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择业观对新时代大学生择业的启示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无比重要。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者马克思曾经发表过关于青年人如何选择职业的观点。他主张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需确立较远大的职业目标,兼顾个人与整个人类的利益,认识到职业的本质只是实现幸福生活的一种手段。他的观点对于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择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远大的职业目标为指导,个体解放兼顾社会标准,正确认识职业的本质。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有助于更快实现美好生活。
  关键词:马克思 大学生 新时代 择业观 经济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020-03
  在目前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几乎每个人都需要一份或多份职业来谋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直接关乎个人的未来和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职位也在不断更替,我们不可能耗尽毕生精力尝试所有的职业,只能理性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即进行职业选择。因此,在择业时需要慎重考虑,综合多方面因素选择一份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此便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尽快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刚刚走出校园,即将踏入社会,还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结合,在选择职业时恐会犯难。因此,很有必要研究理性选择理论,并针对大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提出一些建议。
  一、马克思职业选择观的理论基础
  关于理性选择,不同领域的专家们对于理性的理解不同。主要有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和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
  (一)经济学理性选择
  “经济学家强调经济理性,把理性崇拜看作主流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与行动准则,认为理性能导致自我与整个社会效用最优化”。[1]他们主张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原则指导下,选择职业时会以职业能够创造的更大效益为依据,选择创造效益最多的那种职业,即功利主义。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追求更大效益,而忽视小的效益的话,会导致一些领域无人问津,如公益事业、环保事业、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事业,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学以个人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假设人具有完全理性,不受他人影响。但实际上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并非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并非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个体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性,这些是经济学选择理论的不足之处。经济学理性沿着斯密—李嘉图—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这一主线发展,追求目的理性、工具理性和结果理性。然而结果具有很多偶然因素,并非完全按照人的理性发展。
  (二)社会学理性选择
  社会学家强调社会理性,即行动者个体或群体所具有的“社会的”理性,认为经济理性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他们认为行动者在特定场域下的行动选择都会依据特定的理性形式,因此理性选择实质上仅仅是行动者的自我感受、自我判断,这种感受和判断还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始于霍曼斯,完成于科尔曼。霍曼斯从个体特质维度提出了人业互择理论,剖析其他因素对职业选择、调动的影响。按照这种理解,个体在选择职业时并非是完全自由的,而是要受到一系列社会条件的制约,如社会能够提供哪些职业类型,传统的职业观是什么等都会影响职业的选择。社会学家侧重社会因素而忽略了个体因素,忽略了人在择业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科尔曼的社会理论、“达海姆的配置轮、金兹伯格和萨伯的发展理论、戈萨德的职业选择影响因素”。[2]
  (三)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
  长期以来,经济学与社会学在理性理解方面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门交叉学科——经济社会学。它将经济学和社会学进行结合,提倡现实的理性,认为理性选择是自我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行动者追求综合性效益最优。经济社会学把理性看作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习俗之中包含着行动者自身情感、意志等在内的宽泛意义上的理性,而不是纯粹抽象的经济理性与个体理性。
  经济社会学运用的是理性选择方法,马克思、韦伯等人形成的利益与社会关系相互整合研究方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有三个鲜明的特点:方法论个体主义、目的性行为、信息不完全基础上的最优或者次优化。
  二、马克思职业选择观的内容
  偉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在面对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对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择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马克思曾在特里尔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德文课程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他在文中这样说道:“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3]P458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择业观。
  (一)确立较远大的职业目标
  马克思主张青年人选择职业时要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而非以眼前利益为标准。他自己的选择也印证了这个观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职业状况在不断变化,我们只有确立了远大清晰的目标,才能始终保持初心不被这些变化所迷惑,才会明确无论什么样的职业,都是为这个远大目标服务的。
  职业环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其行为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人在进行职业预期时会产生一系列未知。如果有一个远大目标为标准,进行职业选择时便不会迷茫。结合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可得知,这里他所指的“远大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兼顾个人与整个人类的利益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开头写道:“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3]P455他随后在文中说到这个高尚的地位就是人通过选择合适的职业来使人和人类趋于高尚。这里的“高尚”应该指向共产主义社会。使他自己和整个人类趋于高尚即所选择的职业应该是有助于促使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职业,而不仅仅是利己的职业。   可见,马克思强调选择职业要兼顾个人和整个人类的利益。如果仅仅从个人出发,则不可避免会与整个人类的利益相冲突。例如伐木工的职业会造成生态破坏,然而,如果忽视个人利益,则违背了马克思对于“人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追求,这种职业对大学生来说也并非合适的职业。
  (三)职业的本质是一种手段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地生活。在步入社会后,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不是我们的目的。相反,我们要了解职业的本质:职业只是我们实现目标的一种途径和工具,不是终极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实现幸福。古往今来的无数仁人志士在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探索通往幸福的道路。有些人认为神会指引人们获得幸福,因此对宗教无比虔诚;有些人羡慕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憧憬着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实现幸福;有些人则对资本主义社会失望至极,开始寻求空想的乌托邦。
