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国际传播策略探析

来源 :国际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cuc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是2019年年底以来中国和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传播,对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義。新媒体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多家主流媒体的抗疫国际传播实践,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媒体国际传播的新趋势、新特点。
  【关 键 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国际传播
  2019年年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和国际社会带来巨大挑战,关于这一事件信息的国际传播也成为对中国媒体传播能力的考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传播,对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传统的素材采集、制作、发布等新闻生产流程受到较大影响。探索新的新闻制播方式、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及时全面有效发布中国疫情防控工作权威信息,并与国际社会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化解舆情风险、澄清谣言,成为国际传播策略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通过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对外宣传报道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观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国际传播的新趋势、新特点,力求为提升该领域的国际传播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国主流媒体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传播的新媒体实践
  (一)创新运用新媒体直播
  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央视频”客户端推出“疫情24小时”专题慢直播,24小时不间断呈现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施工实时画面,直播开通不到3天,累计访问量超过2亿人次。①之后,“央视频”又针对两家医院建设提供全景VR直播,使广大网友化身“云监工”,在线围观、监督施工进展。“慢直播+VR”的配置“消除”了传受二者的空间距离,带来自主式、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且提供多个视角可资切换,使事件的呈现更加立体、直观。此外,针对这一主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外语频道还在各自新媒体平台上推出慢直播衍生产品,与海外网友互动,全球阅览量超过百万人次。
  (二)制作新媒体精品
  新华社9个外文频道推出大型融媒体专题《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累计播发多媒体稿件4000余条;②精心打造“加油!中国”系列图解,放大国际政要、医学界挺华声音,被海外媒体广泛转引;制作原创公益MV《必听!国社奉献绝美英文原创MV,迪玛希倾情唱响》,浏览量迅速超过18万人次,在看数6692人次。新华社客户端单独稿件浏览量达157万余人次。全球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被这首新歌刷屏。③《中国日报》推出漫画专题《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以图片、文字、视频、漫画等多种形式,介绍疫情防控最新举措,增强科普宣传实效。《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账号“侠客岛”记者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休舱当日入舱探访,通过视频播客(Vlog)形式介绍方舱医院内部环境、采访医护人员和排队出舱的病人,剪辑采用蒙太奇手法,形成近8分钟的视频,广受海外受众好评。
  (三)探索5G全息互动采访系统
  为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同时突破演播室录制节目的时空限制,新华社探索“远程制播”节目运作模式,采用5G全息异地投影同屏方式连线武汉演播室。5G网络的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的低延时打破了距离限制,实现异地同屏对话效果,被采访者与记者实时交流毫无阻碍。此外,新华社还推出全球首个3D版AI主播“新小微”,可360°全方位展现内容。在AI算法驱动下,只需输入文本内容,这位AI主播就能根据语义实时播报新闻,表情动作十分契合真人表现。“新小微”还能进行多机位、多景深镜头切换,为新闻节目多样化制作和呈现带来更多选择。
  (四)加强大数据在报道中的运用
  《人民日报》在微信公众号开设“疫情信息”一栏,推送可视化数据新闻。点击“疫情信息”栏目,受众可以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包括疫情地图、疫情速报、疫情防控、疫情捐赠、疫情辟谣、药物研发、最美逆行者。①其中,疫情地图汇总海内外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重症病例、治愈和死亡病例,让人一目了然。地图通过各个省份颜色的对比,展现病例数的多寡。《人民日报》还运用折线图呈现“疫情新增趋势”,通过可视化技术和手段反映海量数据之间的关系。
