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永远难忘那一天:1993年2月4日。中午快下班的时候,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我走过去接,耳边骤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我一下激动了,居然是母亲的声音,这是母亲第一次给我打电话。母亲说今天是我的40岁生日,要我中午下碗长寿面吃,又说我已是中年人了,不要经常熬夜,要早点睡,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母亲在叮嘱了我一番后,插空我问母亲是在哪里打来的电话,母亲说是家里打来的,家里装了一部电话。我吃了一惊,那时普通家庭装电话的十分少,因为装一部电话要一大笔钱。我问母亲装电话花了多少钱,母亲说花了4000元。母亲平淡的回答让我更惊愕了,因为母亲一贯勤俭节约,她居然舍得花4000元装一部电话。我问母亲:“装电话这么贵,你舍得?又不做生意!”母亲说:“我现在想开了。你长年在外,装个电话也可以经常跟你联系,说说话。我又不识字,又不能给你写信!”
放下电话,我已是热泪盈眶了。
我能理解母亲的心,为了儿女,她是什么都舍得呀!
母亲和父亲都是普通的工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不足80元。而我有兄妹六人,为了维持这个家,为了我们健康的成长,母亲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她常常在下午下班的时候去菜场,那时的蔬菜都是论堆卖,一角钱一堆。当萝卜便宜到一角钱买一篮子的时候,她一篮一篮的提回来,然后用一个大缸来泡酸萝卜。在考虑节俭的同时,母亲也会考虑到我们的营养,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买回一个猪头,因为那时的猪头不仅比肉价便宜一大半,而且上十斤重的猪头只要二斤肉票。猪头买来了,母亲不怕麻烦地将猪毛一根一根剔净,然后把猪头的各个部位,或烧或炖或卤。虽然我们经常能改善一下生活,可母亲却对自己十分苛刻,从来不跟我们一起吃饭,总是等到我们吃完了,她才将剩饭剩菜剩汤合在一起吃了完事。那时她在一家食品厂工作,厂里食堂的伙食搞得既便宜又丰富,一角钱可以大块吃肉大块吃鱼,可母亲却舍不得花一毛钱,每天上班时,总是带上一瓶子自己泡的酸萝卜。母亲的勤俭节约在街坊邻居中和厂里是出了名的,可是为了儿女,她却是十分舍得。
记得“文革”开始时,我正在读初一,听说可以到北京去串连,我兴奋地连忙报名参加。到了出发那天,母亲给了我15元钱,我知道这15元钱对家里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分量。我便对母亲说:“串连乘车吃饭都不要钱,你只给我10元钱吧!”母亲却坚持要给我15元钱,并说:“出门在外,钱多带一些,我放心些!”
1969年的冬天,一个雪花纷飞的日子,不满17岁的我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温暖的家,下放到几百里外的农村。后来,又招工到了千里之遥的三线工厂。从此,我就一直漂泊在异乡之地,但一直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记得下农村才二个月,就要过年了,我原跟母亲说过,就在农村过年的,但临到过年时,看到别的知青都纷纷回家,我思乡心切,还是跑回了家。母亲见我回来,喜出望外,没有一句责骂。过完年我回农村去时,母亲又给我准备了一堆食物,还塞给了我10元钱。
我参加工作后,虽然有了工资,但不论是单身时还是成家后,每次从外地回家,记忆最深的就是临回单位的前夜,母亲总是为我准备行装到深夜,她把各种吃的用的都尽量往我包里装。每次去火车站前,我就抱怨带的东西太多了,要精简一些,母亲却不让我精简,说送我到车站,我不让她送,却总是阻拦不了,她把最重的包往肩上一扛,我跟她抢着拿,她就跟我急,有时母亲则是把两个包系在一块儿,一个搭在前胸,一个搭在后背。
每次临上火车,母亲都非要塞给我一些钱,我坚持不要,说:“我的生活比你过得好多了,你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我怎么还能要你的钱?”母亲却总是轻言细语地说:“你的钱是你的钱,这是我的一份心意,你从小就离开了家,我又没照顾到你!”
