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美术史教材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8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材分析是教学中“基础的基础”。美术史教材分析可以参照朱小林提倡的速读、品读、研读方式,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通读与了解、思考与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 美术史 教材分析 通读与了解 思考与选择
  
  备课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材分析又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教材分析成了教学中“基础的基础”。教材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①也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广义的教材指课堂和课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在美术史教学中,美术史教科书、教案、讲义、课件、艺术家传记、补充练习、辅导资料、学生自学手册、艺术视频、光盘、复印材料、相关报刊杂志、教学实物、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等等。简言之,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它是各种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本文中,我们取广义的理解。下面以大学美术史课程为例,重点对美术史教科书进行探讨。
  一、美术史教科书分析
  
  分析就是把一个事物或概念分成比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到美术史教科书的分析,是指通读美术史教科书,了解整本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基本思路、结构线索、内容选择、特色新意等,以此为基础思考一节课(一单元、一阶段)所使用的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教材如何体现教学大纲的精神及怎样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美术史教科书中的内容等,这就需要从教科书的全局出发,高瞻远瞩,以宏观角度把握微观角度的教材。简言之,美术史教科书分析要着重把握十个字:通读与了解、思考与选择。
  如何把握这十个字呢?刊登在2009年《中国美术教育》第4期上的一篇文章《美术教师如何读教材》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该文主要向我们论证了如上表的信息。②
  从表看出,朱小林针对“读教材”的重要意义、思路、含义、方式及其步骤、内容等做了详实的论证,文章凸显紧扣美术新课标的思想,主要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而言,观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速读、品读、研读既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又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直观感性到理性发现、深入思考与选择的递进过程。美术史教师将这种思路运用到大学美术史教材的阅读上来,并注意结合大学美术史教材以文字理论为主图片为辅的特点,可以达到以下几点。
  1.速读、品读—通读与了解。
  速读、品读是从浏览书本整体到关照部分章节的过程,也是了解教材整体框架到具体信息的必经之路。
  速读,特点是“快”。它是教师先对美术史教科书从头至尾地快速浏览,形成第一整体印象,并思考其表达的理念。速读的内容包括封面、封底、封二、封三、整本页数、序言、目录、图片等。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外美术简史》(以下简称《中外美术简史》)为例,通过对其封面封底的设计、封二、封三、整本页数等的浏览,我们对该教科书形成了“外在形式设计独特”的印象,仅看封面就有两点能说明其设计的独特性:一方面,它一反人们从右往左翻书页的习惯,欣赏封面时需将书本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90°,方能以正常角度看书名、编者、出版社等字样,这是在告诉人们换一个角度看“中外美术简史”。另一个显示其独特性的设计是封面页右边靠下的位置出现一个方形小缺口,仿佛封面的这个缺口处被挖掉了,缺口处露出的是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油画。换到封底一看,果然应验了这种“设计独特“的印象,封底是文艺复兴以后的几幅油画照片(黑白)被绿色的竖条所隔断,另有对本书100多字的简介:“本书从中国、古埃及等人类文明发源地的远古艺术入手,探讨美术的起源,并以时间为经线介绍了中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包括各种流派、各种艺术形式的起源于发展等),以地域为纬线介绍了玛雅艺术、希腊艺术、罗马艺术、中国秦汉艺术等内容,还以一百多幅插图呈现典型的美术作品。视角独特,文字通俗生动,一卷在手,如沐春风。”翻开封面,阅读丛书总序,了解到本书是一套丛书中的一本,其编纂主要是针对“艺术教育很重要、但史论课一直相对滞后的现状”而进行,适合做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史论教材,尤其适合非艺术专业普及艺术基础知识用。③目录不是以时间段命名(如十八世纪的美术,二十世纪的美术……),而是以更感性通俗的语言表达,如“激扬的时代”、“激情与理性”、“革命与浪漫”、“与传统决裂”等。这都彰显了语言表达的感性特征,富有亲和力,这样做的目的是把逻辑的、数字理性而枯燥的学科知识变成暖的、感性的情感体验类的语汇表达,让学生乐于接受,体现了教学大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取向。最后是快速浏览图片:因为大学美术史教科书以文字为主,不像中小学美术教材那样图多文字少,所以选图片是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在寸土寸金的教材上,对每一张图片的选择和编排,教科书的编写者都是煞费苦心的。所以所选一定不是次要的,图片所指向的知识点往往就是教学大纲的重点。前后联系着看,书的所有图片基本就能显示教科书的主要线索。从以上我们发现:封面封底让我们知道教科书的设计风格,序言、导言或引言让我们了解编写理念,目录图片让我们发现整体框架和主要线索。总之,速读的主旨就是快速获得对教科书的整体印象。
