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伦贝尔地处中国的最北端,每年春、夏、秋三个季节加在一块儿,只有100天。剩下的8个来月,都是大雪封山、严寒刺骨。就是这么个地方,传说中它竟然藏着宝藏。呼伦贝尔相传是古代鲜卑族的祖宗发家的地方,鲜卑人就是从这里长驱直入、直捣中原。之后,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曾经派人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前往呼伦贝尔的大鲜卑山祭祖,在大鲜卑山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宝藏。但是,1500年来,没有人找到它。就在人们快把这个传说忘个一干二净的时候,地下还就真的出了宝贝!
在呼伦贝尔的扎赉诺尔,有一个在当地规模不算小的制砖厂。一场大雨之后,一个叫戈繁柱的人,来到砖厂背后的土坡上溜达,想给新砖窑选个地方。没想到,走着走着,忽然看见泥巴里有一个金黄闪亮的东西。
这时,旁边的工友纷纷聚了过来。正在一群人好奇议论的时候,其他人又从泥巴里,挖出了另外两个同样金灿灿的东西。
这三个东西,一个是圆圈,一个是半圆,还有一块牌子。上边都有图案。东西不大,分量不轻,掂在手里沉甸甸的。这金闪闪的东西,阳光底下还挺刺眼。工人们一边传看着,一边议论说,这不会是金子吧?戈繁柱却琢磨,这天天取土烧砖的破地方,怎么会有金子?
之后,戈繁柱再没把大家的议论当回事,随手把这几个东西放在了抽屉里,照旧天天取土、烧砖;烧砖、取土。这一放就是两年半。
话说有一天,戈繁柱在抽屉里找东西,无意中又碰着了当年挖出来的这几个东西。两年多了,这些东西还是新灿灿的。这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腾地方,本想随手扔掉那几个东西。这时候他突然想起,当年有人说过没准是金子。戈繁柱心念一动,找了个银行的熟人,让给看看。没想到,对方告诉他,这三个东西还真是金的,含金量在75%以上!而且,看那块牌子上的花纹,有可能是以前的老物件,保不齐是文物。戈繁柱一听,这可了不得,他赶紧从扎赉诺尔坐上长途汽车,带着金子,到海拉尔市,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鉴宝专家,文物站的副站长,赵越。
赵越一看戈繁柱的牌子,可了不得,这可不是一块一般的牌子啊!
戈繁柱把牌子递到赵越手上,赵越立即感到手上一沉。这分量,让赵越吃了一惊。用不着仪器测量,他也马上知道,这牌子,肯定是金的。
赵越拿起金牌仔细一看,就发现,这金牌可不是手工打造的,是用模子铸造的。牌子上的花纹在赵越这样的文物专家眼里,一眼就被认出来了:这是两只鹿。但不是一般的鹿,它是两只驯鹿(图1)。
赵越:它在当时是瑞兽的意思。正好是鹿纹,这个民族得益于鹿。
驯鹿是鲜卑族的图腾。相传,当年鲜卑人的祖先是在驯鹿的引领下,从茫茫深山里,迁徙到这生机勃勃的呼伦大草原的,这也才有了鲜卑人后世的繁荣基业——北魏王朝。所以鲜卑人对驯鹿一直是顶礼膜拜。在出土的鲜卑族文物里,几乎所有的饰品上,都有鹿纹(图2)。眼前这个黄金铸造的牌子,更是万中无一的珍品啊。紧接着,戈繁柱又掏出了那个金圆圈和金半圆。赵越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两个古代鲜卑人的大耳环(图3)。
赵越: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月亮,这两个是一对。
一看这三样东西,赵越心里暗暗一惊,它们不会就是传说中埋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那批珍宝吧?10年前,一个叫米文甲的考古学家,在呼伦贝尔发现了当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派人祭租的地方嘎仙洞。这是一个100多米深,30多米宽,20多米高的大山洞。洞里有一篇石刻文,是公元443年刻下的(图4)。历史学家推测。当年皇家祭祖,应该会留下很多很多祭祀用的珍宝。
但是,十多年问,考古学家寻遍了洞里的每一处,没有发现当时祭祖留下的任何宝贝。眼前这三样宝贝,让赵越立刻就想到,那烧砖取土的砖厂,该不会就是这批珍宝的藏身之处?
