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h8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法坚持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达成知识的构建。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同时强调,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问题教学法恰好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尤其是将之应用于阅读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习兴趣永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不二法宝,因而在高中阅读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得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如此,方能有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之后的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创设相关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终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在《我的四季》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宁夏》以及关于四季的优美景色,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仿佛置身于美丽的风光中。然后教师适时补充:歌曲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夏天的魅力,大自然的四季,是如此的令人着迷,而我们又该如何度过我们生命的四季呢?这样,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兴趣大增,自然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之后的阅读学习中,并产生一系列疑问:生命的四季是指人生的哪些阶段,作者生命的四季有什么特点等等,从而为之后的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目标引导,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当学生饱含激情地进入阅读过程后,教师就需通过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章阅读过程。传统教学中忽视了目标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知道要让学生读懂什么,而学生却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阅读的盲目性。以目标为引导,能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方向,提出的问题也会更贴近文章内涵。
  在用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传统阅读教学中更多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而在问题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师生关系的调节来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引导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作品。其次,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阅读的重点在“读”,如学生没有充分地参与到文章阅读中,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只能人云亦云,无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向学生明确自主阅读时间,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扫读方式进行自主阅读。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通过幻灯形式向学生明确目标。如在《我与地坛》的阅读中,教师展示目标是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中初步了解前后两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如果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也可提出问题进行引导:“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在阅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此时教师就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根据教学目标整理问题,整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
  首先,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有层次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的,学生逐段逐层地阅读文章,每个段落或层次的问题各不相同,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同样是在《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在进入地坛后,作者觉得“我”与地坛早有一种联系了,文章是如何叙述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课文第一部分第3、5、7段) 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顺理成章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朗读第6段)通过这几个问题将第一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感受古园风景和“我”的思绪。
  其次,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因知识基础、人生经验等多种因素限制,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困难,而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精讲释疑的方式来向学生阐述其中道理。如在《拿来主义》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后,学生能回答“有道理”,但具体却不能说明白的时候,教师根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等句子使学生明确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四、联系生活,实践应用,引导学生深化问题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获得了对文章的理解,但这还不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将阅读中所获得的感受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丰富体会和感受,才能更好地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感受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感悟作品。如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后,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马丁·路德·金为民请命的战斗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美国总统奥巴马当选来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感受种族平等。其次,要注重在阅读教学后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如在《像山那样思考》的阅读教学后探究生活中“事”与“理”的关系,学习《月是故乡明》后组织一次以“思乡”为主题的创作大赛等。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获得个性化的体会和感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然,问题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设计,教学中教师不能盲从,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225766)
其他文献
分析讨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必要性、相关原则及实施途径.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讲过,“每一名学生都应当在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的成长与发展”,这句话充分揭示了分层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是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对字、词、句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还需要学生能综合使用这些知识,把各个散乱的部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文本。这就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对还处于成长期的生理和心理都没有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学习中。会有许多学生觉得作文“难”。
通过研究“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找到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并制成了非常完善的实验装置,提高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可操作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