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8月以来,湖南发动了一场面向全球的“寻计问策”活动。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湖南有关方面不仅有效利用了网络这一新型民主平台,而且全面演练了征集、吸纳、反馈民意的“民主流程”,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实践样本。
网络掀起民意大潮
“集体户口管理给人才流动添了很多麻烦,应当尽快改革集体户口和人才档案管理模式……”这是一年前,一位网民通过电子邮件向湖南省政府网站——红网提交的一条建议。在那段时间里,这些带着湖南人特有辣味的自由表达,在网络上一浪高过一浪。
这番风起云涌的“网络民意”,源于一次特别的“民主策划”。2006年8月,湖南省委借助是年11月即将召开省党代会的契机,发起了一场“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的献计献策活动,“拳拳之心系三湘,一计一策总关情”,呼吁公众踊跃参与。
为了全面了解不同群体的民意,湖南有关方面发放了近10万封征计信函,发放对象既有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会代表,也有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海外华人华侨,更有普通工人、农民和困难群体代表。而更多的普通民众,则可以向红网提交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随着国内知名的门户网站——搜狐网与红网全面合作,互联网进一步演变成此次问计活动的主渠道。
不过,动用网络征集民意,在湖南省委曾一度引起分歧。一些官员担忧,网络发言比较自由,有些话会很“难听”,容易引起负面作用。但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斟酌,湖南省委最终还是采取了开放性姿态。“应当让所有关心湖南的人都能够便捷地利用网络这个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如果没有网络的参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如此解释通过网络开门问计的理由,他还表示:“只要相信群众,网络的声音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事实很快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据湖南官方统计,在3个月的时间里,此次献计献策活动共收到1.1万份建议,其中经由网络渠道的就有约5000份,红网的相关专题页面点击量则达到惊人的200多万次。这些始料不及的数据,造就了湖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意井喷。平民阶层不仅在网络上直抒胸臆、坦陈己见,而且热情中饱含理性,除了个别稍带偏激的言论,并未出现什么“难听”话。
2007年2月15日,力推此次民主实验的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红网论坛用“张春贤”的实名注册,发帖向广大网友拜年。这一举动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拜年帖的点击量很快达到近14万次,网民回复则达到1000多条。
2007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张春贤再次向网民致谢。他坦言,通过献计献策、拜年等活动,能感受到绝大多数网友都是一片赤诚,令他非常感动。张春贤还郑重告诫湖南官员,无论是执政者还是其他人,都应该使用好互联网,接受互联网的挑战。
民意不能“雨过地皮湿”
2007年5月的一天,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庆国收到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来的一封信函,内容是回复徐庆国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湖南省农民培训工作的建议”。这令徐庆国大感意外,他没想到自己的建议这么快就有了回音,而且回复函多达近3000字,足见有关部门态度之认真。
尽管此次献计献策活动激发了公众广泛的参与热情,但不少公众仍然担忧,民意征集会不会“雨过地皮湿”,热闹一阵后就草草收场?湖南官方的一系列后续动作,渐渐打消了民间的疑虑。
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后,湖南有关部门编辑了240多期专报、80多期简报,这些民情、民声为高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典型的一例是,有一期专报刊登了一条要求善待农民工的建议,省委书记张春贤阅读后当即作出重要批示。很快,湖南省推出了农民工可以免费享受医疗保险的新政策。
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召开,与会的每位党代表和有关党政官员都拿到了新出版的《献策湖南》一书作为参考资料,内中收录了精选出来的300多条民间建议。后来,该书中的一些建议被正式吸纳进党代会报告。
省党代会闭幕后,吸纳、反馈民意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滞。湖南省委为此成立了吸纳、办理民间建议的专门工作机构。而在民意征集中大显身手的网络,再次成为交流、沟通的公共平台。一方面,湖南48个省直部门和单位通过红网的“献计献策活动回音壁”,向社会陆续公布了300多条建议反馈办理结果。另一方面,在张春贤的强力推动下,湖南的一些厅局长纷纷现身网络,通过嘉宾访谈、与网民交流、实名跟帖等方式,向公众解释如何消化他们提供的“好主意”,并现场公布一些在民意基础上已成型的新政策。
2007年7月9日,随着湖南省司法厅对“落实民间矛盾激化责任追究制”的民间建议公开作出答复,一场持续近一年的问计民间、吸纳民意的民主实验终于基本“收官”。
网络民主能否制度化?