当我们这些儿女都长大成人了,家里条件也好多了,但母亲还是照样节省。她为了买便宜的菜,常常宁愿多走好几里路;剩菜汤总舍不得倒,不是和在饭里吃掉就是加点白开水一起喝掉。可以说,我的母亲对自己苛刻了一辈子,对儿女却总是慷慨地付出。她不仅对儿女,而且对外人也有一副菩萨心肠。记得有一年,她在码头遇上两个从重庆漂泊来的女子,母亲怕她们受骗,把她们带回了家,吃住了一段时间,直到她们寻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母亲的一生就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燃烧了自己,温暖了我们……
责编/海燕
放下电话,我已是热泪盈眶了。
我能理解母亲的心,为了儿女,她是什么都舍得呀!
母亲和父亲都是普通的工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不足80元。而我有兄妹六人,为了维持这个家,为了我们健康的成长,母亲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她常常在下午下班的时候去菜场,那时的蔬菜都是论堆卖,一角钱一堆。当萝卜便宜到一角钱买一篮子的时候,她一篮一篮的提回来,然后用一个大缸来泡酸萝卜。在考虑节俭的同时,母亲也会考虑到我们的营养,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买回一个猪头,因为那时的猪头不仅比肉价便宜一大半,而且上十斤重的猪头只要二斤肉票。猪头买来了,母亲不怕麻烦地将猪毛一根一根剔净,然后把猪头的各个部位,或烧或炖或卤。虽然我们经常能改善一下生活,可母亲却对自己十分苛刻,从来不跟我们一起吃饭,总是等到我们吃完了,她才将剩饭剩菜剩汤合在一起吃了完事。那时她在一家食品厂工作,厂里食堂的伙食搞得既便宜又丰富,一角钱可以大块吃肉大块吃鱼,可母亲却舍不得花一毛钱,每天上班时,总是带上一瓶子自己泡的酸萝卜。母亲的勤俭节约在街坊邻居中和厂里是出了名的,可是为了儿女,她却是十分舍得。
记得“文革”开始时,我正在读初一,听说可以到北京去串连,我兴奋地连忙报名参加。到了出发那天,母亲给了我15元钱,我知道这15元钱对家里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分量。我便对母亲说:“串连乘车吃饭都不要钱,你只给我10元钱吧!”母亲却坚持要给我15元钱,并说:“出门在外,钱多带一些,我放心些!”
1969年的冬天,一个雪花纷飞的日子,不满17岁的我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温暖的家,下放到几百里外的农村。后来,又招工到了千里之遥的三线工厂。从此,我就一直漂泊在异乡之地,但一直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记得下农村才二个月,就要过年了,我原跟母亲说过,就在农村过年的,但临到过年时,看到别的知青都纷纷回家,我思乡心切,还是跑回了家。母亲见我回来,喜出望外,没有一句责骂。过完年我回农村去时,母亲又给我准备了一堆食物,还塞给了我10元钱。
我参加工作后,虽然有了工资,但不论是单身时还是成家后,每次从外地回家,记忆最深的就是临回单位的前夜,母亲总是为我准备行装到深夜,她把各种吃的用的都尽量往我包里装。每次去火车站前,我就抱怨带的东西太多了,要精简一些,母亲却不让我精简,说送我到车站,我不让她送,却总是阻拦不了,她把最重的包往肩上一扛,我跟她抢着拿,她就跟我急,有时母亲则是把两个包系在一块儿,一个搭在前胸,一个搭在后背。
每次临上火车,母亲都非要塞给我一些钱,我坚持不要,说:“我的生活比你过得好多了,你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我怎么还能要你的钱?”母亲却总是轻言细语地说:“你的钱是你的钱,这是我的一份心意,你从小就离开了家,我又没照顾到你!”
当我们这些儿女都长大成人了,家里条件也好多了,但母亲还是照样节省。她为了买便宜的菜,常常宁愿多走好几里路;剩菜汤总舍不得倒,不是和在饭里吃掉就是加点白开水一起喝掉。可以说,我的母亲对自己苛刻了一辈子,对儿女却总是慷慨地付出。她不仅对儿女,而且对外人也有一副菩萨心肠。记得有一年,她在码头遇上两个从重庆漂泊来的女子,母亲怕她们受骗,把她们带回了家,吃住了一段时间,直到她们寻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母亲的一生就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燃烧了自己,温暖了我们……
责编/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