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二五”以来,江苏省扬州市职业教育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紧贴地方产业实际,着力优化专业布局,硬化专业基地,柔化专业教学,强化专业素养,加强专业集团化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综合实力,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扬州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41-04
一、优化专业布局,
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衔接吻合
近年来,扬州市紧紧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发展要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切实提高与全市支柱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一)优化专业设置,培植骨干新兴专业
1.强化骨干专业。扬州市教育局定期与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全市百家重点企业大调研”和“全市百家三新企业大调研”等活动,摸清地方支柱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了机电、汽车、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电气自动化、纺织服务、商贸旅游等八大专业群,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八大专业中心”,整合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基础较强的专业资源,通过组建扬州市职教集团,进行专业强强联合,形成拳头优势,全面对接全市重点支柱产业。
2.开发新兴专业。为服务全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围绕发展“三新”(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市教育局专门开发了光电产品应用与维护、光电子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光伏发电与维护等新专业;为服务“三农”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专门开发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村电气技术、农机具使用与维护、太阳能沼气技术等新兴专业。扬州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新办新兴专业的学校重点倾斜。
3.改造传统专业。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改造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传统专业基础上,增加专业方向,拓宽办学思路。根据产业岗位的迁移情况,进行专业的二次开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如根据扬州市对商贸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在原有财经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立了宝玉石营销、汽车营销、商品零售等若干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基础上拓展电子商务等专业,及时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延伸专业链条,做亮品牌特色专业
1.做长专业链条。围绕全市汽车产业链发展需求,在已有汽车制造、汽车维修专业的基础上,前延后伸了汽车美容、汽车营销、汽车技术服务、汽车电子等专业;围绕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在已有烹饪专业的基础上,前拓后展了烹饪营养与保健、西餐烹饪、西餐烘焙等专业或专业方向,通过做长专业链条,加强专业群建设,彰显专业品牌效应。
2.做亮特色专业。围绕扬州传统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做响扬州特色专业。做活“非遗”保护专业。如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联办雕板印刷、古籍修复专业,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务高职校)与扬州玉器厂联办宝玉石加工、宝玉石鉴定专业,与扬州工艺美术集团联办刺锈专业等。做亮“三把刀”专业。与国家及省市烹饪、美容、沐浴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办学,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赢得行业发展话语权。积极承办国省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抢占行业技能教学制高点。加强与意大利、韩国、澳门、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国际合作交流,努力推进“三把刀”技艺走向世界。通过与各方的交流合作,充分挖掘扬州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将之融入专业课程,努力打造富有扬州特色的“扬州师傅”品牌。做优汽车专业。以上海大众落户扬州为契机,高标准建设汽车实训基地,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选派专业教师赴德国进修实践,开办“上海大众机电一体化”及“上海大众汽车机电”冠名班,依据德国大众职业能力模型、德国职业培训标准以及中国职业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为上海大众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做强光伏专业。以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扬州高职校)牵头成立的江苏光伏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聚合全省47家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在为企业“订单”培养技能人才中积聚力量,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中提升水平,在为企业开展产品与技术研发中增强实力。
3.做优特色学校。围绕扬州市教育名城建设目标,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推进“一校一特”,错位竞争,错锋发展计划。如扬州高职校新能源光伏、扬州商务高职校烹饪、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旅游服务、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江都中专校)建筑、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网络技术、仪征工业学校汽车、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服装专业等分别作为各自学校特色发展专业,政府部门都积极投入有效资源,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紧贴地方支柱产业的品牌特色专业。
二、硬化专业基地,
促进学校基地与企业岗位深度对接
扬州市高度重视职业学校校内外专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对接。
(一)整合职教资源,使专业建设“集团化”
在扬州市政府的牵头下,组建了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旨在整合优化全市职教资源、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建立以专业建设为中心的职教发展机制。由市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等部门和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人成立市职教集团管委会,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职教集团建设包含机电、汽车、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电气自动化、纺织服装、旅游商贸等八大专业中心,分别由相关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其他相关学校和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将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使专业中心成为地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市政府通过专业中心,将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分散在各大专业中心建设,在原有投入不变的基础上,追加财政投入,用于专业中心硬件建设。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成就了政、校、企合作的一个创新范例。 (二)引进企业生产设备,使学校基地“工厂化”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通过自身投入,更新添置专业基地设备;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投资,引进企业生产线,努力使校内基地设备工厂化。如扬州高职校、江都中专校等利用学校现有实训条件,主动引企入校,将企业的生产线搬进学校的专业基地,将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引进学校,把学生实习变成来料加工,既提高了实训质量,增加了学校经济效益,又帮助企业解决了场地不足、用工不足等困难。
