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智慧课堂为平台,着力培养农村学校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方法等语文素养显得十分迫切且极具价值意义。一方面可以改变农村学校孩子忽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诸如“一回家,就抄写、抄写、再抄写,一有空,就玩手机、玩平板电脑、看电视、看《校园爆笑笑话》、网络小说”的阅读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学校孩子的阅读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起到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起他们对文化的向往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气以及善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诚如凯伦.米勒斯所说的“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生。”为此,笔者根据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智慧课堂“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智慧、思维、潜能”的教学理念出发,牵课堂之一发,动课外阅读之全身,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衔接路径进行实践与探索。
衔接路径一:情景隐喻,激发孩子的阅读意愿
情景隐喻是指个体在此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彼类事物而重建的一种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它对孩子的阅读意愿能够起到内省和觉醒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读书”的课文,如《窃读记》《我的长生果》《走遍天下书为侣》等等,以这些课文为切入点,让孩子了解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一个人长大要成才离不开小时候的大量的阅读,从而激发孩子对读书人的崇拜。
又如教材文本还出现了大量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等等,加之课外补充类似的名人名言,并通过对这些名言的评说、欣赏,发挥这些名言的魅力,与孩子的阅读潜意识发生轻轻的碰撞,让孩子从心底里喷发出要阅读的强烈愿望。
衔接路径二:态度选择,助推孩子的阅读行为
当孩子有了阅读需求与意愿,就会产生阅读动机,以“积极的态度,行为是主动的,消极的态度,行为是被动的”态度维度选择路径,去激发和鼓励孩子端正阅读态度,从而让孩子产生一种内在的阅读驱动力,使之朝着教师家长所期望的阅读目标前进。
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精心设计,发挥故事魅力,促进孩子阅读态度转变。六年级教材中有许多中外名著的片段,如学了《鲁宾逊漂流记》的梗概,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鲁滨逊是怎样漂流到荒岛上的,他在荒岛上又是怎样独自顽强生活下去的,最后又是怎样离开荒岛的。告诉孩子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原著里,由此鼓励学生去阅读原著。
又如四年级教材中《卡罗纳》,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在此基础上,推荐一本被公认的一部人生成长的必读书——《爱的教育》,让孩子阅读这样的世界名著,更多地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敢,正直,充满活力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同时,为了促使孩子课外有真正阅读的具体行动,要求孩子们能摘抄一些精彩的词句,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活动结束作适当的评价和奖励。
衔接路径三:景深透视,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
景深透视的阅读衔接路径,就是要解决“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阅读困境。景深就是要有更宽广的阅读视野,透视就是要有更深刻的阅读领悟。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课内外相同体裁文章的牵引,既有“景深又有透视”。因为对课内外相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拓展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相得益彰。
例如课内学习古诗词,要求课外在孩子必背的古诗词中挑选相应的内容进行阅读、归类、积累、运用,同时遵循孩子的身心特点,可以适当时候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以便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一步延伸阅读的渠道。
又如课内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引出课外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的一段话“如果有人5岁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还没阅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由此让孩子体会到安徒生的童话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从而激发孩子主动去读安徒生童话的行动。这种景深透视的课内外衔接路径,还可以发生“费斯汀法规”效应——日后课间的教室里便有了孩子们谈论的“丑小鸭”“拇指姑娘……”等等童话故事的声音,于于质疑、乐于质疑,充分发挥学习个性,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生"字为本,强化质疑主体
质疑应该是基于学生主体的质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突出"生"字为本,强化学生质疑主体,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
1.激发学生质疑愿望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质疑的愿望。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趣味教学、示范教学等方法,唤醒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作用下,积极调动思维,充分与教师互动、学生互动、文本互动等,在高频思维活动中深入思考,不断探索,为质疑奠定基础,强化学生质疑需求。
2.强化学生质疑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质疑体验的机会,尤其是基于学生质疑能力发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师要将学生质疑能力发展有机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精心组织好学生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质疑机会,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既能质疑,又能释疑,在丰富的质疑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发展。
四、“法”字为上,授生质疑之渔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积累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做到"法"字为上,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指导,授予学生以质疑方法,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
1.课前设疑而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引導学生充分进行预习,能够做到课前设疑而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习。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在设疑而入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将质疑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学习期待进入课堂。这样学生的自主预习才会有价值,自主质疑才有价值,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性才会更加明确。 2.课堂激疑而动
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激发学生质疑的愿望,在问题的刺激与作用下充分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何做到激疑而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质疑因素:
于标题处质疑。语文文本标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文眼,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于文本标题处质疑,往往能够抓住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使学生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进而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
于重难点质疑。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必然是重点突出,难点得到有效突破。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文本的重难点处进行质疑,以有效突出教学的重点,强化学生重难点意識,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高度。
于矛盾处质疑。制造矛盾是文章重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往往借助矛盾制造波澜,推动情节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矛盾处进行质疑,往往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写作特色与艺术感染力,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
于空白处质疑。留白既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常用手法,也是教师语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质疑,通过对文本"留白"进行质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留白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水平。
3.课后质疑而华
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质疑的触角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通过课后质疑,深化语文课堂学习。学生语文学习质疑向课外的延伸,不仅是语文课堂延伸的需要,更是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通过自主质疑,推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使学生以课堂学习为基点,向课外学习不断延伸,构建立体、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
例如《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在学习完本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质疑:
