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巴纸与西夏纸对比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l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通过对西夏纸以及东巴纸的调查研究,试图对东巴纸与西夏纸的造纸工艺进行对比,进一步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体现出造纸术的传播、发展对民族文化推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东巴纸;西夏纸;东巴艺术;传统手工艺;造纸术
  一、东巴纸的制作工艺
  纳西族的手工东巴造纸有别与中原地区的造纸技术,做一张东巴纸,从采集原料到最后成品,需要四天时间。
  首先先说下制作东巴纸所用需要用到的工具:1、纸帘,细2、木框。3、木槽。4、泡缸。5、晒纸木板。6、砑纸棒。
  1、采集原料
  做东巴纸,先要自己来山上采原料,需要用荛花的皮做原料,只有荛花做的纸保存时间才会长。
  2、剥皮晾晒
  从高山上采摘下荛花,取下枝干,然后剥去树杆上的皮层作为造纸的原料,荛花树皮的晾晒一般需要一天的时间。
  3、浸泡
  将晒干后的荛花树皮在水塘或木桶中浸泡 3~4 天,这是为了将荛花的树皮泡软,以便煮烂。
  4、蒸煮
  把泡好的树皮连续在大锅里煮制20多个小时,还可加一些灶灰,能起到易煮和漂白双重作用。边煮边用木棍搅拌,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蒸煮, 当皮料轻轻一拉即可折断而又稍稍有些韧性时, 即可起锅。
  5、漂洗
  将蒸煮好的荛花树皮用清水或拿到河水冲洗,边搓边洗,漂洗好的皮料随后用手扭成拳头一样大小的团状备用。
  6、捣碎
  将漂洗好的荛花放入木质或石制的脚碓进行捣碎,直到把料捣成密集的纤维状,再将舂好的原料再放入到木桶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
  7、抄纸
  之后将纸浆放入水槽中,拌均匀,把备好的纸浆浇入竹帘上,在水中来回荡匀后捞出,扣放再固定的晒板之上。
  8、压榨
  捞出后,竹帘上已经有纸的雏形了,扣放于晒板上刚捞出的东巴纸,需要用压板或压水棍,把水均匀的挤压出来,压干即可。
  9、晒纸与压平
  经片刻滤水后, 将铺面一层纸浆的纸帘取出,翻扣在晒纸板上, 拿到太阳下晒。晒干的纸凹凸不平,用砑纸棒在纸上反复用力碾压,至砑得纸面平整,干后, 纸色牙白, 用手轻轻一揭, 就可以把纸取下。[1]
  二、西夏纸的制作工艺
  由于年代的旧远以及文献资料的缺乏,对西夏纸的研究没有东巴纸的详细与确切,但我们可以从拜寺沟西夏方塔纸样测试的结果中窥探西夏纸的制作工艺。[2]
  1.主要原料是破麻布和树皮
  造纸原料取之于植物,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为韧皮纤维,存在于植物的韧皮部。第二类为茎杆纤维,多属单子叶植物。在“方塔纸”的7个试样中,有4个为破布,3个为树皮。破布中的纤维以苎麻、大麻为主,也混有亚麻。在③号甲、乙两个纸样中,还发现混有棉浆。这是我国古纸测试中发现的最早使用棉质破布造纸的样品。
  2.原料要作切断和净化处理
  经测试,“方塔纸”尘埃度都很小,纖维平均长度仅有3mm多,表明是作了适当的切断和净化处理的。
  3.使用了蒸煮除杂技术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凡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工业,都要通过沤制(即生物发酵法)对纤维原料做脱胶处理,之外还要通过草木灰、石灰液蒸煮,使原料中的各种杂质油脂溶解,再借蒸煮后的反复洗涤,从而使纤维素进一步提纯,以供造纸使用。在“方塔纸”样的分析中,都发现了石灰和草木灰成分,表明造纸时使用了蒸煮制浆技术,从而达到使浆料白净,纤维分散的效果。
