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儿童剧表演在少年儿童发展和成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参与到儿童剧表演中的演员需要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标准和素质。优秀的儿童剧表演者应当具备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和表演能力,儿童剧演员应当在表演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创新的色彩,演员素质可以表现在儿童剧创作能力方面。
关键词:儿童剧演员;创作;研究
一、儿童剧观众的心理需求
1、追求快乐与愉悦。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他认为,人是有追求快乐本能的,本性上也需要根据“快乐原则”进行行事。通过创作吸引观众进入剧场,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观赏儿童剧,是观众最本能需求为追求快乐并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在刚开始中,有的观众对观看儿童剧会收获什么并不太清楚,但快乐、有趣的情节可以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满足观众追求快乐的需求。孩子们年龄较小,对于太深奥的舞台剧作品不一定能完全领会和理解,太简单的剧本又缺乏深度。因此,要让儿童从剧目中获得快乐与愉悦,就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从演出上吸引他们继续观看的兴趣,然后做好社会分工,作品的内容也要符合时代的主题和儿童的生活,让孩子在观看儿童剧的同时放松自己的神经,获得真正的快乐。
2、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對于简单的快乐、愉悦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儿童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在剧目中得到情感的满足,是一部优秀作品应该具备的特点。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的孤单感使他们对情感特别的依赖,要打破他们的孤独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儿童剧的演出和创作就必须抓住孩子的情感诉求,展现情感丰富的舞台作品。与一般的动画电影、动画片和广播剧不同,儿童剧是真人演出,与观众更加贴近,演出时也更逼真和生动,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饱满。孩子们观看儿童剧,也希望在画面和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在故事中找到慰藉,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宣泄。因此,儿童剧的创作和演出都要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做好深层次的探究,表演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直达观众的内心,挖掘人物最真实的一面,表达情绪,从而与孩子们进行真心的交流。
3、归属与爱的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作为有机整体,具有多种需要。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由于观众有多种心理需求,他们的这些需求希望得到满足,使他们产生了前往剧场观看儿童剧的行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都希望能够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和支持。因此,家长陪伴孩子观看儿童剧,是在用实际行动表示对子女成长的关注和支持。同样,家长也通过陪伴孩子观看儿童剧的行为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紧密联结,感受到了自身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对家庭的归属。在创作儿童剧时,要注重对家庭生活、家长与子女之间摩擦冲突题材的把握,从而引起整个家庭成员的共鸣。在推广宣传儿童剧时,也要注意引导家长尽可能地陪伴孩子一起前往剧院观看儿童剧。
二、儿童剧角色创作与儿童剧教学
黄昊,2014- 2015年参加国家话剧院儿童剧《白雪公主》女一号,从小学习舞蹈,对儿童剧与影视表演中肢体的训练有一定的见解。在2014- 2015年期间参演了国家话剧院儿童剧《白雪公主与魔镜》。排演伊始,对儿童剧的了解并不多,在排练中才真正接触了剧目,与孩子面对面,才明白儿童剧的表演与平时所学专业课有着诸多不同。排练时,导演指定演员尝试王后角色。作为演员,一开始觉得这个角色没什么难度,只要表演出王后的气场就可以。可不然,导演说演员们的动作幅度小、没变化、面部僵、没表现力??并做了示范性表演。那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儿童剧要求演员对肢体的控制十分严格。要求演员要尽可能的把动作放大、再放大,面部表情也要夸张。因为相比剧情,孩子们更关注的是演员的表演。只有演员的动作、表情夸张了,才有可能去吸引孩子,他们才觉得有趣、好玩儿,并愿意看下去,也更容易对剧情有兴趣。
