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德育“实施途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协同育人”的教育主张,倡导“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我校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创新校校联动、校馆联动、校研联动、家校联动的“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整合校内外的德育资源,对家庭教育加强指导,积极推进我校与关联学校、九大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南宁师范大学及学生家庭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开创了学校、家庭、社会及科研单位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本文以“梦想+”德育实践课程之“缤纷四季大课堂·兰花节”课程(以下简称兰花节课程)为例,谈谈我校的“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
一、基于协同学和协同教育理论,构建“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
1971年,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了一门有关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协同学理论。他从系统演化角度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与规律,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和无序的现象,有序即协同、无序即混沌,有序与无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将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就产生了协同教育思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运林在《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一文中指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系统中,某一系统那些独有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系统,与另一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进而影响该系统的教育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教育。
我校建校至今,不断探索协同教育的育人机制:从早期的“爸爸妈妈进课堂”“爸爸妈妈志愿者”这一类参与式的家校合作,到“九大爱国主义场馆的志愿服务”这一类学校与场馆的合作,再到“滨湖蓝”学校联盟的跨区域校际交流与合作,我校的协同教育实践不断拓展、优化,直至形成今日的“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所谓“联动”,指的是若干相互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事物也跟着运动或变化,其内在机理便是协同效应。我校在实践中形成的“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意识地强化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系统各自在育人方面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将“培养新时代的小小追梦人”作为三方共同的德育目标,通过凝聚共识、协同行动,最终实现共育时代新人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梦想+”德育实践课程中的“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
兰花节课程是我校颇具特色的“梦想+”德育实践课程,从属于成长课程板块。兰花为我校校花,兰花之“兰”与学校文化“蓝色的梦”之“蓝”谐音,“滨湖兰”与校歌《滨湖蓝》谐音。兰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它优雅清香、柔韧挺拔,可寓意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纯洁无瑕的品质,同时可作为该课程中“新时代小小追梦人”的理想目标。兰花节课程将兰花节与植树节相结合,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德育内容不断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确保课程内容的品质,通过“四联动”机制落實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在校校联动中搭建学校之间的共建共享平台
所谓校校联动,指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通过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以深度互动的校际交流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协同教育,形成共育格局。校校联动的德育实践,以我校滨湖校区为支点,通过与集团内其他校区、学区内其他学校(校区)、联盟内其他学校协同行动,搭建多向度的共建共享平台,促进各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全面优化德育实践的过程,进而实现协同育人。
1.滨湖集团内校校联动。我校自2012年起启动一校五址集团化办学(即滨湖校区、山语城校区、五象校区、长虹校区、英华校区),发源于滨湖校区的“兰花节”课程开始向其余四个校区传播、共享。每年阳春三月,各校区同步实施该课程,共享滨湖校区资源,同时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山语城校区以赏兰为基础,从传统文化的节气文化入手介入对兰文化的拓展;长虹校区从“种植绿色梦想”的角度切入生态文明教育;五象校区从“赏兰美·品兰涵·悟兰质,做新时代好少年”的角度切入理想信念教育;英华校区2019年落成,以低年级学生为主,便从画兰、赏兰入手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最后,滨湖集团以各校区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促进各校区的课程交流,实现协同育人:五校区把各自的特色活动发布到集团微信公众号,整个集团的9 000多名学生都能够通过该平台,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兰化节课程的认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个人品质的提升。近年来,滨湖集团兰花节课程的实施都能吸引新华社、广西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校校联动,不仅提升了滨湖集团的影响力,而且有效促进了各校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滨湖学区校校联动。2018年,以我校为学区长学校,包含13所城乡小学(校区)的滨湖学区成立,“德育每月一主题”之三月兰花节课程亦开始推向整个学区。作为学区长学校,我校倡导学区内各校将课堂教学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例如,我校教师方峥执教《兰花草》,将德育内容融入音乐课程,从音乐角度诠释兰之音韵、兰之品格,在整个滨湖学区进行交流;整个学区从描绘兰花的诗篇入手,各校(校区)拓展关联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相互碰撞、优势互补,夯实了育人的根基,拓宽了育人的思路,促进了各校的共同发展,有效达成了学区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标。
