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达成是确定教学时间的重要依据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呈现
   《雪》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8日的作品。李何林曾说:“这是一篇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极美丽的诗,既写景,又抒情,又有所象征或寄托。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都达到了高度,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以难得的美的享受。”(李何林《鲁迅〈野草〉注释》,陕西1975年版,第86~87页)这是对《雪》的十分中肯的评价。
   读过不少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听过不少关于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其中不乏精彩的课例。但是,总觉得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文本解读结果单一。
   《雪》选自《野草》,鲁迅作品理解难度大,《野草》又是鲁迅最难理解的作品之一,作者说:“《野草》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措辞就很含糊了。”(《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我们知道鲁迅的文字不含糊着说,我们理解都有困难;如果他含糊着说,我们理解起来就更难了。所以,有很多学者花了很多心思研究《野草》,研究《雪》,《雪》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也许因为本文的这一特点,编者才以此文作为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范例。
   但是,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呈现却不如人意。最糟糕的是教师只是做了一回搬运工,将参考书上的说法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文本的内涵、作者寄寓的情感有时连教师自己也说不清楚;好一点的是教师对《雪》有自己的研究、思考,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但是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自己深入文本,思考、理解文本,而是把自己的解读强塞给学生;再好一点的是教师有自己的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能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看似是引导式,却是往教师自己理解的路子上引,呈现出单一的结果——全班学生达成了一种理解,这“一种理解”就是教师的理解。
   这里的三种做法都有所偏颇,第一种做法是老师、学生对文本的集体无意识,第二种做法同样不关注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除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之外,对于学生而言,第一、第二种做法实质是一样的。第三种做法最能迷惑人,可能是被很多人认可的好课,但是,其实,还是绑架了学生的思想,左右了学生的意志。尤其是对于放在本单元的这篇课文来讲,上述做法更是不妥。
   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呢?学会读书——横看成岭侧成峰。教材中还有这么一段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山,就会像苏轼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文章也有类似的情形,所取角度不同,所见各异。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更易于使读者产生多种理解。认识这一点,我们的思维会更灵活,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持有不同观点应当有理有据,不可信口开河。多元化解读文本才符合本篇课文的特点,也才符合本单元的编排意图。
   2.教学过程过于匆忙。
   老师们非常注重45分钟课堂教学设计的完美与完整,教学内容一般会涉及:1.字词教学;2.作者情况介绍;3.对两幅雪景图的特点概括、语言赏析;4.作者情感分析;5.文章主题探讨;6.朗读指导。有时还穿插介绍写作背景、作家作品等,这么多内容就挤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可谓丰富多彩,课堂容量可谓非常之大。
   因为容量大,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匆匆忙忙走过场,学生很难在一些重要的环节深入下去,刚刚有点意思,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将学生生拉硬拽地带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往往热闹有余,静思不够,浮于表面,不能深入。
   3.教学目标缺乏单元意识。
   大多老师将本篇课文当作一般的写景类文本处理,教学的重点在赏景、悟情上,迁移训练往往是描写某种自然现象,如雾、霜、雷、雨之类。而且,本单元应该是由《雪》和《〈雪〉四人谈》共同组成,但是一般老师教学了《雪》之后便是这个单元也结束了,即使教学《〈雪〉四人谈》,也只是将文本作为又一文本单独设计,没有关注《〈雪〉四人谈》和《雪》之间的关联度,心中缺少单元意识,因而教学也就没有整体性。
   二、解决策略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我认为:不要将同一单元中的文本独立化,只考虑单篇教学设计的独立性、完整性,要关注各篇之间的关系,作整体性设计;不要任何文本只考虑用单课时间来完成,更要关心教学目标的达成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是确定教学时间、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一观点,本单元应该设计这样的步骤:
   首先,要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如前所述,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横看成岭侧成峰。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文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些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雪》等作品中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
   3.了解《雪》写作的年代和背景,读懂《雪》的文字,读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评价。
   4.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其次,要整合教材资源。
   本单元有这样一些材料构成:1.鲁迅的散文诗《雪》;2.四篇解读文章:《〈雪〉四人谈》;3.综合学习与探究。
   因为编者的想法也许跟教者设计不完全合拍,所以,接下来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整合教材资源。
   一是挑选。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应该着手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你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倡导的是多元化解读文本。作为例子的《雪》,选文非常好,因为它的理解难度较大,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结果;选了四篇评论文章,呈现出富有个性的理解,可以给学生以理解与写作上的示范与引导;还有一个紧扣《雪》与《〈雪〉四人谈》的“综合学习与探究”设计,其中的第一题、第三题、第五题的第2小题都是设计得很好的,是能够紧扣本单元主题的题目,这些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拿来使用。
   二是增补。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应该增补一些内容。比如:写作年代和背景的文字介绍;比如文学评论的基本的常识性的知识介绍;比如提供更多的研究《雪》的文章给学生有选择阅读的余地。
