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高兴”成为一种习作资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x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可能都会遇到类似的现象——出示命题习作《妈妈,我想对您说》,绝大部分学生的选材都是向母亲诉苦,觉得课外班多、压力大,或者是觉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令人奇怪的是,选材是诉苦类的文章,情感更真切,行文更流畅,甚至一些平时的“习作困难户”也能较好地完成。
  文学界有一种说法,叫“诗人不幸诗歌兴”,一个诗人在身陷消极、情感痛苦挣扎的时刻,却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如果翻开中国的文学史你会发现很多:苏轼在中秋月圆时,孤身在外,于是《水调歌头》一挥而就;白居易在一曲错落的琵琶曲中,泪湿青衫,于是《琵琶行》文动古今……
  这样一些“不高兴”的情绪,为什么会激发人的表达呢?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种情绪,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习作动力,让“不高兴”的事,成为一种习作资源呢?
  一、看清“不高兴”的庐山真貌
  《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感” 在习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毛诗序》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到《文心雕龙》的“情者文之经”,从文坛巨匠的写作感言到教学一线的教学心得,种种声音都在强调。的确,写作如果不是有感而发,文章就难免平淡、苍白,即使有华丽的语言,也难以感人。那么,“不高兴”作为一种情感的存在,就一定有其激发表达的意义。
  1.“不高兴”的自然属性使人更便于表达
  与其他情绪相比,“不高兴”是一种较为持久的情绪,因为苦涩往往与伤害联系在一起,长久深刻的记忆,往往使人类避免遇到重复的伤害。吃一堑长一智,终生难忘。甜蜜、快乐是不同的,一次体验就容易忘记,需要不断重复。所以,悲伤、沮丧等情感的发生可能只是几秒或是几分钟,但它因痛苦引起的体验往往会形成循环往复的体验。这样一种情感特点,也便于学生的习作。
  2.“不高兴”的社会属性使人更乐于表达
  失落、悲伤、抱怨等情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当“不高兴”的情感发生时,个体会察觉到自我掌控的缺乏,产生求助于社会或网络中他人的需要。而习作,恰恰就是一种表达意愿的方式。因此,习作也是一种“宣泄”,它具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发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伤心的时候,可能会向倾诉对象说很多、很久。即使没有倾诉对象,也可能自言自语,或选择写日记等方式发泄。
  3.“不高兴”的表现方式使人更易于表达
  “不高兴”情感与其他情感在呈现方式上是不一样的:“不高兴”的呈现,一般来说是缓慢的、安静的;而高兴的情感呈现通常是欢快的、跳跃的。不同的呈现方式也同样体现在文字的表达上,我们来看下面两段文字——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你,烧灼你,威逼着你。(刘成章《安塞腰鼓》)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朱自清《背影》)
  通过阅读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描写兴奋、激动的这一段话(《安塞腰鼓》),节奏比较跳跃,文字以短语为主,抒情性较强,比较突出体现作者的主观感受。而描写神情忧伤的这段话(《背影》),节奏相对平缓,叙事性较强,相对突出描写事件的客观情况,描写较为细腻。那么,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把握文字的能力有限,在语言节奏、手法的运用上,显然描写消极情感的文字相对容易。
  二、寻找“不高兴”的源头活水
  我们了解了“不高兴”的真面目,知道了它对学生习作的作用。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习作的素材呢?
  1.寻找生活中的“不高兴”
  生活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习作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平日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如今天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见到了什么让自己伤感的事,什么样的现象让自己痛心……并随时记下来。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增加了一种宣泄的途径,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促使学生观察、思考,继而学会自由表达,为抒发真情实感找到切实的素材。
  2.体验游戏中的“不高兴”
  学生都爱玩游戏,能够解放他们的精神束缚,释放他们自由独特的个性。将游戏融入习作课堂,更符合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和认知事物的特点。教师在设计的游戏中,可以让学生遭遇困难,有情感波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课堂才会吸引学生,让他们动起来,为他们的习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基础和情绪基础。
  笔者曾在不同时期开展过两次“左手节”活动。在第一次活动中,很多项目略显简单,学生轻而易举就完成了。在第二次活动中,笔者调整了方案,适当增加了难度,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失败,丰富了他们的“不高兴”情感体验,他们习作的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3.模拟情境中的“不高兴”
  模拟活动是根据习作教学的实际需要,让他人的生活体验在自己的生活中再现,扮演各种角色,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他人的生活,为习作积累生动的素材和情感体验。模拟活动, 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写出的文章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让学生避免写空话、假话。
  笔者曾经在教学中让学生“模拟盲人”,蒙上双眼,来体验一下当盲人的痛苦与不便。学生频频“诉苦”——与他人相撞、与墙柱相撞……学生有些焦虑、抱怨。但如果没有焦虑、抱怨等“不高兴”情感的充分体验,又怎么会有真切的表达?
