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通过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对形成概念起必要作用的感性材料,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教学,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引导学生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还培养了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应用整合
物理概念教学程序一般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应用。具体策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运用课件选角度、抓引入、建构概念
概念的形成首先要有一个图式积累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课件播放有关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获取丰富的感觉、知觉图式,可以了解与物理概念相关的多种矛盾现象。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唤起学生的记忆,促使学生有目标地知觉,将新的感性材料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体系中去,找到记忆的“增长点”,让学生知道他们即将学习的概念“像什么?”。教师要分析学生新接收到的信息与原认识领域中的信息有无冲突的地方,如有的话,在哪里出现不符甚至出现了对抗,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排除前概念的影响,为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打下基础。例如当教师讲解“浮力”概念时,可以先播放一段人在死海中自如活动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不下沉?再做小实验将小木块、牙膏袋等先后放入透明的水槽中,学生会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牙膏袋沉在槽底。此时教师可以提问:是否只有木块才受到水对它向上的作用力,而牙膏袋却不受到水对它的作用力?很多学生都会作出这样的回答:木块受到水对它的作用力,牙膏袋不会受到水对它的作用力。学生甚至还会解释说密度比水大的物体不会受到水对它力的作用,所以下沉。接下来,教师通过改变牙膏袋的形状,再放入水中,发现它浮在水面上,学生会非常惊讶,兴趣大增,因为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任何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作用,与物体的密度无关。如人在水中搬运石头就比岸上感到轻松,是因为受到水对石头浮力作用的缘故。再通过进一步举例、分析,引入“浮力”的概念。
二、运用实验录像揭现象、抓本质、理解概念
由于获得了足够多的感性材料以及为建立新概念而引入的相关知识,这些感性材料和相关知识为新概念的建立作好了心理图式上的准备。但新的概念的建立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经过思维后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设疑、质疑、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逐步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逐渐摒弃物理现象中的无关因素,找到形成概念的相关因素、甚至关键因素,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形成新的概念,实现由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的飞跃。例如在讲“浮力”的概念时,我们通过实验己构建了概念的雏形: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但浮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选择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两金属块,如铁块与铝块,通过弹簧秤悬挂并浸没在水中,我们马上就发现,与铁块相连的弹簧称的读数大于与铝块相连的弹簧的读数,而改变铝块的形状后,弹簧称读数并不发生变化,最后将水换成油,弹簧称的读数都变大。教师让学生将数据逐一记录下来,连同用牙膏袋引入浮力概念的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物体所受到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其它因素无关的结论。教师还可演示另一个实验:将软面的立方体放进不同的液体(自来水,盐水,油)中观察凹进的程度。将以上所做的实验过程陆续回放,以便学生整体感知、总结、概括。
三、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时应用、抓反馈、活化概念
应用就是暴露矛盾,这些矛盾既有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身的矛盾,又有认识上的矛盾。概念的应用实际上是对概念认识、理解的继续,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思维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指导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我们对概念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概念的应用一般又分为二个层次,一是指学习者在掌握、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习得的概念(知识)用于解决同类问题,二是指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的概念解决情景新颖的实际问题。前者一般称为概念题,后者一般称为应用题。物理概念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比较适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概念题编排顺序为:概念理解题类、概念识记题类、概念设误题类、概念的综合应题类等。题目的训练也要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此及彼、循序渐进。一般说来,应该是涉及的概念越抽象,题目就越难,要分而解之,巧而取之;涉及的概念越重要,题目就越综合,应一题多解,一例多用。概念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能解决实际问题,让认识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仅仅靠做纯概念型习题永远不可能完成对物理概念的真正掌握。涵盖了物理表面现象、物理过程、物理规律、变化多端的物理应用题、包含了其它学科信息的物理信息题,是检验和应用物理概念的真正场合,同时教师亦可获得学生对概念掌握程度的全面信息。概念应用的第一个层次的教学策略,教师一般都能较好的把握:分析、理解、鉴别、识记既是教学的程序又是教学的方法,因此教师可运用计算机,按以上要求,出相应的练习题,根据反馈的情况重新组合题目强化训练。现将概念应用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学策略陈述如下:
