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各行业对技术人才的呼声愈来愈高。技工学校如何适应市场,如何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培训各类人才,这是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市场经济的巨浪,直接挑战着中国劳动力市场,作为牵系着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技工教育体系,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如何使技校专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如何在技校中大力造就一大批符合自身经济要求,有较强技能的、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并具有一定的实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并熟练掌握心智技能、新型技能的能手,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这是技工学校的办学宗旨。
当前的技工学校专业设置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体制的变革,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就日益凸显。专业设置表现为专业偏窄、科类单一、低水平的重复设计,这样浪费财力、能力,不适应工农业生产企业部门多方面、全方位的需求,技校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处在这样快节奏的经济市场大潮中,企业经营、生产部门为了快速发展,不得不面向社会招聘或短期突击培训急需的实用人才,以解决燃眉之急。造成不少技校毕业生改行,所学非所用,浪费人才,制约了市场经济发展,随着项目的更新与发展,每个层面需要不同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果专业品位不高、毕业后难以胜任岗位,这就会使企业陷入困境,有些企业不得不通过媒体到社会上找专业人才。
我们的专业设置还表现在设计专业无连贯性、无代表性、更无渗透性。技工学校现有的专业设置,有的档次偏高,不受社会上大、中、小型企业的青睐,究其原因,基础理论课“超额”,实践操作吃不饱。实践证明,现有的对市场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是要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掌握过硬的操作基本技能,最好熟悉本行业管理和运行全过程的这样一大批人。而从现实来看,目前这些人都不能一一到位。这就造成分配到企业的毕业生流离于外,达不到需要的点子上,往往有机械专业的人才不对口、不对路,到外面跑营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磨镜片、做皮鞋等。这样的专业不对口,直接影响技校毕业生的声誉和质量。
结合现行的教育专业设置状况,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观察、总结,提出解决专业设置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信息调查,把握市场需求。
技校走向市场后,必须考虑毕业生的分配问题,在办学上转变观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要强化市场调查,把握准确经济信息,与地方经济部门如劳动保障局、计经委等有关部门及招工企业多联系,打主动仗,摸清各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种类、时间、人数,超前地对市场进行评估预测,主动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把信息收集、预测、整理、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放到主要议事日程中,准确捕捉信息,建立恰当的专业信息库,快速传递和架起市场经济和专业设置的信息和桥梁,有的放矢地培训市场经济急需人才。按照市场企业需求,设立市场经济人才开发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专抓信息调查,建立人才库,为迎接市场挑战,千方百计地做好专业预测工作。
二、优化从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抓起。
在2006年我校立项的镇江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优化技工教育的行动研究》中,明确提出了“优化技工教育”的理念,“优化”就是思考和实践技工教育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骨干企业、支挂产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适用型建设后备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大文章。其核心是专业设置的优化。目前,我们要对现有的教材大力改革,将准确的合理信息转化为技校专业的设置平台,对旧的无益于能力培训的教材大“砍”特“砍”,要有大胆的意识,要有经济发展“前哨”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坚持“必需”“够用”原则。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应企业需求,兼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谓共性,就是随着当前企业发展的深入,一些新技术必将得到推广应用,而英语、计算机能力应用将成为每个技术工人的必备素质。所谓个性,就是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淘汰过时的教材。专业课和实习操作课要大幅度增加,以增强动手、动脑能力,保证培养符合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打造专业课和实习操作技术精品名牌,保证技校学生既懂一定的专业技能,又具有相当熟练的动手操作本领,保证技校所设置的每一专业都具有独立社会效益。
在专业调整方面,要设置复合专业,提倡在学好主专业的基础上,再自修1-2门专业知识。在时间安排上,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及寒、暑假时间,对于成绩合格的学生发第二甚至第三专业证书。
在培训教学方面,要走出校门,主动联系,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我校举办的电气焊、电工培训班,采用了周末派教师到企业授课的方式,这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专业设置要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更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主动与县、乡一级的专业技术部门联合办学、办班,合理设置可行性技术专业,使这些专业伸延到调整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上去,根据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设置专业。例如:建筑、畜牧、机械维修、液压附件加工、化工、财经等优势专业,大力培训、开发农技科学人才。除正规的招生外,可采取函授、讲座、短培、现场操作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提高专业的灵活性、渗透性、可透性、实践性,充分发挥专业的良好效益。以切实的措施服务于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
四、坚持新专业开发,打造专业品牌。
随着市场的变化,人才的不断流动,对人才去向必须进行跟踪调查、总结经验,以便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第一,每年在招生前,在市场中调查信息、梳洗、总结、提炼最需要信息的内容,吸纳到专业教学中来,明确市场需求。
第二,对近几年来的专业设置进行跟踪调查,对多种情况加以综合、归类,找出有代表性的、超前性的、有生命力的专业,作为下一年度新设专业基础,触类旁通,开设新型专业。
