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中介语理论是目前解释和分析外语学习中的偏误的基本理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中介语的产生主要受五个因素的影响: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的干扰;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的影响。(鲁健骥,1984)这五个因素中,就中介语语音系统而言,主要是前三项影响的结果,其中又以母语的负迁移为主。本文运用语言学和中介语理论,拟就傣族大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语音偏误做一粗浅分析,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傣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景谷、金平等30余个县市。傣语是傣族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有西双版纳、德宏、金平、田心四个方言。本文的傣族大学生指的是德宏傣族大学生,其使用的母语是德宏傣语。云南双江、耿马、沧源、镇康、孟连、景谷、腾冲、昌宁等县的傣族群众也使用德宏傣语。
笔者从1994年开始参加德宏州的普通话教学、测试工作,近几年参与了部分大中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复查工作。本文主要以参加过一学期口语训练的德宏傣族景颇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中的语料进行抽样统计,对他们在测试中的语音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将普通话和傣族母语进行比较,尝试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相信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傣族大学生在学习普通话中存在的问题。
二、统计与分析
笔者对203名傣族大学生参加测试的成绩进行统计,结果如下:一乙:0人;二甲:36人,占17.7%;二乙:86人,占42.4%;三甲:79人,占38.9%;三乙:2人,占1%。
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考生的成绩在二乙、三甲水平。对学生考试各题的失分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中,第一题读单字所占分值最低,但失分率最高,这反映出调查对象声韵调发音情况较差;一般认为,“说话”最能测查应试人的口语能力,但丛统计结果看,失分率也是较高的,仅次于第一题。对学生各题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声、韵、调等方面存在较大偏误,具体分析如下:
1.声母偏误
以上数据表明,傣族大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母方面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平翘不分、边鼻音混和声母替换等。平翘不分主要是把翘舌音的字读成平舌音,把平舌音的字读成翘舌音;有的对发音部位理解有误,翘舌要么趋前(舌尖抵在齿龈),要么太靠后(舌尖抵在硬腭中部)。这主要是受到了母语的影响。德宏傣语有19个声母,傣语音系中只有舌尖前音声母 [ts] 、 [ts抅、 [s],没有舌尖后音声母 [t]、[t抅、[]、[],所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把翘舌音的字读成平舌音的字。如把“老师”读为“[lao214si55]”,“中国”读为“[tsu55kuo35]”等。这样的语音在口语交际中就很容易造成歧义,比如有个学生说:“今天上午我到后园栽花。”但听了下文才知道他说的是“到后园摘花”。傣语中鼻音n和边音l能够区分,构成对立音位,但学生在读普通话时仍混读,如把“水牛”读成“水流”,把“篮球”读成“男球”等,交流中仍会造成歧义。同时,受母语傣语无送气塞擦声母的影响,部分傣族大学生会把[]→[s],如“雄”读为“[su35]”,把“容易”读为“[y35i51]”等;另外,受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受调查的40%的傣族学生在测试“说话”一项时把“我”读为“ [o214]”。
2.韵母偏误
以上数据显示,傣族学生在韵母方面最突出的是前后鼻韵的问题:(1)68%的学生没有后鼻韵[]和[i];(2)有的把后鼻韵[ɑ]读成央元音鼻化,有的把[ɑ]读成中鼻音。傣语音系中有鼻尾音-m、-n、-,因此傣族大学生学前后鼻韵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在测试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他们和当地汉族学生一样,虽有一部分学生能区分前后鼻韵,但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辨别前后鼻尾音的字,特别是 []、 [i]韵的字,有的干脆直接读为[en]、[in],显然是受到了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当地方言区学生也是没有后鼻韵[]、[i])。其次,据调查结果,41%的傣族大学生没有撮口韵,这也是母语影响所致。由于傣语中没有撮口呼韵母,故虽经过口语训练,大部分傣族大学生说普通话仍没有撮口呼韵母,如把“下雨”说成“ [iA51i214]”等。再次,傣语音系中也没有卷舌元音,因此除个别学生能发准卷舌元音外,有的直接把[]读为[]。[]发不准,相应地也就读不准儿化,测试时绝大部分的傣族大学生把“儿”与前面的音节分开读,造成“儿化分家”。据《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记载,德宏州各县的汉语方言,大多也没有撮口呼韵母和卷舌元音,因此在日常交际中把撮口韵的字说成齐齿呼韵的字或没有儿化也不影响表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再加上测试时心理紧张,越想说好就越说不好,有些音用汉语方言说习惯了,说普通话时思维来不及转换,所以出错的学生也比较多。另外,德宏当地汉语方言中,[p]、 [p抅、 [m]、[f]与 []相拼的字在口语中将 []读成 [u],傣族学生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如把“做梦”读成“[tso51mu51]”,把“山峰”读成“ [an55fu55]”;把 [uo]读成 [o],如“说”读为 [o55],“桌”读为 [to55]等。