  品读,特点是“慢”。指仔细体会着读,主要指向某一部分或章节。主要任务是品味作品图片和文字描述。通过品味图片了解:编者选编图片的意图、图片质量等;通过品味文字描述了解:各段文字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整章或整节的表达线索,编者对主要内容的选择与意义,等等。如《中外美术简史》第三章第三节“中国秦汉美术”即教科书第84页—94页,一共仅选了两张图片:一张是秦始皇兵马俑坑(局部),另一张是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砖(石)《荆轲刺秦王》。少而精,精就精在有代表性,指向重点内容方面。前一张是秦朝美术的代表,后一张是汉朝美术的代表。由此有理由认为:秦汉美术的重点就是雕塑与画像石(砖)。接着从图片展开细致的阅读,如兵马俑这张,我们看到众多的兵马俑,但都静止肃立,有一种整装待发的味道,所有人的面部都有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编者不选择一张仅一个兵马俑的图片,而要选择这张呢?这正好是作品取胜之一——以气势取胜,再结合文字仔细推敲每段的中心。同样,用图片入手的方法看完另一张图片的文字,再联系前后内容,我们能发现编者将秦汉美术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了论证。如教科书第87页的一段:“秦兵马俑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的高超写实技巧,而一百年以后的一组石雕则让大家看到汉代雕刻艺人们的浪漫主义的伟大创造……”这种浪漫一直延续到汉代画像石(砖)的大气浑朴的手法……所以,品读美术史教科书,宜从图片开始,仔细审视图片,推理章节知识重难点,分析编者选择此图片而非彼图片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图片本身的内容与形式;然后由图片转向文字的阅读,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根据中外表达的不同,一般来说,外来译本可从每段开头读起,因为其主题句往往就在段落或文章的开头。我国编著者往往是先枝叶后主干的叙述习惯,所以可先阅读图片附近的内容,再回看前面或跳过去看后面的。但是最后都要前后联系起来分析各段文字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整章或整节的表达线索,编者对主要内容的选择与意义,等等。
  2.品读、研读—思考与选择。
  前面已经提到,“教材分析”是教学中“基础的基础”。在这个“基础的基础”中,教师是人的因素,教材和教学大纲都是人的美术教育思想和精神的物化,它以纸张文字或图片的物化形式显现出来,属于物的因素。根据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哲学应以人为中心,在对待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上,主张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结合,反对把唯物主义歪曲成物本主义。④将这种观点深入到教材分析中人与物的关系上来理解,我们不难领悟:人是中心,要以人为本,人不能做大纲或教材的奴隶。
  人与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苏格拉底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作为传递人类美术文化、富有创造力的美术教师,不能只“复制”教材的思想,还要努力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实践自己的教学思想,所以,也有人说:教师教学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⑤思想在哪里呢?在于读书、实践、思考。
  研读的特点是“问与答”。从速读到品读,读书的速度变慢了,但是思考变多了,逐渐深入了。在速读、品读中生发出来的“为什么”如果找不出合适而正确的原因,那教师就应该带着这些问题展开研究,这一步主要指向问题,包括教师对教材不清楚的问题、教材编写本身的问题、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等。如:色彩本来是美术的重要语言之一,但《中外美术简史》中的图片无一张彩色;中外画家中女画家不少,但是教科书中提到的女艺术家寥寥无几;古代、近代美术史远离学生生活,书中大篇论及,但是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现当代却内容甚少;……以上事实也证明,尽管教科书是核心教学材料,但它实际无法做到完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需要教师慎重思考、研究教科书以后再选择、完善教材。教师要思考教材中“哪些内容和方式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教学?”“如何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然后提取脑海里已有的美术史知识储备,根据实际情况查找相关资料,其他版本的美术史教材,以及网络资料、博物馆资料、艺术视频等一切能帮助自己教学的材料都可以用,只是要注意围绕大纲要求的重难点选择并注意这些自己补充的材料是研究比较以后糅合在核心教学材料中的,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相加,需要重新回到整体去考虑。只有经过教师大脑加工的材料才能真正增加“附加值”,增加教学中“情感的力量”,增加活性因素,这种活性因素往往就是教师“我”与教师“他”呈现不同教学特色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从教多年的美术史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也比较熟悉,但也往往因为这一点,致使有些老师忽视了对教材的分析更新与把握,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老调重弹”如果没有新意,就难以激发听众的兴趣,更何况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要改革,就一定要变化,大纲要变,教材不能不变,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更要时时更新、增加营养。
  二、美术史的其他教材
  美术史的其他教材包括教案、讲义、课件、艺术家传记、补充练习、辅导资料、学生自学手册、艺术视频、光盘、复印材料、相关报刊杂志、教学实物、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等等,这些材料的选用,实际是对核心教学材料的有效补充,教师不要为了花样多形式新而运用,而要实实在在地研究选用。囿于篇幅,在此不展开论证。
  总的来说,大学美术史教材分析是要按照教学大纲的精神,以教材整体为背景,分析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与特点、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分析各部分知识的有关价值,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要求、重难点,为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材料的相关储备。它所经历的速读、品读、研读过程正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整体—局部—整体的通读与了解、思考与选择的过程。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690.
