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墨玉县扎瓦镇第一中学 (848100) 随着双语教育理论研究的完善、认识的深化,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在专业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也在探索中。随着新疆各中小学汉语教学力度的加大,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有了提高。然而,观念的东西转变到实际操作需要一个过程,观念转变本身也需要时间和过程,新疆各高校的专业汉语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之处。
汉语预科教学除了坚持分级教学的原则外,还应该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教学。首先从最基本的汉语知识入手,开设《精读》、《听说》、《阅读》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他们本应在小学阶段掌握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的汉语知识。这是汉语预科教学的初级阶段。
一、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定受到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否则将更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民族教育从无到有,业已完成它的初级使命。怎样提高教育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民族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知难而进、勉力为之,才有可能实现一定的突破,最终获得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教育作为一门系统工程,影响它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但无论多么纷繁复杂,总可以从中寻找出头绪来,并运用先进科学的手段来对其进行整合。
语言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由于历史的和地域的关系而有所不同,表现为各民族有各自的语言形式。各具特色的语言形式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然而,语言的差异性危害更大,它使各民族间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起来,在人际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已成为了一种障碍。跟其他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比较起来,语言上的差异是首要的,因而可以认为是致命的,它使言传身教的教育行为方式成为问题。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就接触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相反,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接触都很少,特别是在那些漠视汉语言文字的家长们的影响下,情况就更不妙了。相对而言,那些出生在城镇机关的儿童则要好一些,往往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又初步掌握了日常运用的汉语。这样一来,在实施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时,使用统一的普通话教学便不能适应具体情况了。
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发展
汉语教学最终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掌握汉语的相关词汇、熟悉理论知识、培养爱好和兴趣等;二是提高汉语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技能。就这两个目标而言,更重要的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因为这是学习汉语课程必备的语言工具。学习汉语的这种知识加技能的双重特点,决定了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使学生将这种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应用技能,达到灵活运用语言工具的目的。依据这一对汉语教学具体教学目标的认识,我认为,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上,既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避免把汉语学习概念化、公式化。要在强化听说技能和强化阅读理解方面下功夫,形成以理论为基础,听、说领先,读、写全面发展,突出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对每一阶段、每一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听、说、读、写能力都应做出定性、定量的规定。尤其要突出有助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养成的内容,尽可能地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教学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标准、合理的实施方法、手段和控制措施体系。形成配套、合理、侧重实际应用技能培养的最佳教学模式。
三、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因素
1、由于学生在预科阶段专业术语接触得不多,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汉语知识贫乏,入系学习后听不懂专业课、不会记笔记、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师生交流困难,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因此对汉语授课,相当一部分民族学生会有一种焦虑感、不适应感,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2、学生学习汉语时,大多数学生不会认真听课,没有主动认知教师讲授的知识的习惯,学习不分主次,习惯于用学习其他科目的方法来学习汉语,如上课记笔记,下课背课文、做习题等对母语的依赖过多。
3、 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使用中培养起来的。汉语教学中的朗读,阅读,诵读都是为了积累语言文字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打基石。通过正确的朗读,阅读,诵读,才能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学生的读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就有了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就有了模仿的能力。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学习中的朗读,阅读,诵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四、针对汉语教学与运用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如何让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呢?下面谈一谈自己在给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的一些体验。 上汉语口语课时,应充分利用这门课的特点,切实做到“精讲多练”,注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抓教学课程改革是重点。 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汉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
首先从教学一线入手,切实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此,采用专题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把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经常性地组织汉语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教师不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而且还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设计好教和学的过程,打破“课本搬家”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
1、每学完一课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过的短文或对话。这样做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慢慢会意识到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该象电脑一样不仅能输进,还要能输出。
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复述情况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将一些学生没有理解透的词语或句型再次讲解,以便加深记忆。这样,在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了一定的压力,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把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2、引导学生 “模仿”提高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汉语属于孤立语,它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在内部词序的颠倒和介词的运用上,模仿起来比较容易,被模仿的语句在使用时可准确地表达语义,模仿无论是长期或短期都比较容易见效。如果有“模仿”的辅助,就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速度及其表达的准确性。因此,“模仿”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总之,对学习语言来说,如何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掌握汉语的语言知识并不是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途径和手段,我们最终要学会的是如何运用语言去交际,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