  4.经过了打浆(舂捣)处理
  将过长的纤维切短,以提高纤维素的柔软性和可塑性。纤维经机械舂捣后,具有纤维交织好,匀细而紧密,拉力强度大。测试表明,“方塔纸”纤维打浆度都在30°~40°SR之间。
  5.使用了良好的匀浆技术
  所谓匀浆,就是采用施胶的办法,也即在纸浆中加入“纸药”,使槽内纸浆均匀,浓度增加,从而改善纤维悬浮状态,提高纸的强度和抗水性,使湿纸经压榨脱水后,仍能相互揭开。经测试,“方塔纸”纤维都比较细匀,说明西夏已掌握了良好施胶和匀浆技术。
  6.使用了多种造纸助剂
  造纸助剂有两类,即胶料和填料。经测试,西夏纸中,都有使用。胶料有:黄柏汁、淀粉、纤维分散剂。填料:主要是碳酸钙及滑石粉。“方塔纸”中有两纸使用这种填料。它可以节约纤维素原料,增加纸的不透明度及表面平滑。[3]
  7.广泛采用了竹帘抄纸
  抄纸器由纸槽、打浆棒、抄纸帘和帘床组成,通过两侧边柱,从帘床上任意拆卸。抄纸时,捞起纸浆后,将竹帘从帘床上卸下,再将有纸的一面倒扣在木板或石板上,提起纸帘,即成一纸;再将纸帘重新捆绑于帘床上,重捞新纸。经测试,“方塔纸”是全部用竹帘抄造。纸上帘纹清晰,纹路均匀、细直,帘纹多为每厘米7条。
  8.使用了火墙一类的人工干燥技术。
  在所分析的方塔纸样中,多数都细腻平滑,两面差别不大。这只有使用了竹帘的复帘抄纸技术和良好的定形干燥技术才能办到。[4]
  三、東巴纸与西夏纸制作工艺的对比总结
  (一)两者不同点
  ⑴材料的选取,东巴纸的材料选取是丽江独特的高海拔的荛花做为造纸的原料。而西夏纸分别采用了两大类原料:第一类为韧皮纤维。第二类为茎杆纤维。除此之外还发现一部分混有棉浆成分的纸张。材料的选取上,西夏纸更为广泛一些。
  ⑵蒸煮原料的选取,中国东巴纸是把原料的外皮剥去,然后蒸煮、去皮、去杂质,之后再次蒸煮。还可以加一些灶灰,起到易煮和漂白作用。西夏纸在“方塔纸”样的分析中,都发现了石灰和草木灰成分,表明造纸时使用了蒸煮制浆技术,从而达到使浆料白净,纤维分散的效果。但西夏纸在蒸煮时除了加草木灰还加入了石灰液进一步促进漂白作用的产生。
  (3)纸药的加入,古老的东巴纸的制作是不需要添加纸药的,完全是天然手工制作,而西夏纸在制造一定质量要求的纸张上,部分造纸是加入了多种造纸助剂,胶料主要有黄柏汁、淀粉、纤维分散剂;填料主要是碳酸钙及滑石粉,它可以节约纤维素原料,增加纸的不透明度及表面平滑度。基本上是属于天然的植物纸药,从而使得造出的纸质量更好,更有韧性和粘附性。
  (二)两者相同点
  (1)捣碎的流程,中国东巴纸的捣碎是完全的手工捣碎,把蒸煮好的原材料放入木质或石制的脚碓进行捣碎,反复的敲打,直到把料捣成纤维状。之后比较细腻的造纸材料还要再次放入木桶中加水继续上下的捶打纸浆。西夏的捣碎工艺测试表明,“方塔纸”纤维打浆度都在 30°~40°SR 之间。从而得知西夏纸和东巴纸一样都存在捣碎的工序。
  (2)抄纸的方法、方式,西夏纸的抄纸方式也和东巴纸一样抄纸时,捞起纸浆后,将竹帘从帘床上卸下,再将有纸的一面倒扣在木板或石板上,提起纸帘,即成一纸;再将纸帘重新捆绑于帘床上,重捞新纸。其优点是同一抄纸帘可连续抄纸,大大提高出纸效率,同时纸的质量也有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东巴纸与西夏纸在造纸技术方面各有差异性,但在差异性的同时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从而可以看出造纸技术的传播对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影响。
  注释:
  [1]陈登宇:《纳西族东巴纸新法探索》 [J].民族艺术研究,2004.6.
