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金的《家》这一部著作,有着深刻的意义。巴金的《家》以新文化伦理为参照,准确地把握了整个家庭生活和时代生活的内在联系,艺术地展示了“五四”时期新旧文化嬗变的历史画卷。《家》所处的时代性,深深地影响了传统家族,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家族成员的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婚姻观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家;新时代;传统家族;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婚姻观
一、《家》中的传统家族所处的时代
《家》中的那个大家族所处一个特殊的时代,新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新的时代下家族中的各种人物思想价值观相互矛盾。我们首先来关注何为“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五四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五四反传统思潮所打击的主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封建制度的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
新时代到底“新”在哪里呢?我认为新文化运动,“新”在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精神状态有了新的变化。从最初的“器物上感觉不足”,到“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进而“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认识到不清算旧的传统文化中的弊端,不打开束缚人们几千年的精神枷锁,解放思想,促进全社会民众的觉醒,任何器物的改良和政治的改革,都是无法实现的,“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应运而生。有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五四运动前就向社会呼吁:“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
二、《家》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
(一)《家》对新时代传统家族成员中两种世界观的表现
在世界观方面,封建旧文化愚昧迷信,坚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新文化则尊重科学,提倡唯物主义世界观。
家庭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滚滚浪潮中,旧家庭制度则被进步知识阶层视为社会变革的主要障碍。早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就以摧枯拉朽之势使中国传统社会与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土崩瓦解。
高家的崩溃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带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也带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本质特征。作者并没有把高家的灭亡放在辛亥革命之后。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闭塞的川西几乎没有引起一丝波澜, 以致革命过去多年之后, 这里连像女子剪发这样微小的变革都仍视为大逆不道, 这就清楚地表现出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而真正严重打击高氏家族的力量是“五四”革命风暴。
(二)《家》对新时代传统家族成员中两种社会观的表现
在社会观方面,封建文化表现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有序的不平等的封建等级观念,必然导致虚伪的人际关系;而新文化则追求民主、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如觉慧在青年团体中感觉到的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接触”以及彼此的“了解”和“依赖”。
高氏家族能代表整个社会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高氏家族形态是典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三房四妾随意赠送、买卖奴婢这就是明证之一。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庭观念上筑起的”。在旧式家庭中,长子先天扮演着家族继承人的角色,担负着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家族使命,如高觉新。而幼子因承担家庭角色的不同,似乎天生成为家庭的自由分子,他们没有更多的心理负担,因此较容易受外界影响。常常主动或被动出走和流浪,得以追求时尚,追求个性解放,就如高觉慧。作为长房长孙,觉新注定摆脱不了家族传承给他的良心羁绊,他始终怀着一种庄严的神圣感去为“家族利益”而牺牲自我。尽管觉新内心也有冲突、也有痛苦、甚至屈辱,但一想到家族利益,他就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充当家族的守护神。而作为这一守护神的对立面——家族的“掘墓人”幼子觉慧,尽管年幼,涉世不深,却极力显示出生命的意志和个性的力量,为了信仰、为了个性,他敢于舍弃家族,无时无刻不表现了他思想上激进的一面。
(三)《家》对新时代传统家族成员中两种价值观的表现
在价值观方面,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老一代固守封建礼教,以家庭为本位,强调个人对家族的服从和牺牲;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
高老太爷虽不是作品着力刻划的主要人物,但是他在高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这个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如《红楼梦》中的贾母一样,是“老祖宗”和太上皇,他的话就是法律,他的一言一行可以决定“家”中人们一生的命运,谁也不许忤逆和反抗。但是,封建的思想和秩序毕竟日趋衰朽和没落,经不起“五四”时代潮流的冲击,它终究要走向衰亡。
觉慧是这个封建地主家庭最早的觉醒者,“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他接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礼,冲破家庭的束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办进步刊物、撰写宣传进步思想的文章,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个锋芒毕露的闯将。高家老爷们可以对其他百姓耍威风、逞霸道,唯独对他不怎么起作用。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的生活哲学、行动口号、反抗的内容都离不开“民主”和“自由”的范畴,他是贯串全书始终的一个“激流”式的人物。《家》最后写到觉慧离家出走,走向何处?作品没有交代。但觉慧形象的塑造,却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封建家庭叛逆力量的崛起,也暗示着社会生活中奔腾着革命的激流。