   三是改动。为了使单元主题鲜明突出,原教材中有些题目设计应该作些微的改动。比如“综合学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见苏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233页)可以作这样的改动:《〈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哪些认识是与你一致的,哪些认识和你是不同的;第四题(见苏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233页)中的“及相关的四篇评论”几个字拿掉。这样的略作改动,问题的设计就更加紧扣本单元主题了。为了凸显这一单元主题,我们甚至还可以对《雪》文本后面的“探究·练习”进行重新设计。
   四是删除。出于同样的原因——单元主题鲜明突出,我认为“综合学习与探究”中的第五题“作文”中的第1小题、第3小题可以删除,因为这两题重点在“训练学生能够观察自然,并且形成独特的感悟,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表现”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放到写景散文单元中去进行,在本单元,我们的重点就是读出每个人心中的真正的《雪》,并学会将心中的《雪》表达出来,即解读《雪》,学写短评,所以,只需保留第五题中的第2小题就可以了。
   这样整个第五单元的教材就可以由这样几个板块构成:单元说明、《雪》这一文本的呈现、探究·练习、参考资料(包括时代背景、写作背景、评论文章、文学评论写作常识)、写作训练。
   最后,要整体设计教学思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读出自己心中的《雪》及本篇课文理解难度大的特点,教学思路可以这样安排:
   1.自主阅读——以写促读(读懂了什么?有何疑惑?)——交流释疑
   2.了解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再次阅读——交流释疑——修正观点
   3.阅读评论文章——了解文学评论的最基本的常识——再次修正观点,完成短评
   按照这样的一个教学思路进行实际操作的话,绝不是短短的45分钟能够完成得了的,所以我们设计的应该是一个课群,包括课堂教学、课后任务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将会涉及到多种多样的课型,不追求单课的华美,但注重每一个时间段的实际效果,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本单元的预设目标,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达成目标:“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港闸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它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能使学生因自身参与而获得感悟和深刻的体验,现就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内心需求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
就中小学生初级的母语学习而言,语感训练是母语学习的不二法门。然而,语感训练却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途径,随着学生语感水平的日益提高,适度穿插一些语文知识的教学,为语感教学插上知性的翅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水平的提升。  在《涉江采芙蓉》的语感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穿插了有关“对写法”的知识传授,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我将以切片分析的方式,通过此课例来探讨语感训练中的知性介入问题。  导入新课后,我
幸福是什么?  是潺潺的小溪滋润干涸的麦苗,  是温暖的春风拂过休眠的柳枝,是浓浓的亲  情滋养生命的成長,是默契的友情带来的心有灵犀,  是不懈地努力之后成功的喜悦……  幸福还是什么?现在,就快快用色彩斑斓的画笔,  画出你心中的幸福模样吧!
嵌入墙内的自行车锁架  城市越来越大,但人们仍然感觉人均面积越来越小,所以设计师越来越注重空间的利用,比如这个自行车停车锁架BIKE RACK。它是壁挂式隐藏型停车架,不用时,就像墙面上的一种圆形装饰物;使用时可拉出,隐藏在圆形前盖后的横杆可伸长;前盖配备有锁体,将自行车握把锁在横杆上即可。  这样的停车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地面固定停车架对空间的占用,留给行人更多活动空间。同时,因为停车架配备
本人在《朱熹对“涵泳”的阐释》一文中,阐述了朱熹的涵泳阅读理论,闾剑宝先生在《虚静反复长寻绎 切记体验意兴多》一文中提出商榷,现对其商榷问题作出回应。  一、商榷之问题  1.闾文(为论述方便以下把闾先生的文章称为闾文)以朱熹与门人的一段涉及“涵泳”的对话作为论证基础。  2.闾文认为吾文(为论述方便以下把本人的文章称为吾文)中提出的“‘虚心静气’是涵泳的先决条件”缺失了一个基本前提。  3.闾文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艺术精华,其营养价值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2008年始江苏省在考试说明中首次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10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即新增加了文学名著阅读这个部分。名著名篇阅读,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共计15分,这更凸现了试卷的文学性色彩,也更彰显了文学素养命题意图。在高三复习临考阶段,在熟悉名著内容的的基础上,考生如果能够了解名著阅读试题命 
【摘要】 本文结合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实例,介绍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探讨不同的转化方法,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学困生;数学课堂;精彩  教育是一件高尚而且公平的事情. 为此,在我们很多学校中,我们领导或老师都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要“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管理方法. 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抓前头”和“推中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只要优生能“吃饱”,中等生能“吃好”就行了
在学校犯了错误就得接受不同形式的“惩罚”,有时候老师还会使出“杀手锏”——请家长。怎么办?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九中学的同学们手里有“免死奖牌”,积攒到一定数量可以抵消惩罚。具体规则为:受批评一次,罚1张牌;需要“请家长”,8张牌可以抵消;撒谎一次,罚5张牌;在课堂上说话,同桌的两人每人罚2张牌。  “免死奖牌”可通过正确发言、成绩名次提升、积极参与活动、与同学相处融洽等方式获得。虽然成绩优秀的同学获得
曾于假日携两三好友去书店选书。举目望去,玄幻、言情与穿越小说大行其道,围观者众。我四下探访,终在一底角淘得一本布满尘埃的《在轮下》。拿着滞销的书,我心下怅然。突然,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道红色的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身材修长的红毛衣女孩,嘴角露出甜美的笑容,静静翻阅着《孟子》。看到她,我不禁想起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句子。一瞬间,心情大好。  細细观察,我发现在无人角落处,有人嘴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坐在电脑旁写稿,室友坐在床上看书,昏暗的房间里放着一首歌,室友突然说,最近常常听这首歌,听到会不由自主地落泪。我的室友是一个十足的女汉子,和她住在一起一年,我从没见她示弱、颓丧过,即便是和家人吵了架,她也只是在熄了灯的房间,蜷缩在被子里,一个人轻轻地抽泣。  让我的室友卸下所有防备,情不自禁掉眼泪的那首歌,是李宗盛的《山丘》。  [1]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