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新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路玉香对改革开改以来中国乡村生活的变革发展予以了真切而深刻地关注,诗歌既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又饱含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集《诗苑鸟语》将时代精神与乡村生活紧密相拥,将道德诉求与艺术技法浑然交融,诗风朴实而灵动,不仅集中体现了新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更以厚实的文学实绩有力推动了当下新农村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诗苑鸟语》;新田园诗;路玉香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179-02
这份葱笼诗意的编织竟出自一双荷锄之手,实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细品阅,那清峻淡雅的田园气息又分明源自于朴实无华的乡土大地,田野的广袤、民风的淳朴、亲情的温馨、女性的温婉、时代的日新月异在此交织为一幅五彩斑斓的锦帛。诗人的语言平朴而优美,情感炽热而真挚,诗风明朗而刚健,她以开阔的视野去把握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风云变迁,以忠实灵动的文字去反映底层百姓在改革春风吹拂下现代意识的觉醒,以敏锐多思的笔触去思索当代道德信仰的建设。诗集《诗苑鸟语》内容丰富,但就主题、题材而言,大体可分三类:一、关注时代政治、颂扬民族精神的政治抒情诗;二、描绘农村生活图景的乡土田园诗;三、感悟人生命运的哲理诗。
一、政治抒情诗
路玉香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主旋律诗人。她的诗没有女性诗人所惯常的闺中哀怨,却多几分男儿的阳刚与激情。她以昂扬乐观的态度积极介入公共空间,既关注时政大事,又不忘身边的平民百姓,笔耕不辍地为民族英雄树碑、为道德楷模立传、为伟大时代谱写赞歌。
在《中国龙》中,她巧妙地将中国独特的地理景观描绘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物——“龙”的化身,“雄姿是万里长城/昂首是珠穆朗玛峰;/血脉是长江黄河,/筋骨是山岳丘陵”,抽象宏大的民族国家由此变得具象可感,并拥有了丰富的精神内蕴。以此为基点,诗人纵览古今:“炎黄儿女龙子龙孙,/华夏代代龙气龙腾;/古有女娲补天的传说,/今有男儿访宇的写真。”上天入地,今昔对照,诗人最终将笔触拉回当下,对中国宇航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予以了热情赞颂,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深切热爱和无比骄傲。一位身居僻远乡村的女性诗人,能有如此大手笔、大气魄、大格局是难能可贵的。
从《十月赞歌》到《“五四”放歌》再到《七一礼赞》,从《一九九九的歌》到《二○○一〈元旦〉颂》再到《向着新世纪进军》、《献礼》等,我们可以清晰感知诗人延续了传统政治抒情诗对重大政治题材、重要社会事件的热衷,诗作富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政治气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没有将笔墨完全停留在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上,而是着力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人性道德的闪光点,并努力将个体的精神光芒与当下的政治感召、传统的民族文化内质进行有机地对接与融合,在与主旋律保持同步的同时又不失生活的实感与诗情的真诚。《温馨的小溪》就突出表现了这一创作策略。诗歌以晓史村农妇史长爱为对象,记述了她数年如一日尽心尽孝服侍卧病在床的公爹,在儿媳不幸病逝后又承担起抚养孙儿的重任。然而暂时的时运不济并没有压倒她对未来生活的执着追求,她"跋涉风雨历经艰难"终于建起了大棚菜园,“毅然站起自信的王牌”。持家创业讲孝道的史长爱不仅是邻里乡亲交口称誉的楷模,更成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典范。诗人正是要在平凡人身上发掘不平凡的事,并作进一步的精神升华,以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此诗前言中诗人即明确提到:“二○○一年十月党中央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我国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借此畅怀,促进《纲要》的学习和贯彻。”诗人成功地用普通人物代替了传统的“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升华到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保持政治性特征的同时,又恢复了抒情诗所应有的个人性、抒情性、具象性和真实性。
