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交往之礼的嬗变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u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换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的日常生活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文章通过对传统中国社会中日常交往之礼的现代变迁的阐述,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有别于传统乡土社会特质的日常交往模式——“新差序格局”进行了再认识。
  关键词:日常交往;社会转型;差序格局
  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090-02
  
  日常交往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世界语境中提出的,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交往关系问题,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形象的“差序格局”模式,对此进行了描述。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主要体现为由传统农业社会下的日常交往关系向现代新型交往关系的转化。这一转化实质上是传统的日常交往关系的理性化过程,是极具现代性特征的现代交往方式的本土化过程,是现代化进程在交往领域的体现,这种新型交往格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固有的特色,我们称其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新差序格局”。
  
  一、“日常交往之礼”概念辨析
  
  (一)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
  一般而言,日常交往问题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各主体间的交往关系问题,而日常交往则即是日常生活范畴内的人们每时每日无不在进行的与他人之间自觉不自觉的交往活动的总和。此处的日常生活世界并非简单意指我们生活中的全部活动的总称,而是指与社会生活相对应的“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消费活动、交往活动和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未分化的活动领域”。而与此相对应,亦存在着的非日常生活世界,它以技术理性、人本精神为基本内涵构成与日常生活世界相对应的生活世界的另一部分。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人们的交往行为分为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基本寓所的日常交往以及以非日常生活世界为基本寓所的非日常交往。
  (二)作为行为规范、模式的“礼”
  “礼”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之一。儒家伦理思想把道德规定为人的本质属性,主张用道德构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用道德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五常”,即仁、義、礼、智、信这五个基本的道德要求。其中“礼”被规定为体现其它四目的具体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模式。《说文》云:“礼,履也,所以事鬼神致福也。”在原生态的初民社会里,礼是由祭祀仪式逐渐转变过来的。在特定的宗法背景下“只有贵族大夫才拥有祭祀的权利,而祭祀仪式又逐渐演变为标志人们身份的等级制度。这种身份与等级制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因而礼便有了行为规范的涵义”。所谓的“礼”,它“既是规范化、制度化了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是人们日常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模式,它告诉人们如何进退揖让、接人待物、迎来送往,也即如何依‘礼数’而行”。它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其主导下的各主体间相互进行交往的行为模式,是在不断变迁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所衍变出来的一种伦理观念。所谓“日常交往之礼”是指于日常生活世界中各交往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模式与行为守则,而这一行为规范、模式是可以不断生成的、变化的。日常交往之礼的变化既是交往规范、模式的变化又可以表征为交往基本寓所的变化。
  
  二、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交往之礼——传统差序格局的演绎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极为形象地解释了等级差序性这一传统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与特点。费先生认为与西洋社会里的团体格局相比,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明显不同。在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他在书中提到“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他认为“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而像商业交易这样的经济活动要以“无情”的身份来进行,需要的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而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
  费先生这种形象的描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礼俗社会里的日常交往关系。结合传统社会里的宗法等级制度与封建家庭礼法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这种差序格局的交往关系有其特定的基础。在传统社会关系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主要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基石的,特别是家庭血缘亲属关系,因为在宗法制度统摄下的家本位的传统社会里日常生活个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不可能完全超越家庭的范围,不可避免要受到相应的家庭礼法及伦理规范的制约。其次,礼俗社会里的日常交往与商业活动是不相容的。商业活动奉行的是理性原则,而在同质性较高的血缘社会中奉行的是人情原则,两者很难共荣。因此,商业活动在血缘社会的开展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以理性为特性的现代社会才能够进行。再次,这种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初民社会里,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关系模式具有其固有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礼俗社会里,日常交往关系的展开有其特定的基础和固有的特色,这根源于宗法伦理关系,既有自身的局限又有其不可多得的优势。这种传统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交往图式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展开的,是以个人的家庭或天然共同体为寓所的,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具有封闭性特征,但另一方面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保守的交往格局可以给人以稳定感、安全感,给人以“在家”的感觉。传统社会中这种特殊的交往格局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自然原则,是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以血缘关系和自然分工为基础的,具有自在的性质,这种传统的日常生活结构在强有力的塑造着人的自在自发的生存模式的同时直接影响着传统的日常交往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交往模式逐渐开始向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交往模式转化。
  
  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新交往之礼——“新差序格局”的兴起
  
  一般来说,人类交往活动的发展和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伴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在这样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表征传统社会特定社会结构关系的交往图式在形式与内涵上亦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差别即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关联模式不同。而其共同之处在于日常与非日常交往关联模式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变化,它们的模式都是基于中国社会自身状况而自发形成的适应其生产方式的一种新型交往模式:即以“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相结合”为发展趋势的新型交往模式。这种新的交往模式与原有的差序格局相比,其宗法血亲关系的基础逐渐淡化,变为以“利益、权利与情感相结合”(杨善华)为核心特点的新型交往模式,并表现为一种新差序格局。这种新差序格局在内涵、范围、特点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差序格局的中心点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的交往格局经过社会变迁的洗礼其内涵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变的只是“差序”这一形式,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家本位思想在现当代社会依然很有市场,遗留着一定的痕迹。其次,利益成为差序格局中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因素,原本紧紧地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正在变得多元化、理性化。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机制的形成,使得社会成员的利益观念和行为得以展现,利益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际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最后,差序格局中所包括的交往关系范围扩大。随着日常交往向非日常交往的转化与结合,姻亲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并出现了拟亲缘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向现代转化过程中现代化主体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传统的烙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市场社会的来临,国家集中控制机制弱化,社会资源分配渠道多样化,特别是资源的非制度渠道渗出,使人们趋向于搞好人际关系。个人的由血缘、姻亲关系与拟亲缘关系编织的关系网络成为重要的支持力量,基于先天的血缘和亲缘特性,转型社会中的新交往模式在内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本性依然是一种差序格局模式。
  