2014- 2015年期间,北京联合大学承接了北京市教委的“高参小”项目,其中的表演课程的训练与展示由表演系承接,经过一学期的授课与排演,在中国木偶剧院进行排练中期成果展示、在国安剧院进行排练终期成果汇演,我作为学校老师的助教也参与其中。经过儿童剧的演出,对儿童戏剧的教学有了新认识。黄胄小学的剧目是《三顾茅庐》,刚拿到剧本时,还担心孩子能否读懂剧本,能否胜任这个任务,事实证明我多虑了。首先把较重要的几首诗歌让他们熟悉,打开剧目排演的局面,一字一句教他们,然后带着感情朗诵,最后要求他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快速背诵,一开始有几个孩子会闹点脾气,抱怨时间短背不过,但背诵竞赛下,孩子们都很努力的背,不到十分钟就已牢牢记熟。我对他们更加充满信心!随后在交流中发现,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要求他们把台词说的多么得好,只要求他们敢说、敢演,在这基础上让他们增加对舞台的熟悉感,培养一种好的习惯,即便他们以后不学这个专业,接受一下戏剧教育对他们自身气质的培养也是有益无害的。在最终的演出中,孩子们丝毫不怯场,并在舞台上把自己的人物角色塑造的淋漓尽致。
三、儿童剧演员创作
第一,创作不等同于漫无边际的想象。儿童剧演员的创作核心需要紧扣儿童剧的观看者——少年儿童,在对其特征及剧情收效预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发散以及角色塑造。也就是说,演员们不应根据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想象,而是需要以少年儿童的视角分析、揣摩儿童剧演出中孩子们希望看到的、乐于参与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肢体表现增加创作效果。肢体语言在儿童剧演出中属于一类重要的表现手段,儿童剧演员可以凭借对肢体表现方式的研究与创新,实现自身创作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演员们需要以儿童认知及审美水平为参考标准,在肢体表达方面采用适宜的夸张手法,通过临场反应捕捉儿童观看者的情感表现。
四、结语
对于演员来说,运用什么类型的表演来完成艺术创作,怎样把表演艺术做精做细,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磨练,在此基础上才能最终达到演员的自我提升。笔者们期待着,能真正找到儿童剧与影视剧的融合点,让两种艺术互相渗透学习,并通过两种表演形式的融合让更多的艺术作品,在精确到位的表演创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展现出这两种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卢英.论儿童剧观众的心理需求及启示[J].四川戏剧,2012,01:71-72.
[2] 傅维.浅论儿童剧表演[J].戏剧丛刊,2013(2):31-31.
[3] 北京商报记者姜琳琳.微剧场儿童剧沪上风潮京城试验[N].北京商报,2016-05-12D03.
关键词:儿童剧演员;创作;研究
一、儿童剧观众的心理需求
1、追求快乐与愉悦。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他认为,人是有追求快乐本能的,本性上也需要根据“快乐原则”进行行事。通过创作吸引观众进入剧场,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观赏儿童剧,是观众最本能需求为追求快乐并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在刚开始中,有的观众对观看儿童剧会收获什么并不太清楚,但快乐、有趣的情节可以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满足观众追求快乐的需求。孩子们年龄较小,对于太深奥的舞台剧作品不一定能完全领会和理解,太简单的剧本又缺乏深度。因此,要让儿童从剧目中获得快乐与愉悦,就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从演出上吸引他们继续观看的兴趣,然后做好社会分工,作品的内容也要符合时代的主题和儿童的生活,让孩子在观看儿童剧的同时放松自己的神经,获得真正的快乐。
2、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對于简单的快乐、愉悦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儿童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在剧目中得到情感的满足,是一部优秀作品应该具备的特点。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的孤单感使他们对情感特别的依赖,要打破他们的孤独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儿童剧的演出和创作就必须抓住孩子的情感诉求,展现情感丰富的舞台作品。与一般的动画电影、动画片和广播剧不同,儿童剧是真人演出,与观众更加贴近,演出时也更逼真和生动,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饱满。孩子们观看儿童剧,也希望在画面和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在故事中找到慰藉,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宣泄。因此,儿童剧的创作和演出都要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做好深层次的探究,表演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直达观众的内心,挖掘人物最真实的一面,表达情绪,从而与孩子们进行真心的交流。