3.“滨湖蓝”学校联盟的跨区域校校联动。“滨湖蓝”学校联盟跨省合作,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资源。2014年至今,我校先后与贵州遵义市、江西井冈山市、甘肃白银市以及区内的河池市、百色市等革命老区的14所学校结成了“滨湖蓝”学校联盟。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邀请各盟校到校交流,很好地吸纳了盟校的红色文化,丰富了课程活动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涵。 (二)在校馆联动中用好社会上的优质德育资源
校馆联动是学校与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规划馆等社会上的文化机构合作,通过场馆研学和场馆服务的方式,用好社会上的优质德育资源,拓宽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渠道。校馆联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场馆实践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和能力提升。
1.场馆研学。场馆中陈列着大量的分类实物,场馆研学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场馆开展相关研学活动,充分激活场馆的实物和人力资源,实现校馆联动、协同育人。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与青秀山科普展示中心合作,组织学生走进青秀山,实地观察不同的兰花品种,了解兰花每个阶段的生长情况,聆听兰花养殖专家所做的科普讲座,拓展、加深学生对兰花的认识;在中心实验室,学生们借助专业仪器观察兰花的花瓣、根茎,探究兰花种植过程及其与空气净化的关联问题,对生态文明获得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场馆研学的开放式环境,更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场馆研学沉浸式的体验,更能唤醒学生的潜能。从静态的接受式学习到动态的探究式学习,场馆研学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场馆服务。场馆服务,指的是学生到场馆中开展志愿服务,通常由学校组织部分有一定知识技能且品德优秀的学生到相关场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我校已经与广西科技馆、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九大场馆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方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收获了青山绿水的环保理念,之后便推荐学生到广西科技馆等场馆开展“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场馆服务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更灵动的学习方式,可有效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合作与沟通的技巧。
(三)在校研联动中深挖课程育人内涵
校研联动,指的是学校与科研单位合作,借助科研单位的专业力量,助推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发展、实现协同育人的一种联动方式。
我校教师闻桂英团队在专家指导下,通过立项南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滨湖兰’校本教材研发及应用的实践研究”,将国兰提炼为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滨湖兰”文化,细化了校本教材的相关内容,丰富了兰花节德育课程的内涵,实现了从“我爱你——滨湖兰”到“国兰·滨湖兰”的主题设定转变,德育主题也因之从爱校之情升华为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从最初的摆兰花布展之“美的外形”育人,升华为探寻兰花品质、走向“美的内涵”育人。
(四)在家校联动中创新家校共育
家校联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个教育系统之间在达成共识之后的深度合作与互动。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创新家校联动方式,开展了家长学校活动、爸爸妈妈课堂、爸爸妈妈志愿者、班级亲子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内容。
1.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学校是学校指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主要渠道之一。兰花节课程期间,春季学期开学不久,我校着重引导教师与家长深度交流“国兰·滨湖兰”的文化内涵与德育目标。2020年疫情期间,我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专家讲授在线课程,及时解决了家长育儿的诸多困惑,切实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借助“互联网+”,认真听取家长的相关意见、反馈,推动家长有效组织孩子的居家学习。
2.爸爸妈妈课堂。爸爸妈妈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领域“术业有专攻”。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在不同学段开设了不同主题的“爸爸妈妈课堂”,如高年级的诗词赏析、中年级的经典诵读、低年级的“讲一讲过去的故事”等。爸爸妈妈们的授课方式别具一格、生动有趣,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
3.爸爸妈妈志愿者。爸爸妈妈志愿者是我校的德育特色之一,每一个滨湖学子的家庭都是我校课程活动的主体之一。兰花节课程期間,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一起在家种兰花,并将盛开的兰花拿到班级布展;每个班级展区布置完毕,学校会向滨湖每个家庭发出邀请函,请大家一起观赏,并与兰花合影留念。在布展过程中,家长、学生和教师一起赋予兰花新的内涵,将古诗词中悠远的意境、书法国画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展区,大大增进了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4.班级亲子活动。在我校,班级亲子活动常年开展,积极向上且各具特色。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多个班级自发开展亲子诵读活动,增进亲子交流。一年级的亲子活动结合认识校园、同学和老师,通过认识兰花走进学校的兰文化;二年级、三年级开展“养兰为伴·以兰解心”亲子种植活动;四年级、五年级的亲子活动是走进青秀山科普中心,走进古岳坡,开展以兰花为主的生态教育研学活动……
校花“滨湖兰”承载着我校全体师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我校通过“四联动”机制,有效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系统中的教育资源,强化了德育科研,切实发挥了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提高了学校道德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盈盈.地方高师院校与区县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8(2).