湖南此次以“网络民主”为代表的实验,赢来好评如潮。有媒体甚至评论说,湖南从善如流引导网络的做法,已初现“执网能力”。也有网友认为,“网络民主”虽然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交流,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第一信号”,不是微服私访却胜似微服私访。而省委宣传部长蒋建国的观点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官方的认识:“民意历来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因素,许多上层的思想都是从民间思想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广开言路,博采众议,可成大业。”
有统计表明,目前湖南已有网民超过500万人,而且还在持续增长。经由此次“网络民主”实验后,湖南许多官员已经认识到,互联网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网络倾听民意,是现代行政管理的有效快捷方式。如果党政官员不愿、不会、不能利用网络和民间保持沟通,就可能变成现代社会的聋子和瞎子。
不过,在网络彰显空前民主力量的同时,也有人对这一民主模式的生命力抱有担忧。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生张英洪就认为:“问策互联网开辟了新的民意输入渠道。但是,民意每时每天都有,在集中问策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制度化的民意输出和处理机制。”而不少网友也希望,“献策湖南”应当成为常态,党政领导与网友的定期沟通也应该形成一种制度。
蒋建国表示,献计献策活动应当从不定期过渡到定期,这也是今后必须要努力的方向。蒋建国的说法,被湖南省委办公厅近期下发的一份文件所印证,该文件要求党政机关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直接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听取民声,吸纳民智,改进工作,“督促各单位建立和完善吸纳群众对策建议的长效机制”。
但是,也有学者对制度化是否是网络民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质疑。衡量一个制度设计好坏的标准是:制度履行其功能、实现设计初衷和制度目标的能力,也就是制度的可行性。上网者以低廉的代价就可以在广大范围发布信息,面对网络信息的海量递增和信息传递渠道的极度多元化,政府部门可能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消化这些信息。从一个省的范围看,民意输出和处理机制的制度化恐怕是好的设想,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面对海量的信息再加上真假难辨,人们也开始反思这个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的广场议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反映了民众理性呼声。
由此,有人指出,网络民主的确有许多优势,它突破了传统民主在地理上的局限、信息沟通方式的局限、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兴趣和能力。但是,如何引导发挥好网络民主,有待实践中探索,逐步形成共识。
湖南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当一种崭新的网络民主政治在这块大地上自觉试水后,会不会为改善中国的政治生态贡献独特的力量?人们对此充满期待。
网络掀起民意大潮
“集体户口管理给人才流动添了很多麻烦,应当尽快改革集体户口和人才档案管理模式……”这是一年前,一位网民通过电子邮件向湖南省政府网站——红网提交的一条建议。在那段时间里,这些带着湖南人特有辣味的自由表达,在网络上一浪高过一浪。
这番风起云涌的“网络民意”,源于一次特别的“民主策划”。2006年8月,湖南省委借助是年11月即将召开省党代会的契机,发起了一场“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的献计献策活动,“拳拳之心系三湘,一计一策总关情”,呼吁公众踊跃参与。
为了全面了解不同群体的民意,湖南有关方面发放了近10万封征计信函,发放对象既有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会代表,也有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海外华人华侨,更有普通工人、农民和困难群体代表。而更多的普通民众,则可以向红网提交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随着国内知名的门户网站——搜狐网与红网全面合作,互联网进一步演变成此次问计活动的主渠道。
不过,动用网络征集民意,在湖南省委曾一度引起分歧。一些官员担忧,网络发言比较自由,有些话会很“难听”,容易引起负面作用。但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斟酌,湖南省委最终还是采取了开放性姿态。“应当让所有关心湖南的人都能够便捷地利用网络这个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如果没有网络的参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如此解释通过网络开门问计的理由,他还表示:“只要相信群众,网络的声音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事实很快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据湖南官方统计,在3个月的时间里,此次献计献策活动共收到1.1万份建议,其中经由网络渠道的就有约5000份,红网的相关专题页面点击量则达到惊人的200多万次。这些始料不及的数据,造就了湖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意井喷。平民阶层不仅在网络上直抒胸臆、坦陈己见,而且热情中饱含理性,除了个别稍带偏激的言论,并未出现什么“难听”话。
2007年2月15日,力推此次民主实验的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红网论坛用“张春贤”的实名注册,发帖向广大网友拜年。这一举动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拜年帖的点击量很快达到近14万次,网民回复则达到1000多条。