鲜卑人非常喜欢鹿,崇拜鹿,大量的艺术品造型以鹿为题材。这块驯鹿纹饰金牌,是古代鲜卑贵族使用的腰带扣。加上两个以日月为造型的金耳环,可以肯定,埋藏这几件文物的地方,很可能是鲜卑贵族墓葬群。
根据古籍的记载,在古代鲜卑族中,有一种叫三鹿纹饰牌的东西,上面铸有三只驯鹿。以前,在鲜卑族的墓葬中,也确实发现过铜、铁制成的三鹿纹牌子(图5)。这块金牌上,为什么不是三只驯鹿,而是两只呢。
赵越仔细一看这金牌的边缘,心里猛地一颤,这牌子不对劲啊,眼前这块黄金的牌子被人剁过。
赵越:切口像是用斧子剁的,很齐,而且茬口很新。
牌子让人用斧子剁过,剁断的茬口还这么新!赵越越看越不对,当时就怀疑上送金牌来的戈繁柱了。这小子会不会把一块儿完整的牌子,剁下一半,拿另一半来鉴定。他赶紧问戈繁柱,这牌子边缘的茬口是怎么回事?
赵越:他一再表示,表白,出土时就是这样的,不是后来切掉的。
戈繁柱一口咬定,这牌子被他捡到那天起,上边就是两只鹿。
赵越这心里啊,别提多失望了。因为这块残缺的三鹿纹的金饰牌,被专家鉴定为汉早期重要文物,是国家一级文物,同宝啊!这是迄今为止,在呼伦贝尔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文物。只可惜它是块残牌。
这时候,赵越突然想到:如果真是戈繁柱用斧子剁开了金牌,拿其中的一部分让自己鉴定,那么他不应该把这块三分之二大小的金牌拿来,而应该拿那块小的。甚至,他可以剁下五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拿到文物站来。从逻辑上,赵越排除了戈繁柱剁开金饰牌的可能性。但是。赵越还是想不通:是谁在金牌上留下了一道斧子砍过的茬口?突然,赵越明白了这其中的奥秘。
黄金它是不上锈的东西,没有氧化的过程,一千年以前切的和现在切的切口,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怪不得这茬口怎么看怎么像新剁的呢但。可是有一点赵越还是想不明白,难道这会是古人在下葬的时候,自己剁成两半的?
赵越拿起考古学的专业书,一点点查线索。一篇关于古人墓葬风俗的文章,让赵越越看越来劲儿。
赵越:就是活人和已故的人为了表示他们的不分离,往往把完整的器物切断,留下以作纪念。
原来,这种把完整的东西切断,一半活人留着做纪念,另一半随着死人下葬的风俗,叫毁器。在许多古籍里,都有这样的记载。所以,很多大型墓葬里出土的文物并不是完整的,这跟当时的毁器之风有关(图6)。赵越豁然开朗:原来那三分之一三鹿纹金饰牌,真的是古人剁下来,当时就没埋到墓里头去。
话是这么说,可真做起来,就不足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了。别的不说,单这鲜卑人的丧葬习俗,对于考古工作就是一道难题。
赵越:鲜卑人的葬俗比较特殊,它们不留封土,而是深葬,你就是走在墓葬上面,也发现不了它的痕迹。
这种在墓葬上不留封土的习俗,叫作秘葬。就是秘密地安葬,不留下坟头和任何痕迹。这让赵越感到,要 找到鲜卑族的贵族墓,非常困难。但更困难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呼伦贝尔方圆25.3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山东省和江苏省的总和。茫茫的草原加上高高的山峰,赵越带着考古队翻山越领地找,这一找,就找了25年。赵越始终没有找到埋宝藏的贵族墓地,也再没发现一件鲜卑族的金器。
一大,一个从牧区赶来的年轻妇女,走进了赵越的办公室,她小心地从怀里掏出了一个手绢包,打开后,把一块绿色的石头递到了赵越手里。
赵越:它比较粗,古朴,但是,它是一块古玉,我已经认准了。
赵越认为是一块品相一般的普通古玉,他把玉收下了,给了年轻妇女二百块钱。晚上,赵越把白天收的那块占玉拿了出来,在灯下一看,他心里暗叫一声:不好!