从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旧制度正逐步走向灭亡,而新生的思想正在诞生、成长。
(四)《家》对新时代传统家族成员中两种婚姻观的表现
在婚姻观方面。传统婚姻观认为,婚姻的目的是延续家族血缘,婚姻是家族行为,这种婚姻观在《家》中直接造成了觉新、梅、瑞珏、鸣凤等的不幸;而新婚姻观的持有者,如觉民、琴他们认为,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婚姻的主体是男女双方。
瑞珏、梅、鸣凤,三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但最终走上同一条悲惨的道路,她们是同一性格类型的人:“信命”、“认命”,处处顺从,最终使自己丧送了生命。
然而“家”中还有几个青年,他们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畏的向前迈进,昭示人间青春是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源泉,青春不再是封建卫道者的祭品,而是生命不可阻挡的激流,它将绕过乱山碎石,勇往直前的流去。
具有坚强性格的如琴(张组华)。琴也是一名大家闺秀,所不同的,她生活的环境比较宽松,家里只有她和母亲两人过活,她得以在省立女师读书。但是,虽有慈母护佑,亲戚们的闲言碎语也时时如冷箭一般射来,使得她的母亲不敢过多的依从女儿的要求。她把自己摆在同男子一样平等的地位上,去追求人格和独立,实现做“人”价值。诚然,封建礼教的威压无处不在,这使琴感到“她的前途有许多障碍”,她的处境非常困难,她的地位非常孤立,但“她决心不顾一切地向着新的路走去”。琴的结局是令人欣喜的,她不但走出了家庭,而且支持觉民取得了抗婚的胜利,终于与觉民结成眷属。琴的幸福是自己争来的!觉民和琴,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有着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要求,表现了对追求个人幸福爱情的坚定执着,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结论
《家》艺术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画面。“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运动。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帜唤醒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吸引着无数新一代青年。总之,在时代引导下,觉慧接受了“人道主义”思想,与封建恶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强烈的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为争取做人的权利,最终喊出“我要做一个叛徒”的呼声,冲出家门,充满信心地随着时代的潮流迎向一种新生活。
参考文献:
[1]巴金.《家》.1982年版.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谭兴国.《巴金的生平和创作》.1998年版.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
[3]陈丹晨.《巴金评传》.1985版. 花山文艺出版社
[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1998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家;新时代;传统家族;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婚姻观
一、《家》中的传统家族所处的时代
《家》中的那个大家族所处一个特殊的时代,新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新的时代下家族中的各种人物思想价值观相互矛盾。我们首先来关注何为“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五四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五四反传统思潮所打击的主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封建制度的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
新时代到底“新”在哪里呢?我认为新文化运动,“新”在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精神状态有了新的变化。从最初的“器物上感觉不足”,到“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进而“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认识到不清算旧的传统文化中的弊端,不打开束缚人们几千年的精神枷锁,解放思想,促进全社会民众的觉醒,任何器物的改良和政治的改革,都是无法实现的,“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应运而生。有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五四运动前就向社会呼吁:“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
二、《家》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
(一)《家》对新时代传统家族成员中两种世界观的表现
在世界观方面,封建旧文化愚昧迷信,坚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新文化则尊重科学,提倡唯物主义世界观。
家庭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滚滚浪潮中,旧家庭制度则被进步知识阶层视为社会变革的主要障碍。早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就以摧枯拉朽之势使中国传统社会与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土崩瓦解。
高家的崩溃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带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也带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本质特征。作者并没有把高家的灭亡放在辛亥革命之后。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闭塞的川西几乎没有引起一丝波澜, 以致革命过去多年之后, 这里连像女子剪发这样微小的变革都仍视为大逆不道, 这就清楚地表现出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而真正严重打击高氏家族的力量是“五四”革命风暴。