事实上,政治抒情诗的传统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远可追溯至屈原的《离骚》,近可回望郭沫若的《女神》。但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政治抒情诗曾一度沦为政治的附庸,成为与个人生命体验无关的的抽象符号。进入新时期后,出于对时代谬误的本能厌恶,政治抒情诗也遭到人们的普遍漠视。作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被很多诗人作为艺术的对立物驱逐出诗的国度,诗歌在追求艺术独立的同时又矫枉过正,切断了民族话语、时代话语、大众话语对诗歌创作的精神补给,步入日益狭隘的私语时代。而路玉香大胆涉入政治抒情诗的创作领域,以底层农民的视角对社会政治长期关注、勇敢开拓,对盛行一时的“私语写作”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起到一定的纠偏效果,尽管她的部分诗歌还留存有“十七年”乃至“文革”颂歌的痕迹,一些诗歌意象上也存在程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二、乡土田园诗
缘于种种原因,作为社会主体的农民在新时期文学中一度失语。文学脱离了土地滋养成为高居庙堂之上的空中楼阁。都市喧嚣打破了乡村的静谧,幽美的田园诗情被疯狂的物欲追逐所侵噬,浮躁的功利性情绪使人们无暇享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延绵千年的道德伦理为众人所漠视。诗歌对乡村、对田园生活、对农民生活状态的放弃与忽略,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现代人精神家园的沦丧。基于此种情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翟生祥等诗人及时提出了“新田园诗”的概念,认为“新田园诗”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面向现代农村、面向新式农民的对象特征;二是弘扬主旋律的时代特征;三是形式手法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特征。1而路玉香正是“新田园诗”的力行者之一,以丰厚的文学实绩践行了这一诗歌主张。
诗歌《秋的變迁》以生产工具的革新为线索,深刻反映了农村的经济面貌、农民的精神面貌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发生的转变,从扁担到马车到卡车的变化不仅意味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民在获得物质实惠的同时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解放和满足。从过去秋收时的“一头是苦,一头是涩”到后来的“一半是忧,一半是乐”到如今的“荡漾甘甜,流溢喜悦”,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百姓在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如愿走上了康庄大道。《欢天喜地过大年》取材春节庆典,描绘了乡村喜庆祥和、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锣鼓哟敲起了锵咚锵,/秧歌哟扭出了喜气洋洋。/正月正扎花灯欣喜若狂,/大姑娘小媳妇老少新装”。沉浸于节日喜庆的诗人饮水思源,从社会层面寻找到了幸福生活的根源:“党领导好政策步步辉煌,/山锦绣水风丽红颜紫光”。此外,同样取材佳节盛景的《元霄社火》还对乡间的民俗风情给予了热情展示:“秧歌扭着欢欣,/春色洒脱温馨;/花鼓敲着开心,/怒放万紫千红。/高跷踩出喜庆,/步步报晓捷讯;/划浆旱船争相,/奋地春潮汹涌。”
对亲情伦理的坚守和赞颂同样是诗人田园诗创作的重要主题。《母亲》以短短四行诗句对农家母亲的辛劳与伟大予以了高度概括与形象描绘:“总是梳理着家务的团麻,/抽绎着繁忙的岁月刺绣着家;拧成连心的绳把儿女牵挂,多少酸甜苦辣积成一头白发。”作品用可知可觉的物象来比拟不可触摸的情感与流动的动作行为,使意象坚实而富有张力,情感繁复而含蓄。同一主题的诗歌还有《父亲》《妻子》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组诗《秋间小集》,由十五首小诗组成。诗歌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生、向日葵、谷子等农作物为象征体,传达了自己勤奋自立、奋发向上、甘于奉献的人生信念,同时还将西葫芦、蓖麻作为反面物象,辛辣嘲讽了自吹自擂、自高自大的丑陋行为。
路玉香的田园诗没有传统田园诗歌隐居深林、寄情山水的遁世情绪,相反,诗人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入世,始终与人民大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始终紧紧围绕时代民族的主旋律,但这并非是对政治理念的盲目追随,更不是无原则的歌功颂德。她对时代、生活的礼赞是建立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农村生活的深切体验基础上的。她的诗突出体现了新时期田园诗创作的艺术特点:“构思精巧、语言精练、韵律畅朗、形象鲜明而富于时代感和艺术个性,非常具象化地将农村改革、田园风光、农业建设和农民群众那满怀喜悦之情与奋发之志的精神岁月诉诸于笔端”。2当然,囿于特定的生活阅历及诗学观念,诗人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能深入揭示,在思想的深广度与想象空间的营造上尚有欠缺。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能够直面现实、超越现实,以诗人的身份为身处文化边缘的农民传情达意,丰富并推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这已足以使路玉香在当代田园诗坛占一席之地了。