  (五)充分发挥网红传播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积极建设多语种网红工作室,通过精彩的“网言网语”,为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引流”助威。英语环球广播“China Plus闪评”发布原创评论《中美元首的抗疫言辞何以天差地别?》;在脸书全球页、美国专页和南非专页开设《小屏看中国》专栏;推出系列微纪录片《这事,这人,这城》《城市公共交通的守护者》《医疗前线的战士 生命的守护者》《疫情之下:社区服务保障者》等。法语频道网红工作室推出视频产品《十几天覆盖千万人口的全民大检测,我也在现场》,在视频中网红亲历武汉全民集中核酸筛查现场。西班牙语网红工作室脸书账号推出互动直播《你问我答:中国如何成功抗疫?白皮书解读》,选取网友最关心的防疫话题,结合最新发布的中国抗疫行动白皮书给予解答,直播阅览量148万,视频播放量13万。
  二、中国主流媒体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国际传播的特点和趋势
  (一)议题设置侧重全球化表达
  近年来,全球发生多起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际传播的议题设置更加侧重于国际社会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携手应对“共同的敌人”。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在内容上的分野愈发模糊,疫情防控的科学知识、有效做法、人物故事既可以作为内宣选题,提高全民防控意识,也可以作为外宣内容,“全景式”展现中国社会积极抗击疫情的原貌。例如,人民网策划推出的外国专家亲历见闻系列,在全球视野下讲述中国政府和民众的“抗疫故事”,《我在中国见证两场抗“疫”战争》《玄番在中国:17年前,17年后》《胜又阿雅子:热干面,我一定会去看你的!》《任何人都不应低估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的能力》《孟儒之:疫情之下感受中国另一番“人情味”》《古娜:中国正在经历“隔离时期”》《穆勒:风暴之中 更要保持镇定》《河贞美:希望我的武汉朋友早日回来》《愚蠢和无知比冠状病毒更具传染性》等文章。除了在中文平台发布之外,外籍专家还将有关文章用阿拉伯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韩语、法语等各自的母语在多渠道发布,不断释放跨越地理空间、文化差异的正能量。   (二)延展新媒体新闻生产链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单向接受新闻内容,还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自己所见所感的事件,并对新闻进行评论、修正、补充。媒体机构不再是唯一的新闻制作和发布主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抗击疫情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以专业化集成式“厨房模式”,通过矩阵化平台,以5G新闻、移动直播等报道方式,实时更新发布权威消息。同时,许多自媒体和网民也通过图片、文字、Vlog等形式,从自己的视角记录疫情时期的工作和生活故事,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搜”,与专业媒体的报道互为补充。例如,国内摄影师组织8KRAW策划制作的《武汉日记:我们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全纪录》《摄影师镜头下的一天》等视频,运用Vlog、航拍的形式记录了抗疫中的武汉和那些维持武汉运转的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仅引发受众广泛关注,也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专业媒体转载和报道。新媒体新闻生产从机构生产系统转型为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式生态,从线下延展到线上,进一步发酵后,引发主流媒体关注,从而掀起新一轮舆论浪潮;受众在社交媒体上碎片化、多元化的观点聚沙成塔,呈现“一浪接一浪,浪花皆不同”的连环效应,与以往媒体机构单个报道引发关注,虽然热度高但是周期短的特点完全不同。
  (三)“媒体权力”逐步让位于“媒体服务”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传播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掌握着充足用户资源和最新互联网技术,通过推特、脸书、优兔扩大传播,发挥了数据监测及可视化呈现、信息整合和即时辟谣、公众情绪引导等优势。人民网推出新媒体服务产品《外国在华人士去哪了解疫情信息?这份指南请收好!》《患难见真情 共同抗疫情》,帮助在华外籍人士特别是在湖北武汉的各国公民了解疫情最新信息和防护措施;新华社新媒体发布短视频《海外疫情持续 他们这样做》,记录多个国家的疫情状况和一些抗击疫情的暖心之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阿拉伯语网红主播叶欣华在脸书“云连线”伊拉克电视台主播希德尔,就疫情之下中伊两国穆斯林群众如何健康有序地度过斋月生活进行交流。从这些案例中不难看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新媒体国际传播逐步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体服务体系,转变服务理念,感知受众期望,挖掘受众潜在需求,通过自身掌握的数据资源,绘制新媒体受众服务蓝图,减少服务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了新闻服务效率,从而增强受众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国际传播的策略
  (一)强化议题设置,凝聚共识,共克时艰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当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①新媒体内容灵活且针对性强的特质有利于吸引各国受众,有效凝聚共识,携手战胜疫情,促进经济尽早恢复。