3.声调偏误
从测试统计情况和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傣族大学生声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阴平读为中平调(33)甚至更低;(2)阳平上扬不够;(3)上声有降无升或略升。仔细分析,主要还是受母语声调的负迁移所致。德宏傣语共有6个声调,其调值分别是33、55、11、31、53、35。从调型上看,第2调和第6调和普通话的阴平、阳平相同,傣族学生发普通话的这两个音应该有优势,但在实际考试时学生的调值明显略低,这主要是因为傣语本身平调、降调居多,傣族学生已形成母语的发音习惯,因而阴平读得不够高,读作中平调甚至低平调,由此也造成阳平上扬不够。同时,由于傣语中没有和普通话的上声214相近的声调,学生发这个音时,总是把214发成211或212(这可能是受了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当地汉族学生几乎都把214发成211或212),或者是下得不够低就立即上升,整个调子较平,起伏小,因此阳平和上声的字经常容易相混,如把“跑、雪、铁”等字全读为阳平。另外,傣语音系中也没有像去声51一样的调值,而相应的降调只有31、53,受此影响,傣族大学生在读去声时,常出现“降得不够低”或“起点不够高”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音理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进行纠正。
4.音变偏误
化词一般有四个,但学生对这两项的掌握都比较差,参加测试的样本学生90%完成得不理想。对于轻声,许多考生根本没意识到这些词语应读轻声,有的考生意识到了,但仍读得不够准确,把握不好轻声调值的高低和长短。对于儿化,部分考生没把“儿”和前面的音节读为一体,把“儿”当作一个独立的音节来读,而有的考生是卷舌不到位。其他像“一”“不”“上声”和“啊”的音变,在测试中的失误率也较高。另外,在测试中,有的学生说普通话听着感觉很生硬,语调不自然,有背书的痕迹。由此可见,音变、语调应是普通话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学会并恰当地使用它们,成为一种语言习惯,从而改善普通话语音的整体面貌,使学生说出的普通话更具和谐自然的美感。
三、思考与对策
1.将方言和普通话对比训练,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
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进行对比,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吕淑湘先生认为:“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语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在普通话训练中,常发现有一些学生,自己明明发不准,却也听不出来,分不清语音的正确与否。耳朵听不明、辨不清的音,自然也就发不准确。傣族大学生说惯、听惯了母语或当地方言,用汉语方言的音来发普通话的音,对自己的发音错误自然就不敏感。这时,教师可将普通话和傣语及当地方言声韵调之间的差异做一对比,并将这个差异作为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训练。通过对比,既可让学生了解傣语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排除来自傣语和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又可以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教学的效果。如对-n、-鼻尾音的字,教师可先告诉学生发音原理,并让学生发傣语音系中含有-n、-韵尾的音,感受其发音部位,然后再把学生发错的语音一一找出来,由教师或普通话说得好的学生对照发音,先进行正确发音,再模仿学生的方言发音,两相对照,让学生辨听,直到听出正误为止。又如撮口韵是傣族学生的难点音,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齐撮韵的主要区别是[i]不圆唇,[y]圆唇,然后让学生通过小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形和教师口形的不同,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一经点拨,学生也就能立即纠正自己的毛病,从而提高自己的发音水平。
2.用语音理论指导发音,提高学生的正音能力