汉语预科教学除了坚持分级教学的原则外,还应该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教学。首先从最基本的汉语知识入手,开设《精读》、《听说》、《阅读》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他们本应在小学阶段掌握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的汉语知识。这是汉语预科教学的初级阶段。
一、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定受到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否则将更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民族教育从无到有,业已完成它的初级使命。怎样提高教育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民族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唯有知难而进、勉力为之,才有可能实现一定的突破,最终获得民族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教育作为一门系统工程,影响它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但无论多么纷繁复杂,总可以从中寻找出头绪来,并运用先进科学的手段来对其进行整合。
语言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由于历史的和地域的关系而有所不同,表现为各民族有各自的语言形式。各具特色的语言形式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然而,语言的差异性危害更大,它使各民族间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起来,在人际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已成为了一种障碍。跟其他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比较起来,语言上的差异是首要的,因而可以认为是致命的,它使言传身教的教育行为方式成为问题。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就接触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相反,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接触都很少,特别是在那些漠视汉语言文字的家长们的影响下,情况就更不妙了。相对而言,那些出生在城镇机关的儿童则要好一些,往往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又初步掌握了日常运用的汉语。这样一来,在实施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时,使用统一的普通话教学便不能适应具体情况了。
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发展
汉语教学最终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掌握汉语的相关词汇、熟悉理论知识、培养爱好和兴趣等;二是提高汉语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技能。就这两个目标而言,更重要的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因为这是学习汉语课程必备的语言工具。学习汉语的这种知识加技能的双重特点,决定了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使学生将这种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应用技能,达到灵活运用语言工具的目的。依据这一对汉语教学具体教学目标的认识,我认为,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上,既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避免把汉语学习概念化、公式化。要在强化听说技能和强化阅读理解方面下功夫,形成以理论为基础,听、说领先,读、写全面发展,突出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对每一阶段、每一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听、说、读、写能力都应做出定性、定量的规定。尤其要突出有助于学生实际应用技能养成的内容,尽可能地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教学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标准、合理的实施方法、手段和控制措施体系。形成配套、合理、侧重实际应用技能培养的最佳教学模式。
三、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因素
1、由于学生在预科阶段专业术语接触得不多,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汉语知识贫乏,入系学习后听不懂专业课、不会记笔记、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师生交流困难,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要求。因此对汉语授课,相当一部分民族学生会有一种焦虑感、不适应感,这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教育质量。
2、学生学习汉语时,大多数学生不会认真听课,没有主动认知教师讲授的知识的习惯,学习不分主次,习惯于用学习其他科目的方法来学习汉语,如上课记笔记,下课背课文、做习题等对母语的依赖过多。
3、 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使用中培养起来的。汉语教学中的朗读,阅读,诵读都是为了积累语言文字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打基石。通过正确的朗读,阅读,诵读,才能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学生的读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就有了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就有了模仿的能力。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学习中的朗读,阅读,诵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四、针对汉语教学与运用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如何让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呢?下面谈一谈自己在给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的一些体验。 上汉语口语课时,应充分利用这门课的特点,切实做到“精讲多练”,注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抓教学课程改革是重点。 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汉语教学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突出位置,抓好抓实,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础。
首先从教学一线入手,切实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此,采用专题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把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经常性地组织汉语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教师不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而且还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设计好教和学的过程,打破“课本搬家”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
1、每学完一课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过的短文或对话。这样做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慢慢会意识到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该象电脑一样不仅能输进,还要能输出。
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复述情况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将一些学生没有理解透的词语或句型再次讲解,以便加深记忆。这样,在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了一定的压力,学生会更加主动地把书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2、引导学生 “模仿”提高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汉语属于孤立语,它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在内部词序的颠倒和介词的运用上,模仿起来比较容易,被模仿的语句在使用时可准确地表达语义,模仿无论是长期或短期都比较容易见效。如果有“模仿”的辅助,就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速度及其表达的准确性。因此,“模仿”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总之,对学习语言来说,如何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掌握汉语的语言知识并不是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途径和手段,我们最终要学会的是如何运用语言去交际,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