三、人生哲理诗
厚实的人生经历经过理性的过滤往往会升华为深远的人生哲理,它是对日常琐事和时间限度的的超越,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目标的反思与确定。它建立在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之上,但又比情感更加凝重、抽象、恒定。路玉香正是一名人生哲理的自觉追求者,这使得她的诗歌充满了质感与哲性,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的生命活力。在《落叶》中,诗人面对纷纷扬扬的落叶,并无一丝“悲秋”的感伤,也不苟同他人落叶即“爱的告终”的说法。她认为落叶归根正是生命轮回的标志,是新生命诞生的开始,爱的春天总是在叶片的陨落之中悄然而至,“热血溶化了色彩,再塑绿的模型,/相约,只等又一个春的遣令。”另一首诗《倩影》就其表层来看是一首爱情诗,但其深层寓义远远超过了爱情的内涵。尽管“倩影”经常伴我左右,但我却始终无法与其亲近:“有心和你交朋友,/却握不着你的手”。“倩影”对我若隐若离的态度使“我常常的冥思,/总也琢磨不透”。为了挽留影子,使她不至于在“無光的日子”与我分手,“我用生命燃起烛光,/把你永远挽留。”“倩影”是我精神的支柱,生命的信仰,我必须擎起光明去追随它。超越世俗的精神和信仰或许不如物质那样真实可感,如同虚幻缥缈的影子,但只有它才会在我起步时随我前后,在我彷徨时,待我左右,坚定而正确的信念、崇高而执着的梦想是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最忠实最可靠的亲密伴侣。
在家务繁重、经济困窘情况下,路玉香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写诗这项耗时费力无利可图的事业坚持到底,这无疑是个奇迹。而成就这份奇迹的巨大动力正源于诗人对诗歌、对人生的忠贞信念:“人生是只船/梦是彼岸;/穿越命运的风浪,/终会达心愿!”。衷心祝愿她,这丛开在山涧的清雅幽兰,在梦想之泉的滋润下,茎叶更繁盛,花香更浓郁,为新田园诗园圃增添更多的绚烂色彩,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奉上更丰厚的艺术精品!
注释:①本文所引诗歌均出自路玉香诗集《诗苑鸟语》,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武正国,翟生祥.论新田园诗三百首[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22-230.
[2]翟生祥,丁国成.论新田园诗[C].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17.
(责任编辑/王丽君)
关键词:《诗苑鸟语》;新田园诗;路玉香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179-02
这份葱笼诗意的编织竟出自一双荷锄之手,实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细品阅,那清峻淡雅的田园气息又分明源自于朴实无华的乡土大地,田野的广袤、民风的淳朴、亲情的温馨、女性的温婉、时代的日新月异在此交织为一幅五彩斑斓的锦帛。诗人的语言平朴而优美,情感炽热而真挚,诗风明朗而刚健,她以开阔的视野去把握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风云变迁,以忠实灵动的文字去反映底层百姓在改革春风吹拂下现代意识的觉醒,以敏锐多思的笔触去思索当代道德信仰的建设。诗集《诗苑鸟语》内容丰富,但就主题、题材而言,大体可分三类:一、关注时代政治、颂扬民族精神的政治抒情诗;二、描绘农村生活图景的乡土田园诗;三、感悟人生命运的哲理诗。
一、政治抒情诗
路玉香是一位有着强烈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主旋律诗人。她的诗没有女性诗人所惯常的闺中哀怨,却多几分男儿的阳刚与激情。她以昂扬乐观的态度积极介入公共空间,既关注时政大事,又不忘身边的平民百姓,笔耕不辍地为民族英雄树碑、为道德楷模立传、为伟大时代谱写赞歌。
在《中国龙》中,她巧妙地将中国独特的地理景观描绘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物——“龙”的化身,“雄姿是万里长城/昂首是珠穆朗玛峰;/血脉是长江黄河,/筋骨是山岳丘陵”,抽象宏大的民族国家由此变得具象可感,并拥有了丰富的精神内蕴。以此为基点,诗人纵览古今:“炎黄儿女龙子龙孙,/华夏代代龙气龙腾;/古有女娲补天的传说,/今有男儿访宇的写真。”上天入地,今昔对照,诗人最终将笔触拉回当下,对中国宇航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予以了热情赞颂,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深切热爱和无比骄傲。一位身居僻远乡村的女性诗人,能有如此大手笔、大气魄、大格局是难能可贵的。