  新媒体国际传播要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强调国际受众意识,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需求和全球化视角出发,进行议题设置和选题策划,使本土化内容适配跨文化传播。一是发掘本地新闻事件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以“信息沟通”“文化交流”为出发点策划报道,达到与国际社会互动的效果。比如在策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新闻报道时,把选题侧重点放在疫情控制、疫苗研发、救治方法等方面,同时密切关注、及时反击一些国家别有用心的政治团体“污名化”中国的不实报道,第一时间辟谣正名、对外传播权威声音。二是根据不同平台特点策划新媒体报道。实现内容产品的多次开发,对“预告”“直播”“互动”“深度”“周边报道”“推广”各环节进行系统编排。系统编排的重要一步是根据不同平台各自的功能,做好“分工配合”,各有侧重。比如推特账号侧重动态实时发布,突出新闻性、时效性;脸书账号主打深度报道、分享互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全球用户数最大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助推话题热度;优兔账号侧重推送精编短视频,分享周边消息和相关知识,发布延伸配合报道,拉长传播周期,扩大传播实效。三是适当提高软性新闻的比例。这也是新媒体对外传播议题设置的精华。调查研究表明,87%的新闻从业受访者认为“适合以新媒体手段传播的报道内容”是文化新闻。此外,有七成以上受访者表示更青睐科技新闻、体育新闻和经济新闻。② 因此,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媒体对外传播过程中,应适当提高软性新闻消息的结构比例,针对不同国家的受众进行本土化编排,让新闻产品精准“踩”在受众的兴趣点上。
  (二)重构生产模式,深挖新闻价值
  受众挖掘、网络舆情引发的新闻事件,已经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媒体内容产品的制播方式和生产流程也应与时俱进,逐步构建多元化内容生产模式,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合编辑部,对选题筛选、舆情通报、技术支持、发布平台配置、宣传推广进行一体策划,同时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采访资源进行集约化、复合化配置。在播发、营销环节广泛允许并鼓励受众参与互动,对新闻内容再开发、对新闻素材再补充,纵深发掘新闻价值。例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信力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围绕这一焦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展开全媒体一体化报道:推出融媒体产品《美佛州卫生部員工拒绝掩盖疫情被解雇》,并播发报道,聚焦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发声质疑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世卫组织的指控;推出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系列专访,所长王延轶、研究员袁志明、石正丽接受专访;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投放短视频《看一看美国政府的抗疫“神操作”》《乔博士说:为什么蓬佩奥在疫情暴发的真正原因上撒谎?》;制作数据折线图直观对比中美疫情发展;同时,在多语种平台通过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中国对病毒溯源调查持开放立场,美国呢?》等延展新闻产品,通过立体客观的事实性消息,凸显美政府应对疫情不力的客观情况,通过制作矩阵式发布的融媒体产品,重构新闻生产链,增加内容的冲击力、解释力和吸引力。
  (三)深入研判受众习惯,持续提升受众体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与各国民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受众接触媒体的原因和目的非常明确,此时受众本身也是新闻事件中的一员。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站稳中国立场的同时,应充分了解各国受众的偏好和需求,知己知彼、“一国一策”,开展有针对性的报道,寻找传播主客体间的最大公约数。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体服务体系的关键步骤是对受众使用新媒体产品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受众使用习惯体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浏览、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的数据,总结各国受众在新媒体平台上对待有关疫情防控信息的阅读习惯、使用偏好等特点,并根据这些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方案,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受众兴趣、持续激发新的需求,从而对受众体验和传播效果进行再提升、再优化。例如,《中国日报》专门设置了“给外籍人士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建议”疫情防控专题,考虑到不明信源信息可能造成误导,《中国日报》还在该专题中设置了事实核查版块,防止外籍人士误信谣言。这样的新媒体产品能够在认知态度和使用行为等层面影响国际受众,使受众在感官、触觉和精神层面得到愉悦体验,从而增加受众黏性,促进内容的多次传播。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媒体从业人员应重视服务反馈,尽量多与受众沟通,一方面持续进行网上互动,另一方面设计精巧的问卷调查、策划缜密的深度访谈等。这样不但可以获取受众反馈,还能对反馈给予及时回应,为受众提供更超前、更细致,也更受关注的服务型内容产品。
  总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生产参与完善并构建可行的危机信息对外传播机制是不可懈怠的媒体责任,也是媒体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本文聚焦一些中国主流媒体的优秀实践,通过总结共性的、典型的经验策略,希望能为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媒体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林凌)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在国际社会引发的關注也逐渐升温。本研究对2020年3~5月国际专业期刊、知名智库官网和西方主流媒体所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剖析,发现其观点包括:疫情可能会引发“一带一路”国家的债务危机;疫情加剧了中美两国围绕“一带一路”的政治博弈;对所谓“中国中心”建设模式的质疑更加严重。但新冠肺炎疫情给“一带一路”