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物理模型
一道应用题含有多种矛盾对象,但由于受题目要回答的问题的限制,我们往往选择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矛盾现象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列出方程,解出结果。能否利用现有的物理模型再次突出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景越新颖,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模型中蕴藏着概念本身及概念之间新的具体的内涵和依存关系,经过教师有目的的提取,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更丰富、生动的概念内涵关系图,有利于活化概念。如:在讲解动和静的概念时仅仅用黑板粉笔难以说清楚,但用计算机展示几张静的图片和动的动画很容易就讲清楚了。
2.在物理过程中把握概念教学
一道较繁杂的应用题总会伴随着一定的物理过程,而物理概念也包含在对物理过程的研究中,研究物理过程的同时,也能揭示物理概念所含矛盾的运动。推行在物理过程中把握概念的教学是同化运动图式而达到活化概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种有关概念内涵的运动图式其本质也是规定的、具体的、稳固的,我们要学会在物理过程中把握住概念的质。
3.在物理规律中拓展概念教学
运用动画演示运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物理规律是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解题时不易建立正确、完整的物理方程,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对物理概念不能完全理解造成的。在物理规律中拓展概念教学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4.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室在物理实验中巩固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实验在概念的学习中具有习题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可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记忆:利用实验的可操作性,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利用实验的可信性,可检验和肯定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此外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学习的兴趣。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做书上的学生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例如:九年级小实验“空气的力量”简单易做:对两张平行纸吹气,两张纸吸到一起。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理解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大气压强的理解。但有些实验的试剂是有毒性的,不宜学生做,像托里拆利实验中的水银,这可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室来让学生做这个实验。
参考文献:
[1]都晓辉.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03)
[2]顾爱敬.中学物理生态化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03)
[3]张成亮.在创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0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应用整合
物理概念教学程序一般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应用。具体策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运用课件选角度、抓引入、建构概念
概念的形成首先要有一个图式积累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课件播放有关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获取丰富的感觉、知觉图式,可以了解与物理概念相关的多种矛盾现象。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唤起学生的记忆,促使学生有目标地知觉,将新的感性材料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体系中去,找到记忆的“增长点”,让学生知道他们即将学习的概念“像什么?”。教师要分析学生新接收到的信息与原认识领域中的信息有无冲突的地方,如有的话,在哪里出现不符甚至出现了对抗,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排除前概念的影响,为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打下基础。例如当教师讲解“浮力”概念时,可以先播放一段人在死海中自如活动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不下沉?再做小实验将小木块、牙膏袋等先后放入透明的水槽中,学生会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牙膏袋沉在槽底。此时教师可以提问:是否只有木块才受到水对它向上的作用力,而牙膏袋却不受到水对它的作用力?很多学生都会作出这样的回答:木块受到水对它的作用力,牙膏袋不会受到水对它的作用力。学生甚至还会解释说密度比水大的物体不会受到水对它力的作用,所以下沉。接下来,教师通过改变牙膏袋的形状,再放入水中,发现它浮在水面上,学生会非常惊讶,兴趣大增,因为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任何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作用,与物体的密度无关。如人在水中搬运石头就比岸上感到轻松,是因为受到水对石头浮力作用的缘故。再通过进一步举例、分析,引入“浮力”的概念。
二、运用实验录像揭现象、抓本质、理解概念