针对傣族大学生平翘声母易错的问题,在训练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清舌尖前音、舌尖后音两组声母的发音部位,叫他们体会舌头的前后位置(发舌尖前音时,舌尖抵住上齿背;发舌尖后音时,舌尖抵住硬鄂前部),找出二者的区别(舌尖所抵的位置不一样),再进行发音训练。另外,针对学生声调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给学生讲讲音高、调值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每个调值的特点,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学生发音。比如纠正阴平较低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像唱歌一样,让学生分别发傣语中的33、55调,让学生体会其中音高的不同,然后指导学生把音高定位在55调值上发普通话中第一声的字;对于上声,可先让学生练习21调,再发14调,然后连起来发214调,让学生体会怎样有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声调理论,而且可以调控自己发音时的音高变化,使其向普通话四声靠拢。
3.根据声韵拼合规律,寻找语音规则,教给学生识记难点音的方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傣族学生发普通话的声、韵、调没有问题,但一出口就错,关键原因是不知道那些字该发那些音。这时,教师可根据声韵拼合规律,运用声旁类推、记少不记多等方法帮助学生记住难点字,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根据傣族大学生平翘不分, [n]、 []不分的情况,可让学生记忆: [ts]、 [t]和相拼合的字中, [ts]和 [n]相拼的只有一个字“怎”,其余都是和 [t]相拼; [ts抅、[t抅和[]相拼的字中,[ts抅和 []相拼的只有四个,即“曾、层、蹭、噌”,其余的都和 [t抅相拼,如成、乘、盛、撑、称、城、程、呈、诚、秤、惩、承、逞、骋、丞等。根据 [p]、[p]、 [m]、[f]不能和[u]相拼的规律,可让学生把方言中[u]与 [p]、[p]、[m]、[f]相拼的字音,在语流中将 [u]改为 [],如“猛、梦、蒙、风、凤、蹦、朋”等。这样,记住难点字再加上合理的训练,就一定能提高语音的正确率。
4.以读带说,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它的基础是口头语言。”(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因此,朗读是进行口语发音技巧综合训练的好方法。普通话课本所选的朗读材料都是朗朗上口的合乎语法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在听录音时可增强傣族大学生对语音整体面貌的感知能力,从而弥补孤立进行正音训练的不足。同时,“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并且有助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习和储存大量优美的词汇和句式。”(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可见,通过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平时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句式将在日后“说话”训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思维的习惯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语)。徐世荣先生也说:“需要养成刺激思想的首先是普通话信息而非方言信息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据调查,傣族学生平时的语言习惯是傣语,少数用汉语方言,因此进行思维时大部分学生使用傣语或汉语方言或二者结合的思维方式。当用方言思维时脱口而出的则必然是方言,而平时用普通话思维的脱口而出必然是普通话。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思维,这对加强傣族大学生用语规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
普通话是口耳之学,只能练会,不能教会。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笔者调查的这些考生均参加过一学期的普通话教学培训,但我们也发现,他们在教学训练中已经得到过纠正的偏误还在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说明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学生向规范普通话靠拢的过程并不是直线的,而是反复的、曲折的。(鲁健骥,199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注意搜集学生的偏误现象,并尝试分析、解释形成偏误的原因,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开 .正音应是主攻方向——德宏州傣族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1994,(4).
[2]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中几种常见的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3]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 ,(3).
[4]韩明.越南留学生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 (2).
[5]钟武媚.从新的PSC大纲谈方言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J].教书育人,2006 , (6).
[6] 王渝光、王兴中主编.语言学理论.云南大学出版社[M].2005年3月版.P265-266.
[7]德宏电大、高职高专2001~2005级大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Z].德宏师专教务处提供.
