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需求,既考验了农科类高校(园艺学科)的教学成果,也提高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产出标准。为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文章结合园艺学科特点,探索和实践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新形势下提高农科类高校(园艺学科)教育培养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校地合作;双创教育;硕士研究生
2020年初,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要加快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带动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特别强调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1]。因此,突出专业型研究生专业特色,提升其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仍面临的重要挑战。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园艺大省,园艺产业已成为当前河南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是农业结构中最为活跃的主导产业[2]。河南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意见》(豫政办〔2019〕44号)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规模化优势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河北、黑龙江等省份也出台了相似政策。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对园艺专业人才不仅有“量”的需求,更需“质”的提升,也对园艺学科高校对接产业需求、输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等提出挑战。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为适应这一形势,加大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力度,探索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及经费保障。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夯实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凸显专业特色,增强研究生竞争力。
一、农科高校“双创”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校外实践基地在许多院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作用十分重要,但校地共建还存在着选择标准不一、沟通不畅、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一)合作基地选择标准不统一
学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与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基地都适合,如一些基地规模小、园艺作物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现代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较传统等问题,还有通过非正式关系建立起来的合作基地,大多都缺乏培养“双创”人才的功能。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双创”教育合作基地没有做具体规定,缺乏相应的资格审查机制,导致合作标准不统一,准入门槛过低,影响了“双创”教育培养的质量。
(二)校地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
“双创”教育基地的建设涉及学校、基地、研究生三方。一些合作基地只为获得校企合作的形式(挂牌)而不重视实质,为了生产效益,让驻地的研究生从事基地生产经营,偏离了“双创”教育的本质,导致研究生被繁重的生产劳动束缚。在学校层面上,“双创”教育理念局限在校内,缺乏与基地的沟通,且介入力度不够,无法及时获得实践成效的信息反馈。
(三)合作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校建设实践基地以服务三农为主,单从基地方看,与高校建立合作对公司的发展是有利的。大多时候这种关系是“人情关系下的非正式关系网络”,戚晓明等认为这种非正式关系网络在基地建设及运转中强于正式的组织关系[3]。然而校地合作协议,除了简要明确双方职责、权利与义务,对科研成果共享、联合培养经费、研究生驻地管理规范等关键问题均无具体阐述。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仅仅依靠非正式的关系网络维系校地共建,一旦出現权益失衡,共建关系很容易失效。
二、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培养体系的探索
(一)围绕一个目标,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4]。构建校地合作“123”双创教育体系需要围绕1个目标,即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校内校外2个平台,发挥双导师制、卓越园艺师制、产学研融合等3大联动培养模式,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双创教育。贯穿“以赛促学”“实践训练”等“双创”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5]。以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为方向,拓展校院竞赛,广泛挖掘学生创新思维。
(二)搭建两大教育平台,校内校外共建共育
1.深化校内培养。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课程,授课教师统一指导、分组备课,确保授课成效;二是依托研究生始业教育,上好创新创业第一堂课。创新创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具体化呈现,创新创业行为基于个人需求和国家、社会需要,核心是为人民服务[6]。因此,通过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三是组织专题讲座,确保政策信息精准及时传达,邀请模范企业家讲述创业历程,树立正面影响,激发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行为;四是鼓励参与创业实践,建设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围绕学校各类创业创新培训班,通过导师承担的产业服务类横向课题,带动研究生提前接触产业创业过程,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2.充分整合校外资源。一是实施“专业 就业”计划,搭建“校政、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开设专题讲座,挖掘校友资源,拓宽外部渠道;二是启动“赢在未来”训练营,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组建中小微就业、基层就业等职业发展训练营,积极引导并组织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三是利用校地结对帮扶、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等项目,依托“双导师”培养机制,多驻地灵活轮转学习,共享驻区成熟经验,培养研究生专业创新自主性,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培养。如学校对口帮扶台前县援建优质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园,研究生驻地开展科研训练,参与技术推广和示范创新。
