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担任过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老师都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孩子爱打“小报告“。而且爱打”小报告“的人多得让你伤脑筋常常是,这边刚打发走一个学生,那边又过来一个;没完没了,报告的内容五花八门。比如:老师,他不扫地;老师,他不戴红领巾;老师,他乱丢垃圾;老师,他说脏话;老师,……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有时候会让你哭笑不得,想安静一会儿都难。常常是把忙于备课、批改作业或上课的我们搅得心烦意乱。这个时候,你会发觉自己更像一个手握大权的法官,而不是一个教师。然而对这样的“小报告”如果不能科学加以引导,轻者扰乱我们正常的教学活动,重者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但若班主任事事在意,难免会牵扯进去很多精力,让人力不从心。那么,应该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呢?
一、孩子爱打“小报告”的原因
1.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打“小报告”的孩子,通常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有些孩子内心深处认为老师偏爱别的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他,去告诉老师别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的完美,以确立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有些孩子以前被别的小朋友在老师面前打过小报告,并且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他怀着以牙还牙的心理,通过小报告来反击,达到心理平衡。有些孩子希望在别的孩子表现很差的时候,为自己贴上“好孩子”的标签,以获得老师的特别关注和爱。这类孩子的内心深处,可能觉得老师或者家长不注意他,甚至认为老师过于偏爱一些孩子,而对他的关注不够多。为了让老师认识到他的价值,他就会“打小报告”来达到目的;还有些孩子抱有想把其他小朋友从道德和行为的错误中拯救出来的心态来向老师打小报告,这往往会起到对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作用。如一个孩子倒着爬滑梯,而另一个小朋友在上边正要滑下来,这时候看到情况不妙的小朋友打的一个小报告就非常有作用了。同时,有些家长教育欠妥也是令孩子产生这种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委屈和伤害,一般家长都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处事策略: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受到了别人的欺负,要找老师来解决。家长希望在没有父母的保护下,孩子也能快乐地在幼儿园生活,但是如果孩子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一味地报告老师来替他解决问题,不但会失去小伙伴的信任,还会养成依赖的习惯,并且减少了独自面对困难的锻炼机会。
2.通过打小报告进行“复仇”。在打报告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学生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这类学生往往把目光盯着与自己有过结的同学,一旦发现他们犯错误就立马“告状”,教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事就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因为同学向老师反映自己一些错误,误解为跟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仇视自己。这种学生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
3.因嫉妒而“告状”。有些孩子嫉妒心比较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
此外,也有好多学生是出于无奈,确实是受了委屈,而自己又不能解决,只好告诉老师。
二、正确对待 “告状”,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学生违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要正面引导,加强教育和矫正,不能轻视、姑息。得到报告后,应即刻认真调查,冷静的作出处理。对学生不要戴有色眼镜,不歧视,一视同仁,力求公正严明。当然,所有的批评教育和帮助,还必须尊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师爱的温暖。我们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把话说完,暂时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学生向教师“告状”时,不管他动机是什么,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倾听,让他把话说完,切忌边倾听边评判。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教育他们学会宽容对方。有时,有的学生第一次向老师报告后没有得到表扬,为什么他又第二次跑到办公室向老师报告呢?通过查阅资料,我在一篇心理学论著中找到了答案: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告状”现象只是儿童心理异常的外部表现,是社会情感不成熟的体现。对于这样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告诉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当别的同学有错误时,我们应该友好地提醒,遇到什么事情要冷静思考,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独立地处理事情。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打小“报告”来解决,最好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抚慰他、开导他,帮他明白用打“小报告”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理解他人、宽宏大量,学会与同学交往并关心、包容同学;在改正自身缺点和错误的同时,也要能够容忍别人身上存在的這样或那样的缺点,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友谊。
3.教会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争执。教师要使他们明白用打小“报告”这种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会失去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自身的不足。老师耐心的引导他们什么样的事该汇报,什么样的事不用告诉老师,并且有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自行解决。例如:玩游戏时,有其他同学捣乱,那就让捣乱的学生加入游戏,这样他就不会再捣乱了…这样,教给学生处理类似情况的方法。有了这种方法,以后遇见捣乱的,学生就不会总打“小报告“了。
4.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如:“同学眼中的我”, “我进步了”,“夸夸我自己”, “其实我也有错”, “你值得我学习”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有助于孩子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我教育,树立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学会正确的归因,通过改变自己来克服困难,而不是打压他人来抬高自己。孩子们还学会了互相谅解、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师生之间和谐了,生生之间和谐了,课堂也和谐了,让低幼儿童找到了一片自由表达的艳阳天。
“小报告”虽然烦琐,处理起来让许多班主任劳思伤神。但如果我们能化被动为主动,以“爱”为动力,以“耐心”为基石,以“德”、“智”为后盾,以“公”为准则,以“严”为措施,那么在巧妙处理好“小报告”的同时,你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学生的“小报告” 。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来说,更应该充满爱心和耐心。在倡导“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尊重学生放在做好教师的第一位。最起码的最基本的是抓住“打小报告”为契机,敏锐的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班级学生的动向,及时解决班级存在的安全隐患。