[2]徐晶晶,黄荣怀,杨澜,高步云,白文倩.智慧学习环境下学校、家庭、场馆协同教育联动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8).
[3]王乐,涂艳国.馆校协同教学:馆校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J].开放学习研究,2017(5).
(责编 白聪敏)
一、基于协同学和协同教育理论,构建“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
1971年,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了一门有关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协同学理论。他从系统演化角度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与规律,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和无序的现象,有序即协同、无序即混沌,有序与无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将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就产生了协同教育思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运林在《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一文中指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系统中,某一系统那些独有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系统,与另一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进而影响该系统的教育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教育。
我校建校至今,不断探索协同教育的育人机制:从早期的“爸爸妈妈进课堂”“爸爸妈妈志愿者”这一类参与式的家校合作,到“九大爱国主义场馆的志愿服务”这一类学校与场馆的合作,再到“滨湖蓝”学校联盟的跨区域校际交流与合作,我校的协同教育实践不断拓展、优化,直至形成今日的“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所谓“联动”,指的是若干相互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事物也跟着运动或变化,其内在机理便是协同效应。我校在实践中形成的“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意识地强化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系统各自在育人方面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将“培养新时代的小小追梦人”作为三方共同的德育目标,通过凝聚共识、协同行动,最终实现共育时代新人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梦想+”德育实践课程中的“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
兰花节课程是我校颇具特色的“梦想+”德育实践课程,从属于成长课程板块。兰花为我校校花,兰花之“兰”与学校文化“蓝色的梦”之“蓝”谐音,“滨湖兰”与校歌《滨湖蓝》谐音。兰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它优雅清香、柔韧挺拔,可寓意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纯洁无瑕的品质,同时可作为该课程中“新时代小小追梦人”的理想目标。兰花节课程将兰花节与植树节相结合,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德育内容不断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确保课程内容的品质,通过“四联动”机制落實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在校校联动中搭建学校之间的共建共享平台
所谓校校联动,指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通过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以深度互动的校际交流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协同教育,形成共育格局。校校联动的德育实践,以我校滨湖校区为支点,通过与集团内其他校区、学区内其他学校(校区)、联盟内其他学校协同行动,搭建多向度的共建共享平台,促进各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全面优化德育实践的过程,进而实现协同育人。
1.滨湖集团内校校联动。我校自2012年起启动一校五址集团化办学(即滨湖校区、山语城校区、五象校区、长虹校区、英华校区),发源于滨湖校区的“兰花节”课程开始向其余四个校区传播、共享。每年阳春三月,各校区同步实施该课程,共享滨湖校区资源,同时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山语城校区以赏兰为基础,从传统文化的节气文化入手介入对兰文化的拓展;长虹校区从“种植绿色梦想”的角度切入生态文明教育;五象校区从“赏兰美·品兰涵·悟兰质,做新时代好少年”的角度切入理想信念教育;英华校区2019年落成,以低年级学生为主,便从画兰、赏兰入手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最后,滨湖集团以各校区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促进各校区的课程交流,实现协同育人:五校区把各自的特色活动发布到集团微信公众号,整个集团的9 000多名学生都能够通过该平台,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兰化节课程的认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个人品质的提升。近年来,滨湖集团兰花节课程的实施都能吸引新华社、广西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校校联动,不仅提升了滨湖集团的影响力,而且有效促进了各校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滨湖学区校校联动。2018年,以我校为学区长学校,包含13所城乡小学(校区)的滨湖学区成立,“德育每月一主题”之三月兰花节课程亦开始推向整个学区。作为学区长学校,我校倡导学区内各校将课堂教学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例如,我校教师方峥执教《兰花草》,将德育内容融入音乐课程,从音乐角度诠释兰之音韵、兰之品格,在整个滨湖学区进行交流;整个学区从描绘兰花的诗篇入手,各校(校区)拓展关联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相互碰撞、优势互补,夯实了育人的根基,拓宽了育人的思路,促进了各校的共同发展,有效达成了学区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标。
3.“滨湖蓝”学校联盟的跨区域校校联动。“滨湖蓝”学校联盟跨省合作,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资源。2014年至今,我校先后与贵州遵义市、江西井冈山市、甘肃白银市以及区内的河池市、百色市等革命老区的14所学校结成了“滨湖蓝”学校联盟。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邀请各盟校到校交流,很好地吸纳了盟校的红色文化,丰富了课程活动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涵。 (二)在校馆联动中用好社会上的优质德育资源
