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教学信息的传递大部分依赖于非言语行为。教师体态语是师生之间言语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面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际汉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操练,规范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非言语交际;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体态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158-02
言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工具,通过口语或书面语方式进行沟通和交往的主要形式。但人类的交际并非仅限于此,而是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相互融合。所谓非言语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播信息的过程。其中“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即为非言语行为,是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进行交际时发出的动作和表现的姿态。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Albert Mehrabian)指出:信息交流的效果=7%文字+38%声音+55%表情动作。可见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绝大部分依赖于表情、动作等非言语行为。因此非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补充甚至取代言语交流来传递信息,还能够真实地传达人的感情,增强言语交际的效果。
倘若将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和课堂教学相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非言语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谈及如何培养优秀教师时强调: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等等“细枝末节”。这些“细枝末节”正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或称之为“体态语”。教师体态语是21世纪70年代在举止神态学理论下提出的概念,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分的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非言语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外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一、教师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教学对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是初学者,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汉语交际能力都十分有限,此时,教师适当地运用体态语,就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直观而高效地将汉语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这个角度而言,跨文化交际下的教师体态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体态语,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教学,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十分重要。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系统培训,教师体态语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随意性大
一些教师在备课时确实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但对在授课课程中怎样使用体态语、哪些环节使用、使用什么样的体态语等问题,缺乏必要的认知,体态语的使用比较随意,想到就用,没想到就不用,也不考虑是否合适、得体,甚至出现一些消极性体态语。还有些教师将个人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与教学相关的非言语类辅助手段自然被忽视,从而影响了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二)专业性不强
1.综合能力差
表现为授课过程中过多使用同一种体态语。如对学生表示肯定、赞扬、鼓励,可以是微笑,可以是点头,也可以是竖大拇指,还可以鼓掌,或者叠加使用这些动作。但有些教师缺乏综合运用各种体态语的能力,要么一直点头,要么一直竖大拇指,十分单调。
2.表里不一致
教师体态语是言语教学的辅助工具,应与教师的有声语言紧密配合,做到声情并茂。有些教师不善于感情的有效传递,嘴上说着“非常好”“不错”,却神情严肃,也没有相应的手势语、表情语配合,虽然这样的赞扬和鼓励是出于真心的,但还是会让学生感到你的表扬并非发自内心,不够真诚。
3.前后不统一
同一堂课上,教师的解说性或指示性的动作应符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做到准确且前后一致。例如,用手势语表示“十”这个数字,可以是单手握紧拳头的形式,也可以是双手食指交叉呈十字形。初次教学时只需呈现其中一种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但教师过于性急,第一次就将两种手势语同时运用,且交替使用,给初学者造成了困惑。
(三)缺乏灵活性
非言语交际具有文化归约性,中外文化的差异使不同国家在非言语交际上的表现各不相同。例如中国人交谈时喜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以示友好或关系紧密,但西方人认为这是在侵犯其私人领地。不同于已经具有一定汉语交际能力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初学者对中国文化还不甚了解,无法理解这样的友善之举。如果教师没有把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区别,缺乏体态语的使用该因人而异的意识和灵活性,就会发生过于靠近学生身体的行为,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
随着人们对非言语交际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者正逐渐转向实证研究,将非言语行为与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影响联系起来,以指导和规范课堂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一些探讨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考察指标正运用于教学研究中,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其中,亓华编制的《国际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功能类型观察统计表》,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开展课堂教学的“细枝末节”,该表将教师常用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分为七大类,并分别对应五大功能类型。详见下图:
课堂教学中汉语教师应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体态语呢?我们不妨通过对以上这张关系图的解读展开具体的讨论。
(一)指示性动作
指示性动作往往带有指令、示意等具体含义,这类动作可以由人的手臂、手掌和手指发出,也可以是头、腿和脚发出的,甚至还可以借助眼睛、眉毛、嘴巴和表情。当教师手掌平伸,做出各种“请看”的动作,或用食指指向板书中某一项语言知识点时,都是对教学中言语行为的辅助、修饰和补充。如果用点头表示肯定或赞许,用两手臂交叉于胸前并伴有摇头表示否定或禁止,这样的体态语则具有替代言语的功能。指示性动作丰富多样,能增进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是汉语教师须认真修行的非言语行为。
