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的学科,因而相应地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毋庸置疑,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所在是儒家文化。不了解儒家文化,就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本文便以儒家文化的内在核心为主要依据,对儒家思想及其核心价值观文化加以简单剖析,研究儒家文化的传播及在跨文化交际下的碰撞与融合,从而进行儒家文化的新时代传播,扩大儒家文化的影响,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儒家文化;传播;教学
1儒家思想的基本文化特征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其文化特征表现为: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注重知识,注重家庭;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2儒家核心价值观及当代继承
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积淀和发展演进,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儒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中国人一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由此产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性思维。因此,表现在语言思维方面,汉语句式往往上整合型句式,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的具象思维。“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不仅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在当代也得以继承,比如自然意识的觉醒,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等等。
2.2“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之一
“仁”所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明儒家思想的本质是一种伦理思想,“仁”的最基本的精神是恻隐忠恕的仁爱精神。仁爱精神是儒家仁道的基本内涵,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而广之,由家庭仁爱推及人之爱、社会之爱、天下之爱至于爱世界万物。
2.3“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二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并被社会成员所认同和实践。“礼”的执行体现了参与者通过物质形式表达彼此的一種神圣,比今天的所谓的“礼貌”的内涵(言语和行为的谦恭的表现)要丰富的多。由此中国文明中的“礼让治国”、“礼仪之邦”等名号也随之产生。
2.4儒家“中庸”的处世观
儒家的处世观主要有中庸、温、良、恭、检、让、恕、智、宽、敏、惠、敬、忠、让等,这里主要谈谈中庸的思想。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属于道德范畴,也是儒家对万事万物的认知、理解、处世态度和基本方法。中庸启示人们,凡事要适可而止,避免“过犹不及”,力求“和为贵”。
2.5儒家的“诚、信”交友观
儒家的交友观主要有“信、诚、直、谅”。儒家提倡交友一定要正直友谅相互真实守信。儒家文化中这种高品格交友观一直作为优良的文化传统继承并成为现在社会处世和育人的主流之一,不管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交往还是个人方面的人格完善,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2.6儒家的主体家庭观。
慈、孝、友、悌、欢欣合和。亚圣孟子将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归纳为父慈、子孝、君礼、臣忠、夫敬、妇顺、兄友、弟悌、友信。儒家把孝悌看作是家庭伦理观中的根本。除此之外,儒家价值观还有义、智、忠、廉、耻、节,等等。
3儒家文化的传播及对海外的影响
儒家文化自从诞生起就开始了传播。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自己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在与其它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中发扬光大,在春秋时成为一大显学,汉代以后,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中不断得到认知、发展和充分传播。
3.1儒家思想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儒家对朝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朝鲜的孔子庙祭祀之礼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朝鲜的孔子庙,与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同步发展,到李氏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遍布全国各地、列入国家祀典的礼制庙宇。儒学在日本的传播有其自己的特点:首先,中国儒学虽然传入日本较早,但却长期停留在统治阶层。其二,儒学在日本进行了选择和改造。其三,除了儒学以外,日本人既信奉神又信奉佛。公元10世纪前儒家思想传入越南。李朝的意识形态是儒佛并行。陈朝后期,佛儒势力消长,儒学发展占上风。黎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历代帝王都尊孔崇儒,儒学的统治地位确立,这种尊孔崇儒的思想在元朝前期发展到极盛。 儒家思想传入新加坡的时间可以上溯到19世纪。那时的华人从福建、广东等省移民而来,带来中国的传统文化。1965年,独立后的新加坡根据自身的社会发展和为了求生存,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文明建设,从而出现了朝野共倡儒学的时代。
3.2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儒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始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奉耶稣之命来到中国,开启了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认为西方最应该学习的儒家的“和”的思想,即当代大力提倡的和平主义。西方人对“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等等深入的诠释 正可以作为当时西方文明危机的一剂良药。儒家文化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角色参与着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它的“和”、“仁”、“中庸”等思想都是哲学家们不断思辨的命题,传播者根据时代、国度的不同,不断建构着自己的思想体系,往往与儒家文化观念不吻而合抑或有所冲突。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传播儒家文化的同时,始终阐释文化差异性,是十分必要的。在比较相互的价值体系时以包容的心态循序渐进的进行传播,所以“外来思想适应本国思想的改变才可以在本国发生作用,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才得以和谐融合”。
4孔子学院的建立对儒家文化传播的推进
我国的孔子学院项目于2004年也应运而生并于2007年4月在北京建立总部,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一张名片。孔子学院主要是推广汉语、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学的国际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很多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华人,因此他们在国外的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延展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儒家文化的影响。综上所述,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孔子学院能在国外的迅速发展也基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全球汉语热潮和加快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增强了中国软实力。可见,如今的孔子已不仅仅是中国的孔子,还是世界的孔子,儒家文化也是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5结束语
如今全世界孔子学院的相继建立和迅速发展,足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回望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继承与传播,在当代进行以儒家文化传播为视角的对外汉语教学意义重大。在教学中提高传播意识,运用各种途径扩大传播内容;而儒家经典以其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始终引发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的关注,在教学中以儒家经典为媒介的对外文化传播亦可践行。由此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对汉语的认知能力,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利于儒家文化的新时代复兴与传播,扩大儒家文化的影响,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卞哲.两千年孔子影响外围世界——透视亚洲儒家文化圈[J].新世纪领导者,2008(3).
[2]利玛窦.中国传教史[ M].台北:台湾光启社,1986.
