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审查起诉阶段对电子数据证据的审查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fi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子数据已被最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列作第八类证据使用,它对查明犯罪事实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应着重对电子数据证据的合法性与可采性两方面的审查。
  关键词:电子数据证据;审查起诉;可采性
  一、电子数据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与运用
  (一)电子数据证据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地位
  在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同时,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除此以外,目前并无其它单独地或有针对性地对电子数据证据的规定。而上述规定只是将电子数据划分为第八类证据,还是与视听资料并处一类。对此笔者初步理解为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性质相近且有区别,而对其收集的合法程序均与其它类证据相同,而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只不过是对收集证据程序进一步补充,明确行政机关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证据的合法性。因此可以认为,对于只有两条近似单列规定,对电子数据证据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运用的立法可以说是处于入门阶段。
  (二)电子数据的存在形式概念化对审查起诉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对社会的经济交往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依赖性影响,由此引发的犯罪行为日趋频密。由于电子数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对电子数据证据的审查形成了一定难度的挑战。对电子数据的定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诸如电子数据证据具有高科技性、内在无形性、外在多样性、人机对话结合性、易破坏性、分散性、连续性等等,表述多样,不胜枚举。到底何为正统、何谓穷尽,在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刑事活动参与者如何认知和对待电子数据的问题。电子数据只有为执法者理解、诠释并以之为证据指证有罪或无罪时,电子数据才能成为证据。到目前为止,电子数据只能以纸张打印稿或计算机屏显的方式在法庭上示证,将来或许可以三维立体打印的形式出现。但归纳起来只有一点,就是必须通过人的肉眼观察、大脑判断电子数据是否可采信。在笔者看来,电子数据与纸张文字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人与人沟通的介质,区别在于电子数据将电子半导体集成器件产生的高低电荷排列集合,经过复杂的多层次转换,最后形成为人脑能认知的表像信息,而非人脑直接控制手写文字表达意识。如简单地认为只有专业科技人员能认知的信息才是电子数据,则会对审查起诉工作带入误区。虽然一些证据由于条件所限无法用计算机屏显示证,而必须使用纸质打印稿在庭上展示,如网上聊天记录、网上银行转账记录等,但其毕竟是被电子设备首先记录的信息,只不过是经过转换后以纸质文字形式表现在法庭上,其本质上应归属电子数据。
  (三)甄别是否电子数据证据是审查起诉阶段的首要工作
  在审查起诉阶段,对电子数据证据的审查应首先甄别是否归属电子数据。如何界定电子数据,社会各界有不同的定义,站在普通执法者的角度,基于对电子数据事物的认知水平出发,笔者倾向于把凡是原始出处是基于电子设备的信息,都归属电子数据。电子信息与非電子信息的区别很明显在于它更容易变化而没有变化痕迹,虽然可用电子设备存储修改记录,但始终不能留下自身的变化记录。虽然刑事诉讼法并无明确指出何为电子数据,但我们可以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的解释》(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高法解释”)中涉及有关电子数据审查与认定章节中列举的证据形式,只要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均可列作电子数据审查。
  二、审查电子数据证据的法律依据
  由于庭审参与者是刑事诉讼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因此相对普遍庭审参与者对电子数据技术认知水平,我们可以将电子数据证据分为两类。一类为普通电子数据证据,即刑事诉讼当事人均能认知的,具有社会普遍使用性的电子数据,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等。另一类为专业电子数据证据,即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理解的,具有多层次、多环节转换等特性的电子数据,如计算机程序执行代码、数据库存储信息等。
  (一)对普通电子数据证据取得程序的审查
  对于普通电子数据证据的审查,基本上可以遵循的“高法解释”中第九十三条(一)至(五)的规定着重审查。
  (二)对专业电子数据证据取得程序的审查
  对于专业电子数据证据的审查,鉴于其已经超出了普遍刑事诉讼当事人的认知能力,必然会引致一方甚至多方当事人的质疑,应按照“高法解释”中第九十三条中“对电子数据有疑问的,应当进行鉴定或者检验”的规定,委托有技术权威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或者检验。
  三、对电子数据证据的可采性审查
  (一)突破最佳证据规则
  按照英美法系的最佳证据规则(Best Evidence Rule),只有文件的原件(original),才能作为证据被采纳[1]。“高法解释”在第九十三条(一)中对作出相关的审查要求:“是否随原始存储介质移送;在原始存储介质无法封存、不便移动或者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保管、处理、返还时,提取、复制电子数据是否由二人以上进行,是否足以保证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有无提取、复制过程及原始存储介质存放地点的文字说明和签名”。上述要求没有拘泥于“原件”标准,而是以“电子记录系统完整性”标准取而代之。实践中越来越多电子数据都是保存于大型电子设备,一方面不可将服务器之类设备在庭上展示,另一方面也不可以把具有可变性的“手提电脑”在庭上操作,要达到如实反映电子数据的变化过程,就必须对数据进行复制并以静止状态在庭上示证。纸质打印件毫无疑问是目前最佳示证方式,而上述的审查要求通过对复制电子数据作出了系统的规定,以证实电子数据证据的复制是可靠的,电子数据证据的内容与原件完全一致无异的。   (二)善用鉴定规则
  根据“高法解释”中第九十三条中“对电子数据有疑问的,应当进行鉴定或者检验”的审查要求,对电子数据来源真实性、可靠性进行技术鉴定,是确保让电子数据证据可采信的最后手段。虽然在新刑诉法施行前的《人民检察院电子证据鉴定程序规则(试行)》第四条明确了电子证据鉴定的六大内容,在某种程序上对电子数据进行鉴定内容给出了较为清晰的指引,但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在审查电子数据证据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以最接近“原件”的原则,确立鉴定方向。如认定短信是否由犯罪嫌疑人持有的手机发出的问题,就必须鉴定在法庭上展示短信的内容是否与犯罪嫌疑人持有的手机“已发短信”的内容完全一致,那么,在审查起诉中则可以按对电子数据内容一致性认定的鉴定方向进行审查。但如果手机上的“已发短信”已被清除,则必须采取更高技术层次的鉴定方案,对手机已删除数据内容进行认定。还有一些更高技术层次的问题需要鉴定,比如互联网服务器群组系统完整性等极端复杂的鉴定问题,就不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司法鉴定机构能认定的,很有可能必须借助高等技术权威机构,介时极有可能出现对鉴定主体能力的争议。当高层次技术鉴定方案无法实现时,可以退而求次对电子数据证据进行多角度、多环节鉴定,结合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其它证据予以引证电子数据证据的可采性。
  (三)慎用传来规则
  有些电子数据如微博转发、网络文章转载、电子邮件转发、网络聊天记录转发等,本质上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来证据,但由于其具有时间和空间等不确定性,笔者倾向于不被采纳为证据的观点。在某特定的情节下还是可个别考虑,但对传来电子数据证据的审查应坚持三个原则:(1)来源不明的电子数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2)应采用传闻、转载次数最少的电子数据;(3)在只有传来电子数据证据时,不能轻易采信为证据。