[关 键 词] 非言语交际;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体态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158-02
言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工具,通过口语或书面语方式进行沟通和交往的主要形式。但人类的交际并非仅限于此,而是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相互融合。所谓非言语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播信息的过程。其中“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即为非言语行为,是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进行交际时发出的动作和表现的姿态。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Albert Mehrabian)指出:信息交流的效果=7%文字+38%声音+55%表情动作。可见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绝大部分依赖于表情、动作等非言语行为。因此非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补充甚至取代言语交流来传递信息,还能够真实地传达人的感情,增强言语交际的效果。
倘若将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和课堂教学相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非言语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谈及如何培养优秀教师时强调: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等等“细枝末节”。这些“细枝末节”正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或称之为“体态语”。教师体态语是21世纪70年代在举止神态学理论下提出的概念,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分的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非言语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外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一、教师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教学对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是初学者,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汉语交际能力都十分有限,此时,教师适当地运用体态语,就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直观而高效地将汉语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这个角度而言,跨文化交际下的教师体态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体态语,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教学,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十分重要。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系统培训,教师体态语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随意性大
一些教师在备课时确实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但对在授课课程中怎样使用体态语、哪些环节使用、使用什么样的体态语等问题,缺乏必要的认知,体态语的使用比较随意,想到就用,没想到就不用,也不考虑是否合适、得体,甚至出现一些消极性体态语。还有些教师将个人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与教学相关的非言语类辅助手段自然被忽视,从而影响了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二)专业性不强
1.综合能力差
表现为授课过程中过多使用同一种体态语。如对学生表示肯定、赞扬、鼓励,可以是微笑,可以是点头,也可以是竖大拇指,还可以鼓掌,或者叠加使用这些动作。但有些教师缺乏综合运用各种体态语的能力,要么一直点头,要么一直竖大拇指,十分单调。
2.表里不一致
教师体态语是言语教学的辅助工具,应与教师的有声语言紧密配合,做到声情并茂。有些教师不善于感情的有效传递,嘴上说着“非常好”“不错”,却神情严肃,也没有相应的手势语、表情语配合,虽然这样的赞扬和鼓励是出于真心的,但还是会让学生感到你的表扬并非发自内心,不够真诚。
3.前后不统一
同一堂课上,教师的解说性或指示性的动作应符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做到准确且前后一致。例如,用手势语表示“十”这个数字,可以是单手握紧拳头的形式,也可以是双手食指交叉呈十字形。初次教学时只需呈现其中一种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但教师过于性急,第一次就将两种手势语同时运用,且交替使用,给初学者造成了困惑。
(三)缺乏灵活性
非言语交际具有文化归约性,中外文化的差异使不同国家在非言语交际上的表现各不相同。例如中国人交谈时喜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以示友好或关系紧密,但西方人认为这是在侵犯其私人领地。不同于已经具有一定汉语交际能力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初学者对中国文化还不甚了解,无法理解这样的友善之举。如果教师没有把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区别,缺乏体态语的使用该因人而异的意识和灵活性,就会发生过于靠近学生身体的行为,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
随着人们对非言语交际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者正逐渐转向实证研究,将非言语行为与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影响联系起来,以指导和规范课堂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一些探讨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考察指标正运用于教学研究中,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其中,亓华编制的《国际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功能类型观察统计表》,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开展课堂教学的“细枝末节”,该表将教师常用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分为七大类,并分别对应五大功能类型。详见下图:
课堂教学中汉语教师应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体态语呢?我们不妨通过对以上这张关系图的解读展开具体的讨论。
(一)指示性动作
指示性动作往往带有指令、示意等具体含义,这类动作可以由人的手臂、手掌和手指发出,也可以是头、腿和脚发出的,甚至还可以借助眼睛、眉毛、嘴巴和表情。当教师手掌平伸,做出各种“请看”的动作,或用食指指向板书中某一项语言知识点时,都是对教学中言语行为的辅助、修饰和补充。如果用点头表示肯定或赞许,用两手臂交叉于胸前并伴有摇头表示否定或禁止,这样的体态语则具有替代言语的功能。指示性动作丰富多样,能增进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是汉语教师须认真修行的非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