从《十月赞歌》到《“五四”放歌》再到《七一礼赞》,从《一九九九的歌》到《二○○一〈元旦〉颂》再到《向着新世纪进军》、《献礼》等,我们可以清晰感知诗人延续了传统政治抒情诗对重大政治题材、重要社会事件的热衷,诗作富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政治气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没有将笔墨完全停留在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上,而是着力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人性道德的闪光点,并努力将个体的精神光芒与当下的政治感召、传统的民族文化内质进行有机地对接与融合,在与主旋律保持同步的同时又不失生活的实感与诗情的真诚。《温馨的小溪》就突出表现了这一创作策略。诗歌以晓史村农妇史长爱为对象,记述了她数年如一日尽心尽孝服侍卧病在床的公爹,在儿媳不幸病逝后又承担起抚养孙儿的重任。然而暂时的时运不济并没有压倒她对未来生活的执着追求,她"跋涉风雨历经艰难"终于建起了大棚菜园,“毅然站起自信的王牌”。持家创业讲孝道的史长爱不仅是邻里乡亲交口称誉的楷模,更成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典范。诗人正是要在平凡人身上发掘不平凡的事,并作进一步的精神升华,以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此诗前言中诗人即明确提到:“二○○一年十月党中央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我国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借此畅怀,促进《纲要》的学习和贯彻。”诗人成功地用普通人物代替了传统的“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升华到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保持政治性特征的同时,又恢复了抒情诗所应有的个人性、抒情性、具象性和真实性。
事实上,政治抒情诗的传统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远可追溯至屈原的《离骚》,近可回望郭沫若的《女神》。但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政治抒情诗曾一度沦为政治的附庸,成为与个人生命体验无关的的抽象符号。进入新时期后,出于对时代谬误的本能厌恶,政治抒情诗也遭到人们的普遍漠视。作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被很多诗人作为艺术的对立物驱逐出诗的国度,诗歌在追求艺术独立的同时又矫枉过正,切断了民族话语、时代话语、大众话语对诗歌创作的精神补给,步入日益狭隘的私语时代。而路玉香大胆涉入政治抒情诗的创作领域,以底层农民的视角对社会政治长期关注、勇敢开拓,对盛行一时的“私语写作”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起到一定的纠偏效果,尽管她的部分诗歌还留存有“十七年”乃至“文革”颂歌的痕迹,一些诗歌意象上也存在程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二、乡土田园诗
缘于种种原因,作为社会主体的农民在新时期文学中一度失语。文学脱离了土地滋养成为高居庙堂之上的空中楼阁。都市喧嚣打破了乡村的静谧,幽美的田园诗情被疯狂的物欲追逐所侵噬,浮躁的功利性情绪使人们无暇享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延绵千年的道德伦理为众人所漠视。诗歌对乡村、对田园生活、对农民生活状态的放弃与忽略,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现代人精神家园的沦丧。基于此种情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翟生祥等诗人及时提出了“新田园诗”的概念,认为“新田园诗”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面向现代农村、面向新式农民的对象特征;二是弘扬主旋律的时代特征;三是形式手法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特征。1而路玉香正是“新田园诗”的力行者之一,以丰厚的文学实绩践行了这一诗歌主张。
诗歌《秋的變迁》以生产工具的革新为线索,深刻反映了农村的经济面貌、农民的精神面貌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发生的转变,从扁担到马车到卡车的变化不仅意味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民在获得物质实惠的同时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解放和满足。从过去秋收时的“一头是苦,一头是涩”到后来的“一半是忧,一半是乐”到如今的“荡漾甘甜,流溢喜悦”,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百姓在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如愿走上了康庄大道。《欢天喜地过大年》取材春节庆典,描绘了乡村喜庆祥和、欢天喜地的热闹场面,“锣鼓哟敲起了锵咚锵,/秧歌哟扭出了喜气洋洋。/正月正扎花灯欣喜若狂,/大姑娘小媳妇老少新装”。沉浸于节日喜庆的诗人饮水思源,从社会层面寻找到了幸福生活的根源:“党领导好政策步步辉煌,/山锦绣水风丽红颜紫光”。此外,同样取材佳节盛景的《元霄社火》还对乡间的民俗风情给予了热情展示:“秧歌扭着欢欣,/春色洒脱温馨;/花鼓敲着开心,/怒放万紫千红。/高跷踩出喜庆,/步步报晓捷讯;/划浆旱船争相,/奋地春潮汹涌。”