原来,这古玉雕的竟然是一张人脸!再仔细一看,这玉石上的面像,除了鼻子、耳朵、颧骨、下颌、甚至还有古代鲜卑祖先的典型发型(图7)。再看这玉的背面,有2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小孔。一看到这俩小孔,赵越心里咯噔一下。
赵越:它是用石钻对钻,钻出来的,中间留成一个象鼻孔。对钻工艺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做法。
这种用石钻对钻出来的小孔,叫象鼻孔,这可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工艺啊(图8)。就凭这工艺水平判断,这块玉石人面像,至少比当年那块三鹿纹金饰牌早了一千多年。而助理,这要只是一块光滑玉石也就罢了,关键是,这玉上还雕着人像,这雕工、手法,古朴、圆润、若隐若现,里边蕴含着的文物价值,那得用非同小可来形容。
赵越:出现人像说明是这古代宗教的信仰物。
赵越判断,这块玉石人面像很可能是4000年前鲜卑族祖先的遗物。这么重要的文物,自己差点没有认出来,赵越很自责,又很激动。没准在这块玉石人面像出土的地方,还埋着史多的宝贝,说不定,就能发现鲜卑族祖先留下的那批宝藏。想到这儿,赵越激动得一宿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他赶紧带上考古队的人,赶到了那个妇女提到的挖到玉人面像的地方。
果然,时候不长,赵越就在一个沙坑里,找到了一片小小的古代陶片。这个陶片让赵越越来越兴台。
赵越:陶片上的纹饰,是典型的古代契丹纹饰。一般古代契丹的遗址和鲜卑的遗址接续着,下面就有鲜卑的文物。
从三鹿纹金饰牌,到玉石人面像,赵越觉得自己和真正的鲜卑族宝藏越来越近了。这个宝藏,现在看起来,也许不是一批金银财宝,而是包含着从距今4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很多很多珍贵的文物。史书记载,鲜卑族人在呼伦贝尔这个地方一共生活了67代,然后辗转迁移,最后入主中原的。所以,鲜卑宝藏,应该不止是北魏太武皇帝留下的那批,应该还有很多批,它们散落在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根据呼伦贝尔的特点,依靠百姓的发现,唤醒老百姓淳朴的文物保护、上报意识,应该是继续展开大发掘的最有效的途径。
这时候赵越的寻宝思路,开始有所改变了。从金牌到玉石人面像,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是老百姓在不经意之间发现的。能不能把这些天天在田间地头的老百姓,都变成自己的帮手呢?单凭自己一寸一寸地寻找鲜卑族的墓葬和遗址,在辽阔的草原上,那真是如同大海捞针。
一天,又一个农民沙金山敲开了赵越办公室的大门。他说,自己在地里挖土豆的时候,挖出了一些像是石头一样的东西。农民从怀里陆陆续续掏出一大堆东西。让赵越欣喜若狂(图9)。
赵越:有玉斧、玉璧、玉环、玉珠,都是非常古朴的东西。
从玉色上看,赵越判断,这几件玉器也是新石器时代的老物件。尤其是那块玉璧,更是让赵越眼前一亮,古代能佩戴玉璧的,不是贵族就是皇亲。史书记载,鲜卑族的祖先,相传是黄帝轩辕氏的第25个儿子。周天子在封赏诸侯的时候,把轩辕黄帝的这个小儿子封到了大鲜卑山。而封赏的信物之一就是一块美玉制成的玉璧。赵越激动地捧起了这块玉璧,他知道这是呼伦贝尔草原上发现的最激动人心的国宝文物。
给赵越送这些玉器的人名叫沙金山,是海拉尔附近哈克乡的农民。听说城里文物站有人想收田里挖出的石头,就想起了这些一直在自己家扔着的东西。
沙金山送来的7件石器中,除了玉璧和玉斧之外,还有两片晶莹透亮的石器。让赵越特别吃惊,因为它是用玛瑙做成的,仔细一看,在玛瑙片两边,竟然有无数人工雕琢而成的锋利的小齿(图10)。
根据形态推断,这两片薄薄的东西,竟然是用玛瑙做成的兵器。是锋利的箭头,古籍里所说的“石镞”(图11)。
赵越:这么漂亮的玛瑙石,是玉兵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什么是玉兵?玉兵是历史上的一种传说。据记载,几千年前,王侯身边的卫队,使用的兵器都是玉做成的(图12)。玛瑙镞的发现,证明了玉兵的存在。
赵越赶紧来到了沙金山挖土豆的地方。没想到,沙金山随手一翻,又找到了两块玛瑙镞。赵越把情况立即上报给了围家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几十个专家,辛苦劳作了半个月,竟然挖出了500多枚珍贵的文物:石镞。这些在地下沉睡了4000多年的玛瑙箭头,锋利程度远远超过了专家的想象(图13)。在放大镜下看,每一个箭头的刃上,那数不清的一个个小齿,不仅大小相同,而且锋利异常。难以想象,没有车床、没有现代工具的4000年前的鲜卑祖先,是怎么完成这么复杂的工艺的。
石镞被发现以后,立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成为赵越找到的又一批鲜卑宝藏。鲜卑祖先的文明,命名为“哈克文化”。哈克文化轰动了中国考古界,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中华大地上,最北端的文明发源地(图14)。
在呼伦贝尔的扎赉诺尔,有一个在当地规模不算小的制砖厂。一场大雨之后,一个叫戈繁柱的人,来到砖厂背后的土坡上溜达,想给新砖窑选个地方。没想到,走着走着,忽然看见泥巴里有一个金黄闪亮的东西。
这时,旁边的工友纷纷聚了过来。正在一群人好奇议论的时候,其他人又从泥巴里,挖出了另外两个同样金灿灿的东西。
这三个东西,一个是圆圈,一个是半圆,还有一块牌子。上边都有图案。东西不大,分量不轻,掂在手里沉甸甸的。这金闪闪的东西,阳光底下还挺刺眼。工人们一边传看着,一边议论说,这不会是金子吧?戈繁柱却琢磨,这天天取土烧砖的破地方,怎么会有金子?
