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书法理论中的美学思想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enz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书法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由隋至唐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到了宋又形成了新的高峰。宋代虽不像唐代那样多姿多采,但也名家辈出。代表北宋书法的四大家苏黄米蔡。其中苏轼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正如黄庭坚所云“本朝善书,当推为第一”。苏轼不仅在书法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重大贡献,堪称一代宗师,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苏轼书法理论中的尚意思想、书外求书、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苏轼;书法;尚意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在文学的上巨大成就,往往掩盖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作为宋四家之一,他的书法成就绝不在其文学成就之下。在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而且居四家之首。苏轼的书论散见于大量的题跋、书信、诗歌之中。
  一、尚意重法
  (一)尚意思想
  苏轼的书法以“百出新意,不践古人”成为尚意派的先锋。他的书法理论推动了宋代书法独立而寓于新意的发展历程,黄庭坚谓之“本朝善书,当推为第一”。
  在苏轼看来,书法的主要功能是自得其乐、自审其美,书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获得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故而,苏轼“自乐”的理论反映在创作中便是以“尚意”为中心。
  那么“意”究竟是什么意义呢?意之本质实为文人之意趣,即書家对主观意识的审美追求,是自觉将个人精神贯注于作品之中。作品不应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汉字,更重要的是要休 现书家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苏轼在他的书论中多次谈到所谓“意”,苏轼所说的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第一,东坡在《跋君漠飞白》中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点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不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日能不是则不可。此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漠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这里所说的“通其意”,就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通晓古今各种书体,并能在书艺上融会贯通,当然也不排斥对某一书体的专长。
  第二,苏轼所说的“意”是“意造本无法”的意思。这是每一位伟大的书法家都应达到的最佳境界,他曾在《评草書》中说“天真烂漫是我师”、“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一是快也。”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风格来,自成一家,意意所至。模仿固然重要,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书法家与机械描攀的书匠有着本质的区别,“信手点画”就是对书法规律掌握后的艺术自由。这才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三,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所说:“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又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并不否定法度,但决不死守法度。他非常推崇颜真卿书法的创新,摆脱初唐时期被王字牢笼束缚的书风。苏轼的书法达到了“信手”、“书意”“得鱼忘荃”的境界,他虽口说无法.实际上是求意于法度之中的。他曾说:“笔成家,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挺,不作张芝作索靖。”洲兴来一挥百纸尽,不是只凭借一时的灵感所能达到的,而是要通过“堆墙败笔如山丘”的长期艰苦学习作准备的,可见,东坡对书法“通其意”是经过勤学苦练的一番功夫才达到的。
  苏轼的书法理论,并不是单靠创新或者努力得来的,他既重视前人的典型,更重视创新。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推进书法艺术的不断进步,形成百花齐放的书法艺术。
  (二)重视法度
  在书法审美范畴里,“法”是个重要的范畴。它指法度、规则、技法。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法”是历代书家创作经验的总结,是后世入门的导向。但是对于创作来说,它又是对书家艺术思维自由发挥、自然率真表现的一种约束和限制。
  苏轼所主张“意”并不是与法度完全对立的,相反,他十分重视对于传统法度的继承与吸收。