  四、日常交往之礼转变的文化解读
  
  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看,社会转型亦是文化转型。转型之前,人们生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中,其有效地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个体和社会都相信其中的文化精神,基于这种主导的文化精神,人们之间会采用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行为方式、交往规范。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恰恰是在宗法精神与家礼制度影响下人们相互之间所采用的日常交往方式的体现,从其发生领域来看,这些交往方式是在日常生活领域内发生的,而当时的非日常生活领域很明显是不发达的。进入社会转型期,原有文化模式出现了转变,甚至是出现了危机,其稳定性遭到了极大的挑战,社会的主导精神还没确立,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新旧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冲突体现在交往领域,必然是现有状态下的人与人之间实用性的新差序交往方式,然而正是新旧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替、互构生成了新的文化模式以及特定文化模式下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306-330.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怀承,唐凯麟.成人与成圣[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184-255.
  [4]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4,(6).
  [5]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6).
  
  (责任编辑/彭巍)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党提出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定位和走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我们应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思想的指导下,处理好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去。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先进
期刊
摘要:评估是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本文论述了开展医院评估的重要性,作为医院图书馆,是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主要情报信息窗口,是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不断以医院评估为契机,依靠图书馆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全面提升自身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医院评估;图书馆;基础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
期刊
摘 要:美国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主张通过个人奋斗、个人的自我设计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在好莱坞的卡通片中,无论是对传统外来故事进行改编,还是新创作的童话,不管影片主人公生活在何时何地,本身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在好莱坞卡通片中统统都体现出美国文化精神的移植与再现。  关键词:美国文化精神;移植;再现;卡通片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
期刊
摘 要:魏晋年间,中国诗坛被玄言诗垄断,是他,在诗坛吹起一阵清新的风,开一代田园诗派;他,挣扎在入仁与出世的矛盾中,最终与黑暗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他,在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中游弋,将儒、道的思想寓于自然的语句中;他,以平淡自然之语,成就了千古佳句;他,把金刚怒目的情怀深藏于那颗壮志成空的心中……他,就是陶渊明,爱酒、爱菊、爱书,安贫、固穷、乐道,悠闲于南山采菊的他,却将满腔的政治理想写在了《桃花源记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科技资本视角对温州民营企业分化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科技资本内部差异与企业分化的内在逻辑演变。研究发现温州民营企业整合诉求与科技资本运行的社会张力明显;企业科技资本内部整合机制严重缺失并诱发中轴化倾向;科技资本在企业分化中的症结集中在科技保障机制层面;在城市化背景下的科技资本与民营企业分化存在着隐性的变动。  关键词:科技资本;民营企业;温州模式;企业分化;  中图分类号:F276.5
期刊
摘要:从毛泽东经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党的几代领导人创立并在不同时期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正是由于坚持这条思想路线,邓小平作出了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使我党得以在各个时期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左”的思想的
期刊
摘要:《霓裳羽衣》作为一支简单的舞曲,在《长生殿》中演变为内涵丰富、形象复杂的主体意象。与“钗盒”意象相比,“霓裳羽衣”的作用是隐性的,一方面,它巧妙地将剧中零散的情节和情感贯穿在一起;另一方面,随着剧情的发展,其自身会发生同主题变奏,演生出不同的情感指向,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使“霓裳羽衣”及剧作意蕴最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走向。  关键词:霓裳羽衣;同主題变奏;意象;情感基调
期刊
摘要:作为新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路玉香对改革开改以来中国乡村生活的变革发展予以了真切而深刻地关注,诗歌既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又饱含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集《诗苑鸟语》将时代精神与乡村生活紧密相拥,将道德诉求与艺术技法浑然交融,诗风朴实而灵动,不仅集中体现了新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更以厚实的文学实绩有力推动了当下新农村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诗苑鸟语》;新田园诗;路玉香  中图分类号:I207.22
期刊
摘要:现代汉语“名1+(的)+名2”定中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主要有两大类,即领属类和属性类。这两种语义关系的确定对英语中所有格的使用有很大的启示:汉语领属类名定结构和属性类名定结构跟英语名词所有格的结构和名词定语结构存在着某种对应。  关键词:属性类定语;领属类定语;名词定语结构;所有格定语结构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203-02    
期刊
摘要:含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的审美境界。自古以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等有关内敛风格的审美范畴,成为古代诗歌的创作原则。正是因为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感情隐含在诗作的字里行间,寄托于自己精心营造的意象里,所以给读者的鉴赏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系列的鉴赏原则和方法,即,从诗人创作的角度出发,揭示诗歌的含蓄美;同时,读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