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生新闻属于电视新闻的重要环节,以其贴近社会大众的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在媒介的竞争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针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具体对策。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发展困境 对策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随着媒体市场的变化逐渐演变而来,该类新闻以关注百姓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为栏目切入点,以还原事件真相为主要吸睛点,成为新媒体电视节目中受民众关注度较高的一类节目。内容选材多从百姓视角入手,将百姓生活引发社会舆论作为新闻的主体。由于内容更加贴近大众,所以一经推出便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引起百姓共鸣,不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在时间的不断推进中,由于民生新闻内容形式更新换代不及时,所以目前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一、节目同质化严重
民生新闻的内容主体决定其性质的平民化,所以内容的制定也并不复杂,较为簡单。在民生新闻高热度的形式下,各大平台追求民生新闻的及时性,追求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发现节目内容的增多,进而使节目时长有所增加。由于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的民生新闻内容有限,这也决定新闻制作的原创内容是有限的,又因为新闻的受众有限,所以创作的形式并不充分体现创新性思维,上述原因导致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同质化严重。例如《南京零距离》是南京地区民生新闻形式的典型,这是因为南京的各个电视台播出的民生新闻都与这一节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该节目具备较高热度之后先后开设了六档民生新闻类节目,时长在30到90分钟之间,播出的时间也比较统一,都在晚上的黄金时间,因为内容的主体都是民生新闻,所以同一内容经常反复出现。这种现象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让民生新闻面临发展的瓶颈期,可以说不创新新闻内容,就无法吸引观众注意力。
二、市场恶性竞争
市场的恶性竞争在节目同质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节目同质化严重,造成民生新闻的饱和状态,因此如何吸引受众就成为各大电视频道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改变了市场竞争的环境,不可避免的发展成为恶性竞争性质。在多个省市,普遍存在民生新闻节目过多,为了争夺市场,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上,甚至出现低俗事件也播出在荧屏上的现象,窥探隐私的恶劣现象是民生新闻陷入恶性竞争环境的重要标志,最严重的是为了吸引眼球,记者撰写假新闻,造成恶劣影响导致居民陷入恐慌,破坏电机节目的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在新闻的内容选取上没有严肃对待,没有保证电视新闻播出内容的准确性,无法从电视节目的恶性竞争环境中解脱出来,没有起到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的作用。
三、新媒体的冲击
电视民生新闻实效性差的特点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愈发明显。由于电视民生节目的制作有一定的流程,首先进行常规的采访步骤,然后进行制作编辑,流程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作为支撑,因此民生新闻在时效上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在某些性质的新闻播报上效率低下就导致工作成果的浪费,例如在重大事件的播报上,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时,民生新闻却还没到播出时间,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民生新闻体现出一定的劣势。新媒体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渠道将消息传播出去。通过手机,广大群众可以通过新媒体接收到非常多的民生新闻事件,而等到晚上电视民生新闻播出时,群众对播出的新闻已经提前知晓,因此可以说电视民生新闻做了不少的无用功。当下新媒体采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视频照片技术相比较以往普及度深入,这些也是民生新闻遭遇新媒体冲击的重要原因。
四、夸大事实,与现实不符
现如今的民生新闻存在着夸大事实的情况,这是为了提高收视率的产物,过于注重想要吸引观众眼球,对于事件的悲伤气氛渲染过重。在这种手法运用的初期,效果明显,观众的情绪容易被带动,但是久而久之,观众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容易心生反感,更何况新闻的事实并没有电视上报道的那么严重,观众的逆反情绪也会由此而生。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与现实不符还体现在新闻内容庸俗化、娱乐化上,新闻报道的形式大多采用的是采访的形式,而当事人情绪难以平复,接受采访时,语言叙述过于繁琐,事情发生的原因结果表述不清楚,现实情况无法真实还原,另外有些民生新闻视频质量不过关,虽然体现出了平民化的特点,但是不符合陈述新闻事情原委这一要素,降低了民生新闻的观看体验。新闻的形式过于简单,对于表象的描述文笔过重,缺少深层次的分析,忽略了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意见。
结语:综上所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演变,它的诞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报道大家喜闻乐见新闻的同时,也能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虽然目前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但是节目内容深受百姓欢迎这点毋庸置疑,因为它能反应百姓心声。在目前阶段,只要解决民生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改善平台的恶性竞争情况,注重陈述事实便能够继续良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顾 燕.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质量的有益探索[J].新闻传播,2013
[2]李会霞.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编辑技巧[J].科技传播,2016
[3]施国权.浅议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品牌创新[J].当代电视,2011