[3]李靖.论儒学经典的对外文化传播[ 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5]赵贤州.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 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6]朱仁夫,魏维贤,王立礼.儒学国际传播[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
【关键词】儒家文化;传播;教学
1儒家思想的基本文化特征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其文化特征表现为: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注重知识,注重家庭;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2儒家核心价值观及当代继承
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积淀和发展演进,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儒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中国人一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由此产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性思维。因此,表现在语言思维方面,汉语句式往往上整合型句式,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的具象思维。“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不仅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在当代也得以继承,比如自然意识的觉醒,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等等。
2.2“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之一
“仁”所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明儒家思想的本质是一种伦理思想,“仁”的最基本的精神是恻隐忠恕的仁爱精神。仁爱精神是儒家仁道的基本内涵,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而广之,由家庭仁爱推及人之爱、社会之爱、天下之爱至于爱世界万物。
2.3“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二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并被社会成员所认同和实践。“礼”的执行体现了参与者通过物质形式表达彼此的一種神圣,比今天的所谓的“礼貌”的内涵(言语和行为的谦恭的表现)要丰富的多。由此中国文明中的“礼让治国”、“礼仪之邦”等名号也随之产生。
2.4儒家“中庸”的处世观
儒家的处世观主要有中庸、温、良、恭、检、让、恕、智、宽、敏、惠、敬、忠、让等,这里主要谈谈中庸的思想。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属于道德范畴,也是儒家对万事万物的认知、理解、处世态度和基本方法。中庸启示人们,凡事要适可而止,避免“过犹不及”,力求“和为贵”。
2.5儒家的“诚、信”交友观
儒家的交友观主要有“信、诚、直、谅”。儒家提倡交友一定要正直友谅相互真实守信。儒家文化中这种高品格交友观一直作为优良的文化传统继承并成为现在社会处世和育人的主流之一,不管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交往还是个人方面的人格完善,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2.6儒家的主体家庭观。
慈、孝、友、悌、欢欣合和。亚圣孟子将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归纳为父慈、子孝、君礼、臣忠、夫敬、妇顺、兄友、弟悌、友信。儒家把孝悌看作是家庭伦理观中的根本。除此之外,儒家价值观还有义、智、忠、廉、耻、节,等等。
3儒家文化的传播及对海外的影响
儒家文化自从诞生起就开始了传播。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自己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在与其它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中发扬光大,在春秋时成为一大显学,汉代以后,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中不断得到认知、发展和充分传播。
3.1儒家思想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儒家对朝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朝鲜的孔子庙祭祀之礼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朝鲜的孔子庙,与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同步发展,到李氏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遍布全国各地、列入国家祀典的礼制庙宇。儒学在日本的传播有其自己的特点:首先,中国儒学虽然传入日本较早,但却长期停留在统治阶层。其二,儒学在日本进行了选择和改造。其三,除了儒学以外,日本人既信奉神又信奉佛。公元10世纪前儒家思想传入越南。李朝的意识形态是儒佛并行。陈朝后期,佛儒势力消长,儒学发展占上风。黎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历代帝王都尊孔崇儒,儒学的统治地位确立,这种尊孔崇儒的思想在元朝前期发展到极盛。 儒家思想传入新加坡的时间可以上溯到19世纪。那时的华人从福建、广东等省移民而来,带来中国的传统文化。1965年,独立后的新加坡根据自身的社会发展和为了求生存,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文明建设,从而出现了朝野共倡儒学的时代。
3.2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儒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始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奉耶稣之命来到中国,开启了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认为西方最应该学习的儒家的“和”的思想,即当代大力提倡的和平主义。西方人对“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等等深入的诠释 正可以作为当时西方文明危机的一剂良药。儒家文化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角色参与着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它的“和”、“仁”、“中庸”等思想都是哲学家们不断思辨的命题,传播者根据时代、国度的不同,不断建构着自己的思想体系,往往与儒家文化观念不吻而合抑或有所冲突。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传播儒家文化的同时,始终阐释文化差异性,是十分必要的。在比较相互的价值体系时以包容的心态循序渐进的进行传播,所以“外来思想适应本国思想的改变才可以在本国发生作用,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才得以和谐融合”。
4孔子学院的建立对儒家文化传播的推进
我国的孔子学院项目于2004年也应运而生并于2007年4月在北京建立总部,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一张名片。孔子学院主要是推广汉语、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学的国际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很多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华人,因此他们在国外的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延展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儒家文化的影响。综上所述,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孔子学院能在国外的迅速发展也基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全球汉语热潮和加快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增强了中国软实力。可见,如今的孔子已不仅仅是中国的孔子,还是世界的孔子,儒家文化也是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5结束语
如今全世界孔子学院的相继建立和迅速发展,足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回望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继承与传播,在当代进行以儒家文化传播为视角的对外汉语教学意义重大。在教学中提高传播意识,运用各种途径扩大传播内容;而儒家经典以其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始终引发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的关注,在教学中以儒家经典为媒介的对外文化传播亦可践行。由此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对汉语的认知能力,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利于儒家文化的新时代复兴与传播,扩大儒家文化的影响,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卞哲.两千年孔子影响外围世界——透视亚洲儒家文化圈[J].新世纪领导者,2008(3).
[2]利玛窦.中国传教史[ M].台北:台湾光启社,1986.
[3]李靖.论儒学经典的对外文化传播[ 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5]赵贤州.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 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6]朱仁夫,魏维贤,王立礼.儒学国际传播[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