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问题的数学教学要经历“提出问题→操作观察→归纳猜想→多样表达→解决问题→反思内化”的过程,在实施数学活动时,问题设计要体现目标明确、层次清晰、难度适当、角度新颖、贯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原则,以问题设计为载体,通过问题导学、问题导究、问题导用和问题导思等去组织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用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问题设计 引导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170-02
一、背景介绍
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大量课堂观察发现,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的设问引导浅层次,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思考空间,没有梯度,不能刺激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丧失探究基础,导致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和学生个性,有悖于数学教育是以数学知识为资源和手段来育人的教育学立场。鉴于此,笔者选择了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节“平行线的性质”为研究课,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中形成的课例及分析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现整理成文,与同行交流分享。
二、教学实录
环节1:经历问题提出的过程——问题导学
师:这是校园的伸缩门,如果将伸缩门的两根立柱抽象成两条平行线,其斜柱抽象成一条截线,那么它们形成的同位角是不是相等的呢?
生:相等。
师:这样的关系有没有普遍意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学习——“平行线的性质”。
环节2:参与“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活动——问题导究
师:如图1,如果直线a∥b,直线a、b被直线
c所截,猜想∠1,∠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并验证你的猜想。
生:猜想:∠1=∠2.我用量角器量得∠1,∠2的度数得到相等的。
师:还有用其它方法验证并得到猜想的?
生:我将∠1,∠2剪下并放到一起,它们重合,由此得到:∠1=∠2.
师:能否用一句话归纳所得的结论吗?
生: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谁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呢?
生:∵a∥b,∴∠1=∠2.
师:类比平行线的判定,那么两直线平行,其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用度量法得到∠2=∠3.猜想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生:我用拼图的方法把∠2和∠4拼成了一个平角。猜想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能否用所学的“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结合图形进行推理说明呢?
生:∵a//b∴∠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3=∠2.
∵a//b∴∠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4=180°.(邻补角的定义)
∴∠2+∠4=180°.
师:请用一句话概括我们得到的结论呢?
生: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谁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性质2和性质3呢?
生:平行线的性质2:∵a//b(已知)∴∠2=∠3.
平行线的性质3:∵a//b(已知)∴∠2+∠4=180°.
环节3:参与“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活动——问题导用
师: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15°,∠D=100°,求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生:∵AD∥BC
∴∠A+∠B=180°,∠D+∠C=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180°-115°=65°,
∠C=180°-100°=80°.
故梯形的另外兩个角分别是65°和80°.
师:(变式1),如图4,∠ADE=
60°,∠B=60°,∠C=80°.
问∠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生:∵∠ADE=∠B=60°
∴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ED=∠C=8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环节4:参与回顾与反思的活动——问题导思
师: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
生:本节课研究了平行线的性质,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大家在学习中还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生:在知识上,收获了平行线的性质。在探究方法上,收获了用度量法、叠合法去猜想,用推理说明法进行简单说理。
三、教学分析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把所教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由此获得知识、技能、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以质疑为特征,以学生为主题,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的关键。 参与观课的教师普遍认为,本课例遵循了问题教学法的基本规范,问题设计体现了目标明确、层次清晰且有梯度、难度适当、角度新颖(激励动手操作、引导推理说明)、贯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原则,体现了问题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使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
一般地,基于问题的数学教学要经历“提出问题(从具体问题或特殊问题出发)→操作观察(通过画图、实验、计算等,观察事物间的关系)→归纳猜想(由特殊猜想一般——归纳,由此及彼或触类旁通——类比)→多样表达(口头、数学文字、数学符号表达猜想的结果)→解决问题(解决数学内部与外部问题)→反思内化(感悟研究过程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积淀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并在组织实施数学活动时,以问题设计为载体,通过问题导学、问题导究、问题导用和问题导思四个环节去组织教学,要发挥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与实践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合理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促使学生对原理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用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本课例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时间有点紧张,可见实施问题教学的课堂教学会对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带来挑战。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一是運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课前预习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确定好过程与结果的平衡点,抓好结果的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李祖佳.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
[2]郭金枝.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许华山.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问题设计 引导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170-02
一、背景介绍
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大量课堂观察发现,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的设问引导浅层次,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思考空间,没有梯度,不能刺激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丧失探究基础,导致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和学生个性,有悖于数学教育是以数学知识为资源和手段来育人的教育学立场。鉴于此,笔者选择了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节“平行线的性质”为研究课,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中形成的课例及分析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现整理成文,与同行交流分享。
二、教学实录
环节1:经历问题提出的过程——问题导学
师:这是校园的伸缩门,如果将伸缩门的两根立柱抽象成两条平行线,其斜柱抽象成一条截线,那么它们形成的同位角是不是相等的呢?