之后,戈繁柱再没把大家的议论当回事,随手把这几个东西放在了抽屉里,照旧天天取土、烧砖;烧砖、取土。这一放就是两年半。
话说有一天,戈繁柱在抽屉里找东西,无意中又碰着了当年挖出来的这几个东西。两年多了,这些东西还是新灿灿的。这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腾地方,本想随手扔掉那几个东西。这时候他突然想起,当年有人说过没准是金子。戈繁柱心念一动,找了个银行的熟人,让给看看。没想到,对方告诉他,这三个东西还真是金的,含金量在75%以上!而且,看那块牌子上的花纹,有可能是以前的老物件,保不齐是文物。戈繁柱一听,这可了不得,他赶紧从扎赉诺尔坐上长途汽车,带着金子,到海拉尔市,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鉴宝专家,文物站的副站长,赵越。
赵越一看戈繁柱的牌子,可了不得,这可不是一块一般的牌子啊!
戈繁柱把牌子递到赵越手上,赵越立即感到手上一沉。这分量,让赵越吃了一惊。用不着仪器测量,他也马上知道,这牌子,肯定是金的。
赵越拿起金牌仔细一看,就发现,这金牌可不是手工打造的,是用模子铸造的。牌子上的花纹在赵越这样的文物专家眼里,一眼就被认出来了:这是两只鹿。但不是一般的鹿,它是两只驯鹿(图1)。
赵越:它在当时是瑞兽的意思。正好是鹿纹,这个民族得益于鹿。
驯鹿是鲜卑族的图腾。相传,当年鲜卑人的祖先是在驯鹿的引领下,从茫茫深山里,迁徙到这生机勃勃的呼伦大草原的,这也才有了鲜卑人后世的繁荣基业——北魏王朝。所以鲜卑人对驯鹿一直是顶礼膜拜。在出土的鲜卑族文物里,几乎所有的饰品上,都有鹿纹(图2)。眼前这个黄金铸造的牌子,更是万中无一的珍品啊。紧接着,戈繁柱又掏出了那个金圆圈和金半圆。赵越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两个古代鲜卑人的大耳环(图3)。
赵越: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月亮,这两个是一对。
一看这三样东西,赵越心里暗暗一惊,它们不会就是传说中埋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那批珍宝吧?10年前,一个叫米文甲的考古学家,在呼伦贝尔发现了当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派人祭租的地方嘎仙洞。这是一个100多米深,30多米宽,20多米高的大山洞。洞里有一篇石刻文,是公元443年刻下的(图4)。历史学家推测。当年皇家祭祖,应该会留下很多很多祭祀用的珍宝。
但是,十多年问,考古学家寻遍了洞里的每一处,没有发现当时祭祖留下的任何宝贝。眼前这三样宝贝,让赵越立刻就想到,那烧砖取土的砖厂,该不会就是这批珍宝的藏身之处?
