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江’的词源辨”佐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对关于汉语“江”的来源研究主要代表论文的论据提出疑问点和有待商榷之处,认为现阶段关于汉语“江”的来源下定论还需要更加全面而强有力的理据支持。
  关键词: “江”词源 朝鲜半岛河流 南亚语系
  一、引言
  关于汉语“江”的词源研究主要代表有梅祖麟(Norman-Mei 1976)、桥本龙太郎(Hashimoto 1978)、张洪明(2006)、刘振前、庄会彬(2011)的专项论文,其中罗、梅、桥本、刘、庄认为“江”为汉语外来语,张洪明则认为其为汉语固有语。笔者观两派各有道理,尤其在语系的分析上极有见解与深度,但一些论据似有待商榷,在此提出,希望对各位先生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学者论
  以上所提学者都以“南江北河”为基本前提,如张洪明称:“在中国,河流名称的地域分布呈现出固定的模式:河流在南方称作‘江’这是基本情况,当然也有例外,如:北方有黑龙江和松花江,南方有红水河,但这些名称都是在相当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他们都谈及越南和南亚语系等。但我认为,所提的一些论据似乎存在些微问题。
  1.所称的中国的指代问题。在基本前提中的中国看起来是近现代中国,但进行分析的中国的概念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上面提及的黑龙江和松花江在民国之前还属于关外。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仅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从秦至清,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北起阴山、燕山、辽河下游,南至两广,西起陇东、四川盆地,东至于海的地区。其次,中国的疆域和汉语的使用范围不能画等号,如一些藩属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隶属中央,一定时期又独立出去(如越南),如历史上一些汉族政权,尽管多次进入了蒙古高原,但无意其疆域,没有大规模地移民进驻,对蒙古语影响甚微。汉语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也颇有争议,国内主要认为汉语只包括汉语一种语言;而国外的观点认为汉语包括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侗语等语言,为一个汉语语族而非同一种语言。因此,研究的地域范围和对象需要进一步明确。
  2.在谈论北方河流的名称时,没有分析朝鲜半岛的河流名称。地处北方的朝鲜半岛的河流都称作“江”(朝鲜主要河流名称有:鸭绿江、洛东江、大同江、临津江、春川江、蟾津江、荣山江、锦江、昭阳江、汉江、北汉江、南汉江、琴湖江、万顷江等),这与“南江北河”的论调相悖,更耐人寻味的是,在朝鲜的汉字字典中,“河”有如下解释,1黄河2江3姓氏。“江”是给“河”作解释的,在朝鲜人的意识中“河”就指黄河(中原地区的“江”),朝鲜境内的所有河流都称“江”。刘振前、庄会彬在其论文中曾有寥寥数笔称“在北方方言中很少用江来指代河流(东北地区的江另有原因)江为南方方言的一个特色词”,但很遗憾,并没有更加详细的说明(何况东北地区的江与朝鲜半岛的江不能等而视之,东北地区间杂称河,如辽河、黑河等,而朝鲜半岛却统一称江)。因为朝鲜半岛在朝鲜三国时代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三国后才逐渐借用汉字,所以朝鲜的江的名称显得由来较晚(如,鸭绿江,古称浿水、浿江。《三国遗事》中有“七年壬戌。命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俄改平壤道。破高丽之众於浿江。夺马邑山为营。遂围平壤城”的记载,汉朝称为马訾水,唐朝以后始称鸭绿江;又如洛东江、高丽时代编撰的《三国遗事》中记载洛东江为“黄山津”或“伽倻津”,朝鲜初期《东国舆地胜览》中将洛东江称为洛水或洛东江),但在北方,朝鲜从未有河流称“河”,出现这种有“江”无“河”的特殊现象如何解释呢?