  [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拜寺沟西夏方塔》.文物出版社. 2005.
  [3]捷连提耶夫·卡坦斯基著,王克孝、景永时译《西夏书籍业》,第 22 页。
  [4]牛达生:《从贺兰拜寺沟方塔西夏文献纸样分析看西夏造纸业状况》 [J].中国历史博物馆,199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不可译性理论综述,对汉藏翻译中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做了理论性研究  【关键词】:不可译性;古典诗歌  翻译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虽然语言的共性和人类思维的相似性,文化相互渗透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信息转化的可能性,但是民族的独特性和民族文化巨大差异是翻译无法进行。文化不可译性包括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相对不可译性可以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消失。  文化不可译性
期刊
【Abstract】: In daily communication, people need to consider manners, taboos, religions, etc. to avoid conflicts with others. Euphemism is commonly used to settle such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期刊
【摘要】:“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称呼语,近年来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考察了新兴网络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做了简单的诠释,然后分析了它的语义类型及成因,以及它本身的一些特点,最后得出虽然“亲”的使用可以有助于人们交际的顺利进行,但在使用时也应该考虑语言的规范性。  【关键词】:“亲”;网络;称呼语  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众所周知中
期刊
【摘要】:本文将以《仓央嘉措诗歌》为例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主要内容、理论依据及理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展开,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加频繁。翻译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益增长的地位促使人们投入到对翻译的研究与讨论当中,由此翻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理论化的专业学科。翻译的可译性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
期刊
【摘要】:文化软实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话语体系。它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理论,并且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力量。在党的十八大中,强调要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释了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的实践基础,并分析了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的深刻意蕴。  【关键
期刊
【摘要】:僵尸鬼故事是藏民族著名的民间文学作品之一,尤其深入人心的是它所塑造的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人物特征而且还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就如僵尸鬼故事中猪头卦师身上与生俱来的懒惰、狡猾的人物特征,总会清晰的映入读者的眼帘。本篇论文着重从分析猪头卦师的人物外部特征、性格及其心理特征的方面入手,通过与其他人物相比较的方法来突出猪头卦师鲜明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僵尸鬼故事;猪头卦师;人物;
期刊
【摘要】:目前,为官不为的思潮开始抬头。少数官员占用社会资源,却产生不出社会效益,贻误发展时机。为官不为有四种表现:不敢为、不愿为、不愿为、难作为,分析问题产生深层原因,提出合理化對策。  【關键词】:为官不为;问题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高压反腐成为新常态。为官不为的思潮有所抬头,一些领导干部锐意改革的劲头松懈,谨小慎微,不触红线,也不干实事。“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在其位,不谋其
期刊
人物形象就是通过一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对他的性格和感情等各种方面的因素.,进行艺术的再塑造。  历史题材的定义:就是借助历史为背景,讲述有关历史方面的事件,在把它通过舞蹈形势演艺出来。例如舞蹈《贵妃醉酒》剧情:杨贵妃失宠,独饮遣愁,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表演色情,格调低俗[]。剧中,杨玉环的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舞蹈演员以外形动作的变化来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
期刊
【摘要】:本文对留学生出现的“一……就……”句式的偏误进行了搜集、整理,将偏误分成主语位置不当、“就”的遗漏、时体偏误、句式混淆等几类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一……就……”句式;偏误分析  “一……就……”句式是汉语中十分常用的一个句式,前后两个分句存在时间上的紧接关系。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一……就……”句式前后两个动词不同时,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大众文化,其对于缓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促进人们身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文本就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进行了简要探析。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0.引言  群众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如文学活动、广场舞以及简单的体育活动等等。群众文化的形成具有自发性、大众性等特征,它是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