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世界上没有坏学生,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刚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带着这份困惑,我想方设法去寻找证明这句话的证据。后来我有幸拜读了王福强先生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之后,至此如醍醐灌顶般,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深刻的内涵。
是啊,“一根金属链条的寿命取决于链条最薄弱环节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抓好优生优培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而学困生的转化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就象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一样,期待人们去加固、加粗,使之象其它环节一样强健。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尤其是认真观察那些学困生的反应,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以便作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做法略做探讨。
1 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
孔子曾经告诉我们:凡事要因人而异,对待不同的学生就要采用不同的策略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在需求,如果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机会让她充分表现,使其在自我表现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潜能,体验到做人的自豪与自尊,从此树立信心,就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他的求知欲,促使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起最大的能力。记得我执教班级中有个叫阿荣、阿鑫和大伟的同学,成绩虽不很理想,但作业能够及时上交,学习比较用功,可就是因为自控力差,上课精力不太集中,听课效果很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几次谈话,教给他们一些听课的方法与技巧,并不定时的提问,使他们基本上改变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习惯。我班还有一个叫阿金的同学,可以说是全校大名鼎鼎的人物,凡是认识他的老师和同学,无不为之咋舌,好多人干脆退避三尺。在我给他的第一节课上,我发现他的表现很积极,字又写得美观大方。针对这些优点,在其家长面前,我把他大大地表扬了一番,此后的语文课上,他一直表现不错,而且写出的作文在全班交流,受到同学的好评,这使他兴奋不已,期末考试语文考了90多分呢!在初三毕业考试中,他的语文中考成绩得了B级,这让好多人为之惊讶不已呢!我觉得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展示的空间,就能看到他的进步。这不也是改进后进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吗?
2 架起心灵之桥,消除自卑心理
学生之所以落后,有着种种原因。但学困生的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点:具有自卑的心理,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因此要改进他们,首先要去掉自卑的心理,去掉他们的心病,与他人间架起一座心心相通的心灵之桥。
日常上课时,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一个平淡无奇的回答竟能引发得部分同学捧腹大笑,有的同学甚至出言不逊或连讽带刺。这样使得班里的学习落后的学生更不敢主动回答问题了。针对这个问题,我找了上课带头起哄的同学谈话,交流对该问题彼此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以利害,结果这种不良风气大大收敛。然后再找出班内那些一贯不善发言、沉默寡言、上课时举手次数甚少的同学,鼓励他们积极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设法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风采,赢得同学们的掌声与鼓励,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语文课上,遇到比较容易的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勇敢地站起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自从谈话交流过后,他们表现均大有进步,个别还特别出色,简直是判若两人。
让学生敢说,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做到真正动起来的必要前提。我不由得想起杜郎口中学的一条标语:“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份惊喜。”
是啊,老师如果能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以此为突破口,激发他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因此,只要我们敢于给学生一次机会,他定会给我们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们提出一个口号“抓机会,快参与;显风采,真英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展示自我,并且把机会多留给那些需要进步的弱科生。特别是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后,在优等生的结对子、互助组的帮助之下,他们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学习中自卑感渐渐地消失了,学习的动力慢慢地提高了。在同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之下,他们敢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甚至敢于抢答了。
爱是“育才园”的灵魂,也是搞好学困生工作的有力保障。
用爱心关心每一个孩子,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做好事,使他们放心地学习,安心地生活,也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
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中,想着他们,惦着他们,为他们的落后而焦急,为他们的进步而欣喜,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把自己的一颗心全掏给他们,这就是我对学困生的爱。在这里我要说,如果没有教师的爱,没有教师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帮助,是不会有学困生的进步的。
当然,由于个性、爱好、兴趣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学生也有着千差万别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心去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用一颗爱心去包容一切,因为“爱生如子,育生成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正常发展,是我们教师神圣的职责。
是啊,“一根金属链条的寿命取决于链条最薄弱环节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抓好优生优培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而学困生的转化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就象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一样,期待人们去加固、加粗,使之象其它环节一样强健。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尤其是认真观察那些学困生的反应,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以便作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做法略做探讨。
1 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
孔子曾经告诉我们:凡事要因人而异,对待不同的学生就要采用不同的策略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在需求,如果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机会让她充分表现,使其在自我表现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潜能,体验到做人的自豪与自尊,从此树立信心,就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他的求知欲,促使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起最大的能力。记得我执教班级中有个叫阿荣、阿鑫和大伟的同学,成绩虽不很理想,但作业能够及时上交,学习比较用功,可就是因为自控力差,上课精力不太集中,听课效果很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几次谈话,教给他们一些听课的方法与技巧,并不定时的提问,使他们基本上改变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习惯。我班还有一个叫阿金的同学,可以说是全校大名鼎鼎的人物,凡是认识他的老师和同学,无不为之咋舌,好多人干脆退避三尺。在我给他的第一节课上,我发现他的表现很积极,字又写得美观大方。针对这些优点,在其家长面前,我把他大大地表扬了一番,此后的语文课上,他一直表现不错,而且写出的作文在全班交流,受到同学的好评,这使他兴奋不已,期末考试语文考了90多分呢!在初三毕业考试中,他的语文中考成绩得了B级,这让好多人为之惊讶不已呢!我觉得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展示的空间,就能看到他的进步。这不也是改进后进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吗?
2 架起心灵之桥,消除自卑心理
学生之所以落后,有着种种原因。但学困生的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点:具有自卑的心理,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因此要改进他们,首先要去掉自卑的心理,去掉他们的心病,与他人间架起一座心心相通的心灵之桥。
日常上课时,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一个平淡无奇的回答竟能引发得部分同学捧腹大笑,有的同学甚至出言不逊或连讽带刺。这样使得班里的学习落后的学生更不敢主动回答问题了。针对这个问题,我找了上课带头起哄的同学谈话,交流对该问题彼此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以利害,结果这种不良风气大大收敛。然后再找出班内那些一贯不善发言、沉默寡言、上课时举手次数甚少的同学,鼓励他们积极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设法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风采,赢得同学们的掌声与鼓励,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语文课上,遇到比较容易的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勇敢地站起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自从谈话交流过后,他们表现均大有进步,个别还特别出色,简直是判若两人。
让学生敢说,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做到真正动起来的必要前提。我不由得想起杜郎口中学的一条标语:“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份惊喜。”
是啊,老师如果能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以此为突破口,激发他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因此,只要我们敢于给学生一次机会,他定会给我们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实际教学中,我对学生们提出一个口号“抓机会,快参与;显风采,真英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展示自我,并且把机会多留给那些需要进步的弱科生。特别是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后,在优等生的结对子、互助组的帮助之下,他们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学习中自卑感渐渐地消失了,学习的动力慢慢地提高了。在同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之下,他们敢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甚至敢于抢答了。
爱是“育才园”的灵魂,也是搞好学困生工作的有力保障。
用爱心关心每一个孩子,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做好事,使他们放心地学习,安心地生活,也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
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中,想着他们,惦着他们,为他们的落后而焦急,为他们的进步而欣喜,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把自己的一颗心全掏给他们,这就是我对学困生的爱。在这里我要说,如果没有教师的爱,没有教师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帮助,是不会有学困生的进步的。
当然,由于个性、爱好、兴趣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学生也有着千差万别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心去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用一颗爱心去包容一切,因为“爱生如子,育生成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正常发展,是我们教师神圣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