[8]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张兰仙,云南省德宏师专中文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介语理论是目前解释和分析外语学习中的偏误的基本理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中介语的产生主要受五个因素的影响: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的干扰;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的影响。(鲁健骥,1984)这五个因素中,就中介语语音系统而言,主要是前三项影响的结果,其中又以母语的负迁移为主。本文运用语言学和中介语理论,拟就傣族大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语音偏误做一粗浅分析,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傣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景谷、金平等30余个县市。傣语是傣族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有西双版纳、德宏、金平、田心四个方言。本文的傣族大学生指的是德宏傣族大学生,其使用的母语是德宏傣语。云南双江、耿马、沧源、镇康、孟连、景谷、腾冲、昌宁等县的傣族群众也使用德宏傣语。
笔者从1994年开始参加德宏州的普通话教学、测试工作,近几年参与了部分大中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复查工作。本文主要以参加过一学期口语训练的德宏傣族景颇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中的语料进行抽样统计,对他们在测试中的语音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将普通话和傣族母语进行比较,尝试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相信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傣族大学生在学习普通话中存在的问题。
二、统计与分析
笔者对203名傣族大学生参加测试的成绩进行统计,结果如下:一乙:0人;二甲:36人,占17.7%;二乙:86人,占42.4%;三甲:79人,占38.9%;三乙:2人,占1%。
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考生的成绩在二乙、三甲水平。对学生考试各题的失分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中,第一题读单字所占分值最低,但失分率最高,这反映出调查对象声韵调发音情况较差;一般认为,“说话”最能测查应试人的口语能力,但丛统计结果看,失分率也是较高的,仅次于第一题。对学生各题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声、韵、调等方面存在较大偏误,具体分析如下:
1.声母偏误
以上数据表明,傣族大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母方面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平翘不分、边鼻音混和声母替换等。平翘不分主要是把翘舌音的字读成平舌音,把平舌音的字读成翘舌音;有的对发音部位理解有误,翘舌要么趋前(舌尖抵在齿龈),要么太靠后(舌尖抵在硬腭中部)。这主要是受到了母语的影响。德宏傣语有19个声母,傣语音系中只有舌尖前音声母 [ts] 、 [ts抅、 [s],没有舌尖后音声母 [t]、[t抅、[]、[],所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把翘舌音的字读成平舌音的字。如把“老师”读为“[lao214si55]”,“中国”读为“[tsu55kuo35]”等。这样的语音在口语交际中就很容易造成歧义,比如有个学生说:“今天上午我到后园栽花。”但听了下文才知道他说的是“到后园摘花”。傣语中鼻音n和边音l能够区分,构成对立音位,但学生在读普通话时仍混读,如把“水牛”读成“水流”,把“篮球”读成“男球”等,交流中仍会造成歧义。同时,受母语傣语无送气塞擦声母的影响,部分傣族大学生会把[]→[s],如“雄”读为“[su35]”,把“容易”读为“[y35i51]”等;另外,受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受调查的40%的傣族学生在测试“说话”一项时把“我”读为“ [o214]”。
2.韵母偏误
以上数据显示,傣族学生在韵母方面最突出的是前后鼻韵的问题:(1)68%的学生没有后鼻韵[]和[i];(2)有的把后鼻韵[ɑ]读成央元音鼻化,有的把[ɑ]读成中鼻音。傣语音系中有鼻尾音-m、-n、-,因此傣族大学生学前后鼻韵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在测试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他们和当地汉族学生一样,虽有一部分学生能区分前后鼻韵,但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辨别前后鼻尾音的字,特别是 []、 [i]韵的字,有的干脆直接读为[en]、[in],显然是受到了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当地方言区学生也是没有后鼻韵[]、[i])。其次,据调查结果,41%的傣族大学生没有撮口韵,这也是母语影响所致。由于傣语中没有撮口呼韵母,故虽经过口语训练,大部分傣族大学生说普通话仍没有撮口呼韵母,如把“下雨”说成“ [iA51i214]”等。再次,傣语音系中也没有卷舌元音,因此除个别学生能发准卷舌元音外,有的直接把[]读为[]。[]发不准,相应地也就读不准儿化,测试时绝大部分的傣族大学生把“儿”与前面的音节分开读,造成“儿化分家”。据《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记载,德宏州各县的汉语方言,大多也没有撮口呼韵母和卷舌元音,因此在日常交际中把撮口韵的字说成齐齿呼韵的字或没有儿化也不影响表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再加上测试时心理紧张,越想说好就越说不好,有些音用汉语方言说习惯了,说普通话时思维来不及转换,所以出错的学生也比较多。另外,德宏当地汉语方言中,[p]、 [p抅、 [m]、[f]与 []相拼的字在口语中将 []读成 [u],傣族学生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如把“做梦”读成“[tso51mu51]”,把“山峰”读成“ [an55fu55]”;把 [uo]读成 [o],如“说”读为 [o55],“桌”读为 [to55]等。
