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会碰到一些料想不到的挑战。许多成功者,总是勇于应战,奋发前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原党组书记(副部级)、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就是这样的人。
朱新均说:“我原来是学理工的。大学毕业以后与我原先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改做思想政治工作、语言文字工作、报刊工作,后又涉足成人教育工作,经过自己的努力,基本能适应。我的体会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很重要。年轻的时候就要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参加工作以后,注重在实践中再学习,长才干,就能担负起组织上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基本素质决定人生。”
最近,在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介绍下,记者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辟才胡同的教育部办公大楼里访问了他。
革命传统熏陶学校教育培养
朱新均于1938年4月出生在江西省上饶县,祖籍是上饶县清水乡。祖父朱兆茂和叔父朱辉曾在弋阳当造纸工人,参加了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农民起义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父亲朱运盛是上饶城里的商店店员,早年也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工作,1939年牺牲。母亲曾告诉他,她不时看到父亲半夜还在阅读和写东西,但不知阅读和写什么。1949年上饶解放以后,朱新均在金龙岗小学读书时加入了少年先锋队,担任过少先队大队长,并在上饶市“国际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上当过主持人。朱新均说:“也许是因为叔叔和父亲他们都参加了革命,组织上才安排我担任大会主持人的。”
叔父朱辉1927年参加红军。1933年3月,参加赣东北代表团到江西瑞金出席全国第一届店员、手工业工人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委员,任全国总工会店员手工业工会组织部干事。这样他留在了赣南,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西安事变后的1937年1月,他离开延安,被派到南方参加整编游击队奔赴抗日前线的工作,1939年5月,转入江浙一带做地下工作。1945年,朱辉随新四军北上,在山东和安徽迎来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1950年,朱辉到上海工作,翌年便把朱新均接到身边生活,送他到上海中学上学。朱辉对他视同己出,关怀备至,时常向他讲革命传统。至今朱新均还记得叔父当年对他说的话:“我们的家庭是个革命家庭,你要继承你父亲的遗志,好好学习,不断进步,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弟弟、妹妹的榜样。”朱新均在中学时就暗下决心:“向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辈学习。做一个革命者,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朱新均还说:“叔父的教诲使我对中国革命史、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政治课非常感兴趣。这对自己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1996年11月朱辉逝世后,他将叔父的骨灰送回老家清水乡安葬。1997年朱辉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朱新均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永远的怀念》一文,回顾叔父对自己和弟妹们的教育和关爱,文中最后写道:“我们永远学习您,去为党、国家和人民多做有益的事情,去滋育好下一代,以此告慰您的英魂!”
从上饶中学转到上海中学读书,朱新均开始时感到很吃力,尤其是英语。因为那时上饶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都不如上海。经过艰苦努力,他顺利地完成了中学学业,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钢铁学院。他14岁时加入了青年团,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学期间,他除了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外,还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普通一兵》等优秀书籍。他说:“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书中的主人公为我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大学毕业前后,他不仅读完了《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国通史》,还阅读了许多革命导师和领袖的传记,学习了业大的中文系课程,阅读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等相关文学作品,为自己铺下了更宽厚的知识基础。
在中学和大学,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下乡帮助农民收割、修建十三陵水库和工厂生产等劳动,努力做好担负的各项社会工作。“社教”期间,他在农村生活了近3年。这些活动锻炼了他的意志、品质和工作能力,也使他广泛地接触到了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了解。
1984年至1986年,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央党校学习。在这两年中,他比较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他认真阅读了课内外的130多本政治、历史、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听取了不少高水平的报告和讲座,并和其他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两年的学习使他在理论和人文修养方面获益巨大。
工作岗位不同 成绩贡献斐然
朱新均大学毕业以后,虽然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不一样,而且工作岗位也先后不同;但他在各个岗位上都做出了优异成绩。
1960年朱新均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留校工作,先后担任校团委宣传部部长、团委书记和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北京钢铁学院的青年团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群众性的文体活动都开展得很好,一直得到学院师生和上级组织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这里也有朱新均的一份心血。
1983年,朱新均从北京钢铁学院调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工作,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国家教委党组成员,还兼任过《中国教育报》党委书记和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朱新均调到教育部工作时,正是我国既要消除“文化大革命”的恶劣影响,拨乱反正;又要警惕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时候。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便更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他积极参与了以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1、把高校每周的政治学习改为思想品德修养课及其教材的编写、定稿和师资培训等。2、把从事党务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列入专业教师序列,为他们评聘专业技术职称。3、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这一学科先后建设了12门课程,朱新均是这些课程编写委员会的主任。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培养出大批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士生、本科生。4、制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朱新均主持起草了这一大纲的初稿。5、加强大学党的建设。从1990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学本科生党员在全体本科生中不到1%,现在已占到10%以上。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司在长期的工作中锤炼成了一个很有战斗力的集体,为各级领导岗位输送了许多干部。至今,除朱新均外,这个司还有3位同志被提升为国家副部级干部。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是主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和推动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1995年,朱新均担任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党组书记以后,虚心向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主任许嘉璐、语言学界泰斗周有光和语委的同事等请教、学习。