(三)实施三大联动培养模式,突出园艺专业型硕士特色 1.健全“双导师”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是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实施因材施教,提高理科(生物学)基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7]。《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对校内外导师的遴选条件作出了具体要求。学科通过对“双导师”机制合理构建,确保“双创”教育有效推进。结合学科要求及市场需求,以“双创”教育为核心,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导师遴选办法等内容细化,在基地技术人员中择选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双创”导师,明确实践教育目的,对校内外导师承担的教育职责加以分工,对其权利和义务加以限定,制定相适应的培养办法、质量认定办法,保证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合理性。
2.实施“卓越园艺师”培养工程。河南农业大学“卓越园艺师”培养工程是园艺学科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工程。在该培养工程中设置葡萄、西甜瓜育种、工厂化育苗等兴趣班,突出专业特色,让研究生能与校内外专家在兴趣班中深入交流,提升产业前沿目光和创业精神。“以研带本”,选派优秀研究生到驻地带领本科生开展生产实习,亲历栽植、管理、收获、营销,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增强责任意识,激发创业潜能[8]。
3.促进产学研融合培养。一是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开展基地实践教育。各学科根据发展方向或科研课题建立不同课题组,研究生依据培养计划进组,遵守校地规定,服从双导师指导,顶岗作业、定期汇报,承担相应科研任务(一般以开发、推广项目为主)的具体实施,基地提供基础设施、实验材料、试验管理、食宿等基本条件;二是成立实践小组。以项目课题组为主线,衍生多个实践小组,以课题内容和实践基地特色为导向,具体开展实践培养。此外,配备政工教师为小组辅导员,为创新创业发展“正筋骨、通脉络”;三是纳入基地工作人员,汲取园艺产业经验,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的目的;四是补足人员储备库,间接参与小组活动,避免人员断档、后续发展无力等情况发生,持续有效地将本学科理论知识进行成果转化推广,保证“双创”教育能够继承性发展。
三、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相关保障
为解决前文发现的校地共建中选择标准不一、沟通不畅、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将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落到实处,需要从制度保障、组织实施和经费支持三个方面完善相关教育保障。
(一)强化制度保障,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校地共建、评价激励、考核评审等“双创”教育制度,用制度保障实施。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评审体系》,明确评审内容及评分标准,细化院系责任,对创新创业工作全过程监督,每年召开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对当年创新创业工作总结评价,贯彻落实“学校领唱、学院主唱、全员和声”的工作局面。其次,健全师生互评体系,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打分,学生对校内外导师指导教育的满意度打分,学科根据实践小组整体运作综合打分,并根据存在问题作出调整,使每个“双创”实践小组的运行得到优化。
(二)落实组织实施,强化校院作用
1.把控方向,强化校级主导作用。学校发挥顶层设计作用,统筹考虑、综合研判并完善配套政策,使院系在具体实施时有明确导向。如河南农业大学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方案》,确立“以教育为抓手、以市场为重点、以数量为基础、以质量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工作思路,配套出台一系列措施,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2.具体实施,发挥院系主体作用。学院立足“培養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紧抓学科特点,以实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个人和社会价值为目标,落实“双创”教育责任,探索实施方法,为“双创”敦实落地展开预演。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校外实践环节从第二个学期开始,训练时间不少于6个月,通过定性定量考核后方可取得4学分,其中,园艺学科要求除第一个学期在校内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外,实践培养环节一般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三)加大经费支持,保障效能发挥
为更好地落实评价激励机制,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设置创业基金,联合学院、政地企创业基金和社会捐款共同构成创业基金,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如《河南农业大学学生创业基金实施办法(试行)》,对全日制在校生从事的符合社会和学校要求、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予以资助,并对获得资助的项目实行过程跟踪和综合评估,以确保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另外,学科对研究生“三助一辅”的发放实现按月补助,并要求基地配套补助,以稳定学生日常开销,确保“双创”教育顺利进行。
四、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初显成效
