归根究底知识和技术要得到人的创新性应用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因此在创新驱动过程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烟台先进制造业提升竞争力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实现。当前烟台,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工程、产业攻关技术等领域缺乏领军人才,高素质产业融合、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引进、培养高端人才,组建科技研发团队,完善人才评价、激励等管理机制,是培育和聚集创新性人才的重点,也是促进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四、创新驱动视角下烟台制造业强市建设路径建议
(一)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单位,是生产主体也是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才能够为烟台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应通过制定合理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存进企业自觉进行创新研发。烟台制造业的技术变革、生产工艺的改进、新品牌研发等创新性活动都应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实现创新研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政府要实施制度创新,诸如通过专项扶持政策、资助奖励、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大政府对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提高新产品、新品牌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同时,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强化创新成果对企业经济利益提升的作用;完善科研评价与考核机制,提升科研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产学研融合”创新
“产学研融合”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将优势资源进行对接,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创新研发能力,促进研发成果的及时转化。构建“产学研”协同合作平台,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让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美国是最早发展产学研协作的国家,美国主要采用政府通过设立或资助基金项目与大学合作,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在一起;企业向大学捐赠设备或提供资金帮助等方式与大学建立合作,将企业需求与大学研究结合起来。日本通过企业科研人员到大学进修,企业、大学、国家行政部门共同研发大型项目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协同研发。这些方式烟台制造业可以借鉴,而且大学也不局限于烟台当地的高校,同样可以与国内、国外名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三)加速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以“开放式创新”促进“自主创新”
烟台市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不应局限于本地创新资源,国内外的优质资源都可以吸收和引用。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下,深入学习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吸收其优势资源加以利用,促进烟台市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采用中外企业联合研发、本土企业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本土企业引进外部研发人才进行企业自主研发等模式,有助于国际资源的高效配置,掌握科技发展先机,在对外开放合作中实现更快、更好的自我创新。
(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制造业创新驱动的核心。有了创新型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才能开展创造性和突破性的研发工作,才能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的发展。聚集人才队伍的责任应当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担负,一方面制造企业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进对人才的评价和奖励政策,完善薪酬制度,通过制度提升员工进行创新研究的自觉性;加快制造业所需人才培育,提供员工进修机会,拓宽科研人才培养途径。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注重科技创新引导,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例如:印度的教育非常注重对软件产业人才的培养,所以印度的软件产业在全世界排第二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出有益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广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拓宽人才通道;创新人才引入机制,积极引进全球高端科研人才;美国依靠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优越的薪酬制度等,从其他国家引入了大量杰出科研人员 。
参考文献:
[1] 曾繁华 , 何启祥 , 冯儒等 . 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 策 ,2015(24).
[2] 李伟庆 ,加快创新驱动浙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15(02).
[3] 魏明 , 王超 .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21).
[4] 孙泗泉,叶琪.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的作用机理与战略选择[J].产业 与科技论坛,2015(02).
[5] 2015-2018年烟台市统计年鉴
[6] 2015-210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作者简介:
郑秀丽(198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创新驱动的烟台制造业强市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YTSK-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