  传来证据是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即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形成的证据,是从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按照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证据材料傳抄、复制、转述的次数越少,失真的机会就越少;反之,失真的机会就越多。[2]传来的电子数据多产生于互联网,因可能经多次传递,与普通电子数据复制有很大的差异,其第一来源通常很难查明的,如果超越了国度空间就更可能无法查证。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传来的电子数据还是可以作为审查原始电子数据证据是否真实的手段。在无法获得原始电子数据证据时,还是可用以证明次要事实和情节的。
  注释:
  [1]刘颖、李静,加拿大电子证据法对英美传统证据规则的突破,河北大学,第24卷第1期,2006年1月。
  [2]洪浩主编,证据法学,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5年2月1日。
  (作者通讯地址: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广东 广州 510700)
其他文献
人权是指作为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权利,是人之为人而享有的权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权的保障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新刑诉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作为刑诉法的任务,并通过制度设计将人权保障具体贯彻到整个侦查程序中,这既体现我国立法的进步,也必将影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执法观念的转变。作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如何转变执法观念、贯彻落实好新刑诉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相关规定,成为当前反贪部门亟
期刊
摘要: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主要推行者之一是检察机关,在检察机关系统内来讲,由于基层检察院办理的案件数量大、类型众多,因此刑事和解在基层检察院的应用更为普遍。刑事和解具有现实法律依据、刑事政策依据以及司法实践依据。  关键词:刑事和解;法律依据;刑事政策依据;司法实践依据  一、刑事和解具有现实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的规定为刑事和解的施行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  (一)新的刑事诉讼法为刑事和解制
期刊
一、民营企业对检察机关的“六怕”和“六盼”  (一) 怕歧视,盼平等  《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个人合伙企业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已经从注重企业的国有、集体、个体、私营等主体身份性向注重企业的主体平等性转变,与关于确认企业法律身份的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接轨。民营企业期盼检察机关在执法中能摒弃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和“歧视倾向”,要求在诉讼中能实现与公有制企业的依法同权利、同
期刊
随着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飞速发展,中国这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迈开了由农村向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钢筋水泥堆积的建筑群拔地而起,世代的农民住进了高楼大厦,变成了市民,国家的繁荣富强,惠及了国民。同样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收入靠卖地,城市建设出政绩已成为当地领导的共识,也使时代的脉搏走到了大规模工程建设时期,各级政府自然而然的加大了建设投入。我国工程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其投资建设周期长、环节多。而且管理体制上的部门
期刊
摘要:  民事检察和解制度是近年来产生于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种制度,它突破了我国民事申诉案件抗诉与不抗诉处理结果的格局,以高效低成本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和解困难。本文中笔者从民事检察和解制度的意义、和解难的原因及完善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以供商榷。  关键词:民事检察和解;和解难;原因  民事檢察和解,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事申诉案件的过程中,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认
期刊
新刑诉法的修改对未成年人审查逮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审查逮捕工作中既惩治犯罪又保护未成年人权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未成年人审查逮捕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未成年人审查逮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理念的落后  对未成年人审查逮捕案件,要树立慎捕理念,以不捕为常态、以批捕为例外的执法理念,但是旧的“够罪即捕”执法理念仍然存在,套用成年人标准的现象也很
期刊
201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又进行了修改,并将于2013年开始正式实施。此次民诉法的修改对于我国民事检察监督的开展有重大的影响。尤其在此次民诉法中将检法两家争议多年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否立法问题画上的终止符。在此次修订中,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执行行为具有检察监督的权力。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已经立法的情况下,已经不必在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必要性上再进行争论,检法两家而应从维护国家司法
期刊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次的修订,多处涉及到检察技术工作。其内容主要涉及完善证据制度、举证责任、鉴定制度、技术侦查措施、讯问活动等。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对基层检察技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检察技术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一、修改后的新规定及影响  (一)技
期刊
简报,就是情况的简明报道。它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及时反映情况、汇报工作、交流经验、揭示问题而编发的一种内部文件。检察工作简报,是基层院为推动日常检察工作而编写的简报。它的任务是向上级反映本单位有代表性的日常或业务工作,介绍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报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  一、基层院检察工作的基本写法  (一)标题要精炼点题  单标题是将报道的核心事实或其主要意义概括为一句话作为标题。标
期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公平正义的环境,起着司法保障与最后防线的作用。但是,检察机关现实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冲突,影响了法律监督职能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作用的发挥,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检察机关的现状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