  三、注意“不高兴”的应用之道
  “不高兴”情感,对于习作的意义重大,但里面也包含着不少消极因素,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所以,教师要在这样几个方面注意:
  1.情感刺激注意适当化
  “不高兴”情感与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强度的、持续的“不高兴”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激发学生消极情感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承受能力,活动时间不应持续太长,使学生能产生适当的消极情感即可。这样的刺激是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失去信心或信任。
  2.激发氛围注意自然化
  “不高兴”的情感,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它通常是被学生隐藏的。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如果在习作时抑制这样的情感,不敢倾诉心底生命的律动,不敢正视个人的隐私,不敢写出爱与恨,那么学生习作的情感是单一的,甚至是虚假的。因此,教师要营造出一种较为轻松自然的氛围,让学生打开心门,调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学生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
  3.教师干预注意适量化
  当学生在习作中真实表达了自己的“不高兴”时,可能有一些过激的语言或不当的想法,教师应该怎样做?笔者认为过度的干预或干脆不管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过度的干预会让学生封闭心门,但不理不睬可能引发恶果。习作首先要求说真话,其次才看写得好不好。如果是以真情实感为起点的习作,教师首先应该表扬,出现其他的问题,可以个别交流,也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学生集体讨论类似事例,进行道德教育、心理疏导。
  教師要充分认识各种情感对于习作的意义,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重中之重,学生具备这样的语用能力不仅能获取新知,还能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美文鉴赏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具体落实还远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笔者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的形式、思维、情感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策略,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选择适切儿童发展的内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的语文素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一、关注语言形式,吸纳文本
夏天到了,小青蛙要开一场独唱音乐会。小青蛙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歌唱家,当然要有一个最好的舞台。  小青蛙选中了池塘里最圆最大的荷叶作舞台,可是看来看去,她觉得荷叶舞台还缺点什么。  小青蛙去找萤火虫:“要是你想看到世上最棒的演唱会,你就该来做我的灯光师。”萤火虫答应了:“我们会带着灯笼来的。”  小青蛙去找螳螂:“要是你想看到世上最棒的演唱会,你就该来做我的伴奏师。”螳螂答应了:“我会带着我的小提琴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然而对于刚开始学写话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开始做起。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则能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探索如何更好地写话。  一、自由表达,流淌童言稚语  不進行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所
2017年秋,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科书在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拼音的学习,在编排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益于学生快乐地学习拼音。首先,教材调整了汉字和拼音的编排顺序,把汉语拼音的学习从以往的第一单元调整到第二单元,使学习汉语拼音不再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个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减少了畏难情绪,缓解了学习压力,利于幼小衔接,利于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生活,实现“幼”“ 小”平稳过渡。其
1.小男孩宁宁老是坐不住,他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为别人开门。“叮咚”“叮咚”,每当门铃快乐地响起来,宁宁马上像小马撒欢似地跑过去开门。  2.宁宁打开门,把爸爸、妈妈迎进来。他最爱看爸爸的眉毛和妈妈脸上的酒窝了。  3.这天晚上,宁宁做了个梦,他梦见有人叫门,于是乐颠颠地跑过去,没有看见人。  奶奶说:“是春天在叫门,春天到田野上去了,田野才会绿呀。”  4.不一会儿,门铃又响了,宁宁又冲过去开门
《负荆请罪》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体裁是戏剧,对于学生来说颇为新颖,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在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上又有些难度。对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并结合体裁特点及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笔者结合戏剧特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核心需要尊重文体  虽然教材仅仅是例子,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内容进
评价作为习作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精妙的习作评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点燃他们的习作热情,而且能为学生指明修改方向,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习作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评语,让评语成为我和学生沟通思想、交流观点、拉动情感的桥梁,习作评语让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情感评语让学生爱上习作  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我懂学生的心,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真是又爱又恨。在语文
古诗是中国文学中的宝贵财富,其文辞优美、意境深邃、表现手法独特,是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很好启蒙教材。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题式”古诗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古诗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一节课一首诗”的教学方法不易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内容和表现手
“语文1 X”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表示一节语文课,“X”指核心知识的微课程建构。“语文1 X”课程的建构,立足于呈现给学生立体的网状知识,而不是散乱的点状知识。  一、“语文1 X”微课程探求的缘起  对“语文1 X”微课程的探求,源于一次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记叙了作者章武去武夷山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后习题“你觉得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得到丰富的阅读积累,这与他们的阅读需求是不相符的。近几年,群组阅读这一形式逐渐得到了重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基于特定或者多个议题找出一组文章,让学生围绕这些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群组阅读得到丰富的阅读积累,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