鲜卑人非常喜欢鹿,崇拜鹿,大量的艺术品造型以鹿为题材。这块驯鹿纹饰金牌,是古代鲜卑贵族使用的腰带扣。加上两个以日月为造型的金耳环,可以肯定,埋藏这几件文物的地方,很可能是鲜卑贵族墓葬群。
根据古籍的记载,在古代鲜卑族中,有一种叫三鹿纹饰牌的东西,上面铸有三只驯鹿。以前,在鲜卑族的墓葬中,也确实发现过铜、铁制成的三鹿纹牌子(图5)。这块金牌上,为什么不是三只驯鹿,而是两只呢。
赵越仔细一看这金牌的边缘,心里猛地一颤,这牌子不对劲啊,眼前这块黄金的牌子被人剁过。
赵越:切口像是用斧子剁的,很齐,而且茬口很新。
牌子让人用斧子剁过,剁断的茬口还这么新!赵越越看越不对,当时就怀疑上送金牌来的戈繁柱了。这小子会不会把一块儿完整的牌子,剁下一半,拿另一半来鉴定。他赶紧问戈繁柱,这牌子边缘的茬口是怎么回事?
赵越:他一再表示,表白,出土时就是这样的,不是后来切掉的。
戈繁柱一口咬定,这牌子被他捡到那天起,上边就是两只鹿。
赵越这心里啊,别提多失望了。因为这块残缺的三鹿纹的金饰牌,被专家鉴定为汉早期重要文物,是国家一级文物,同宝啊!这是迄今为止,在呼伦贝尔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文物。只可惜它是块残牌。
这时候,赵越突然想到:如果真是戈繁柱用斧子剁开了金牌,拿其中的一部分让自己鉴定,那么他不应该把这块三分之二大小的金牌拿来,而应该拿那块小的。甚至,他可以剁下五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拿到文物站来。从逻辑上,赵越排除了戈繁柱剁开金饰牌的可能性。但是。赵越还是想不通:是谁在金牌上留下了一道斧子砍过的茬口?突然,赵越明白了这其中的奥秘。
黄金它是不上锈的东西,没有氧化的过程,一千年以前切的和现在切的切口,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怪不得这茬口怎么看怎么像新剁的呢但。可是有一点赵越还是想不明白,难道这会是古人在下葬的时候,自己剁成两半的?
赵越拿起考古学的专业书,一点点查线索。一篇关于古人墓葬风俗的文章,让赵越越看越来劲儿。
赵越:就是活人和已故的人为了表示他们的不分离,往往把完整的器物切断,留下以作纪念。
原来,这种把完整的东西切断,一半活人留着做纪念,另一半随着死人下葬的风俗,叫毁器。在许多古籍里,都有这样的记载。所以,很多大型墓葬里出土的文物并不是完整的,这跟当时的毁器之风有关(图6)。赵越豁然开朗:原来那三分之一三鹿纹金饰牌,真的是古人剁下来,当时就没埋到墓里头去。
话是这么说,可真做起来,就不足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了。别的不说,单这鲜卑人的丧葬习俗,对于考古工作就是一道难题。
赵越:鲜卑人的葬俗比较特殊,它们不留封土,而是深葬,你就是走在墓葬上面,也发现不了它的痕迹。
这种在墓葬上不留封土的习俗,叫作秘葬。就是秘密地安葬,不留下坟头和任何痕迹。这让赵越感到,要 找到鲜卑族的贵族墓,非常困难。但更困难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呼伦贝尔方圆25.3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山东省和江苏省的总和。茫茫的草原加上高高的山峰,赵越带着考古队翻山越领地找,这一找,就找了25年。赵越始终没有找到埋宝藏的贵族墓地,也再没发现一件鲜卑族的金器。
一大,一个从牧区赶来的年轻妇女,走进了赵越的办公室,她小心地从怀里掏出了一个手绢包,打开后,把一块绿色的石头递到了赵越手里。
赵越:它比较粗,古朴,但是,它是一块古玉,我已经认准了。
赵越认为是一块品相一般的普通古玉,他把玉收下了,给了年轻妇女二百块钱。晚上,赵越把白天收的那块占玉拿了出来,在灯下一看,他心里暗叫一声:不好!