他认真地研读《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汇编》、《语言文字工作百题》和许嘉璐送给的5本书,深入全国各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并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1997年12月,他和许嘉璐主持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以往的基本经验和深入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对我国跨世纪的语言文字工作作出了部署。1998年,许嘉璐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主要由朱新均负责。他积极参与了以下几项有深远影响的工作:1、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对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队伍、法规制度、工作机制、宣传情况及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主要公共服务行业语言文字的使用制定出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全国各类城市在不同时间段达标,并列入了精神文明城市评估标准。2、建立每年一次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至今年年坚持。3、对全国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摸清了全国使用语言文字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许多情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2006年11月,出版了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4、起草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1998年年届60岁后,朱新均连任全国政协九届、十届委员,还担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他像以往一样,满怀热情、朝气蓬勃地做好所承担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他认真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就如何搞好我国的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和语言文字等重大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朱新均认为,成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他提交了“关于建议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给成人教育一个恰当位置的提案”。这一提案受到重视,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说“此事意义大”,教育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落实。
朱新均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三次会议上,连续提出了“建议加快通用语言文字立法的提案”,促进了我国语言文字法的制定。
2002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朱新均说,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里,存在着非常丰富的语言文字和方言种类。建立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的大环境下,提供一个集中收集、整理、保存和抢救我国语言文字遗产的场所,展示建国以来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绩,有利于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更多地形象生动地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化传统,从而在新世纪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为此,他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的提案”,得到了有关方面重视。
朱新均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大力呼吁推广广东省阳山县创办的“初中后就业培训班”的经验。阳山县地处经济落后的山区,不少初中毕业生上不了高中。从2004年2月起,这个县办起了初中后实验班,接收初中毕业生参加,并提供全部学费、书籍费、住宿费。经过一年的培训,学员们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就业和扶贫问题。就此,他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解决农村贫困辍学初中毕业生继续受教育问题”的提案。这一提案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
此外,他还就“将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评比条件”和“解决北京部分高校周边土地和环境问题”等提出了提案。这些提案都被有关部门和地方采纳。
他在政协会议上就“形成学习型社会”、“树立大教育、大培育观念,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孔子学院”等问题发了言。
他的不少发言和提案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网等都进行了报道,有的还全文采用。
朱新均十分重视总结工作经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至今,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在报刊上发表了20多万字的文章。
与朱新均同一个党支部的同志们说,新均同志从不以资格老、职位高而放松自我要求,他总是认真履行党员的各项义务,处处事事模范带头。近几年,他先后资助贵州、河北等地的数十名贫困学生上学。他还尽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责编/木艮
朱新均说:“我原来是学理工的。大学毕业以后与我原先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改做思想政治工作、语言文字工作、报刊工作,后又涉足成人教育工作,经过自己的努力,基本能适应。我的体会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很重要。年轻的时候就要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参加工作以后,注重在实践中再学习,长才干,就能担负起组织上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基本素质决定人生。”
最近,在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介绍下,记者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辟才胡同的教育部办公大楼里访问了他。
革命传统熏陶学校教育培养
朱新均于1938年4月出生在江西省上饶县,祖籍是上饶县清水乡。祖父朱兆茂和叔父朱辉曾在弋阳当造纸工人,参加了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农民起义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父亲朱运盛是上饶城里的商店店员,早年也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工作,1939年牺牲。母亲曾告诉他,她不时看到父亲半夜还在阅读和写东西,但不知阅读和写什么。1949年上饶解放以后,朱新均在金龙岗小学读书时加入了少年先锋队,担任过少先队大队长,并在上饶市“国际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上当过主持人。朱新均说:“也许是因为叔叔和父亲他们都参加了革命,组织上才安排我担任大会主持人的。”
叔父朱辉1927年参加红军。1933年3月,参加赣东北代表团到江西瑞金出席全国第一届店员、手工业工人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委员,任全国总工会店员手工业工会组织部干事。这样他留在了赣南,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西安事变后的1937年1月,他离开延安,被派到南方参加整编游击队奔赴抗日前线的工作,1939年5月,转入江浙一带做地下工作。1945年,朱辉随新四军北上,在山东和安徽迎来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1950年,朱辉到上海工作,翌年便把朱新均接到身边生活,送他到上海中学上学。朱辉对他视同己出,关怀备至,时常向他讲革命传统。至今朱新均还记得叔父当年对他说的话:“我们的家庭是个革命家庭,你要继承你父亲的遗志,好好学习,不断进步,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弟弟、妹妹的榜样。”朱新均在中学时就暗下决心:“向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辈学习。做一个革命者,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朱新均还说:“叔父的教诲使我对中国革命史、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政治课非常感兴趣。这对自己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1996年11月朱辉逝世后,他将叔父的骨灰送回老家清水乡安葬。1997年朱辉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朱新均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永远的怀念》一文,回顾叔父对自己和弟妹们的教育和关爱,文中最后写道:“我们永远学习您,去为党、国家和人民多做有益的事情,去滋育好下一代,以此告慰您的英魂!”
