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是依赖材料进行探索,通过操作材料,亲历实验过程,来快乐体验的。可见,只有让幼儿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新《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因此,在科学区中材料的投放就成为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如何来处理好这个重要的因素呢?以下就以小班科学区中材料的投放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和做法。
1.适宜材料,顺应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孩子的学习是一种游戏,而游戏就应该是快乐的,科学区中也不例外。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考虑选择的内容和投放的材料是否是幼儿喜欢去操作、乐于去探索的,这是让孩子得到快乐的前提,是创设科学区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分析幼儿的兴趣取向,知道该年龄阶段的幼儿一般会对怎样的科学现象产生好奇;什么样的科学操作活动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2.简单操作,诱发探索。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可见操作的重要。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动作发展水平告诉我们,他们不可能通过繁杂的操作过程来探索科学奥秘,所以作为小班的教师要知道哪些材料是该阶段幼儿能完成操作但带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哪些材料是便于幼儿操作却又能让他们玩而有获的……例如在玩有关平衡的游戏的时候,我们一般喜欢给孩子做一些平衡架然后让孩子在两边摆放“小砝码”来观察平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操作其实并不适合小班的孩子,其实孩子在摆弄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不会去关心两边是否平衡只在于享受往里面放东西的乐趣。这个操作虽然简单,但却无效。那我们可以怎么来设置这个游戏呢?我们可以运用生动的动物形象来设置“小动物走钢丝”的情节。可以选择一个幼儿比较喜欢的动物形象小猫或是小兔子等等,分别在彩纸上画下它们站立的形象,然后用塑封机塑封一下增加它的牢度,然后在小动物的双脚上分别固定好小钩子(也可以用回行针)。然后再为幼儿准备一些可悬挂的小物件包括轻的线圈、泡沫块、绒线球、打好气的小气球;相对重一点的塑料小积木、塑料小珠珠、小纸球;比较重的螺母、磁铁、小夹子以及灵活性很强的橡皮泥。最后在区角的某个合适的位置绷上一根细绳,就可以开始玩走钢丝的游戏了。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动物形象,然后借助悬挂的物品帮助小动物在钢丝上稳稳地站好(注:不悬挂物品小动物是无法在细绳上站起来的)。这个操作虽然简单易行却又暗藏玄机。幼儿若悬挂重物的话毫无疑问是很快就能让小动物在钢丝上站稳的,但若选择的是相对重一点的物品的话是能让小动物站起来但是是站不稳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幼儿就要接受一个挑战,探索解决的方法,就是增加相同悬挂物的数量,来增加其悬挂的重量,以达到平衡的效果。幼儿在操作中会出现诸如:两边挂了橡皮泥的小兔子怎么老往一边倒的问题,这些都可以很好地诱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引导他们用思考去指导自己的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平衡的奥秘。
3.暗藏层次,收获快乐。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存在着一定差别的,区角游戏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科学区投放材料时应根据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我在这里所说的不同层次不是简单地将一种操作材料设置成难易程度不同的几套方案来呈现给能力发展不同的幼儿进行操作。因为这样的层次在小班其实是没办法去体现的,因为孩子是不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定位的。他们只在乎自己玩时快乐的体验,至于是否完成了任务、达到了要求往往并不是太重视的。所我说的层次只是一种递增的、隐性的层次。就拿“玩螺丝螺母”这个材料的投放来说吧,在一开始可以给幼儿单纯地提供一些大小不同的螺丝和螺母,让幼儿去探索怎么玩。幼儿很快便能找到玩的方法,沉浸在匹配和旋拧的快乐之中。这样一个简单的引入,也就是这个材料投放的第一个层次。接下来,又可在区域中投放分别固定有长颈鹿“头和身子”的图片的带孔的塑料片,以及两头带孔的长短不一的塑料片。请幼儿猜猜要怎么玩。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就能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所发出的信息、暗示作出正确地判断,寻求游戏的玩法。于是这些幼儿往往就能起领头的作用,影响、指引其他幼儿思维和操作。第三次投入,我们可以投放一些有小动物身体部位的带孔(孔的大小是不同的)塑料片,让幼儿来选择匹配后用螺丝螺母组装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这第三次投放的材料,不仅体现了层次从易到难的递增性,还蕴藏了一种隐性教育层次:即同样的材料,能力不同的幼儿接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作出的回应也是不同的。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对于新投入的材料会作出比较积极地、及时的回应,操作的目的性很强。比如他们会将长颈鹿的头和身体用带孔的塑料板(脖子)连接起来,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接的板的多少控制脖子的长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能力弱一点的幼儿相对来说对材料的敏感度不会太高、目的性不会很强,他们的操作、探索是从把螺丝戳进孔里拧来拧去开始的,因为他们一般是不会想到要把几个塑料片连接起来的,但是在同伴的影响下,他们会产生一种心理需求,从而产生主动学习同伴的意识,在和同伴的共同游戏中明确操作的任务、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虽然是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投入但是孩子获得发展却是不同的。