期刊
【内容摘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AI技术广泛应用、5G网络技术持续推广,社交平台的视频化趋势愈发显著。YouTube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社交平台,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YouTube账号纷纷走红海外,2016年以来,“李子柒 Liziqi”账号在海外广受欢迎,这显示出多元传播主体在国际传播中大有可为,为开展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从YouTube平台影
期刊
【内容摘要】 2019年12月~2020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CGTN陆续推出三部新疆反恐纪录片,回应国际舆论场上对新疆反恐问题的不实言论和报道。本文以该系列纪录片,特别是第三部《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为例,分析其创作理念、策划架构、拍摄制作、叙事方式、表现手法,以期对涉疆问题外宣作品的创作和更多题材时政类作品的国际传播有所借鉴。  【关 键 词】 新疆;反恐;纪录片;国际传播  2
期刊
【内容摘要】 本文以2019年境外英文媒体涉华报道为样本,从报道数量、媒体地区和关注议题等角度展开大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外媒涉华报道态势,对2019年涉华舆情进行回顾,对2020年外媒关注点进行预测。分析显示,随着中国日渐发展,外媒涉华报道展现出明显的矛盾心理,既无法无视中国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又担忧中国影响力提升冲击当前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在这种心理带动下,外媒2019年高度评价中国高层外交
期刊
【内容摘要】 财经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这一塑造往往通过隐喻修辞进行。本研究以英国《金融时报》和《第一财经日报》为对象,选取三个重大国际经济事件,对比分析这两家主流财经媒体在中国经济报道中的隐喻修辞,并阐释其异同背后的跨文化因素。  【关 键 词】 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隐喻;批判性话语分析;财经新闻  “国家形象”议题是“二战”后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产物。在国
期刊
【内容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后在海外引发广泛反响。但本研究对8家德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这一理念提出之初,德国媒体对其的关注度并不高。直到2017年,相关报道才有所增加。这一变化与美国政府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德国担心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德国媒体观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可归纳为两种框架:“美国优先”原则的对立方案、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的竞争对手。这
期刊
【内容摘要】 西方宣传观念的发展是适应现代化条件且与时俱进的过程。以美国宣传观念和实践演进的历史为例,宣傳现代化的主要表现是宣传活动向大众传播理念和公共关系实践的转型;对外宣传的现代化则是国际宣传向公众外交和战略传播的拓展。宣传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过程。在当代技术条件下,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已不再截然分明,而呈现复杂交织的情势。  【关 键 词】 对外宣传;现代化;美国;公共关系;公众外交
期刊
【内容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之相应,中国国际传播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对国际传播提出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基本矛盾、基本理念、基本建设和基本主线,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本文认为,在国际传播领域,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基本矛盾是中国对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求与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增强传播意识
期刊
【内容摘要】 国际传播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战略目的的交流、沟通和对话。塑造态势是一个国家战略的长期表现,是战略执行的一部分,也是国际传播活动的长期目标。国际传播中的对抗性传播活动是国家等政治主体间进行政治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博弈的组成部分,是基于对抗、对冲策略而采用的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内容指向与表达方式。国际传播中的对抗性传播活动有诸多典型场景,其对抗性有时表现得比较隐秘,从较
期刊
【内容摘要】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区域,在“一带一路”全球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中国对东盟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增强对东盟传播效能,应以周边传播理论为指导,从完善传播机制入手,在精准制导、落地入户、主体联动和文化点睛四个方面发力,提升对东盟传播的精准性、贴近性、联动性和有效性。   【关 键 词】“一带一路”;东盟;周边传播;创新路径  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传播中比较重视以欧美为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