3、归属与爱的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作为有机整体,具有多种需要。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由于观众有多种心理需求,他们的这些需求希望得到满足,使他们产生了前往剧场观看儿童剧的行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都希望能够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和支持。因此,家长陪伴孩子观看儿童剧,是在用实际行动表示对子女成长的关注和支持。同样,家长也通过陪伴孩子观看儿童剧的行为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紧密联结,感受到了自身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对家庭的归属。在创作儿童剧时,要注重对家庭生活、家长与子女之间摩擦冲突题材的把握,从而引起整个家庭成员的共鸣。在推广宣传儿童剧时,也要注意引导家长尽可能地陪伴孩子一起前往剧院观看儿童剧。
二、儿童剧角色创作与儿童剧教学
黄昊,2014- 2015年参加国家话剧院儿童剧《白雪公主》女一号,从小学习舞蹈,对儿童剧与影视表演中肢体的训练有一定的见解。在2014- 2015年期间参演了国家话剧院儿童剧《白雪公主与魔镜》。排演伊始,对儿童剧的了解并不多,在排练中才真正接触了剧目,与孩子面对面,才明白儿童剧的表演与平时所学专业课有着诸多不同。排练时,导演指定演员尝试王后角色。作为演员,一开始觉得这个角色没什么难度,只要表演出王后的气场就可以。可不然,导演说演员们的动作幅度小、没变化、面部僵、没表现力??并做了示范性表演。那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儿童剧要求演员对肢体的控制十分严格。要求演员要尽可能的把动作放大、再放大,面部表情也要夸张。因为相比剧情,孩子们更关注的是演员的表演。只有演员的动作、表情夸张了,才有可能去吸引孩子,他们才觉得有趣、好玩儿,并愿意看下去,也更容易对剧情有兴趣。
2014- 2015年期间,北京联合大学承接了北京市教委的“高参小”项目,其中的表演课程的训练与展示由表演系承接,经过一学期的授课与排演,在中国木偶剧院进行排练中期成果展示、在国安剧院进行排练终期成果汇演,我作为学校老师的助教也参与其中。经过儿童剧的演出,对儿童戏剧的教学有了新认识。黄胄小学的剧目是《三顾茅庐》,刚拿到剧本时,还担心孩子能否读懂剧本,能否胜任这个任务,事实证明我多虑了。首先把较重要的几首诗歌让他们熟悉,打开剧目排演的局面,一字一句教他们,然后带着感情朗诵,最后要求他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快速背诵,一开始有几个孩子会闹点脾气,抱怨时间短背不过,但背诵竞赛下,孩子们都很努力的背,不到十分钟就已牢牢记熟。我对他们更加充满信心!随后在交流中发现,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要求他们把台词说的多么得好,只要求他们敢说、敢演,在这基础上让他们增加对舞台的熟悉感,培养一种好的习惯,即便他们以后不学这个专业,接受一下戏剧教育对他们自身气质的培养也是有益无害的。在最终的演出中,孩子们丝毫不怯场,并在舞台上把自己的人物角色塑造的淋漓尽致。
三、儿童剧演员创作
第一,创作不等同于漫无边际的想象。儿童剧演员的创作核心需要紧扣儿童剧的观看者——少年儿童,在对其特征及剧情收效预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发散以及角色塑造。也就是说,演员们不应根据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想象,而是需要以少年儿童的视角分析、揣摩儿童剧演出中孩子们希望看到的、乐于参与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肢体表现增加创作效果。肢体语言在儿童剧演出中属于一类重要的表现手段,儿童剧演员可以凭借对肢体表现方式的研究与创新,实现自身创作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演员们需要以儿童认知及审美水平为参考标准,在肢体表达方面采用适宜的夸张手法,通过临场反应捕捉儿童观看者的情感表现。
四、结语
对于演员来说,运用什么类型的表演来完成艺术创作,怎样把表演艺术做精做细,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磨练,在此基础上才能最终达到演员的自我提升。笔者们期待着,能真正找到儿童剧与影视剧的融合点,让两种艺术互相渗透学习,并通过两种表演形式的融合让更多的艺术作品,在精确到位的表演创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展现出这两种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卢英.论儿童剧观众的心理需求及启示[J].四川戏剧,2012,01:71-72.
[2] 傅维.浅论儿童剧表演[J].戏剧丛刊,2013(2):31-31.
[3] 北京商报记者姜琳琳.微剧场儿童剧沪上风潮京城试验[N].北京商报,2016-05-12D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