作者单位:张家港妙桥幼儿园
新《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因此,在科学区中材料的投放就成为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如何来处理好这个重要的因素呢?以下就以小班科学区中材料的投放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和做法。
1.适宜材料,顺应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孩子的学习是一种游戏,而游戏就应该是快乐的,科学区中也不例外。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考虑选择的内容和投放的材料是否是幼儿喜欢去操作、乐于去探索的,这是让孩子得到快乐的前提,是创设科学区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分析幼儿的兴趣取向,知道该年龄阶段的幼儿一般会对怎样的科学现象产生好奇;什么样的科学操作活动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2.简单操作,诱发探索。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可见操作的重要。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动作发展水平告诉我们,他们不可能通过繁杂的操作过程来探索科学奥秘,所以作为小班的教师要知道哪些材料是该阶段幼儿能完成操作但带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哪些材料是便于幼儿操作却又能让他们玩而有获的……例如在玩有关平衡的游戏的时候,我们一般喜欢给孩子做一些平衡架然后让孩子在两边摆放“小砝码”来观察平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操作其实并不适合小班的孩子,其实孩子在摆弄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不会去关心两边是否平衡只在于享受往里面放东西的乐趣。这个操作虽然简单,但却无效。那我们可以怎么来设置这个游戏呢?我们可以运用生动的动物形象来设置“小动物走钢丝”的情节。可以选择一个幼儿比较喜欢的动物形象小猫或是小兔子等等,分别在彩纸上画下它们站立的形象,然后用塑封机塑封一下增加它的牢度,然后在小动物的双脚上分别固定好小钩子(也可以用回行针)。然后再为幼儿准备一些可悬挂的小物件包括轻的线圈、泡沫块、绒线球、打好气的小气球;相对重一点的塑料小积木、塑料小珠珠、小纸球;比较重的螺母、磁铁、小夹子以及灵活性很强的橡皮泥。最后在区角的某个合适的位置绷上一根细绳,就可以开始玩走钢丝的游戏了。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动物形象,然后借助悬挂的物品帮助小动物在钢丝上稳稳地站好(注:不悬挂物品小动物是无法在细绳上站起来的)。这个操作虽然简单易行却又暗藏玄机。幼儿若悬挂重物的话毫无疑问是很快就能让小动物在钢丝上站稳的,但若选择的是相对重一点的物品的话是能让小动物站起来但是是站不稳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幼儿就要接受一个挑战,探索解决的方法,就是增加相同悬挂物的数量,来增加其悬挂的重量,以达到平衡的效果。幼儿在操作中会出现诸如:两边挂了橡皮泥的小兔子怎么老往一边倒的问题,这些都可以很好地诱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引导他们用思考去指导自己的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平衡的奥秘。
3.暗藏层次,收获快乐。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存在着一定差别的,区角游戏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科学区投放材料时应根据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我在这里所说的不同层次不是简单地将一种操作材料设置成难易程度不同的几套方案来呈现给能力发展不同的幼儿进行操作。因为这样的层次在小班其实是没办法去体现的,因为孩子是不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定位的。他们只在乎自己玩时快乐的体验,至于是否完成了任务、达到了要求往往并不是太重视的。所我说的层次只是一种递增的、隐性的层次。就拿“玩螺丝螺母”这个材料的投放来说吧,在一开始可以给幼儿单纯地提供一些大小不同的螺丝和螺母,让幼儿去探索怎么玩。幼儿很快便能找到玩的方法,沉浸在匹配和旋拧的快乐之中。这样一个简单的引入,也就是这个材料投放的第一个层次。接下来,又可在区域中投放分别固定有长颈鹿“头和身子”的图片的带孔的塑料片,以及两头带孔的长短不一的塑料片。请幼儿猜猜要怎么玩。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就能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所发出的信息、暗示作出正确地判断,寻求游戏的玩法。于是这些幼儿往往就能起领头的作用,影响、指引其他幼儿思维和操作。第三次投入,我们可以投放一些有小动物身体部位的带孔(孔的大小是不同的)塑料片,让幼儿来选择匹配后用螺丝螺母组装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这第三次投放的材料,不仅体现了层次从易到难的递增性,还蕴藏了一种隐性教育层次:即同样的材料,能力不同的幼儿接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作出的回应也是不同的。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对于新投入的材料会作出比较积极地、及时的回应,操作的目的性很强。比如他们会将长颈鹿的头和身体用带孔的塑料板(脖子)连接起来,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接的板的多少控制脖子的长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能力弱一点的幼儿相对来说对材料的敏感度不会太高、目的性不会很强,他们的操作、探索是从把螺丝戳进孔里拧来拧去开始的,因为他们一般是不会想到要把几个塑料片连接起来的,但是在同伴的影响下,他们会产生一种心理需求,从而产生主动学习同伴的意识,在和同伴的共同游戏中明确操作的任务、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虽然是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投入但是孩子获得发展却是不同的。
作者单位:张家港妙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