校馆联动是学校与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规划馆等社会上的文化机构合作,通过场馆研学和场馆服务的方式,用好社会上的优质德育资源,拓宽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渠道。校馆联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场馆实践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和能力提升。
1.场馆研学。场馆中陈列着大量的分类实物,场馆研学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场馆开展相关研学活动,充分激活场馆的实物和人力资源,实现校馆联动、协同育人。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与青秀山科普展示中心合作,组织学生走进青秀山,实地观察不同的兰花品种,了解兰花每个阶段的生长情况,聆听兰花养殖专家所做的科普讲座,拓展、加深学生对兰花的认识;在中心实验室,学生们借助专业仪器观察兰花的花瓣、根茎,探究兰花种植过程及其与空气净化的关联问题,对生态文明获得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场馆研学的开放式环境,更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场馆研学沉浸式的体验,更能唤醒学生的潜能。从静态的接受式学习到动态的探究式学习,场馆研学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场馆服务。场馆服务,指的是学生到场馆中开展志愿服务,通常由学校组织部分有一定知识技能且品德优秀的学生到相关场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我校已经与广西科技馆、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九大场馆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方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收获了青山绿水的环保理念,之后便推荐学生到广西科技馆等场馆开展“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场馆服务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更灵动的学习方式,可有效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合作与沟通的技巧。
(三)在校研联动中深挖课程育人内涵
校研联动,指的是学校与科研单位合作,借助科研单位的专业力量,助推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发展、实现协同育人的一种联动方式。
我校教师闻桂英团队在专家指导下,通过立项南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滨湖兰’校本教材研发及应用的实践研究”,将国兰提炼为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滨湖兰”文化,细化了校本教材的相关内容,丰富了兰花节德育课程的内涵,实现了从“我爱你——滨湖兰”到“国兰·滨湖兰”的主题设定转变,德育主题也因之从爱校之情升华为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从最初的摆兰花布展之“美的外形”育人,升华为探寻兰花品质、走向“美的内涵”育人。
(四)在家校联动中创新家校共育
家校联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个教育系统之间在达成共识之后的深度合作与互动。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创新家校联动方式,开展了家长学校活动、爸爸妈妈课堂、爸爸妈妈志愿者、班级亲子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内容。
1.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学校是学校指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主要渠道之一。兰花节课程期间,春季学期开学不久,我校着重引导教师与家长深度交流“国兰·滨湖兰”的文化内涵与德育目标。2020年疫情期间,我校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专家讲授在线课程,及时解决了家长育儿的诸多困惑,切实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借助“互联网+”,认真听取家长的相关意见、反馈,推动家长有效组织孩子的居家学习。
2.爸爸妈妈课堂。爸爸妈妈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领域“术业有专攻”。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在不同学段开设了不同主题的“爸爸妈妈课堂”,如高年级的诗词赏析、中年级的经典诵读、低年级的“讲一讲过去的故事”等。爸爸妈妈们的授课方式别具一格、生动有趣,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
3.爸爸妈妈志愿者。爸爸妈妈志愿者是我校的德育特色之一,每一个滨湖学子的家庭都是我校课程活动的主体之一。兰花节课程期間,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一起在家种兰花,并将盛开的兰花拿到班级布展;每个班级展区布置完毕,学校会向滨湖每个家庭发出邀请函,请大家一起观赏,并与兰花合影留念。在布展过程中,家长、学生和教师一起赋予兰花新的内涵,将古诗词中悠远的意境、书法国画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展区,大大增进了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4.班级亲子活动。在我校,班级亲子活动常年开展,积极向上且各具特色。兰花节课程期间,我校多个班级自发开展亲子诵读活动,增进亲子交流。一年级的亲子活动结合认识校园、同学和老师,通过认识兰花走进学校的兰文化;二年级、三年级开展“养兰为伴·以兰解心”亲子种植活动;四年级、五年级的亲子活动是走进青秀山科普中心,走进古岳坡,开展以兰花为主的生态教育研学活动……
校花“滨湖兰”承载着我校全体师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我校通过“四联动”机制,有效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系统中的教育资源,强化了德育科研,切实发挥了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提高了学校道德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盈盈.地方高师院校与区县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8(2).
[2]徐晶晶,黄荣怀,杨澜,高步云,白文倩.智慧学习环境下学校、家庭、场馆协同教育联动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8).
[3]王乐,涂艳国.馆校协同教学:馆校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J].开放学习研究,2017(5).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