3.声调偏误
从测试统计情况和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傣族大学生声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阴平读为中平调(33)甚至更低;(2)阳平上扬不够;(3)上声有降无升或略升。仔细分析,主要还是受母语声调的负迁移所致。德宏傣语共有6个声调,其调值分别是33、55、11、31、53、35。从调型上看,第2调和第6调和普通话的阴平、阳平相同,傣族学生发普通话的这两个音应该有优势,但在实际考试时学生的调值明显略低,这主要是因为傣语本身平调、降调居多,傣族学生已形成母语的发音习惯,因而阴平读得不够高,读作中平调甚至低平调,由此也造成阳平上扬不够。同时,由于傣语中没有和普通话的上声214相近的声调,学生发这个音时,总是把214发成211或212(这可能是受了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当地汉族学生几乎都把214发成211或212),或者是下得不够低就立即上升,整个调子较平,起伏小,因此阳平和上声的字经常容易相混,如把“跑、雪、铁”等字全读为阳平。另外,傣语音系中也没有像去声51一样的调值,而相应的降调只有31、53,受此影响,傣族大学生在读去声时,常出现“降得不够低”或“起点不够高”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音理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进行纠正。
4.音变偏误
化词一般有四个,但学生对这两项的掌握都比较差,参加测试的样本学生90%完成得不理想。对于轻声,许多考生根本没意识到这些词语应读轻声,有的考生意识到了,但仍读得不够准确,把握不好轻声调值的高低和长短。对于儿化,部分考生没把“儿”和前面的音节读为一体,把“儿”当作一个独立的音节来读,而有的考生是卷舌不到位。其他像“一”“不”“上声”和“啊”的音变,在测试中的失误率也较高。另外,在测试中,有的学生说普通话听着感觉很生硬,语调不自然,有背书的痕迹。由此可见,音变、语调应是普通话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学会并恰当地使用它们,成为一种语言习惯,从而改善普通话语音的整体面貌,使学生说出的普通话更具和谐自然的美感。
三、思考与对策
1.将方言和普通话对比训练,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
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进行对比,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吕淑湘先生认为:“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语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在普通话训练中,常发现有一些学生,自己明明发不准,却也听不出来,分不清语音的正确与否。耳朵听不明、辨不清的音,自然也就发不准确。傣族大学生说惯、听惯了母语或当地方言,用汉语方言的音来发普通话的音,对自己的发音错误自然就不敏感。这时,教师可将普通话和傣语及当地方言声韵调之间的差异做一对比,并将这个差异作为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训练。通过对比,既可让学生了解傣语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排除来自傣语和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又可以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教学的效果。如对-n、-鼻尾音的字,教师可先告诉学生发音原理,并让学生发傣语音系中含有-n、-韵尾的音,感受其发音部位,然后再把学生发错的语音一一找出来,由教师或普通话说得好的学生对照发音,先进行正确发音,再模仿学生的方言发音,两相对照,让学生辨听,直到听出正误为止。又如撮口韵是傣族学生的难点音,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齐撮韵的主要区别是[i]不圆唇,[y]圆唇,然后让学生通过小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形和教师口形的不同,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一经点拨,学生也就能立即纠正自己的毛病,从而提高自己的发音水平。
2.用语音理论指导发音,提高学生的正音能力
针对傣族大学生平翘声母易错的问题,在训练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清舌尖前音、舌尖后音两组声母的发音部位,叫他们体会舌头的前后位置(发舌尖前音时,舌尖抵住上齿背;发舌尖后音时,舌尖抵住硬鄂前部),找出二者的区别(舌尖所抵的位置不一样),再进行发音训练。另外,针对学生声调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给学生讲讲音高、调值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每个调值的特点,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学生发音。比如纠正阴平较低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像唱歌一样,让学生分别发傣语中的33、55调,让学生体会其中音高的不同,然后指导学生把音高定位在55调值上发普通话中第一声的字;对于上声,可先让学生练习21调,再发14调,然后连起来发214调,让学生体会怎样有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声调理论,而且可以调控自己发音时的音高变化,使其向普通话四声靠拢。