  苏轼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句话并非否定法度。是既宗法又不受之束缚,并非是将阵法悉数破除,而是在审美标准中将法置于次要地位。论书不以符合古法为最高标准,形只是一种基本功。而作为一种艺术,则应有更高的审美标准,即重“神韵”。对书艺的法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实际上,“法—无法—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法是人们在书法实践中创造总结出来的,它反过来又束缚着“意”的流露,这就要求书者能恰当地把握,做到“无法有法”,临古碑帖时“不可有我”,即守法,创作实践时做到“不可无我”,即不守法,“意造无法,信手点画”。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又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记与君谟论书》一文中,苏轼说:“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在《评杨氏所藏欧蔡书》一文中,他说 “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周彡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如果苏轼是反对对于传统法度的吸收继承的时候,便不会有此感叹了。他并不否定法度,但决不死守法度。他非常推崇颜真卿书法的创新,摆脱初唐时期被王字牢笼束缚的书风。东坡的书法以其险峡通人的气势和神气横溢的意象,达到了“信手”、“书意”“得鱼忘荃”的境界,他虽口说无法,实际上是求意于法度之中的。
  苏轼的书法理论,首先是非常重视重视传统的写作经验的,虽然苏轼尚意,但是却并不是盲目的、抛开传统经验去尚意的;其次,苏轼对于意的追求,开启了宋代文人追求意的先河,在书画界都掀起了一股潮流。既重视法度,又追求意境,这也是苏轼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只有这样,书法艺术才能不断的向前发展。
  二、书外求书
  中国古代评价艺术作品时常要论及人,所谓“知人论世”,对书法就更不例外。苏轼在《题鲁公帖》中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鲁公书未尝不想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布局,凛然若消卢祀而叱希烈。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字画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麓云。”又在《书唐氏六家书扣》说:“柳少师书本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干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非独讽谏,理因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其神情终有唯衍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之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独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书法能够表现人的人品,那么书法家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进而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呢?苏轼对于这些也有相关的论述。
  首先,强调要多读诗书,提高道德修养,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表现意趣。苏轼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中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同时代的黄庭坚在《书赠卷后》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 俗便不可医也。”
  其次,苏轼认为从书法作品中可窥见书家品德的高下,书家和作品是相互作用的。他在《跋钱君倚书遗教经》中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
  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一般说来,技法、意趣、人品是书法家所必备的。技法是书家表情达意的手段,意趣是作品中洋溢出的情感趣味,人品则是书作中所蕴藏的书家的道德情操。他认为,书法作品从技法而言,有的工巧、有的朴拙;从意趣而言,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的潇洒、有的拘谨,样式千变万化。当然通过书法作品的气息,也可推想书家人品的高下优劣、忠奸邪正。
  黄庭坚《山谷题跋》中记载:“东坡南窜,议者请悉除其所为文,所在石刻多见毁。徐州黄楼,东坡所作,子由为赋,坡自书。时为守者不忍毁,但投其石城壕内,而易楼名观风。宣和末年,禁稍弛,一时贵游以蓄东坡之文相尚,鬻者见大见售。”从上可知,人们不仅仅欣赏其书法,而且更仰慕他的为人。有优秀品质的人,自古都广为称道,特别是学习书法艺术,更要在个人品性修养上多下功夫,品性高低与书品的高低在表面上不能画上等号,然凝神静思之后会发现二者之间有着潜在的联系,既不能等同也不能割断。林散之先生《笔淡书法》中曾言“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三、苏轼书法中的美学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清末民初书法艺术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评书》中说:“苏东坡书,自是有宋第一,流传既多,沾溉既众……皆于二王后独出冠时,别开生面。”他“尚意”的创新观念深得当世和后人的推崇,并成为创作上的指导思想。在“宋四家”中,蔡襄、黄庭坚、米芾都受到苏轼的影响,足见苏轼书学影响之大。同时苏轼的“尚意”书风,在黄庭坚、米芾那里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黄庭坚就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宋代书家“尚意”,摆脱唐法之束缚,追求新的意趣。在理论上,由于苏轼的写意的观念渗入书家之心,成为创作思想上的一种指向。在社会上,由于他的特殊地位与感召力,其书艺特色、书学思想影响到一大批人,影响到一代书风。正如杨守敬所说: “苏东坡书,自是有宋第一,流传既多,沾溉亦众; … …皆于二王后独出冠时,别开生面。” 在宋代,学苏轼书法的人很多。苏辙的字,苏轼次子苏过的笔法近似苏轼。黄庭坚,先学苏字,后自成一家。宋代名士以得蘇轼的手迹为荣,苏轼的尚意的思想影响了宋代的一大批的书法家,比如董其昌等,一味的创新,抛弃了旧法,苏轼的“尚意重法”将他的思想扭转过来,并且心服口服的向苏轼学习书法。