生:相等。
师:这样的关系有没有普遍意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学习——“平行线的性质”。
环节2:参与“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活动——问题导究
师:如图1,如果直线a∥b,直线a、b被直线
c所截,猜想∠1,∠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并验证你的猜想。
生:猜想:∠1=∠2.我用量角器量得∠1,∠2的度数得到相等的。
师:还有用其它方法验证并得到猜想的?
生:我将∠1,∠2剪下并放到一起,它们重合,由此得到:∠1=∠2.
师:能否用一句话归纳所得的结论吗?
生: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谁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呢?
生:∵a∥b,∴∠1=∠2.
师:类比平行线的判定,那么两直线平行,其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用度量法得到∠2=∠3.猜想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生:我用拼图的方法把∠2和∠4拼成了一个平角。猜想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能否用所学的“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结合图形进行推理说明呢?
生:∵a//b∴∠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3=∠2.
∵a//b∴∠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4=180°.(邻补角的定义)
∴∠2+∠4=180°.
师:请用一句话概括我们得到的结论呢?
生: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谁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性质2和性质3呢?
生:平行线的性质2:∵a//b(已知)∴∠2=∠3.
平行线的性质3:∵a//b(已知)∴∠2+∠4=180°.
环节3:参与“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活动——问题导用
师: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15°,∠D=100°,求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生:∵AD∥BC
∴∠A+∠B=180°,∠D+∠C=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180°-115°=65°,
∠C=180°-100°=80°.
故梯形的另外兩个角分别是65°和80°.
师:(变式1),如图4,∠ADE=
60°,∠B=60°,∠C=80°.
问∠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生:∵∠ADE=∠B=60°
∴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ED=∠C=8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环节4:参与回顾与反思的活动——问题导思
师: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
生:本节课研究了平行线的性质,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大家在学习中还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生:在知识上,收获了平行线的性质。在探究方法上,收获了用度量法、叠合法去猜想,用推理说明法进行简单说理。
三、教学分析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把所教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由此获得知识、技能、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以质疑为特征,以学生为主题,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的关键。 参与观课的教师普遍认为,本课例遵循了问题教学法的基本规范,问题设计体现了目标明确、层次清晰且有梯度、难度适当、角度新颖(激励动手操作、引导推理说明)、贯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原则,体现了问题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性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使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
一般地,基于问题的数学教学要经历“提出问题(从具体问题或特殊问题出发)→操作观察(通过画图、实验、计算等,观察事物间的关系)→归纳猜想(由特殊猜想一般——归纳,由此及彼或触类旁通——类比)→多样表达(口头、数学文字、数学符号表达猜想的结果)→解决问题(解决数学内部与外部问题)→反思内化(感悟研究过程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积淀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并在组织实施数学活动时,以问题设计为载体,通过问题导学、问题导究、问题导用和问题导思四个环节去组织教学,要发挥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与实践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合理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促使学生对原理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用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本课例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时间有点紧张,可见实施问题教学的课堂教学会对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带来挑战。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一是運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课前预习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确定好过程与结果的平衡点,抓好结果的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李祖佳.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
[2]郭金枝.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许华山.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