3.根据声韵拼合规律,寻找语音规则,教给学生识记难点音的方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傣族学生发普通话的声、韵、调没有问题,但一出口就错,关键原因是不知道那些字该发那些音。这时,教师可根据声韵拼合规律,运用声旁类推、记少不记多等方法帮助学生记住难点字,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根据傣族大学生平翘不分, [n]、 []不分的情况,可让学生记忆: [ts]、 [t]和相拼合的字中, [ts]和 [n]相拼的只有一个字“怎”,其余都是和 [t]相拼; [ts抅、[t抅和[]相拼的字中,[ts抅和 []相拼的只有四个,即“曾、层、蹭、噌”,其余的都和 [t抅相拼,如成、乘、盛、撑、称、城、程、呈、诚、秤、惩、承、逞、骋、丞等。根据 [p]、[p]、 [m]、[f]不能和[u]相拼的规律,可让学生把方言中[u]与 [p]、[p]、[m]、[f]相拼的字音,在语流中将 [u]改为 [],如“猛、梦、蒙、风、凤、蹦、朋”等。这样,记住难点字再加上合理的训练,就一定能提高语音的正确率。
4.以读带说,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它的基础是口头语言。”(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因此,朗读是进行口语发音技巧综合训练的好方法。普通话课本所选的朗读材料都是朗朗上口的合乎语法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在听录音时可增强傣族大学生对语音整体面貌的感知能力,从而弥补孤立进行正音训练的不足。同时,“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并且有助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习和储存大量优美的词汇和句式。”(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可见,通过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平时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句式将在日后“说话”训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思维的习惯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语)。徐世荣先生也说:“需要养成刺激思想的首先是普通话信息而非方言信息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据调查,傣族学生平时的语言习惯是傣语,少数用汉语方言,因此进行思维时大部分学生使用傣语或汉语方言或二者结合的思维方式。当用方言思维时脱口而出的则必然是方言,而平时用普通话思维的脱口而出必然是普通话。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思维,这对加强傣族大学生用语规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
普通话是口耳之学,只能练会,不能教会。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笔者调查的这些考生均参加过一学期的普通话教学培训,但我们也发现,他们在教学训练中已经得到过纠正的偏误还在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说明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学生向规范普通话靠拢的过程并不是直线的,而是反复的、曲折的。(鲁健骥,199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注意搜集学生的偏误现象,并尝试分析、解释形成偏误的原因,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开 .正音应是主攻方向——德宏州傣族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1994,(4).
[2]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中几种常见的偏误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3]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 ,(3).
[4]韩明.越南留学生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 (2).
[5]钟武媚.从新的PSC大纲谈方言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J].教书育人,2006 , (6).
[6] 王渝光、王兴中主编.语言学理论.云南大学出版社[M].2005年3月版.P265-266.
[7]德宏电大、高职高专2001~2005级大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Z].德宏师专教务处提供.
[8]鲁健骥.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张兰仙,云南省德宏师专中文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