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广东省最缺的人才就是能操作高新设备的中、高级技工和技师,这给技工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但是,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技工学校发展的条件尚有欠缺,办学条件和生源都阻碍了技工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技工教育水平
1.加大对技工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目前,技工教育等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出现“暖春”迹象,从表面上看,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乃至具体的发展措施,但落实情况大打折扣。例如,技工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软硬件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等。按照《职业教育法》和广东省的明文规定,各地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但事实上却从来没有做到。近几年,财政对技工教育发展专项投入只有1799万元,除了广州、深圳一些经济较发达市有一定投入,绝大多数地方没有将技工教育纳入预算,学校基本建设主要靠自筹资金。但是,技工学校又是急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的教育力量。仅从教学设备上说,技工学校是花钱最多的学校,尤其是技工学校最重要的实训中心,更是“用钱大户”。广东省作为培养技能人才主渠道的各类职业学校,由于投入少、经费不足、设备老化等原因,造成培训规模小、层次低,导致技术工人培养能力严重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形势下,急需设立技工等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各项经费足额到位。省财政部门可以每年核算学生的培养成本和学校的发展资金,并建立相应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以保证技工学校稳步发展。
2.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程度,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加大必要的投入,更新陈旧的管理设施,加大应用型软件的开发或引进力度,应尽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教务管理的主要环节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例如,建立在线平台、教学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三个平台完全互通,信息管理手段之间相互融通,实现教学管理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其次,教学过程的指导、管理和监控还需加强,尤其是对每个教学环节(如补修课程、教学辅导、网上学习、平时作业、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和教学组织的指导、检查和评估有效度的管理,制定或完善专项工作手册(教师、教学管理、学籍、考试等)和教学点工作手册,作为常规管理依据。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确保师资队伍稳定
针对广东技工学校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以及管理都还难以适应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第一,要解决技工学校教师短缺的问题的问题,由于管理体制障碍,规格建制问题没有解决,不少学校只有20%或者不足20%的老师在编;第二,要提高专业课教师比例、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搭建技工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才合理流动的平台,在政策层面上留住人才;第三,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高待遇,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考核评估教师,优化教师队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和奖惩机制。
二、努力缓解招生难,提高技工生源质量
1.放宽招生限制,提高技工生源
每年10万左右的技校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广东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技工就业市场活跃并不能代表技校招生工作的活跃。在许多地方,技工学校在招生时遇到“封堵”的情况。技校没有机会向学生直接宣传,直接影响了技校生源数量和质量。为了突破技工学校“招生难”的制约,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群众子女求学的需要,笔者建议省政府将技工学校招生列入教育系统招生计划的“大盘”,并放宽有关的招生政策限制,采用技工等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在中考后同时录取的办法,考生自主选择、自愿报考,确保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文化素质。
2.转变社会观念,提高技工地位
大力宣传技工人才,打破“重学历而轻技能、重仕途而轻工匠”的传统人才观念。努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建立技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力的良好氛围以及“既重知识,又重技能”的良好用人环境。
三、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
1.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以就业促进招生,技工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技工学校专业的设置,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一般中专类学校也有所不同,它定位于高中阶段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技校的专业设置在与社会经济的关联度上,更为紧密直接,要更多地为学生考虑将来的就业问题,专业设置是技工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和基础性工作。一所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技工教育的需求,而且要根据自身条件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恰当设置专业。具体说,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技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因此,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体现这种与地方经济之间的服务与依靠的关系。学校在设置与调整专业时,首先要对当地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规划、生产要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及当地劳动力市场对应层次、规格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决定专业设置。
(2)条件必备原则。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是否可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基本条件主要是指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料、经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3)打造品牌专业原则。技工学校既要看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看到各校之间的竞争,后者更为激烈严峻,在这种竞争中,具有长久性的、强有力的支撑才是自身有响亮品牌的专业。所以,技工学校在专业设置与发展上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使学校专业与其他学校的同一专业相比,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2.增设技工人才市场,努力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方面是企业发展急需人才,一方面技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两者之间明显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调查中,认为对就业信息了解不够的学生占32%。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建立健全技校生就业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建立完善的技校生信息共享网络,强化技校生职业发展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健全规范社会化就业中介服务。开设技校生的专场招聘会,实施校企合作,定单式培养,使学生一入校就落实了用人单位,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把市场办学的三要素(企业、学校、学生)紧紧连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稳固的铁三角,全面协调好用人单位与人才供应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更新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要打破传统的“一职保终身,一步到位”的观念,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一专多能,在优胜劣汰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最终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才能有较好的发展。
(2)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技校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新观念。有些毕业生往往把理想与现实等同起来,把刚刚开始的职业生活想得美好无比,不愿意从平凡的事情做起。结果是既没有为实现自己的力量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也没有把眼前的具体工作完成好,甚至被市场所淘汰。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技校毕业生在涉世之初,最重要的就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基层做起,从一线做起,脚踏实地地做好交给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任务,积累起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发展积聚实力。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一专多能。现代企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工人才。因此,技校生在校期间,要刻苦学习、苦练技能,力争做到除了精通自己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并能在实际中有效运用外,还要了解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力争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岗位精一门,相关会一门,同时学一门”的一专多能型技工人才。