对亲情伦理的坚守和赞颂同样是诗人田园诗创作的重要主题。《母亲》以短短四行诗句对农家母亲的辛劳与伟大予以了高度概括与形象描绘:“总是梳理着家务的团麻,/抽绎着繁忙的岁月刺绣着家;拧成连心的绳把儿女牵挂,多少酸甜苦辣积成一头白发。”作品用可知可觉的物象来比拟不可触摸的情感与流动的动作行为,使意象坚实而富有张力,情感繁复而含蓄。同一主题的诗歌还有《父亲》《妻子》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组诗《秋间小集》,由十五首小诗组成。诗歌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生、向日葵、谷子等农作物为象征体,传达了自己勤奋自立、奋发向上、甘于奉献的人生信念,同时还将西葫芦、蓖麻作为反面物象,辛辣嘲讽了自吹自擂、自高自大的丑陋行为。
路玉香的田园诗没有传统田园诗歌隐居深林、寄情山水的遁世情绪,相反,诗人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入世,始终与人民大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始终紧紧围绕时代民族的主旋律,但这并非是对政治理念的盲目追随,更不是无原则的歌功颂德。她对时代、生活的礼赞是建立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农村生活的深切体验基础上的。她的诗突出体现了新时期田园诗创作的艺术特点:“构思精巧、语言精练、韵律畅朗、形象鲜明而富于时代感和艺术个性,非常具象化地将农村改革、田园风光、农业建设和农民群众那满怀喜悦之情与奋发之志的精神岁月诉诸于笔端”。2当然,囿于特定的生活阅历及诗学观念,诗人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能深入揭示,在思想的深广度与想象空间的营造上尚有欠缺。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能够直面现实、超越现实,以诗人的身份为身处文化边缘的农民传情达意,丰富并推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这已足以使路玉香在当代田园诗坛占一席之地了。
三、人生哲理诗
厚实的人生经历经过理性的过滤往往会升华为深远的人生哲理,它是对日常琐事和时间限度的的超越,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目标的反思与确定。它建立在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之上,但又比情感更加凝重、抽象、恒定。路玉香正是一名人生哲理的自觉追求者,这使得她的诗歌充满了质感与哲性,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的生命活力。在《落叶》中,诗人面对纷纷扬扬的落叶,并无一丝“悲秋”的感伤,也不苟同他人落叶即“爱的告终”的说法。她认为落叶归根正是生命轮回的标志,是新生命诞生的开始,爱的春天总是在叶片的陨落之中悄然而至,“热血溶化了色彩,再塑绿的模型,/相约,只等又一个春的遣令。”另一首诗《倩影》就其表层来看是一首爱情诗,但其深层寓义远远超过了爱情的内涵。尽管“倩影”经常伴我左右,但我却始终无法与其亲近:“有心和你交朋友,/却握不着你的手”。“倩影”对我若隐若离的态度使“我常常的冥思,/总也琢磨不透”。为了挽留影子,使她不至于在“無光的日子”与我分手,“我用生命燃起烛光,/把你永远挽留。”“倩影”是我精神的支柱,生命的信仰,我必须擎起光明去追随它。超越世俗的精神和信仰或许不如物质那样真实可感,如同虚幻缥缈的影子,但只有它才会在我起步时随我前后,在我彷徨时,待我左右,坚定而正确的信念、崇高而执着的梦想是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最忠实最可靠的亲密伴侣。
在家务繁重、经济困窘情况下,路玉香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写诗这项耗时费力无利可图的事业坚持到底,这无疑是个奇迹。而成就这份奇迹的巨大动力正源于诗人对诗歌、对人生的忠贞信念:“人生是只船/梦是彼岸;/穿越命运的风浪,/终会达心愿!”。衷心祝愿她,这丛开在山涧的清雅幽兰,在梦想之泉的滋润下,茎叶更繁盛,花香更浓郁,为新田园诗园圃增添更多的绚烂色彩,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奉上更丰厚的艺术精品!
注释:①本文所引诗歌均出自路玉香诗集《诗苑鸟语》,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武正国,翟生祥.论新田园诗三百首[C].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22-230.
[2]翟生祥,丁国成.论新田园诗[C].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17.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