[4]雷曙光.民生新闻节目本土化的几个问题[J].新闻传播,2009
[5]杨 皓.民生节目:传播“善”与“美”的平台[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发展困境 对策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随着媒体市场的变化逐渐演变而来,该类新闻以关注百姓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为栏目切入点,以还原事件真相为主要吸睛点,成为新媒体电视节目中受民众关注度较高的一类节目。内容选材多从百姓视角入手,将百姓生活引发社会舆论作为新闻的主体。由于内容更加贴近大众,所以一经推出便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引起百姓共鸣,不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在时间的不断推进中,由于民生新闻内容形式更新换代不及时,所以目前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一、节目同质化严重
民生新闻的内容主体决定其性质的平民化,所以内容的制定也并不复杂,较为簡单。在民生新闻高热度的形式下,各大平台追求民生新闻的及时性,追求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发现节目内容的增多,进而使节目时长有所增加。由于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的民生新闻内容有限,这也决定新闻制作的原创内容是有限的,又因为新闻的受众有限,所以创作的形式并不充分体现创新性思维,上述原因导致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同质化严重。例如《南京零距离》是南京地区民生新闻形式的典型,这是因为南京的各个电视台播出的民生新闻都与这一节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该节目具备较高热度之后先后开设了六档民生新闻类节目,时长在30到90分钟之间,播出的时间也比较统一,都在晚上的黄金时间,因为内容的主体都是民生新闻,所以同一内容经常反复出现。这种现象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让民生新闻面临发展的瓶颈期,可以说不创新新闻内容,就无法吸引观众注意力。
二、市场恶性竞争
市场的恶性竞争在节目同质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节目同质化严重,造成民生新闻的饱和状态,因此如何吸引受众就成为各大电视频道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改变了市场竞争的环境,不可避免的发展成为恶性竞争性质。在多个省市,普遍存在民生新闻节目过多,为了争夺市场,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上,甚至出现低俗事件也播出在荧屏上的现象,窥探隐私的恶劣现象是民生新闻陷入恶性竞争环境的重要标志,最严重的是为了吸引眼球,记者撰写假新闻,造成恶劣影响导致居民陷入恐慌,破坏电机节目的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在新闻的内容选取上没有严肃对待,没有保证电视新闻播出内容的准确性,无法从电视节目的恶性竞争环境中解脱出来,没有起到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的作用。
三、新媒体的冲击
电视民生新闻实效性差的特点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愈发明显。由于电视民生节目的制作有一定的流程,首先进行常规的采访步骤,然后进行制作编辑,流程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作为支撑,因此民生新闻在时效上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在某些性质的新闻播报上效率低下就导致工作成果的浪费,例如在重大事件的播报上,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时,民生新闻却还没到播出时间,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民生新闻体现出一定的劣势。新媒体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渠道将消息传播出去。通过手机,广大群众可以通过新媒体接收到非常多的民生新闻事件,而等到晚上电视民生新闻播出时,群众对播出的新闻已经提前知晓,因此可以说电视民生新闻做了不少的无用功。当下新媒体采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视频照片技术相比较以往普及度深入,这些也是民生新闻遭遇新媒体冲击的重要原因。
四、夸大事实,与现实不符
现如今的民生新闻存在着夸大事实的情况,这是为了提高收视率的产物,过于注重想要吸引观众眼球,对于事件的悲伤气氛渲染过重。在这种手法运用的初期,效果明显,观众的情绪容易被带动,但是久而久之,观众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容易心生反感,更何况新闻的事实并没有电视上报道的那么严重,观众的逆反情绪也会由此而生。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与现实不符还体现在新闻内容庸俗化、娱乐化上,新闻报道的形式大多采用的是采访的形式,而当事人情绪难以平复,接受采访时,语言叙述过于繁琐,事情发生的原因结果表述不清楚,现实情况无法真实还原,另外有些民生新闻视频质量不过关,虽然体现出了平民化的特点,但是不符合陈述新闻事情原委这一要素,降低了民生新闻的观看体验。新闻的形式过于简单,对于表象的描述文笔过重,缺少深层次的分析,忽略了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意见。
结语:综上所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演变,它的诞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报道大家喜闻乐见新闻的同时,也能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虽然目前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但是节目内容深受百姓欢迎这点毋庸置疑,因为它能反应百姓心声。在目前阶段,只要解决民生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改善平台的恶性竞争情况,注重陈述事实便能够继续良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顾 燕.提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质量的有益探索[J].新闻传播,2013
[2]李会霞.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编辑技巧[J].科技传播,2016
[3]施国权.浅议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品牌创新[J].当代电视,2011
[4]雷曙光.民生新闻节目本土化的几个问题[J].新闻传播,2009
[5]杨 皓.民生节目:传播“善”与“美”的平台[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