  ②朱小林.美术教师如何读教材.载《中国美术教育》,2009,(4).
  ③皮道坚,邵宏等编著.丛书总序.载《中外美术简史》:1-3.
  ④林德宏.人与物关系的初步讨论.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7).
  ⑤朱华贤.教学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中国教育先锋网http://www.ep-china.net/content/teacher/2006/06/200606230
  81523.htm.
其他文献
摘 要: 加拿大籍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交错的彼岸》以侦探小说的结构讲述了东西方的人向彼岸大陆寻找理想人生的故事,其适彼乐土的行为更具形而上寻觅灵魂栖息家园的意味,形成了一种中西交错的和谐美和洞察人类精神的深邃感。  关键词: 张翎 小说《交错的彼岸》 彼岸 寻找主题    彼岸有崇山峻岭,彼岸有芳草萋萋,彼岸有柏拉图的理想,彼岸有富饶与荣光,彼岸是诗意栖居的乐土。太平洋那边的人萦绕着深深的中
期刊
摘 要: 川上弘美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奇幻的童话世界。构筑这个神奇世界的支柱,是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异化生物形象。本文通过对其早期文学作品的分析,归纳出其异化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尝试理顺出作品中异化生物的发展变化,指出其存在及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川上弘美 早期作品 “异化”形象    川上弘美,旧姓山田,1958生于东京。她从小学时开始接触儿童文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御茶水女子大学理学部生物学科
期刊
摘 要: 中学《〈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达此目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亲近《论语》;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理解《论语》;关联作文,深入《论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论语〉选读》 咬“文”嚼“字” 揣摩篇章 关联作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在浙江省被列为高中语文的1A选修课程(要学半个学期),并被
期刊
摘 要: 生本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由于导师制改变了单纯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转而从生命的独特性、完整性、差异性角度关心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可以真正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导师制 教育评价机制    一、对生命的皈依,生本教育的灵魂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
期刊
摘 要: 注重“生成资源”,追求“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指导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深度解读,准确把握,有效预设;紧扣重点,留有空白,弹性预设;营造氛围,和谐互动,利于生成等五方面就教学中如何有效预设与促成生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一、深度解读,准确把握,有效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
期刊
摘 要: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李尔王》吸引了诸多人的兴趣。因此,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李尔王》中对比和烘托写作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读者可以了解到人性的光芒与黑暗。  关键词: 悲剧 《李尔王》 莎士比亚 对比    一、引言  《李尔王》的故事取材于古代英国的历史传说。刚愎自用的老国王李尔年迈体衰,决定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高纳里尔、里根和考
期刊
摘 要: 优选论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各个层面的研究中。优选论从引进介绍到具体的运用,其在国内学界的影响面也在逐步扩大。马秋武编著的《优选论》是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优选论的汉语书。本文以特点解析形式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了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 《优选论》 汉语实例 特点    1.引言  马秋武编著的《优选论》出版于2008年3月,系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行的《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
期刊
摘 要: 所谓的“时尚”似乎一直离不开“新”与“旧”的交织,而传统和时尚的交织、碰撞更是给设计师带来了不少的灵感。 南锣鼓巷和成都宽窄巷子是传统和时尚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找到传统和时尚的联系,以及传统与现代美相结合的完美方式。  关键词: 南锣鼓巷 成都宽窄巷子 传统 时尚 碰撞    人类追求时尚是天性,是本能,更是一种进步的标志。时尚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力量
期刊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以往研究资料的梳理,在对北京某高校所做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高校多校区办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影响,并根据当前高教改革的实际,提出了更新理念、健全机制、资源共享等应对策略,以期为多校区高校的办学提供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新思路。  关键词: 多校区办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市属高校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乔伊斯的小说《阿拉比》中曼根姐姐形象的分析,指出曼根姐姐这一形象是少年心中所渴望的亲人和亲情的化身,少年对曼根姐姐强烈的感情其实是在亲情缺失下对亲情的呼唤。  关键词: 小说 《阿拉比》 曼根姐姐 亲情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写的都是令他魂系梦萦的故乡都柏林,字字句句浸透了对祖国爱尔兰的一片深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