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年轻那会儿,MSN已流行了一阵,不少纸媒从业人员都拿它作为稿件迎来送往的工作软件,免费、互动、随手可得,聊着天就顺带把工作给谈了——最重要的是,给老板节约办公经费,这多显示咱作为一个员工的觉悟!我曾经的主编,和老公去芬兰旅行那周还天天与我们MSN相见,收稿改稿聊选题一样都不耽誤,还让我恍若有身临芬兰的幸福感,这简直是我经历过的最慷慨的工作福利。
有一本主流杂志的主编,大隐于市,手机号码也没一个,一般人很难准确捕捉到他。不过我能。他总在夜里看完一张影碟后晃晃悠悠地爬上MSN,挂着“但是”这个名字,仿佛早已看破世间最法力无边的哲理。
我不服气,想来想去,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一言以蔽之”,但是再怎么千回百转,也得归口到这个“但是”,顿时没了脾气。
随后几年,遇到的逗号远比句号多,我越来越体会到,容易忽略的后半句往往更关键、更致命。比如这句,Better late than never,拿着它自我励志了好几年,才发现原来创作者最想说的是后半句——but never late is better。再比如那句“1%的灵感需要99%的努力才能成为天才”,这句话不知道骗走我多少努力和欢喜,到头来才发现后面还有句But that 1% is what makes all that sweat really matter。
某篇文章说,外国人都在纠结方法论,而中国人还在纠结观念。很诚恳地问自己,你呢?羞赧地发现,我还在吭哧吭哧地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其实我相当无辜,压根没想纠结。
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以为每天穿梭地铁感受到的生活就是这个真实的世界,有一天我不再需要穿梭地铁时,才知道长久以来我和很多人看到的世界根本就不是同一个,可我还如此刻苦地要和大家达成共识,还想对话、想自作多情地理解每一个人!
折腾了几回,我很没安全感,因为随时可能知道自己笃信的世界观是错误的,随时可能哭着喊着成为自己原来不可接受的那种人,随时可能遭遇一个逗号,迎接以“但是”开头的后半句带来的残酷。
有一本主流杂志的主编,大隐于市,手机号码也没一个,一般人很难准确捕捉到他。不过我能。他总在夜里看完一张影碟后晃晃悠悠地爬上MSN,挂着“但是”这个名字,仿佛早已看破世间最法力无边的哲理。
我不服气,想来想去,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一言以蔽之”,但是再怎么千回百转,也得归口到这个“但是”,顿时没了脾气。
随后几年,遇到的逗号远比句号多,我越来越体会到,容易忽略的后半句往往更关键、更致命。比如这句,Better late than never,拿着它自我励志了好几年,才发现原来创作者最想说的是后半句——but never late is better。再比如那句“1%的灵感需要99%的努力才能成为天才”,这句话不知道骗走我多少努力和欢喜,到头来才发现后面还有句But that 1% is what makes all that sweat really matter。
某篇文章说,外国人都在纠结方法论,而中国人还在纠结观念。很诚恳地问自己,你呢?羞赧地发现,我还在吭哧吭哧地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其实我相当无辜,压根没想纠结。
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以为每天穿梭地铁感受到的生活就是这个真实的世界,有一天我不再需要穿梭地铁时,才知道长久以来我和很多人看到的世界根本就不是同一个,可我还如此刻苦地要和大家达成共识,还想对话、想自作多情地理解每一个人!
折腾了几回,我很没安全感,因为随时可能知道自己笃信的世界观是错误的,随时可能哭着喊着成为自己原来不可接受的那种人,随时可能遭遇一个逗号,迎接以“但是”开头的后半句带来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