  苏轼的书法理论不仅对宋代四大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将举例以几位具有代表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为例来大略地说明苏轼的书法思想对后代书法所产生的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元代代表性的书法家首推赵孟顺。赵孟顺的论述文字不多,而见地颇深,他论书除了王羲之之外,谈论较多的便是苏轼。赵孟顺在《论宋十一家书》中称“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他在《跋东坡书醉翁亭记》中谓苏轼书迹为“神物”,并指出:“或者议坡公书太肥,而公却自云“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又云“余书如绵里铁。”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裹铁也。夫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余见此岂止一倍而已!”由此可见苏轼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思想对赵孟顺的书法有何等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赵孟顺书法以学习二王、主张法古而著称,而苏轼的书法思想观点对其学习古人书法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比如,赵孟顺在《松雪斋书论》中说:“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赵孟顺是元代无可争议的书坛盟主,由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书法思想对元代书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明代初期书坛流行“台阁体”,发展到中期以“吴门”书派的兴起始有改观。“吴门”书派的代表书家多不以书论见长,而吴中人王世贞一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又擅长书法,他的书法评论对“吴门”书派的影响尤大。王世撰有《彝州四部稿》一百三十六卷,文部辑有他的书法题跋共72首,其中关于苏轼书迹的题跋就有首,苏轼在当时书法家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王世贞对苏轼的书法极为称赞,比如,他说“坡公所书醉翁丰乐二亭记,孽寞书法,出颜尚书、徐吏侍,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自是当家。”称苏轼《寄文与可绝句三十首》“遒婉秀媚,有笔外意。诗亦多清丽可喜。”王世贞评书如其论诗,最崇尚“古雅”,在他看来,苏轼的书法“古雅大胜季海”。他每每以“古难”称赞苏轼书法,说“东坡公书柳子厚罗池铭辞,遒劲古雅”,还说“苏书《醉翁亭记》,今刻之石,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王世贞极为欣赏苏轼的楷书,同时对苏轼的行草书也不乏赞美之词,如在《跋东坡陶诗帖》中,称赞该帖“不拘拘就绳墨,而古雅之气流动行押间”。
  明代后期杰出的书法家、画家董其昌,,著有《画禅室随笔》。他对苏轼书法和绘画思想研究得都非常深入,所以他的书画观点与苏轼多有类似之处。董其昌不单在绘画方面受益于苏轼画论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南北画派论,而且对书法发展的认识也深受苏轼的影响。他说“书法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妍矣。”董其昌少时就开始学习苏轼的书法,他在跋苏轼《文湖州洋屿诗帖》中说“东坡先生书深得徐季海骨力,此为文湖州洋屿诗帖,余少时学之,今犹能写,或微有合处耳。”不过,他对苏轼书法的学习却没有停留在对其书迹的临摹上,而更重视对苏轼书法的精神的领悟。董其昌对前人法书的学习深得苏轼所谓“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的要领,其跋苏轼《赤壁赋》墨迹云“坡公书多堰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真迹在王履善家,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磋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
  苏轼在《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中曾说过“以无所得故而得”,上至如来圣人,下至百工贱技,“未有不同者也”。“以是为技,则技疑神,以是为道,则道疑圣。古之人与人皆学,而独至于是,其必有道矣。”不是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为学书法而学书法,而是在心性道德、学养、眼力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在持续不断的书法实践中,在不停吸地收前人的书写经验的同时,探索适合表现自己性情的书体形式,這正是苏轼要告诉人们的。
  元代的赵孟顺、晚明的董其昌,都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书法不但是元、明两代书法发展水平的代表,而且对清代书法的影响极大。学董、学赵之风盛行于清代前期书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代中后期“碑学”书法的兴起。因此,苏轼书法思想对清代书法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东坡的书法理论既丰富多采又精深透僻,章法、修养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涉及。他的书论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道前人所未道,发人所未发,没有长期的临池实践是难以悟出的。他的书论没有专著,多散见在题跋或诗歌里,看似泛泛而论,实则内涵丰富振聋发聩。
  参考文献:
  [1]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陈党.苏轼书法尚意性探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5).
