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lodi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高中历史教育者,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引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够理性地做出判断,科学地进行规划,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拥有大我情感。通过不断参与实践,笔者发现,实时高效化的高中历史教学,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纳入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拥有改变自我的自信,拥有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魄力。社会发展需要有开拓精神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教学心得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31-01
  有爱国主义精神,有民族自豪感,一个国家才具有凝聚力。高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需要承担国家发展的责任,他们需要为社会大环境的营造付出努力,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发挥个人价值。作为学校教育者,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技能。我们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形成社会责任感,具有社会公德。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对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分析。
  一、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我们应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只能学习浅显的历史知识,只能做到了解,不能做到理解,更不能构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时,我们要注意做好相应的转变,将传统的知识教育改变为思想教育。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发挥高中历史课德育功能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中历史课的德育功能表现为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当前,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高中历史课德育功能的最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历史课的主旋律。因此,高中历史课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着力点,在教学实践中讲好爱国主义故事、深度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而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献身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当代高中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其努力学习,在升学考试中创造佳绩。
  二、让学生关心社会发展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只关心应试问题。他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者,而笔者认为,让学生拥有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都需要我们积极地做出转变。让学生变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者。让学生将眼光放得长远,让学生的心胸变得宽阔,让学生将思想变得客观、理性。在笔者看来,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保证教学方向的需要。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历史知识,回答学生关于历史事件“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且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之后,明白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怎么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实现。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品质。
  三、用好教材资源
  在笔者看来,我们实施教育活动也需要灵感,而我们的教育灵感往往就来源于我们的教材资源。实践证明,教材资源有其优势。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全面系统、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时,不管是依据应試教育目标,还是依据素质教育目标。我们都需要从教材研读出发,去把握可以激发我们教育热情的灵感,去激发我们可以构建高效课堂的灵感。在新修订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弘扬爱国思想和爱国精神的史实所占比重相较于现行教材有了很大提高,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以国家富强为己任、以民族振兴为大义、公而忘私、舍家报国、为反抗民族压迫、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统一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爱国事迹之后认识到,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领导我们事业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学生领悟爱国精神、形成爱国思想。
  四、让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情感来源于我们点点滴滴的积累,来源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时,我们要注意结合相关的资源,让学生客观地看待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所有问题,我们还要让学生为国家的发展而自豪,让学生拥有家国天下“一体”的情怀。习近平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讲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完成好培育学生爱国情操的任务。实践中,教师要围绕《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教学内容,以充分的史实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学习之后认识到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掌握报国本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和力量。
  综上所述,优质国家公民来源于学校教育,来源于营造优化的社会大环境。在高中学段,我们应用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拥有社会主义责任感、爱国情感、民族气节。对于他们成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有极大的帮助。只有培养出这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的国家才有未来,社会发展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4.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47.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赋予知识强大的生命力,为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做出贡献,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起到促进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看做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脱离这一核心宗旨,本文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特点进行探讨,为教学提供几点思路。
摘 要英语听说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英语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教学要求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大多数英语教师头疼的问题。电教媒体在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能创设
1936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十七周年。这天下午,章乃器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了题为“谈谈当前青年问题”的演讲,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青年求学与思想问题;(二)青年职业问题。讲到
此组史料选编自重庆市档案馆藏聚兴诚银行南京支行给该行总管理处及其分支行的周报,时间自1935年1月至1937年9月.
小学是塑造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德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德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无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则可能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正常
摘 要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素质教育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品质的养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时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抽象的数学知识,还要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断帮助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促进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有效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
摘 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道德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小学生从小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成为一个讲诚信的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比较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不说谎的好孩子,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下面,我从“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示范”“结合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设计多彩的宣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诚信”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摘 要对于高三的英语教师来说,紧张的复习时间,大量的复习内容,参差不齐的学习水平无一不要求英语教师们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打造高效英语课堂,尤其是高三英语复习课是每个英语教师不懈的追求。本文从“有效重复”、“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及“加强组内和组间的合作”三方面对如何打造高效英语复习课进行阐述。  关键词有效重复;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
摘 要 通过观察当前的社会发展,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思想都在发生着转变。作为需要经历社会转型的学习者与社会成员,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在社会大环境中注入更多的正能量,这样我们才能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我们的祖国才有未来。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需要得到我们的引领,尤其是在思想,情感,内在方面进行引领。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发挥主导价值提升学生的品德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迎来了崭新的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必然引起育人方式的变革。将网络环境与德育进行整合,促进德育创新。聚焦研学旅行活动,充分应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装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发展。  关键词研学;旅行;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32-01  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