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跨学科合作模式促教研过程优化
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甚至教学内容的相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个体学习与合作研讨的实践与反思之中来回穿梭,这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跨学科合作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三段互动式”的教研模式。跨学科校本合作教研模式流程图大致为:
(一段)围绕主题,集体备课、研讨→执教者集思广益后上课,课题组其他成员介入课堂,把自己提供的建议作为观察点进行观察→(二段)评课,分析、整合资源→执教者修改教学设计再上课→(三段)再评课,对各学科提供的资源做深度分享、反思。
在合作教研中,我们分年级寻找学科之间相融的、能统领各科教学活动的研究主题。如:《小管家》是四年级数学、信息、品德与社会和语文等学科共同开发出的主题,老师们依托四年级各科教材内容——数学科的统计学、信息科的统计表、品德与社会科的做生活小主人、语文科的口语交际和健康科的营养学等多方面知识,进行课前集体研讨。由课题组一位数学老师集思广益后执教,课题组其他成员深入课堂听课时,把自己提供的建议作为观察点(知识点的掌握,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建议采用情况等)并制作成观察量表进行观察。评课时,课题组成员将自己通过课堂观察所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进行分享,最后一致认为该节课可用综合实践课型呈现。执教者重新修改教法,课前让学生充分探究与“管家”相关的家庭开支等内容,第二次上课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呈现自己探究所得,从观察收集家庭开支数据,到发现问题并通过亲身探究怎样才能合理安排家庭开支,再到合作汇报“争当优秀小管家”,无不展示了小主人主动学习的风采。课后再评课,总结成功经验:因为《小管家》主题的设计,能很好地与生活相结合,又由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来求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最大限度地兼顾了各学科教学内容及教法的整合。
二、跨学科资源共享促教研内容优化
教研的起点在课堂归宿也在课堂,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注意挖掘学科间相互渗透的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利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学科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教研中,我们建立了资源收集——资源筛选——资源应用——资源积累的流程。
例如,语文老师在讲授绘本故事《我的爸爸》前,根据课题组老师从各学科角度出发给出的各类与故事内容有关的资源中,选择了音乐科的有关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名字,美术科的素描、色彩表现形式,科学科的动物习性,数学科的培养逻辑思维的方法等资源。因为有多学科资源的铺垫,培养了学生对该绘本的兴趣,同时也扫清阅读障碍。课中,老师相机用想象表达法和图画观察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边欣赏边研究,不仅掌握绘本阅读方法,还深刻感悟出父爱的伟大。
三、跨学科动态机制促教研形式优化
高效灵动、切合实际的制度是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的保证,随着跨学科合作教研的深入开展,我们建立了动态教研机制。
(一)成立综合性教研组。一是以年级为单位成立教研组。二是确立若干研究专题,每个专题将各学科的部分教师聚集到一起,共同开展研究,形成专题教研组。
(二)跨学科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最主要的形式。跳出专业看专业,更容易发现问题,教师之间真诚地沟通和交流,使大家有了更多的视角、经验和信息,并且通过碰撞、启发而产生顿悟。教师只有坚持长期的跨学科听课评课,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积累丰富而全面的资源储备。
(三)跨学科集体备课。跨学科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备课的优越性发挥得更好,由于众多“门外汉”的参与,其视野与思维空间远比同学科的集体备课开阔。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带着新异的目光,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观照和审视所备学科,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生成创造性的设计,达到“取众科之长”的目的。
(四)跨学科培训学习。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教师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上,由各学科的带头人结合新课程标准轮流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通识培训;鼓励教师跨学科申报继续教育科目,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甚至教学内容的相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个体学习与合作研讨的实践与反思之中来回穿梭,这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跨学科合作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三段互动式”的教研模式。跨学科校本合作教研模式流程图大致为:
(一段)围绕主题,集体备课、研讨→执教者集思广益后上课,课题组其他成员介入课堂,把自己提供的建议作为观察点进行观察→(二段)评课,分析、整合资源→执教者修改教学设计再上课→(三段)再评课,对各学科提供的资源做深度分享、反思。
在合作教研中,我们分年级寻找学科之间相融的、能统领各科教学活动的研究主题。如:《小管家》是四年级数学、信息、品德与社会和语文等学科共同开发出的主题,老师们依托四年级各科教材内容——数学科的统计学、信息科的统计表、品德与社会科的做生活小主人、语文科的口语交际和健康科的营养学等多方面知识,进行课前集体研讨。由课题组一位数学老师集思广益后执教,课题组其他成员深入课堂听课时,把自己提供的建议作为观察点(知识点的掌握,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建议采用情况等)并制作成观察量表进行观察。评课时,课题组成员将自己通过课堂观察所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进行分享,最后一致认为该节课可用综合实践课型呈现。执教者重新修改教法,课前让学生充分探究与“管家”相关的家庭开支等内容,第二次上课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呈现自己探究所得,从观察收集家庭开支数据,到发现问题并通过亲身探究怎样才能合理安排家庭开支,再到合作汇报“争当优秀小管家”,无不展示了小主人主动学习的风采。课后再评课,总结成功经验:因为《小管家》主题的设计,能很好地与生活相结合,又由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来求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最大限度地兼顾了各学科教学内容及教法的整合。
二、跨学科资源共享促教研内容优化
教研的起点在课堂归宿也在课堂,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注意挖掘学科间相互渗透的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利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享学科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教研中,我们建立了资源收集——资源筛选——资源应用——资源积累的流程。
例如,语文老师在讲授绘本故事《我的爸爸》前,根据课题组老师从各学科角度出发给出的各类与故事内容有关的资源中,选择了音乐科的有关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名字,美术科的素描、色彩表现形式,科学科的动物习性,数学科的培养逻辑思维的方法等资源。因为有多学科资源的铺垫,培养了学生对该绘本的兴趣,同时也扫清阅读障碍。课中,老师相机用想象表达法和图画观察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边欣赏边研究,不仅掌握绘本阅读方法,还深刻感悟出父爱的伟大。
三、跨学科动态机制促教研形式优化
高效灵动、切合实际的制度是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的保证,随着跨学科合作教研的深入开展,我们建立了动态教研机制。
(一)成立综合性教研组。一是以年级为单位成立教研组。二是确立若干研究专题,每个专题将各学科的部分教师聚集到一起,共同开展研究,形成专题教研组。
(二)跨学科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最主要的形式。跳出专业看专业,更容易发现问题,教师之间真诚地沟通和交流,使大家有了更多的视角、经验和信息,并且通过碰撞、启发而产生顿悟。教师只有坚持长期的跨学科听课评课,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积累丰富而全面的资源储备。
(三)跨学科集体备课。跨学科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备课的优越性发挥得更好,由于众多“门外汉”的参与,其视野与思维空间远比同学科的集体备课开阔。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带着新异的目光,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观照和审视所备学科,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生成创造性的设计,达到“取众科之长”的目的。
(四)跨学科培训学习。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教师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上,由各学科的带头人结合新课程标准轮流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通识培训;鼓励教师跨学科申报继续教育科目,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