  [3]历代书法论文选[ 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李放.苏轼书法思想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要】: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体现了党对治国理政和国家现代化的崭新认识。习近平的國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期刊
【摘要】:波普尔对其批判的要点主要是:不管是反自然主义还是亲自然主义,其实都是对自然科学的误解和误用,也正因为如此,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也没有在历史决定论中得到体现。并且以波普尔对两种历史决定论各自的分类观点为出发点,总结两种历史决定论,运用方法论与逻辑观念的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在对两种历史决定论的批判中找寻一条新的道路,一条真正适用于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反
期刊
【摘要】: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学秘书是高校二级学院具体执行教学管理的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落实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能与特点,阐述了如何做好教学秘书工作。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教学秘书  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其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我”的语言和行为特征来探知各个人物的思想。《孔乙己》中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堪称经典,孔乙己是万千没有通过科举“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的代表,短衣帮则是“吃人团体”,尤其是“我”,“我”在身边的人的影响之下获得了社会认为我应该得到的身份和思想,将要成为像短衣帮一样的无知且势力的庸众中的一员,从而映射出中国社会也将就这样陷入无尽的死循环中。孔乙己的悲剧是中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也体现着社会的需求。本文主要讨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如何将《基础英语》这门课进行课程改革,以便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英语》;课程有效性  【Abstrac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s a trend of our higher education de
期刊
【摘要】: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建筑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产物。广西古建筑资源丰富,对于建筑藝术的研究以及开发是颇具价值的,因此广西古建筑保护将成为今后社会的重要工作。当下,广西古建筑的保护情况较为严峻,无论是来自人为性的破坏,还是自然灾害的摧残,都给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本文立足于广西古建筑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广西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浅析今后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以
期刊
【摘要】: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在礼崩乐坏的希腊诸多城邦中盛行着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面对着雅典政制的一步步败坏,柏拉图高呼正义,道出时代的强音。柏拉图在理想国里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正义入手,进而从国家正义的角度审视正义,再从城邦正义谈到个人正义的。本文着眼于《理想国》第一卷,通过梳理苏格拉底对几种传统的流行观的批判,揭示为“正义”寻找任何经验性规范的不可能性。  【关键词】:理想国;正义;城邦正义;
期刊
【摘要】:教师作为教育者,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的专业知识,对教材内容必须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具有一定廣度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师要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在课堂上充分得到展现。该论文主要阐述的是民族舞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所应具备的五个方面:  1.具备舞蹈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其中主要讲述了自我表演的能力和传授表演的能力,對六、七大民族的舞蹈的基本掌握,相关舞蹈学
期刊
【摘要】:《道德经》作为中国古典哲学典籍之最,外译量浩如烟海,仅此于《圣经》。“道”字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中外译者在“道”的英译问题上角度不同,策略各异。本文旨在对一定历史时期《道德经》多译本中“道”字的英译进行定量分析,探究译者的翻译策略及其深刻社会历史根源  【关键词】:《道德经》;“道”;定量分析;翻译策略  1.引言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髓,共81章。前37章讲“道”,通篇共出
期刊
【摘要】:历史发展到今天,“革命与战争”的主题已渐渐远去,然而,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及安全问题却并未消失在21世纪里。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及实践不但使中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站了起来,而且为新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建设迎来了广阔的天地。重温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是要强调没有强大、精锐的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经济建设环境。  【关键词】:毛泽东;战争;哲学;新形式  历史发展到今天,“革命与战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