(工作单位:广东省国防科技高级技工学校)
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技工教育水平
1.加大对技工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目前,技工教育等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出现“暖春”迹象,从表面上看,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乃至具体的发展措施,但落实情况大打折扣。例如,技工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软硬件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等。按照《职业教育法》和广东省的明文规定,各地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但事实上却从来没有做到。近几年,财政对技工教育发展专项投入只有1799万元,除了广州、深圳一些经济较发达市有一定投入,绝大多数地方没有将技工教育纳入预算,学校基本建设主要靠自筹资金。但是,技工学校又是急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的教育力量。仅从教学设备上说,技工学校是花钱最多的学校,尤其是技工学校最重要的实训中心,更是“用钱大户”。广东省作为培养技能人才主渠道的各类职业学校,由于投入少、经费不足、设备老化等原因,造成培训规模小、层次低,导致技术工人培养能力严重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形势下,急需设立技工等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各项经费足额到位。省财政部门可以每年核算学生的培养成本和学校的发展资金,并建立相应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以保证技工学校稳步发展。
2.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程度,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加大必要的投入,更新陈旧的管理设施,加大应用型软件的开发或引进力度,应尽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教务管理的主要环节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例如,建立在线平台、教学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三个平台完全互通,信息管理手段之间相互融通,实现教学管理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其次,教学过程的指导、管理和监控还需加强,尤其是对每个教学环节(如补修课程、教学辅导、网上学习、平时作业、实践教学、考试考核等)和教学组织的指导、检查和评估有效度的管理,制定或完善专项工作手册(教师、教学管理、学籍、考试等)和教学点工作手册,作为常规管理依据。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确保师资队伍稳定
针对广东技工学校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以及管理都还难以适应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第一,要解决技工学校教师短缺的问题的问题,由于管理体制障碍,规格建制问题没有解决,不少学校只有20%或者不足20%的老师在编;第二,要提高专业课教师比例、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搭建技工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才合理流动的平台,在政策层面上留住人才;第三,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高待遇,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考核评估教师,优化教师队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和奖惩机制。
二、努力缓解招生难,提高技工生源质量
1.放宽招生限制,提高技工生源
每年10万左右的技校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广东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技工就业市场活跃并不能代表技校招生工作的活跃。在许多地方,技工学校在招生时遇到“封堵”的情况。技校没有机会向学生直接宣传,直接影响了技校生源数量和质量。为了突破技工学校“招生难”的制约,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群众子女求学的需要,笔者建议省政府将技工学校招生列入教育系统招生计划的“大盘”,并放宽有关的招生政策限制,采用技工等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在中考后同时录取的办法,考生自主选择、自愿报考,确保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文化素质。
2.转变社会观念,提高技工地位
大力宣传技工人才,打破“重学历而轻技能、重仕途而轻工匠”的传统人才观念。努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建立技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力的良好氛围以及“既重知识,又重技能”的良好用人环境。
三、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
1.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以就业促进招生,技工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技工学校专业的设置,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一般中专类学校也有所不同,它定位于高中阶段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技校的专业设置在与社会经济的关联度上,更为紧密直接,要更多地为学生考虑将来的就业问题,专业设置是技工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和基础性工作。一所学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技工教育的需求,而且要根据自身条件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恰当设置专业。具体说,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技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因此,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体现这种与地方经济之间的服务与依靠的关系。学校在设置与调整专业时,首先要对当地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规划、生产要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及当地劳动力市场对应层次、规格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决定专业设置。
(2)条件必备原则。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是否可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基本条件主要是指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料、经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3)打造品牌专业原则。技工学校既要看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看到各校之间的竞争,后者更为激烈严峻,在这种竞争中,具有长久性的、强有力的支撑才是自身有响亮品牌的专业。所以,技工学校在专业设置与发展上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使学校专业与其他学校的同一专业相比,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2.增设技工人才市场,努力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方面是企业发展急需人才,一方面技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两者之间明显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调查中,认为对就业信息了解不够的学生占32%。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建立健全技校生就业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建立完善的技校生信息共享网络,强化技校生职业发展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健全规范社会化就业中介服务。开设技校生的专场招聘会,实施校企合作,定单式培养,使学生一入校就落实了用人单位,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把市场办学的三要素(企业、学校、学生)紧紧连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稳固的铁三角,全面协调好用人单位与人才供应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更新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要打破传统的“一职保终身,一步到位”的观念,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一专多能,在优胜劣汰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最终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才能有较好的发展。
(2)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技校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新观念。有些毕业生往往把理想与现实等同起来,把刚刚开始的职业生活想得美好无比,不愿意从平凡的事情做起。结果是既没有为实现自己的力量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也没有把眼前的具体工作完成好,甚至被市场所淘汰。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技校毕业生在涉世之初,最重要的就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基层做起,从一线做起,脚踏实地地做好交给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任务,积累起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发展积聚实力。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一专多能。现代企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工人才。因此,技校生在校期间,要刻苦学习、苦练技能,力争做到除了精通自己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并能在实际中有效运用外,还要了解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力争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岗位精一门,相关会一门,同时学一门”的一专多能型技工人才。
(工作单位:广东省国防科技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