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今天,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重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山川风物的描绘中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文很多,这些名篇往往是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情溢于海。在教学这些情文并茂的诗文时,教师要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于“舞”“驰”等动词的传神描绘,以及修辞格的巧妙运用,把一幅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能让学生自然生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思想内容的分析中
文章是交流思想的载体。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最后一课》等。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在教学本文时,教师可以把意象和句式的运用同思想内容的分析结合到一起。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变身为文中的“我”,亲身体验“我”的爱国之情,进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激情与热情。
三、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英雄人物的歌颂中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教学歌颂英雄人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除了有超凡的能力外,首先是在精神和品格上的超凡脱俗,这样的文章教材中比比皆是。如《邓稼先》一文,作者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人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作者又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既显示出作者的广阔视野,又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从而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照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起学英雄、做英雄的热情,培养学生学好文化,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四、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优美语言的品味中
1、品味祖国语言的音乐美。汉语由于是以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出塞》)“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细细品味、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学生自当体会到祖国语言之妙趣。
2、琢磨古今名家炼字上的功夫,体会对语言美的追求。如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教师除了讲述图画美、结构美外,还要讲出语言美。遣词精当而隽永是其突出表现,“衔”、“吞”二字,写出了洞庭湖的宽阔与浩大,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显得那么渺小,言简意赅。形容汹涌的浊浪冲向天空时,作者用“排”字,写出浪身之巨、浪头之高,富有神韵。通过讲析,学生领会了作者用语的味道,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挚爱之情。
五、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写作教学中
1、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城乡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学生一致认识到党的政策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青年有了新追求,农民办起了加工厂,电脑、轿车进入农家,高楼座座矗立乡间。让学生根据调查写出内容新颖丰富、取材广泛、有独到见解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恰当地确立作文命题。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意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命题。如《我看家乡的变化》《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航天》《从“东亚病夫”到金牌大国》等。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变化离不开祖国这个坚强的后盾,也通过想象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树立为国奋斗的理想。
3、通过作文评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有个学生的一篇习作,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表意明确,但结尾却写到:“我一定考出好成绩,来报答生我养我的父母。”评讲时,教师可以肯定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要指出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帮助他认识到,一个学生的成长,国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老师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主要应当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单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思想是狭隘的。
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绝不应该是空洞苍白的说教,正如诗歌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在爱国主义的不断熏陶和感染下,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就一定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山川风物的描绘中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文很多,这些名篇往往是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情溢于海。在教学这些情文并茂的诗文时,教师要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于“舞”“驰”等动词的传神描绘,以及修辞格的巧妙运用,把一幅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能让学生自然生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思想内容的分析中
文章是交流思想的载体。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最后一课》等。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在教学本文时,教师可以把意象和句式的运用同思想内容的分析结合到一起。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变身为文中的“我”,亲身体验“我”的爱国之情,进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激情与热情。
三、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英雄人物的歌颂中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教学歌颂英雄人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除了有超凡的能力外,首先是在精神和品格上的超凡脱俗,这样的文章教材中比比皆是。如《邓稼先》一文,作者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人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作者又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既显示出作者的广阔视野,又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从而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让学生在学习中对照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起学英雄、做英雄的热情,培养学生学好文化,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四、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优美语言的品味中
1、品味祖国语言的音乐美。汉语由于是以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出塞》)“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细细品味、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学生自当体会到祖国语言之妙趣。
2、琢磨古今名家炼字上的功夫,体会对语言美的追求。如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教师除了讲述图画美、结构美外,还要讲出语言美。遣词精当而隽永是其突出表现,“衔”、“吞”二字,写出了洞庭湖的宽阔与浩大,连莽莽群山、滚滚长江也显得那么渺小,言简意赅。形容汹涌的浊浪冲向天空时,作者用“排”字,写出浪身之巨、浪头之高,富有神韵。通过讲析,学生领会了作者用语的味道,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挚爱之情。
五、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写作教学中
1、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城乡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学生一致认识到党的政策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青年有了新追求,农民办起了加工厂,电脑、轿车进入农家,高楼座座矗立乡间。让学生根据调查写出内容新颖丰富、取材广泛、有独到见解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恰当地确立作文命题。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意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命题。如《我看家乡的变化》《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航天》《从“东亚病夫”到金牌大国》等。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变化离不开祖国这个坚强的后盾,也通过想象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树立为国奋斗的理想。
3、通过作文评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有个学生的一篇习作,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表意明确,但结尾却写到:“我一定考出好成绩,来报答生我养我的父母。”评讲时,教师可以肯定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要指出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帮助他认识到,一个学生的成长,国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老师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主要应当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单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思想是狭隘的。
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绝不应该是空洞苍白的说教,正如诗歌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在爱国主义的不断熏陶和感染下,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就一定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