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院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90例,通过采用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进行治疗,对比评价两种药物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
结果:通过口服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4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5.6%,与卡托普利组相比显著升高;在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对比发现,依那普利组2例患者持续性干咳,1例出现头痛、头晕;而卡托普利组出现刺激性咳嗽7例,头痛、头晕4例,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依那普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可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原发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95-01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长期血压升高会引发各种心脏以及肾脏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1]。目前,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20%,且伴随着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患病率还在持续升高[2]。高血压包括原发性、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且病因不明,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表明,通过药物或者饮食控制等措施能够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从而减少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目前,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主要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但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抗高血压药物不仅能够降压,还要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一些研究发现,ACEI类药物在抗高血压中疗效显著,且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仅有轻微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院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90例,通过采用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进行治疗,对比评价两种药物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通过对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院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采用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评价,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严重并发症的患者,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2组,按照不同药物治疗划分为卡托普利组和依那普利组,其中卡托普利组45例,男28例,女17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为36~70岁,平均为54.8±1.7岁,;依那普利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3.7±1.6岁。两组患者间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停止服用其他药物。对于卡托普利组给予口服卡托普利治疗,卡托普利购自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25mg/次,3次/d,持续服用4周;依那普利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治疗,依那普利购自江苏恒瑞医学股份公司,10mg/次,2次/d,持续治疗4周。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不显效者可适当加大药量。
1.3疗效评价。疗程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血压测量采用标准水银柱袖带血压计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结束三个时间进行,每次重复3次,记录平均值。按照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抗高血压药物疗效标准进行评估[4],其中:①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②有效:DBP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件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有表1可见,通过口服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45例患者中,显效率为57.8%,总有效率为95.6%,总有效率与卡托普利组相比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4,P=0.013)。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在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对比发现,依那普利组2例患者持续性干咳,1例出现头痛、头晕;而卡托普利组出现刺激性咳嗽7例,头痛、头晕4例。依那普利组和卡托普利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24.4%,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14,P=0.039)。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ation)的病因多不明确,起病缓慢,症状主要包括动脉压升高,长期的血压升高使得患者易发心脑血管疾病或肾脏病变等,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降压措施,以缓解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从而避免患者相关并发症的产生。依那普利是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的转化,产生降压效果;同时其不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副作用小,适宜长期用药。本研究中依那普利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5.6%,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7%,均高于卡托普利组,表明依那普利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起到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也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顺建.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12):1483-1484
[2]熊丽丽,杜万红.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1):174-177
[3]徐华文,赵宝来.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2011,17(6):808-809
[4]余丽娟.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9):153-154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院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90例,通过采用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进行治疗,对比评价两种药物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
结果:通过口服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4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5.6%,与卡托普利组相比显著升高;在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对比发现,依那普利组2例患者持续性干咳,1例出现头痛、头晕;而卡托普利组出现刺激性咳嗽7例,头痛、头晕4例,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依那普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可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原发性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95-01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长期血压升高会引发各种心脏以及肾脏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1]。目前,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20%,且伴随着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患病率还在持续升高[2]。高血压包括原发性、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且病因不明,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表明,通过药物或者饮食控制等措施能够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从而减少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目前,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主要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但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抗高血压药物不仅能够降压,还要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一些研究发现,ACEI类药物在抗高血压中疗效显著,且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仅有轻微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本研究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院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90例,通过采用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进行治疗,对比评价两种药物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通过对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院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采用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评价,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严重并发症的患者,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2组,按照不同药物治疗划分为卡托普利组和依那普利组,其中卡托普利组45例,男28例,女17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为36~70岁,平均为54.8±1.7岁,;依那普利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3.7±1.6岁。两组患者间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停止服用其他药物。对于卡托普利组给予口服卡托普利治疗,卡托普利购自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25mg/次,3次/d,持续服用4周;依那普利组给予口服依那普利治疗,依那普利购自江苏恒瑞医学股份公司,10mg/次,2次/d,持续治疗4周。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不显效者可适当加大药量。
1.3疗效评价。疗程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血压测量采用标准水银柱袖带血压计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结束三个时间进行,每次重复3次,记录平均值。按照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抗高血压药物疗效标准进行评估[4],其中:①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②有效:DBP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件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有表1可见,通过口服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45例患者中,显效率为57.8%,总有效率为95.6%,总有效率与卡托普利组相比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4,P=0.013)。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在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对比发现,依那普利组2例患者持续性干咳,1例出现头痛、头晕;而卡托普利组出现刺激性咳嗽7例,头痛、头晕4例。依那普利组和卡托普利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24.4%,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14,P=0.039)。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ation)的病因多不明确,起病缓慢,症状主要包括动脉压升高,长期的血压升高使得患者易发心脑血管疾病或肾脏病变等,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降压措施,以缓解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从而避免患者相关并发症的产生。依那普利是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的转化,产生降压效果;同时其不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副作用小,适宜长期用药。本研究中依那普利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5.6%,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7%,均高于卡托普利组,表明依那普利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中起到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也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顺建.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12):1483-1484
[2]熊丽丽,杜万红.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1):174-177
[3]徐华文,赵宝来.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2011,17(6):808-809
[4]余丽娟.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9):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