(1)除了文章中乌鸦想到的方法,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乌鸦想到这个方法对于我们学生学习与生活具有怎样的启发意义?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但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路径,通过质疑催生语文生命课堂,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个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215500)
诚如凯伦.米勒斯所说的“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生。”为此,笔者根据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智慧课堂“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智慧、思维、潜能”的教学理念出发,牵课堂之一发,动课外阅读之全身,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衔接路径进行实践与探索。
衔接路径一:情景隐喻,激发孩子的阅读意愿
情景隐喻是指个体在此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彼类事物而重建的一种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它对孩子的阅读意愿能够起到内省和觉醒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读书”的课文,如《窃读记》《我的长生果》《走遍天下书为侣》等等,以这些课文为切入点,让孩子了解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一个人长大要成才离不开小时候的大量的阅读,从而激发孩子对读书人的崇拜。
又如教材文本还出现了大量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如“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等等,加之课外补充类似的名人名言,并通过对这些名言的评说、欣赏,发挥这些名言的魅力,与孩子的阅读潜意识发生轻轻的碰撞,让孩子从心底里喷发出要阅读的强烈愿望。
衔接路径二:态度选择,助推孩子的阅读行为
当孩子有了阅读需求与意愿,就会产生阅读动机,以“积极的态度,行为是主动的,消极的态度,行为是被动的”态度维度选择路径,去激发和鼓励孩子端正阅读态度,从而让孩子产生一种内在的阅读驱动力,使之朝着教师家长所期望的阅读目标前进。
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精心设计,发挥故事魅力,促进孩子阅读态度转变。六年级教材中有许多中外名著的片段,如学了《鲁宾逊漂流记》的梗概,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鲁滨逊是怎样漂流到荒岛上的,他在荒岛上又是怎样独自顽强生活下去的,最后又是怎样离开荒岛的。告诉孩子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原著里,由此鼓励学生去阅读原著。
又如四年级教材中《卡罗纳》,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在此基础上,推荐一本被公认的一部人生成长的必读书——《爱的教育》,让孩子阅读这样的世界名著,更多地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敢,正直,充满活力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同时,为了促使孩子课外有真正阅读的具体行动,要求孩子们能摘抄一些精彩的词句,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活动结束作适当的评价和奖励。
衔接路径三:景深透视,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
景深透视的阅读衔接路径,就是要解决“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阅读困境。景深就是要有更宽广的阅读视野,透视就是要有更深刻的阅读领悟。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课内外相同体裁文章的牵引,既有“景深又有透视”。因为对课内外相同体裁的文章阅读,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拓展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相得益彰。
例如课内学习古诗词,要求课外在孩子必背的古诗词中挑选相应的内容进行阅读、归类、积累、运用,同时遵循孩子的身心特点,可以适当时候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以便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一步延伸阅读的渠道。
又如课内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引出课外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的一段话“如果有人5岁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还没阅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由此让孩子体会到安徒生的童话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从而激发孩子主动去读安徒生童话的行动。这种景深透视的课内外衔接路径,还可以发生“费斯汀法规”效应——日后课间的教室里便有了孩子们谈论的“丑小鸭”“拇指姑娘……”等等童话故事的声音,于于质疑、乐于质疑,充分发挥学习个性,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生"字为本,强化质疑主体
质疑应该是基于学生主体的质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突出"生"字为本,强化学生质疑主体,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
1.激发学生质疑愿望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质疑的愿望。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趣味教学、示范教学等方法,唤醒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作用下,积极调动思维,充分与教师互动、学生互动、文本互动等,在高频思维活动中深入思考,不断探索,为质疑奠定基础,强化学生质疑需求。
2.强化学生质疑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质疑体验的机会,尤其是基于学生质疑能力发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师要将学生质疑能力发展有机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精心组织好学生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质疑机会,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既能质疑,又能释疑,在丰富的质疑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发展。
四、“法”字为上,授生质疑之渔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积累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做到"法"字为上,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指导,授予学生以质疑方法,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
1.课前设疑而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引導学生充分进行预习,能够做到课前设疑而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习。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在设疑而入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将质疑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学习期待进入课堂。这样学生的自主预习才会有价值,自主质疑才有价值,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性才会更加明确。 2.课堂激疑而动
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激发学生质疑的愿望,在问题的刺激与作用下充分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何做到激疑而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质疑因素:
于标题处质疑。语文文本标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文眼,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于文本标题处质疑,往往能够抓住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使学生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进而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
于重难点质疑。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必然是重点突出,难点得到有效突破。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文本的重难点处进行质疑,以有效突出教学的重点,强化学生重难点意識,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高度。
于矛盾处质疑。制造矛盾是文章重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往往借助矛盾制造波澜,推动情节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矛盾处进行质疑,往往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写作特色与艺术感染力,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
于空白处质疑。留白既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常用手法,也是教师语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质疑,通过对文本"留白"进行质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留白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水平。
3.课后质疑而华
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质疑的触角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通过课后质疑,深化语文课堂学习。学生语文学习质疑向课外的延伸,不仅是语文课堂延伸的需要,更是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通过自主质疑,推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使学生以课堂学习为基点,向课外学习不断延伸,构建立体、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
例如《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在学习完本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质疑:
(1)除了文章中乌鸦想到的方法,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乌鸦想到这个方法对于我们学生学习与生活具有怎样的启发意义?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但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路径,通过质疑催生语文生命课堂,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个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