(二)《家》对新时代传统家族成员中两种社会观的表现
在社会观方面,封建文化表现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有序的不平等的封建等级观念,必然导致虚伪的人际关系;而新文化则追求民主、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如觉慧在青年团体中感觉到的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接触”以及彼此的“了解”和“依赖”。
高氏家族能代表整个社会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高氏家族形态是典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三房四妾随意赠送、买卖奴婢这就是明证之一。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庭观念上筑起的”。在旧式家庭中,长子先天扮演着家族继承人的角色,担负着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家族使命,如高觉新。而幼子因承担家庭角色的不同,似乎天生成为家庭的自由分子,他们没有更多的心理负担,因此较容易受外界影响。常常主动或被动出走和流浪,得以追求时尚,追求个性解放,就如高觉慧。作为长房长孙,觉新注定摆脱不了家族传承给他的良心羁绊,他始终怀着一种庄严的神圣感去为“家族利益”而牺牲自我。尽管觉新内心也有冲突、也有痛苦、甚至屈辱,但一想到家族利益,他就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充当家族的守护神。而作为这一守护神的对立面——家族的“掘墓人”幼子觉慧,尽管年幼,涉世不深,却极力显示出生命的意志和个性的力量,为了信仰、为了个性,他敢于舍弃家族,无时无刻不表现了他思想上激进的一面。
(三)《家》对新时代传统家族成员中两种价值观的表现
在价值观方面,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老一代固守封建礼教,以家庭为本位,强调个人对家族的服从和牺牲;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
高老太爷虽不是作品着力刻划的主要人物,但是他在高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这个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如《红楼梦》中的贾母一样,是“老祖宗”和太上皇,他的话就是法律,他的一言一行可以决定“家”中人们一生的命运,谁也不许忤逆和反抗。但是,封建的思想和秩序毕竟日趋衰朽和没落,经不起“五四”时代潮流的冲击,它终究要走向衰亡。
觉慧是这个封建地主家庭最早的觉醒者,“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他接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礼,冲破家庭的束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办进步刊物、撰写宣传进步思想的文章,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个锋芒毕露的闯将。高家老爷们可以对其他百姓耍威风、逞霸道,唯独对他不怎么起作用。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的生活哲学、行动口号、反抗的内容都离不开“民主”和“自由”的范畴,他是贯串全书始终的一个“激流”式的人物。《家》最后写到觉慧离家出走,走向何处?作品没有交代。但觉慧形象的塑造,却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封建家庭叛逆力量的崛起,也暗示着社会生活中奔腾着革命的激流。
从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旧制度正逐步走向灭亡,而新生的思想正在诞生、成长。
(四)《家》对新时代传统家族成员中两种婚姻观的表现
在婚姻观方面。传统婚姻观认为,婚姻的目的是延续家族血缘,婚姻是家族行为,这种婚姻观在《家》中直接造成了觉新、梅、瑞珏、鸣凤等的不幸;而新婚姻观的持有者,如觉民、琴他们认为,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婚姻的主体是男女双方。
瑞珏、梅、鸣凤,三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但最终走上同一条悲惨的道路,她们是同一性格类型的人:“信命”、“认命”,处处顺从,最终使自己丧送了生命。
然而“家”中还有几个青年,他们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畏的向前迈进,昭示人间青春是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源泉,青春不再是封建卫道者的祭品,而是生命不可阻挡的激流,它将绕过乱山碎石,勇往直前的流去。
具有坚强性格的如琴(张组华)。琴也是一名大家闺秀,所不同的,她生活的环境比较宽松,家里只有她和母亲两人过活,她得以在省立女师读书。但是,虽有慈母护佑,亲戚们的闲言碎语也时时如冷箭一般射来,使得她的母亲不敢过多的依从女儿的要求。她把自己摆在同男子一样平等的地位上,去追求人格和独立,实现做“人”价值。诚然,封建礼教的威压无处不在,这使琴感到“她的前途有许多障碍”,她的处境非常困难,她的地位非常孤立,但“她决心不顾一切地向着新的路走去”。琴的结局是令人欣喜的,她不但走出了家庭,而且支持觉民取得了抗婚的胜利,终于与觉民结成眷属。琴的幸福是自己争来的!觉民和琴,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有着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要求,表现了对追求个人幸福爱情的坚定执着,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结论
《家》艺术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画面。“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运动。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帜唤醒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吸引着无数新一代青年。总之,在时代引导下,觉慧接受了“人道主义”思想,与封建恶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强烈的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为争取做人的权利,最终喊出“我要做一个叛徒”的呼声,冲出家门,充满信心地随着时代的潮流迎向一种新生活。
参考文献:
[1]巴金.《家》.1982年版.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谭兴国.《巴金的生平和创作》.1998年版.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
[3]陈丹晨.《巴金评传》.1985版. 花山文艺出版社
[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1998年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