(一)学校“双创”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内容,园艺学科紧抓专业与产业“双创”融合契机,结合研究生驻地实训基础,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双创”教育。目前,探索实施的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已逐步完善,校内“农创”空间已投入运营,校外“双创”基地建设完善,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初显成效,“卓越园艺师”作为学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给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在学生中实现全覆盖,学生真正参与到园艺产业的运作环节,深入了解产业魅力,部分学生表达出“利用专业知识反哺农业需求,依靠创新创业适应产业需求”的愿望,极大地增强了驻地学生干事创业的热情、融入企业发展的责任感。
(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显著
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检验与激励方式。通过专业与产业的结合,使学生在大赛中能够以解决产业问题为思路,切准选题的时代脉搏;通过校外基地实践,使学生在大赛中掌握最新技术,细化解决方案;通过“双导师”指导,使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普遍提升。近年来,学院贯彻“以研带本”培养思路,通过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指导参赛的作品,多次获得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以上奖项。 (三)毕业生就业创业成果获得社会认可
校地合作“123”双创教育体系在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逐步增强。毕业生联合创办农业类服务公司,深入贫困地区,挖掘当地特色果树产业,承接省科协科技扶贫项目,帮助贫困地区及果农走上致富路。毕业生服务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自治州某村,参与当地脱贫攻坚工作,落地村里“五通七有”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在校研究生团队研发“日光温室智能化物联网控制系统”,成本由10万元节约至5000元,每年为温室内每亩节本增效达5000元以上,真正实现“让农民少花钱”,该系统目前应用于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夹河乡于沟村农业种植基地扶贫项目和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服务项目中,使现代农业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课题组成员:高睿,孙守如,马长生)
参考文献
[1]柴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渠道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掉线”[N].中国教育报.2020-02-29(01).
[2]郑先波.河南省园艺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河南郑州召开[J].果树学报,2017,34(1):128.
[3]戚晓明,胡志红.高校社会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6):92-98.
[4]央视网.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批示[EB/OL].2020-07-29.http://news.cctv.com/2020/07/29/ARTIPrKNsIerP8UJlfxs1odL200729.shtml.
[5]叶翠仙,杨帆,颜少毅,等.“以赛促学”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5):1-5.
[6]王占仁,孔洁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23-30.
[7]张强英,程堂仁,郑彩霞.导师制在理科(生物学)基地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3-86.
[8]陳广辉,冯建灿.卓越园艺师培养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62-65.
[关键词] 校地合作;双创教育;硕士研究生
2020年初,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要加快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带动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特别强调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1]。因此,突出专业型研究生专业特色,提升其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仍面临的重要挑战。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园艺大省,园艺产业已成为当前河南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是农业结构中最为活跃的主导产业[2]。河南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意见》(豫政办〔2019〕44号)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规模化优势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河北、黑龙江等省份也出台了相似政策。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对园艺专业人才不仅有“量”的需求,更需“质”的提升,也对园艺学科高校对接产业需求、输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等提出挑战。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为适应这一形势,加大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力度,探索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及经费保障。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夯实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凸显专业特色,增强研究生竞争力。
一、农科高校“双创”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校外实践基地在许多院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作用十分重要,但校地共建还存在着选择标准不一、沟通不畅、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一)合作基地选择标准不统一
学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与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基地都适合,如一些基地规模小、园艺作物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现代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较传统等问题,还有通过非正式关系建立起来的合作基地,大多都缺乏培养“双创”人才的功能。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双创”教育合作基地没有做具体规定,缺乏相应的资格审查机制,导致合作标准不统一,准入门槛过低,影响了“双创”教育培养的质量。