  3.刘振前、庄会彬举夏朝的疆域为据。我认为“河”与“江”于中原地区即黄河流域有密切关系,但是,以夏朝为论据似有不妥。由于夏朝并没有文字记载,学界对于夏朝是否存在尚有争议(国际上普遍认为没有强有力的考古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按照史记,夏朝的存在也是人们口耳相传而得。顾颉刚曾考证大禹与夏朝毫无关系,那么大禹之子,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启更是无从谈起,又何来夏朝语言之说。再次,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与金文尚起于殷商,还无法确定每字是否有其音。甲骨文的个数本身就不多,是否发声都无法确定,那么商以前是否能形成语言尚是疑问,即便夏朝存在语言,只是有其音而无其字,那么其论文是把“江”作为一个字来研究,还是一个音来研究呢,研究对象本身就变得不明确。
  4.南亚语系大多数语言近百年来才有文字(此种语言的系属还在争议中),最早也不过是6世纪(古孟语)、7世纪前后(古高棉语)。而汉字“江”的词源却从公元前来考证,而公元前南亚语系的古音构筑显然精确性不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音价比较在时间上显然不对等(同时,“江”是一个二等字,李方桂构拟它的语音形式为krung,梅祖麟指出佤语表河流语词的语音形式是klong,但这个发音与朝鲜语中江的发音也类似,同时,20世纪以前佤语没有文字,这种对比相似的音的方法,只能说明江与南亚语系关系密切,不能证明语源的从属。)其次,南亚语系诸语言通常都不是声调语言(除越南语等少数语言),江的声调问题并没有在各位先生讨论的内容之内,很显然声调问题被回避或忽视了。这里实际上存在两个难以辨明的不确定因素,一是上古汉语是否具有声调(一部学者认为上古汉语具有声调,而近期多倾向于不分音调,如郑张尚芳认为上古汉语是不分音调,又如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Haudricourt)通过历史比较法,通过对越南语的考察,推测上古汉语没有声调),二是古越语是否具有声调(学界倾向于古越语为多音节、无声调)。
  其他,对于汉语上古音(包括方言音),还有南亚语系的语音构筑,根据我们现有的资料,往往构拟的常常是几个音,或是一个可能发音的范围,并不止一个音,如,上古音的构拟有很多种说法,如陆志韦、高本汉;王力、严学宭;董同龢、周法高、余迺永等;李方桂、白保罗、白一平、柯蔚南等各有表述。然而,在诸论文的引用中大多只选用与作者观点相一致的音,这种逻辑推理是将自己的观点放在前面,然后再找有利的根据来阐述,本身是逆向的,不够客观与全面。
  三、我的浅见   笔者认为是否可以从“河”与“江”的关系出发来寻找突破(而不是将“江”单独拿出来考证)。首先“河”与“江”的广义上的表意相同,其次“河”与“江”都是形声字,最后是否可以从语用来解释。
  用中国传统文字学来分析,“河”与“江”的形符相同,原始字义同,河是一个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江是一个阳声韵(以鼻辅音ng收尾),声纽相近(一清一浊),上古音的主要元音相近。因而,我猜测是否有“阴阳对转”的可能性,如果是,那么最初这两个字很可能是表示同一个音(从发音学的角度看,“河”发音延长闭口时自然产生一个鼻音,从而产生一个“江”音;上古时候用发音的长短来区分事物也很常见),即,“河”与“江”同源。
  还有一个佐证,我们要了解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可以使用隋朝和唐朝的反切里出现的异读现象。如“解”:中古“古隘切”(见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jiě)和中古“胡买切”(匣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xiè);第一个为清声母(见母,中古k-)有主动意义,第二个有浊声母(匣母,中古h-)有被动意义。又如“见”(中古古电切见母开口先韵去声)表主动意义,“现”(中古胡甸匣母开口先韵去声)表被动意义,这对动词类似于上述“解”字的两个读音,但与之不同的是,这里使用两个符号来区分主动和被动的读音。所以,部分汉语语音学家认为声母的清浊和动词的主动/被动性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专家认为是某种前缀导致动词声母的浊化,称“有时候,不同汉字可以代表同一个词根的几个形态”。那么,这种现象是否在古代汉语的名词里出现呢?我们可以注意到“河”与“江”的声母正是一清一浊。
  还有,将朝鲜半岛包含在内后来看河流名称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河”主要使用区在中原区(黄河流域),而“江”的主要使用区在在中原区之外。简而言之,即中原域内用“河”,域外用“江”(古人有按地域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例)。
  因此,我倾向于张洪明先生主张的“河”与“江”为汉语中固有的基本词的观点,同时认为“河”与“江”有同源的可能,当然,这还需要更加全面的验证与推敲。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汉语“江”的来源研究的论据所提出的疑问点和一点私见,迄今为止,关于汉语“江”的来源研究尽管已有一些进展,但论据的精确性和数量都没有达到可以下结论的程度(如诸位先生可以互举反例),这也是上古史料不足,不确定因素过多的客观因素所导致的。汉语“江”的来源研究现在只能局限于讨论阶段,要下结论还有待考古学、音韵学、语言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发现和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洪明.汉语“江”词源考,2006.
  [2]刘振前,庄会彬.汉语“江”的词源辨正——与张洪明先生商榷,2011.
  [3]李小平.我国河流名称变迁的规律及成因,1996.
  [4]J.Norman
其他文献
近年来,脉络宁注射液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应用脉络宁注射液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者,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2000年5
摘 要: 《廿四诗品》非但是诗歌理论著作,也是描摹自然的诗,状写心境的哲思。其中不仅展现着自然风物,更通过自然状态的描写展现着精神世界,论证着自由的可望而不可及。  关键词: 《廿四诗品》 自由 自然 心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道:“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庾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后来唐
摘 要: 大学语文网络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建设好网络课程需要一个好的模板系统和对课程性质的准确定位,以及体现网络特色的反应机制。网络课程的建成,在课堂与网络的互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成果明显。网络课程建设要精益求精,须克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难。  关键词: 大学语文 网络课程建设 信息素养 教学效率  大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观念陈旧、重视不够
目的:观察生理性细脉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及其与性别、体型胖瘦、季节的关系。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细脉测定。结果:
<正>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是改变人们隐喻观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摘 要: 文章主要分析了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现状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本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语文课程改革。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语文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