从上饶中学转到上海中学读书,朱新均开始时感到很吃力,尤其是英语。因为那时上饶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都不如上海。经过艰苦努力,他顺利地完成了中学学业,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钢铁学院。他14岁时加入了青年团,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学期间,他除了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外,还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普通一兵》等优秀书籍。他说:“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书中的主人公为我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大学毕业前后,他不仅读完了《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国通史》,还阅读了许多革命导师和领袖的传记,学习了业大的中文系课程,阅读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等相关文学作品,为自己铺下了更宽厚的知识基础。
在中学和大学,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下乡帮助农民收割、修建十三陵水库和工厂生产等劳动,努力做好担负的各项社会工作。“社教”期间,他在农村生活了近3年。这些活动锻炼了他的意志、品质和工作能力,也使他广泛地接触到了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了解。
1984年至1986年,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央党校学习。在这两年中,他比较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他认真阅读了课内外的130多本政治、历史、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听取了不少高水平的报告和讲座,并和其他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两年的学习使他在理论和人文修养方面获益巨大。
工作岗位不同 成绩贡献斐然
朱新均大学毕业以后,虽然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不一样,而且工作岗位也先后不同;但他在各个岗位上都做出了优异成绩。
1960年朱新均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留校工作,先后担任校团委宣传部部长、团委书记和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北京钢铁学院的青年团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群众性的文体活动都开展得很好,一直得到学院师生和上级组织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这里也有朱新均的一份心血。
1983年,朱新均从北京钢铁学院调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工作,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国家教委党组成员,还兼任过《中国教育报》党委书记和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朱新均调到教育部工作时,正是我国既要消除“文化大革命”的恶劣影响,拨乱反正;又要警惕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时候。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便更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他积极参与了以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1、把高校每周的政治学习改为思想品德修养课及其教材的编写、定稿和师资培训等。2、把从事党务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列入专业教师序列,为他们评聘专业技术职称。3、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这一学科先后建设了12门课程,朱新均是这些课程编写委员会的主任。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培养出大批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士生、本科生。4、制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朱新均主持起草了这一大纲的初稿。5、加强大学党的建设。从1990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学本科生党员在全体本科生中不到1%,现在已占到10%以上。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司在长期的工作中锤炼成了一个很有战斗力的集体,为各级领导岗位输送了许多干部。至今,除朱新均外,这个司还有3位同志被提升为国家副部级干部。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是主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和推动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1995年,朱新均担任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党组书记以后,虚心向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主任许嘉璐、语言学界泰斗周有光和语委的同事等请教、学习。他认真地研读《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汇编》、《语言文字工作百题》和许嘉璐送给的5本书,深入全国各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并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1997年12月,他和许嘉璐主持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以往的基本经验和深入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对我国跨世纪的语言文字工作作出了部署。1998年,许嘉璐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主要由朱新均负责。他积极参与了以下几项有深远影响的工作:1、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对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队伍、法规制度、工作机制、宣传情况及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主要公共服务行业语言文字的使用制定出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全国各类城市在不同时间段达标,并列入了精神文明城市评估标准。2、建立每年一次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至今年年坚持。3、对全国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摸清了全国使用语言文字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许多情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2006年11月,出版了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4、起草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1998年年届60岁后,朱新均连任全国政协九届、十届委员,还担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他像以往一样,满怀热情、朝气蓬勃地做好所承担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他认真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就如何搞好我国的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和语言文字等重大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朱新均认为,成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他提交了“关于建议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给成人教育一个恰当位置的提案”。这一提案受到重视,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说“此事意义大”,教育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落实。
朱新均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三次会议上,连续提出了“建议加快通用语言文字立法的提案”,促进了我国语言文字法的制定。
2002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朱新均说,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里,存在着非常丰富的语言文字和方言种类。建立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的大环境下,提供一个集中收集、整理、保存和抢救我国语言文字遗产的场所,展示建国以来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绩,有利于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更多地形象生动地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化传统,从而在新世纪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为此,他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的提案”,得到了有关方面重视。
朱新均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大力呼吁推广广东省阳山县创办的“初中后就业培训班”的经验。阳山县地处经济落后的山区,不少初中毕业生上不了高中。从2004年2月起,这个县办起了初中后实验班,接收初中毕业生参加,并提供全部学费、书籍费、住宿费。经过一年的培训,学员们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就业和扶贫问题。就此,他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解决农村贫困辍学初中毕业生继续受教育问题”的提案。这一提案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
此外,他还就“将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评比条件”和“解决北京部分高校周边土地和环境问题”等提出了提案。这些提案都被有关部门和地方采纳。
他在政协会议上就“形成学习型社会”、“树立大教育、大培育观念,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孔子学院”等问题发了言。
他的不少发言和提案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网等都进行了报道,有的还全文采用。
朱新均十分重视总结工作经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至今,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在报刊上发表了20多万字的文章。
与朱新均同一个党支部的同志们说,新均同志从不以资格老、职位高而放松自我要求,他总是认真履行党员的各项义务,处处事事模范带头。近几年,他先后资助贵州、河北等地的数十名贫困学生上学。他还尽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责编/木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