(二)校地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
“双创”教育基地的建设涉及学校、基地、研究生三方。一些合作基地只为获得校企合作的形式(挂牌)而不重视实质,为了生产效益,让驻地的研究生从事基地生产经营,偏离了“双创”教育的本质,导致研究生被繁重的生产劳动束缚。在学校层面上,“双创”教育理念局限在校内,缺乏与基地的沟通,且介入力度不够,无法及时获得实践成效的信息反馈。
(三)合作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校建设实践基地以服务三农为主,单从基地方看,与高校建立合作对公司的发展是有利的。大多时候这种关系是“人情关系下的非正式关系网络”,戚晓明等认为这种非正式关系网络在基地建设及运转中强于正式的组织关系[3]。然而校地合作协议,除了简要明确双方职责、权利与义务,对科研成果共享、联合培养经费、研究生驻地管理规范等关键问题均无具体阐述。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仅仅依靠非正式的关系网络维系校地共建,一旦出現权益失衡,共建关系很容易失效。
二、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培养体系的探索
(一)围绕一个目标,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4]。构建校地合作“123”双创教育体系需要围绕1个目标,即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校内校外2个平台,发挥双导师制、卓越园艺师制、产学研融合等3大联动培养模式,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双创教育。贯穿“以赛促学”“实践训练”等“双创”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5]。以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为方向,拓展校院竞赛,广泛挖掘学生创新思维。
(二)搭建两大教育平台,校内校外共建共育
1.深化校内培养。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课程,授课教师统一指导、分组备课,确保授课成效;二是依托研究生始业教育,上好创新创业第一堂课。创新创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具体化呈现,创新创业行为基于个人需求和国家、社会需要,核心是为人民服务[6]。因此,通过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三是组织专题讲座,确保政策信息精准及时传达,邀请模范企业家讲述创业历程,树立正面影响,激发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行为;四是鼓励参与创业实践,建设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围绕学校各类创业创新培训班,通过导师承担的产业服务类横向课题,带动研究生提前接触产业创业过程,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2.充分整合校外资源。一是实施“专业 就业”计划,搭建“校政、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开设专题讲座,挖掘校友资源,拓宽外部渠道;二是启动“赢在未来”训练营,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组建中小微就业、基层就业等职业发展训练营,积极引导并组织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三是利用校地结对帮扶、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等项目,依托“双导师”培养机制,多驻地灵活轮转学习,共享驻区成熟经验,培养研究生专业创新自主性,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培养。如学校对口帮扶台前县援建优质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园,研究生驻地开展科研训练,参与技术推广和示范创新。
(三)实施三大联动培养模式,突出园艺专业型硕士特色 1.健全“双导师”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是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实施因材施教,提高理科(生物学)基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7]。《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对校内外导师的遴选条件作出了具体要求。学科通过对“双导师”机制合理构建,确保“双创”教育有效推进。结合学科要求及市场需求,以“双创”教育为核心,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导师遴选办法等内容细化,在基地技术人员中择选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双创”导师,明确实践教育目的,对校内外导师承担的教育职责加以分工,对其权利和义务加以限定,制定相适应的培养办法、质量认定办法,保证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合理性。
2.实施“卓越园艺师”培养工程。河南农业大学“卓越园艺师”培养工程是园艺学科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工程。在该培养工程中设置葡萄、西甜瓜育种、工厂化育苗等兴趣班,突出专业特色,让研究生能与校内外专家在兴趣班中深入交流,提升产业前沿目光和创业精神。“以研带本”,选派优秀研究生到驻地带领本科生开展生产实习,亲历栽植、管理、收获、营销,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增强责任意识,激发创业潜能[8]。
3.促进产学研融合培养。一是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开展基地实践教育。各学科根据发展方向或科研课题建立不同课题组,研究生依据培养计划进组,遵守校地规定,服从双导师指导,顶岗作业、定期汇报,承担相应科研任务(一般以开发、推广项目为主)的具体实施,基地提供基础设施、实验材料、试验管理、食宿等基本条件;二是成立实践小组。以项目课题组为主线,衍生多个实践小组,以课题内容和实践基地特色为导向,具体开展实践培养。此外,配备政工教师为小组辅导员,为创新创业发展“正筋骨、通脉络”;三是纳入基地工作人员,汲取园艺产业经验,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的目的;四是补足人员储备库,间接参与小组活动,避免人员断档、后续发展无力等情况发生,持续有效地将本学科理论知识进行成果转化推广,保证“双创”教育能够继承性发展。
三、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相关保障
为解决前文发现的校地共建中选择标准不一、沟通不畅、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将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落到实处,需要从制度保障、组织实施和经费支持三个方面完善相关教育保障。
