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来,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牺牲,英勇奋斗,开拓创新,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党在江苏这85年的奋斗历史,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辉煌的历程。
革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工人运动上,江苏作为产业工人较多的省份,自然成为党的重点工作地区之一。1921年11月20日,党领导了陇海铁路全路机务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中共北方区委建立了江苏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陇海路徐州站支部。1922年11月,南京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在浦镇机厂成立。1923年“二七惨案”爆发,在南京地区党小组的领导下,南京浦口、浦镇的轮渡工人、机务工人进行大罢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斗争,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到1927年初,党在江苏的组织已经有南京、无锡两个地方委员会和47个特支、独支、支部。1927年2月中旬,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经中央批准,这次会议成为中共江苏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在省委的领导下,先后在苏南、苏北等地发动农民起义,并在苏中如泰地区建立红十四军,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江苏沦为敌后,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区。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展开英勇的持久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5月,中共中央又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五块抗日根据地,胜利地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清乡”,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战刚刚结束,党又领导江苏人民为实现解放而奋斗,在苏北淮安,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统一领导苏皖解放区的工作。1948年冬,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在苏北全部解放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崇明岛,江苏全境获得解放。
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949年江苏解放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物价飞涨,经济凋敝,商店关门,工厂倒闭。中共中央从当时实际出发,决定在江苏实行小省制,全省分别设立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和南京市。三地的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对刚刚解放的城市实行军事管制,接管国民党政府机构和官僚资本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政权,并为巩固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而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到1952年底,江苏各地基本恢复了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决定撤销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重新恢复江苏省的建制,1952年11月7日,江苏省委召开第一次会议,宣布江苏省委正式成立。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人民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于1956年初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江苏和全国一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起,按照党的八大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1958年开展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给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从1961年底起,根据中央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生产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到1965年全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那场十年浩劫中,极左思潮泛滥,江苏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76年春天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而引发的“南京事件”充分显示了江苏人民战胜“左”倾错误,争取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开启新的征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全国理论界和全党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为稍后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理论基础。那篇引发大讨论的《光明日报》文章的初稿,就是由江苏的理论工作者撰写的。1979年1月,江苏省委召开了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总结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两年多来的工作,联系江苏的实际,研究部署了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1984年起,按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省委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改革搞活企业,加快对外开放、对内联合的步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改革使城市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下,日趋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的经济中心。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逐步深化,横向经济联合形成多层次发展趋势。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组建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成批涌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江苏省委发出《关于认真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要求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更加自觉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将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省委的领导下,到20世纪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完成了省“九五”计划。
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2001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第10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对江苏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次大会上,省委总结了过去几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大会强调要始终把富民强省放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位置。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苏的发展定位,省委在2003年7月召开的十届五次全会上,明确了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为了又快又好地实现“两个率先”,省委领导和团结全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取得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江苏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全省胜利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目标要求,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万亿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农”工作得到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实施新型的工业化第一方略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已经展开。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区域共同发展也取得重大进展,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苏南苏中呈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005年底,中共江苏省委通过了《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江苏在“十一五”期间要在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目标任务。在新的征程上,江苏省委带领江苏全体人民,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尤健)
革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工人运动上,江苏作为产业工人较多的省份,自然成为党的重点工作地区之一。1921年11月20日,党领导了陇海铁路全路机务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中共北方区委建立了江苏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陇海路徐州站支部。1922年11月,南京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在浦镇机厂成立。1923年“二七惨案”爆发,在南京地区党小组的领导下,南京浦口、浦镇的轮渡工人、机务工人进行大罢工,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斗争,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到1927年初,党在江苏的组织已经有南京、无锡两个地方委员会和47个特支、独支、支部。1927年2月中旬,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经中央批准,这次会议成为中共江苏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在省委的领导下,先后在苏南、苏北等地发动农民起义,并在苏中如泰地区建立红十四军,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江苏沦为敌后,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区。江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展开英勇的持久战。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5月,中共中央又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五块抗日根据地,胜利地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清乡”,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抗战刚刚结束,党又领导江苏人民为实现解放而奋斗,在苏北淮安,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统一领导苏皖解放区的工作。1948年冬,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在苏北全部解放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崇明岛,江苏全境获得解放。
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949年江苏解放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物价飞涨,经济凋敝,商店关门,工厂倒闭。中共中央从当时实际出发,决定在江苏实行小省制,全省分别设立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和南京市。三地的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对刚刚解放的城市实行军事管制,接管国民党政府机构和官僚资本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民政权,并为巩固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而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到1952年底,江苏各地基本恢复了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决定撤销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重新恢复江苏省的建制,1952年11月7日,江苏省委召开第一次会议,宣布江苏省委正式成立。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人民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于1956年初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江苏和全国一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起,按照党的八大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1958年开展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给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从1961年底起,根据中央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江苏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生产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到1965年全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那场十年浩劫中,极左思潮泛滥,江苏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76年春天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而引发的“南京事件”充分显示了江苏人民战胜“左”倾错误,争取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开启新的征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全国理论界和全党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为稍后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理论基础。那篇引发大讨论的《光明日报》文章的初稿,就是由江苏的理论工作者撰写的。1979年1月,江苏省委召开了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总结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两年多来的工作,联系江苏的实际,研究部署了全省工作重点的转移。1984年起,按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江苏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省委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改革搞活企业,加快对外开放、对内联合的步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改革使城市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下,日趋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的经济中心。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逐步深化,横向经济联合形成多层次发展趋势。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组建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成批涌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江苏省委发出《关于认真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要求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更加自觉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将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省委的领导下,到20世纪末,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完成了省“九五”计划。
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2001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第10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对江苏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次大会上,省委总结了过去几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大会强调要始终把富民强省放在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位置。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苏的发展定位,省委在2003年7月召开的十届五次全会上,明确了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为了又快又好地实现“两个率先”,省委领导和团结全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取得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江苏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全省胜利完成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目标要求,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万亿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农”工作得到了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实施新型的工业化第一方略成效显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已经展开。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区域共同发展也取得重大进展,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苏南苏中呈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2005年底,中共江苏省委通过了《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江苏在“十一五”期间要在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目标任务。在新的征程上,江苏省委带领江苏全体人民,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