“教育是一种期待、一种固守、一种耐心、一份信任、一份宽容。”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而不尊重他们,忽视他们细微的言行。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善待学生、善待孩子,让他们能够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我觉得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也有很多闪光点:尊重信任老师;有正义感;做事认真严谨;对个人要求比较严格;热爱关心集体。因此,我们应该善待爱打小报告的孩子,对于他反应的问题给予及时恰当的答复,并及时表扬鼓励他和老师多沟通,这样才能力使他走向成熟,成为具有更多优秀品质的孩子。
一、孩子爱打“小报告”的原因
1.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打“小报告”的孩子,通常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有些孩子内心深处认为老师偏爱别的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他,去告诉老师别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的完美,以确立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有些孩子以前被别的小朋友在老师面前打过小报告,并且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他怀着以牙还牙的心理,通过小报告来反击,达到心理平衡。有些孩子希望在别的孩子表现很差的时候,为自己贴上“好孩子”的标签,以获得老师的特别关注和爱。这类孩子的内心深处,可能觉得老师或者家长不注意他,甚至认为老师过于偏爱一些孩子,而对他的关注不够多。为了让老师认识到他的价值,他就会“打小报告”来达到目的;还有些孩子抱有想把其他小朋友从道德和行为的错误中拯救出来的心态来向老师打小报告,这往往会起到对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作用。如一个孩子倒着爬滑梯,而另一个小朋友在上边正要滑下来,这时候看到情况不妙的小朋友打的一个小报告就非常有作用了。同时,有些家长教育欠妥也是令孩子产生这种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委屈和伤害,一般家长都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处事策略: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受到了别人的欺负,要找老师来解决。家长希望在没有父母的保护下,孩子也能快乐地在幼儿园生活,但是如果孩子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一味地报告老师来替他解决问题,不但会失去小伙伴的信任,还会养成依赖的习惯,并且减少了独自面对困难的锻炼机会。
2.通过打小报告进行“复仇”。在打报告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学生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这类学生往往把目光盯着与自己有过结的同学,一旦发现他们犯错误就立马“告状”,教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事就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因为同学向老师反映自己一些错误,误解为跟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仇视自己。这种学生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
3.因嫉妒而“告状”。有些孩子嫉妒心比较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
此外,也有好多学生是出于无奈,确实是受了委屈,而自己又不能解决,只好告诉老师。
二、正确对待 “告状”,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学生违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要正面引导,加强教育和矫正,不能轻视、姑息。得到报告后,应即刻认真调查,冷静的作出处理。对学生不要戴有色眼镜,不歧视,一视同仁,力求公正严明。当然,所有的批评教育和帮助,还必须尊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师爱的温暖。我们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把话说完,暂时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学生向教师“告状”时,不管他动机是什么,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倾听,让他把话说完,切忌边倾听边评判。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教育他们学会宽容对方。有时,有的学生第一次向老师报告后没有得到表扬,为什么他又第二次跑到办公室向老师报告呢?通过查阅资料,我在一篇心理学论著中找到了答案: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告状”现象只是儿童心理异常的外部表现,是社会情感不成熟的体现。对于这样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告诉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当别的同学有错误时,我们应该友好地提醒,遇到什么事情要冷静思考,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独立地处理事情。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打小“报告”来解决,最好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抚慰他、开导他,帮他明白用打“小报告”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理解他人、宽宏大量,学会与同学交往并关心、包容同学;在改正自身缺点和错误的同时,也要能够容忍别人身上存在的這样或那样的缺点,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友谊。
3.教会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争执。教师要使他们明白用打小“报告”这种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会失去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自身的不足。老师耐心的引导他们什么样的事该汇报,什么样的事不用告诉老师,并且有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自行解决。例如:玩游戏时,有其他同学捣乱,那就让捣乱的学生加入游戏,这样他就不会再捣乱了…这样,教给学生处理类似情况的方法。有了这种方法,以后遇见捣乱的,学生就不会总打“小报告“了。
4.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如:“同学眼中的我”, “我进步了”,“夸夸我自己”, “其实我也有错”, “你值得我学习”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有助于孩子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我教育,树立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学会正确的归因,通过改变自己来克服困难,而不是打压他人来抬高自己。孩子们还学会了互相谅解、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师生之间和谐了,生生之间和谐了,课堂也和谐了,让低幼儿童找到了一片自由表达的艳阳天。
“小报告”虽然烦琐,处理起来让许多班主任劳思伤神。但如果我们能化被动为主动,以“爱”为动力,以“耐心”为基石,以“德”、“智”为后盾,以“公”为准则,以“严”为措施,那么在巧妙处理好“小报告”的同时,你的威信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学生的“小报告” 。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来说,更应该充满爱心和耐心。在倡导“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尊重学生放在做好教师的第一位。最起码的最基本的是抓住“打小报告”为契机,敏锐的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班级学生的动向,及时解决班级存在的安全隐患。
“教育是一种期待、一种固守、一种耐心、一份信任、一份宽容。”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而不尊重他们,忽视他们细微的言行。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善待学生、善待孩子,让他们能够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我觉得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也有很多闪光点:尊重信任老师;有正义感;做事认真严谨;对个人要求比较严格;热爱关心集体。因此,我们应该善待爱打小报告的孩子,对于他反应的问题给予及时恰当的答复,并及时表扬鼓励他和老师多沟通,这样才能力使他走向成熟,成为具有更多优秀品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