  只有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人类通往幸福的现实途径,但要实现这种全人类幸福的联合体,需要长久的努力。人们从事生產和生活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选择职业也是如此。只有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此时,劳动变成了人的第一需要而非生存的工具。人人都实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职业的本质是人们通往理想生活的途径和手段,并非人的目的。
  职业也是体现人尊严的一种方式。马克思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3]P458这里的“尊严”并非贬低处于社会底层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因为他们同样是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内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对于所有的职业来说,不分高低贵贱,但有“是否有尊严”的区别。建筑工人和清洁工人凭借自己的双手来生活,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为建设更好的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这种职业是有尊严的。而有些明星和体制内人员凭借自己的人脉资源挑战法律和制度,偷税漏税,从事不法活动。即使他们处于大多数人所羡慕的岗位,这份职业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是没有尊严的,是不高尚的。正确认识职业的本质,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更好地择业。
  三、马克思择业观对新时代大学生择业的启示
  (一)以远大的职业目标为指导
  青年人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实践经验也不足,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在亲朋和师长的帮助下结合自身兴趣确立一个较远大的职业方向,然后将这个职业目标具体化为现实中的工作岗位。
  “选择职业也要以历史为依据,关注现实、指向未来”。[4]有了这个职业目标的指引,在随后的职业发展生涯中,更利于避免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利于寻找和培养自身需要努力的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减少职业发展阻力。职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瓶颈期,如果没有远大职业目标的指引,很容易迷失职业方向,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甚至产生消极的人生观。
  有些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暂时还未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无法尽快确立远大的职业目标。这时可以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发展状况,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分析职业形势,确立一个不会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并且更接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的职业定位。
  (二)个体解放兼顾社会标准
  职业选择问题实质上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选择职业要考虑个体自身的情况。“如果选择自己有优势并且愿意从事的职业,就能减少就业时的竞争压力,降低失业风险,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5]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可以首先根据自己的天赋选择最适合的职业。
  同时,职业选择也离不开社会支持。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立足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还要兼顾社会条件和社会价值,争取在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职业。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可能会出现失德行为,这种情况应从整个社会行为的道德体系入手来解决。
  (三)正确认识职业的本质
  工作是劳动的外在表现,职业是工作的载体。因此,职业选择的实质即选择一种劳动方式。劳动是人特有的,不分高低贵贱。职业也是满足个体生活需要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式和途径,是实现人类幸福这个伟大目标的手段。
  实现全人类解放,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在个人层面,个体应选择正确的职业发挥己能;政府应为个体的职业选择提供政策支持;媒体舆论应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营造一种人本化的社会风气。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的就业形式趋向多样化,新时代更是如此。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更应慎重选择职业。马克思关于青年人的职业选择观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择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和荣.经济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林云.职业选择理论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择业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叶琛.论职业选择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5]林可全,周怀峰.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职业选择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116.
  责任编辑:孙瑶
其他文献
如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不仅是家长,也是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们所重视的问题。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否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习及幼儿心理方面。本文
摘 要 2018年3月1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近年来,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如本文所探析的泰州环境公益诉讼案面临很多争议。首先,主体是否适格,即能否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另外,环境侵权案件具有间接性、隐蔽性、扩散性等特点,需要有大量的调查取证和技术论证来证明存在环境损害的结果,但是本案中最大的不同在于,被告并不是直接将危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交流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及定位进行重新的审视与思考。现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
自古以来,竹一直是诗人、画家们笔下的题材.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
期刊
初中学生的生活面比较窄,指导学生写好周记,有利于他们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提高写作能力。文本着重阐述如何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写好周记。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江泽民总书记 2 0 0 1年 8月 7日在北戴河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时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明确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 ,强调把哲
2005年4月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联合主办的“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教学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共展出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12位特聘教
期刊
期刊
研究性学习就是以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广义地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以类似科学研究过程来进行的学习。在中学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