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特别是近5年来信息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从博客、QQ空间到实下的微信,从主要卖小电子产品到如家庞大的淘宝,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信息技术不再是15年前遥不可及的高科技术语,今天的信息技术已不知不觉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曾经的以电脑课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变得多余,在新形势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如何应对呢?
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1.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从以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不能总结出:初中信息技术的重要目标是拓展提升初具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让学生完成有兴趣到爱好的转变,让学生完成由了解到灵活运用的转变。
以上目标对于当前作为副科中副科的信息技术来说是有难度的,对于目前信息技术老师不仅缺管、流失严重的普通中小学来说更是有难度的。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几个难题
1.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由于社会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别巨大,我连续两年对新入学的初一新生进行调查统计:以最基本的鼠标键盘、汉字录入、浏览网页、游戏为调查内容:
从以上调查不难作出结论,由于各种原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条件、家庭环境、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的电脑基本操作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键盘的操作,能用正确指法操作键盘的人很少,而游戏仍然是学生使用电脑最主要的内容。
2.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滞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信息技术教材虽然现在重庆版初中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六版,但仍然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比如:现在学生感兴趣的是微信,但教材上仍主要以微博为主;现在学生接触网络最主要的方式是手机,但我们仍以电脑为主进行教学;现在的很多注册必须手机验证,但我们机房学生没有手机,很多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完成。
3.教师人员缺乏、教师专业度不够、教师激励考核管理不足。
4.信息技术课,游戏QQ的诱惑力远大于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积极性相对难以调动。
三、新形势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1.教学资源片区整合共享
信息教师人员缺乏,教学班级多,年级多,而相应的教学资源却少(初中信息技术目前没有权威的教师用书);在一个学校内,信息技术教师很多均是一个人教一个年级或几个年级,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师往往只能孤军奋战;再加上信息技术教师兼职多,非专业教师多。如果教师个人素质不强,教师很容易吃不透教材,很容易将信息技术课仅仅上成计算机操作课。我所在区县实行了教研片区制,一个教研片区有3所高完中,6所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一共有约15名左右,正合适建立片区教研组实行片区集体备课,可有效解决信息教师人员少、备课量大的问题,达到充分资源共享。
(1)采用远程视频直播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集体备课则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成长,更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现在不同学校在同一时间,通过远程视频(QQ视频群或视频会议系统),十几个老师在一起通过网络在一起集体备课,或者不同学校同一年级的3、5个老师一起备课,讨论教材、讨论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集思广义,博采众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集体备课的结果,形成自己的个案。这种方式较之以往的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
(2)建立学科资源网站,充分共享通用的教学资源。以片区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信息技术学科资源网站,片区内教师互助合作共同完成教学需要的大量课件、微课、教学素材的收集制作,以往繁杂的工作通过合作的方式既提高了效率,同时因为网站的存在这些资源还可循环使用,稍加修改即可多次利用。
(3)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片区内教师共享制。术业有专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专业性更强,而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则由于自身特点不可能面面具到。某些老师长于理论,某些老师长于图形,某些老师长于网络,可以采用教师共享制,在片区内打破教师校际约束,让老师扬长避短。既彰显了教师最优秀的一面,同进也让学生受到了最优质的教育。
2.尝试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可大致分为:(1)理论课,比如信息与信息社会;(2)操作实践课,如网上获取信息,网上交流信息,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对于理论课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操作实践课也主要是实践过程为主,培养素养为主。
课改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课改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信息化日渐成熟的当今,知识、信息成爆炸式发展,以往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往以教师进授為主的教学方法,以往教师独立备课单独完成教学的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清泉中学)
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1.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从以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不能总结出:初中信息技术的重要目标是拓展提升初具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让学生完成有兴趣到爱好的转变,让学生完成由了解到灵活运用的转变。
以上目标对于当前作为副科中副科的信息技术来说是有难度的,对于目前信息技术老师不仅缺管、流失严重的普通中小学来说更是有难度的。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几个难题
1.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由于社会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别巨大,我连续两年对新入学的初一新生进行调查统计:以最基本的鼠标键盘、汉字录入、浏览网页、游戏为调查内容:
从以上调查不难作出结论,由于各种原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条件、家庭环境、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的电脑基本操作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键盘的操作,能用正确指法操作键盘的人很少,而游戏仍然是学生使用电脑最主要的内容。
2.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滞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信息技术教材虽然现在重庆版初中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六版,但仍然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比如:现在学生感兴趣的是微信,但教材上仍主要以微博为主;现在学生接触网络最主要的方式是手机,但我们仍以电脑为主进行教学;现在的很多注册必须手机验证,但我们机房学生没有手机,很多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完成。
3.教师人员缺乏、教师专业度不够、教师激励考核管理不足。
4.信息技术课,游戏QQ的诱惑力远大于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积极性相对难以调动。
三、新形势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1.教学资源片区整合共享
信息教师人员缺乏,教学班级多,年级多,而相应的教学资源却少(初中信息技术目前没有权威的教师用书);在一个学校内,信息技术教师很多均是一个人教一个年级或几个年级,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师往往只能孤军奋战;再加上信息技术教师兼职多,非专业教师多。如果教师个人素质不强,教师很容易吃不透教材,很容易将信息技术课仅仅上成计算机操作课。我所在区县实行了教研片区制,一个教研片区有3所高完中,6所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一共有约15名左右,正合适建立片区教研组实行片区集体备课,可有效解决信息教师人员少、备课量大的问题,达到充分资源共享。
(1)采用远程视频直播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集体备课则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成长,更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现在不同学校在同一时间,通过远程视频(QQ视频群或视频会议系统),十几个老师在一起通过网络在一起集体备课,或者不同学校同一年级的3、5个老师一起备课,讨论教材、讨论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集思广义,博采众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集体备课的结果,形成自己的个案。这种方式较之以往的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
(2)建立学科资源网站,充分共享通用的教学资源。以片区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信息技术学科资源网站,片区内教师互助合作共同完成教学需要的大量课件、微课、教学素材的收集制作,以往繁杂的工作通过合作的方式既提高了效率,同时因为网站的存在这些资源还可循环使用,稍加修改即可多次利用。
(3)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片区内教师共享制。术业有专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专业性更强,而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则由于自身特点不可能面面具到。某些老师长于理论,某些老师长于图形,某些老师长于网络,可以采用教师共享制,在片区内打破教师校际约束,让老师扬长避短。既彰显了教师最优秀的一面,同进也让学生受到了最优质的教育。
2.尝试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可大致分为:(1)理论课,比如信息与信息社会;(2)操作实践课,如网上获取信息,网上交流信息,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对于理论课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操作实践课也主要是实践过程为主,培养素养为主。
课改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课改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信息化日渐成熟的当今,知识、信息成爆炸式发展,以往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往以教师进授為主的教学方法,以往教师独立备课单独完成教学的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清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