2007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张春贤再次向网民致谢。他坦言,通过献计献策、拜年等活动,能感受到绝大多数网友都是一片赤诚,令他非常感动。张春贤还郑重告诫湖南官员,无论是执政者还是其他人,都应该使用好互联网,接受互联网的挑战。
民意不能“雨过地皮湿”
2007年5月的一天,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庆国收到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来的一封信函,内容是回复徐庆国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湖南省农民培训工作的建议”。这令徐庆国大感意外,他没想到自己的建议这么快就有了回音,而且回复函多达近3000字,足见有关部门态度之认真。
尽管此次献计献策活动激发了公众广泛的参与热情,但不少公众仍然担忧,民意征集会不会“雨过地皮湿”,热闹一阵后就草草收场?湖南官方的一系列后续动作,渐渐打消了民间的疑虑。
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后,湖南有关部门编辑了240多期专报、80多期简报,这些民情、民声为高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典型的一例是,有一期专报刊登了一条要求善待农民工的建议,省委书记张春贤阅读后当即作出重要批示。很快,湖南省推出了农民工可以免费享受医疗保险的新政策。
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召开,与会的每位党代表和有关党政官员都拿到了新出版的《献策湖南》一书作为参考资料,内中收录了精选出来的300多条民间建议。后来,该书中的一些建议被正式吸纳进党代会报告。
省党代会闭幕后,吸纳、反馈民意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滞。湖南省委为此成立了吸纳、办理民间建议的专门工作机构。而在民意征集中大显身手的网络,再次成为交流、沟通的公共平台。一方面,湖南48个省直部门和单位通过红网的“献计献策活动回音壁”,向社会陆续公布了300多条建议反馈办理结果。另一方面,在张春贤的强力推动下,湖南的一些厅局长纷纷现身网络,通过嘉宾访谈、与网民交流、实名跟帖等方式,向公众解释如何消化他们提供的“好主意”,并现场公布一些在民意基础上已成型的新政策。
2007年7月9日,随着湖南省司法厅对“落实民间矛盾激化责任追究制”的民间建议公开作出答复,一场持续近一年的问计民间、吸纳民意的民主实验终于基本“收官”。
网络民主能否制度化?
湖南此次以“网络民主”为代表的实验,赢来好评如潮。有媒体甚至评论说,湖南从善如流引导网络的做法,已初现“执网能力”。也有网友认为,“网络民主”虽然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交流,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第一信号”,不是微服私访却胜似微服私访。而省委宣传部长蒋建国的观点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官方的认识:“民意历来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因素,许多上层的思想都是从民间思想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广开言路,博采众议,可成大业。”
有统计表明,目前湖南已有网民超过500万人,而且还在持续增长。经由此次“网络民主”实验后,湖南许多官员已经认识到,互联网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网络倾听民意,是现代行政管理的有效快捷方式。如果党政官员不愿、不会、不能利用网络和民间保持沟通,就可能变成现代社会的聋子和瞎子。
不过,在网络彰显空前民主力量的同时,也有人对这一民主模式的生命力抱有担忧。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生张英洪就认为:“问策互联网开辟了新的民意输入渠道。但是,民意每时每天都有,在集中问策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制度化的民意输出和处理机制。”而不少网友也希望,“献策湖南”应当成为常态,党政领导与网友的定期沟通也应该形成一种制度。
蒋建国表示,献计献策活动应当从不定期过渡到定期,这也是今后必须要努力的方向。蒋建国的说法,被湖南省委办公厅近期下发的一份文件所印证,该文件要求党政机关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直接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听取民声,吸纳民智,改进工作,“督促各单位建立和完善吸纳群众对策建议的长效机制”。
但是,也有学者对制度化是否是网络民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质疑。衡量一个制度设计好坏的标准是:制度履行其功能、实现设计初衷和制度目标的能力,也就是制度的可行性。上网者以低廉的代价就可以在广大范围发布信息,面对网络信息的海量递增和信息传递渠道的极度多元化,政府部门可能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消化这些信息。从一个省的范围看,民意输出和处理机制的制度化恐怕是好的设想,不太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面对海量的信息再加上真假难辨,人们也开始反思这个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的广场议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反映了民众理性呼声。
由此,有人指出,网络民主的确有许多优势,它突破了传统民主在地理上的局限、信息沟通方式的局限、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兴趣和能力。但是,如何引导发挥好网络民主,有待实践中探索,逐步形成共识。
湖南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当一种崭新的网络民主政治在这块大地上自觉试水后,会不会为改善中国的政治生态贡献独特的力量?人们对此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