第三,常深入工矿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一线企业座谈、取经,共谋专业设置大计,扬长避短,构建新品牌,打造新精品专业。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上下一盘棋,人人都上阵。技校服务经济,社会支持技校,我校专业设置虽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但仍需在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思想宣传等方面求得共识,一改到底,拼搏市场,不断求生存、谋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突出学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主阵地,是专业技能的学习主战场,是高级技能的发展主摇篮,大胆创新,让有前途、有生命力、开拓型的专业在技校中创生,让有一定的市场感召力、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牢牢扎根在这丰厚的水乡大地上。
当前的技工学校专业设置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体制的变革,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就日益凸显。专业设置表现为专业偏窄、科类单一、低水平的重复设计,这样浪费财力、能力,不适应工农业生产企业部门多方面、全方位的需求,技校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处在这样快节奏的经济市场大潮中,企业经营、生产部门为了快速发展,不得不面向社会招聘或短期突击培训急需的实用人才,以解决燃眉之急。造成不少技校毕业生改行,所学非所用,浪费人才,制约了市场经济发展,随着项目的更新与发展,每个层面需要不同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果专业品位不高、毕业后难以胜任岗位,这就会使企业陷入困境,有些企业不得不通过媒体到社会上找专业人才。
我们的专业设置还表现在设计专业无连贯性、无代表性、更无渗透性。技工学校现有的专业设置,有的档次偏高,不受社会上大、中、小型企业的青睐,究其原因,基础理论课“超额”,实践操作吃不饱。实践证明,现有的对市场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是要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掌握过硬的操作基本技能,最好熟悉本行业管理和运行全过程的这样一大批人。而从现实来看,目前这些人都不能一一到位。这就造成分配到企业的毕业生流离于外,达不到需要的点子上,往往有机械专业的人才不对口、不对路,到外面跑营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磨镜片、做皮鞋等。这样的专业不对口,直接影响技校毕业生的声誉和质量。
结合现行的教育专业设置状况,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观察、总结,提出解决专业设置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信息调查,把握市场需求。
技校走向市场后,必须考虑毕业生的分配问题,在办学上转变观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要强化市场调查,把握准确经济信息,与地方经济部门如劳动保障局、计经委等有关部门及招工企业多联系,打主动仗,摸清各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种类、时间、人数,超前地对市场进行评估预测,主动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把信息收集、预测、整理、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放到主要议事日程中,准确捕捉信息,建立恰当的专业信息库,快速传递和架起市场经济和专业设置的信息和桥梁,有的放矢地培训市场经济急需人才。按照市场企业需求,设立市场经济人才开发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专抓信息调查,建立人才库,为迎接市场挑战,千方百计地做好专业预测工作。
二、优化从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抓起。
在2006年我校立项的镇江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优化技工教育的行动研究》中,明确提出了“优化技工教育”的理念,“优化”就是思考和实践技工教育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骨干企业、支挂产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适用型建设后备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大文章。其核心是专业设置的优化。目前,我们要对现有的教材大力改革,将准确的合理信息转化为技校专业的设置平台,对旧的无益于能力培训的教材大“砍”特“砍”,要有大胆的意识,要有经济发展“前哨”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坚持“必需”“够用”原则。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应企业需求,兼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谓共性,就是随着当前企业发展的深入,一些新技术必将得到推广应用,而英语、计算机能力应用将成为每个技术工人的必备素质。所谓个性,就是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淘汰过时的教材。专业课和实习操作课要大幅度增加,以增强动手、动脑能力,保证培养符合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打造专业课和实习操作技术精品名牌,保证技校学生既懂一定的专业技能,又具有相当熟练的动手操作本领,保证技校所设置的每一专业都具有独立社会效益。
在专业调整方面,要设置复合专业,提倡在学好主专业的基础上,再自修1-2门专业知识。在时间安排上,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及寒、暑假时间,对于成绩合格的学生发第二甚至第三专业证书。
在培训教学方面,要走出校门,主动联系,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我校举办的电气焊、电工培训班,采用了周末派教师到企业授课的方式,这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专业设置要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更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主动与县、乡一级的专业技术部门联合办学、办班,合理设置可行性技术专业,使这些专业伸延到调整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上去,根据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设置专业。例如:建筑、畜牧、机械维修、液压附件加工、化工、财经等优势专业,大力培训、开发农技科学人才。除正规的招生外,可采取函授、讲座、短培、现场操作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提高专业的灵活性、渗透性、可透性、实践性,充分发挥专业的良好效益。以切实的措施服务于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飞速发展。
四、坚持新专业开发,打造专业品牌。
随着市场的变化,人才的不断流动,对人才去向必须进行跟踪调查、总结经验,以便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第一,每年在招生前,在市场中调查信息、梳洗、总结、提炼最需要信息的内容,吸纳到专业教学中来,明确市场需求。
第二,对近几年来的专业设置进行跟踪调查,对多种情况加以综合、归类,找出有代表性的、超前性的、有生命力的专业,作为下一年度新设专业基础,触类旁通,开设新型专业。
第三,常深入工矿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一线企业座谈、取经,共谋专业设置大计,扬长避短,构建新品牌,打造新精品专业。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上下一盘棋,人人都上阵。技校服务经济,社会支持技校,我校专业设置虽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但仍需在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思想宣传等方面求得共识,一改到底,拼搏市场,不断求生存、谋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突出学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主阵地,是专业技能的学习主战场,是高级技能的发展主摇篮,大胆创新,让有前途、有生命力、开拓型的专业在技校中创生,让有一定的市场感召力、产学研结合的专业,牢牢扎根在这丰厚的水乡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