(一)强化制度保障,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校地共建、评价激励、考核评审等“双创”教育制度,用制度保障实施。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评审体系》,明确评审内容及评分标准,细化院系责任,对创新创业工作全过程监督,每年召开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对当年创新创业工作总结评价,贯彻落实“学校领唱、学院主唱、全员和声”的工作局面。其次,健全师生互评体系,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打分,学生对校内外导师指导教育的满意度打分,学科根据实践小组整体运作综合打分,并根据存在问题作出调整,使每个“双创”实践小组的运行得到优化。
(二)落实组织实施,强化校院作用
1.把控方向,强化校级主导作用。学校发挥顶层设计作用,统筹考虑、综合研判并完善配套政策,使院系在具体实施时有明确导向。如河南农业大学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方案》,确立“以教育为抓手、以市场为重点、以数量为基础、以质量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工作思路,配套出台一系列措施,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2.具体实施,发挥院系主体作用。学院立足“培養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紧抓学科特点,以实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个人和社会价值为目标,落实“双创”教育责任,探索实施方法,为“双创”敦实落地展开预演。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校外实践环节从第二个学期开始,训练时间不少于6个月,通过定性定量考核后方可取得4学分,其中,园艺学科要求除第一个学期在校内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外,实践培养环节一般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三)加大经费支持,保障效能发挥
为更好地落实评价激励机制,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设置创业基金,联合学院、政地企创业基金和社会捐款共同构成创业基金,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如《河南农业大学学生创业基金实施办法(试行)》,对全日制在校生从事的符合社会和学校要求、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予以资助,并对获得资助的项目实行过程跟踪和综合评估,以确保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另外,学科对研究生“三助一辅”的发放实现按月补助,并要求基地配套补助,以稳定学生日常开销,确保“双创”教育顺利进行。
四、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初显成效
(一)学校“双创”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内容,园艺学科紧抓专业与产业“双创”融合契机,结合研究生驻地实训基础,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双创”教育。目前,探索实施的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已逐步完善,校内“农创”空间已投入运营,校外“双创”基地建设完善,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初显成效,“卓越园艺师”作为学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给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在学生中实现全覆盖,学生真正参与到园艺产业的运作环节,深入了解产业魅力,部分学生表达出“利用专业知识反哺农业需求,依靠创新创业适应产业需求”的愿望,极大地增强了驻地学生干事创业的热情、融入企业发展的责任感。
(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成绩显著
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检验与激励方式。通过专业与产业的结合,使学生在大赛中能够以解决产业问题为思路,切准选题的时代脉搏;通过校外基地实践,使学生在大赛中掌握最新技术,细化解决方案;通过“双导师”指导,使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普遍提升。近年来,学院贯彻“以研带本”培养思路,通过校地共建“123”双创教育体系指导参赛的作品,多次获得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以上奖项。 (三)毕业生就业创业成果获得社会认可
校地合作“123”双创教育体系在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逐步增强。毕业生联合创办农业类服务公司,深入贫困地区,挖掘当地特色果树产业,承接省科协科技扶贫项目,帮助贫困地区及果农走上致富路。毕业生服务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自治州某村,参与当地脱贫攻坚工作,落地村里“五通七有”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在校研究生团队研发“日光温室智能化物联网控制系统”,成本由10万元节约至5000元,每年为温室内每亩节本增效达5000元以上,真正实现“让农民少花钱”,该系统目前应用于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夹河乡于沟村农业种植基地扶贫项目和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服务项目中,使现代农业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课题组成员:高睿,孙守如,马长生)
参考文献
[1]柴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渠道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掉线”[N].中国教育报.2020-02-29(01).
[2]郑先波.河南省园艺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河南郑州召开[J].果树学报,2017,34(1):128.
[3]戚晓明,胡志红.高校社会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6):92-98.
[4]央视网.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批示[EB/OL].2020-07-29.http://news.cctv.com/2020/07/29/ARTIPrKNsIerP8UJlfxs1odL200729.shtml.
[5]叶翠仙,杨帆,颜少毅,等.“以赛促学”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平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5):1-5.
[6]王占仁,孔洁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23-30.
[7]张强英,程堂仁,郑彩霞.导师制在理科(生物学)基地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3-86.
[8]陳广辉,冯建灿.卓越园艺师培养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