由于获得了足够多的感性材料以及为建立新概念而引入的相关知识,这些感性材料和相关知识为新概念的建立作好了心理图式上的准备。但新的概念的建立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经过思维后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设疑、质疑、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逐步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逐渐摒弃物理现象中的无关因素,找到形成概念的相关因素、甚至关键因素,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形成新的概念,实现由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的飞跃。例如在讲“浮力”的概念时,我们通过实验己构建了概念的雏形: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但浮力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选择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两金属块,如铁块与铝块,通过弹簧秤悬挂并浸没在水中,我们马上就发现,与铁块相连的弹簧称的读数大于与铝块相连的弹簧的读数,而改变铝块的形状后,弹簧称读数并不发生变化,最后将水换成油,弹簧称的读数都变大。教师让学生将数据逐一记录下来,连同用牙膏袋引入浮力概念的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物体所受到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其它因素无关的结论。教师还可演示另一个实验:将软面的立方体放进不同的液体(自来水,盐水,油)中观察凹进的程度。将以上所做的实验过程陆续回放,以便学生整体感知、总结、概括。
三、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时应用、抓反馈、活化概念
应用就是暴露矛盾,这些矛盾既有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身的矛盾,又有认识上的矛盾。概念的应用实际上是对概念认识、理解的继续,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思维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指导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我们对概念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概念的应用一般又分为二个层次,一是指学习者在掌握、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习得的概念(知识)用于解决同类问题,二是指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的概念解决情景新颖的实际问题。前者一般称为概念题,后者一般称为应用题。物理概念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比较适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概念题编排顺序为:概念理解题类、概念识记题类、概念设误题类、概念的综合应题类等。题目的训练也要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此及彼、循序渐进。一般说来,应该是涉及的概念越抽象,题目就越难,要分而解之,巧而取之;涉及的概念越重要,题目就越综合,应一题多解,一例多用。概念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能解决实际问题,让认识回到具体的实践中来,仅仅靠做纯概念型习题永远不可能完成对物理概念的真正掌握。涵盖了物理表面现象、物理过程、物理规律、变化多端的物理应用题、包含了其它学科信息的物理信息题,是检验和应用物理概念的真正场合,同时教师亦可获得学生对概念掌握程度的全面信息。概念应用的第一个层次的教学策略,教师一般都能较好的把握:分析、理解、鉴别、识记既是教学的程序又是教学的方法,因此教师可运用计算机,按以上要求,出相应的练习题,根据反馈的情况重新组合题目强化训练。现将概念应用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学策略陈述如下:
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物理模型
一道应用题含有多种矛盾对象,但由于受题目要回答的问题的限制,我们往往选择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矛盾现象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列出方程,解出结果。能否利用现有的物理模型再次突出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景越新颖,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模型中蕴藏着概念本身及概念之间新的具体的内涵和依存关系,经过教师有目的的提取,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更丰富、生动的概念内涵关系图,有利于活化概念。如:在讲解动和静的概念时仅仅用黑板粉笔难以说清楚,但用计算机展示几张静的图片和动的动画很容易就讲清楚了。
2.在物理过程中把握概念教学
一道较繁杂的应用题总会伴随着一定的物理过程,而物理概念也包含在对物理过程的研究中,研究物理过程的同时,也能揭示物理概念所含矛盾的运动。推行在物理过程中把握概念的教学是同化运动图式而达到活化概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种有关概念内涵的运动图式其本质也是规定的、具体的、稳固的,我们要学会在物理过程中把握住概念的质。
3.在物理规律中拓展概念教学
运用动画演示运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物理规律是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解题时不易建立正确、完整的物理方程,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对物理概念不能完全理解造成的。在物理规律中拓展概念教学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4.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室在物理实验中巩固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实验在概念的学习中具有习题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可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记忆:利用实验的可操作性,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利用实验的可信性,可检验和肯定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此外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学习的兴趣。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做书上的学生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例如:九年级小实验“空气的力量”简单易做:对两张平行纸吹气,两张纸吸到一起。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理解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大气压强的理解。但有些实验的试剂是有毒性的,不宜学生做,像托里拆利实验中的水银,这可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室来让学生做这个实验。
参考文献:
[1]都晓辉.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03)
[2]顾爱敬.中学物理生态化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03)
[3]张成亮.在创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