原来,这古玉雕的竟然是一张人脸!再仔细一看,这玉石上的面像,除了鼻子、耳朵、颧骨、下颌、甚至还有古代鲜卑祖先的典型发型(图7)。再看这玉的背面,有2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小孔。一看到这俩小孔,赵越心里咯噔一下。
赵越:它是用石钻对钻,钻出来的,中间留成一个象鼻孔。对钻工艺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做法。
这种用石钻对钻出来的小孔,叫象鼻孔,这可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工艺啊(图8)。就凭这工艺水平判断,这块玉石人面像,至少比当年那块三鹿纹金饰牌早了一千多年。而助理,这要只是一块光滑玉石也就罢了,关键是,这玉上还雕着人像,这雕工、手法,古朴、圆润、若隐若现,里边蕴含着的文物价值,那得用非同小可来形容。
赵越:出现人像说明是这古代宗教的信仰物。
赵越判断,这块玉石人面像很可能是4000年前鲜卑族祖先的遗物。这么重要的文物,自己差点没有认出来,赵越很自责,又很激动。没准在这块玉石人面像出土的地方,还埋着史多的宝贝,说不定,就能发现鲜卑族祖先留下的那批宝藏。想到这儿,赵越激动得一宿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他赶紧带上考古队的人,赶到了那个妇女提到的挖到玉人面像的地方。
果然,时候不长,赵越就在一个沙坑里,找到了一片小小的古代陶片。这个陶片让赵越越来越兴台。
赵越:陶片上的纹饰,是典型的古代契丹纹饰。一般古代契丹的遗址和鲜卑的遗址接续着,下面就有鲜卑的文物。
从三鹿纹金饰牌,到玉石人面像,赵越觉得自己和真正的鲜卑族宝藏越来越近了。这个宝藏,现在看起来,也许不是一批金银财宝,而是包含着从距今4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很多很多珍贵的文物。史书记载,鲜卑族人在呼伦贝尔这个地方一共生活了67代,然后辗转迁移,最后入主中原的。所以,鲜卑宝藏,应该不止是北魏太武皇帝留下的那批,应该还有很多批,它们散落在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根据呼伦贝尔的特点,依靠百姓的发现,唤醒老百姓淳朴的文物保护、上报意识,应该是继续展开大发掘的最有效的途径。
这时候赵越的寻宝思路,开始有所改变了。从金牌到玉石人面像,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是老百姓在不经意之间发现的。能不能把这些天天在田间地头的老百姓,都变成自己的帮手呢?单凭自己一寸一寸地寻找鲜卑族的墓葬和遗址,在辽阔的草原上,那真是如同大海捞针。
一天,又一个农民沙金山敲开了赵越办公室的大门。他说,自己在地里挖土豆的时候,挖出了一些像是石头一样的东西。农民从怀里陆陆续续掏出一大堆东西。让赵越欣喜若狂(图9)。
赵越:有玉斧、玉璧、玉环、玉珠,都是非常古朴的东西。
从玉色上看,赵越判断,这几件玉器也是新石器时代的老物件。尤其是那块玉璧,更是让赵越眼前一亮,古代能佩戴玉璧的,不是贵族就是皇亲。史书记载,鲜卑族的祖先,相传是黄帝轩辕氏的第25个儿子。周天子在封赏诸侯的时候,把轩辕黄帝的这个小儿子封到了大鲜卑山。而封赏的信物之一就是一块美玉制成的玉璧。赵越激动地捧起了这块玉璧,他知道这是呼伦贝尔草原上发现的最激动人心的国宝文物。
给赵越送这些玉器的人名叫沙金山,是海拉尔附近哈克乡的农民。听说城里文物站有人想收田里挖出的石头,就想起了这些一直在自己家扔着的东西。
沙金山送来的7件石器中,除了玉璧和玉斧之外,还有两片晶莹透亮的石器。让赵越特别吃惊,因为它是用玛瑙做成的,仔细一看,在玛瑙片两边,竟然有无数人工雕琢而成的锋利的小齿(图10)。
根据形态推断,这两片薄薄的东西,竟然是用玛瑙做成的兵器。是锋利的箭头,古籍里所说的“石镞”(图11)。
赵越:这么漂亮的玛瑙石,是玉兵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什么是玉兵?玉兵是历史上的一种传说。据记载,几千年前,王侯身边的卫队,使用的兵器都是玉做成的(图12)。玛瑙镞的发现,证明了玉兵的存在。
赵越赶紧来到了沙金山挖土豆的地方。没想到,沙金山随手一翻,又找到了两块玛瑙镞。赵越把情况立即上报给了围家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几十个专家,辛苦劳作了半个月,竟然挖出了500多枚珍贵的文物:石镞。这些在地下沉睡了4000多年的玛瑙箭头,锋利程度远远超过了专家的想象(图13)。在放大镜下看,每一个箭头的刃上,那数不清的一个个小齿,不仅大小相同,而且锋利异常。难以想象,没有车床、没有现代工具的4000年前的鲜卑祖先,是怎么完成这么复杂的工艺的。
石镞被发现以后,立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成为赵越找到的又一批鲜卑宝藏。鲜卑祖先的文明,命名为“哈克文化”。哈克文化轰动了中国考古界,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中华大地上,最北端的文明发源地(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