2.营造仿真的实训车间。如在校内实训基地张贴操作规程与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图,实训设备及工具的摆放严格参照企业车间的摆放方式等,通过“目视化”管理,努力使学校专业基地车间化。
3.制定校内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转规则。如让企业冠名班的学生身着本企业工作服装,对违反操作规范或工作纪律的学生,模拟企业对员工的处理办法实施惩罚,参照企业的车间管理,努力使学生员工化。
4.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广泛开展世界500强企业文化诵读活动等,努力使企业文化深入学生心灵。
(三)开展工学交替,使工厂实训“学校化”
在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师傅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学校教师跟踪管理,借鉴“双元制”管理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既做工人又做学生,教师指导实习既做教师又做师傅。在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教室,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利用双休日和晚上业余时间在工厂继续上课,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继续“学生”的角色。这样,学生既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又得到了一定的劳动报酬,解决了企业短期的用工需求,真正实现了“企、校、生”三赢。
三、柔化专业教学,
促进实训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
坚持实训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需求对接,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灵活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柔化专业教学。
(一)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专业方向
1.进行专业感知。学生入学时只选择专业大类,不明确专业方向。第一年,让学生进企业见习,进行专业感知,了解专业性质,明确专业方向,全面了解所选专业。
2.确定专业方向。进入二年级后,学校提供各专业大类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特长、家庭背景等选择专业方向。如计算机应用专业,擅长于网络技术的学生可选择网络技术应用方向,擅长于编程的学生可选择软件工程方向,擅长于动画制作的学生可选择影视后期处理专业方向等。
(二)根据企业需求柔化专业教学
在学生确定了专业方向后,根据合作企业对用工的不同需求,柔性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1.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量身定做。根据“订单”企业的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开发为企业量身定做的课程模块,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如扬州高职校在为扬州晶澳太阳能等公司专门培养太阳能光伏专业学生时,专门添置了与企业同步的太阳能光伏设备,聘请了企业的师傅担任指导教师,特别为企业开发了太阳能光伏项目课程,培养的学生一出校门就胜任企业岗位。
2.为适应企业产品升级,按需改做。根据企业技术更新快、产品升级快的特点,及时调整企业不需要的课程和相应课时,增加企业急需强化的课程和课时。如扬州高职校在为天威公司“订单”培养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时,由于企业产品转向新能源,需要光电技术应用与维护人员,学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相关课程,有效地满足了企业需求。
3.为适应企业季节用工需求,抓缺补做。在企业接到大量定单急需用工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抓缺补做”培训,安排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以解企业燃眉之急;在企业暂时不需要大量用工时,学生再回到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实现工学交替。如春节前后,与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合作的扬州信息产业园信息呼叫业务量大增,学校就分批组织学生进行短期的业务培训,到呼叫中心开展工学交替,节后继续回学校学习,帮助企业有效缓解了用工矛盾,深受企业好评。
四、强化专业素养,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可持续发展力
1.以规划为引领,实施梯队培养。扬州市教育局组织制定了专业教师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了市级教学能手、市级教学骨干、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特级教师、省级特级教师等教师培养梯队。开展了“百名优秀‘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明确了以“一颗爱心、一门绝活、一项发明、一个课题、一部教材、一篇论文”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养方案。每位教师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
2.以团队为熔炉,加强名师培养。扬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职业学校专业课名师工作总室,并建立了7个专业名师工作分室,吸纳了全市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22名骨干教师加入。全市成立了16个教科研中心组,近200名骨干教师参加,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全市分别组建了以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教学研究团队,一大批教师在团队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并涌现了一批教学名师。全市先后培养了全国职业院校名校长1名、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2名、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7名、省市级特级教师10名和市级学科带头人37名。
3.以竞赛为动力,重视业务培养。扬州市教育局连续10年组织开展全市“千师万生”技能大比武活动,将每年的十月份定为全市职教技能大比武活动月,千名教师、万名学生同台竞技。连续9年开展全市职教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包括技能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全市45周岁以下所有职教教师全员参与。通过系、校、市、省等各级层层选拔,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连续9年开展全市教师论文大赛,教师全员参与,层层选拔,扬州市教育局连续多年荣获全省创意论坛优秀组织奖。市教育局将各类竞赛的参与率及获奖情况作为学校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和教师晋升晋级的重要条件,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双师”培养。扬州市每年暑假组织700名左右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工程师和技术员结对,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革项目。同时配套建立了教师进企业实践记录卡制度和随机督查制度,并将企业实践作为教师晋升职称、骨干评选的必备条件,将教师进企业实践真正落到实处,有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1.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多年来,扬州市教育局坚持在全市职教开展“六个一”教育(一个求真向善的立人品质、一门娴熟精湛的立业技能、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种便于交流的外语常用语、一手规范工整的钢笔字、一项出类拔萃的个人特长),将普通话、英语口语、硬笔书法等内容纳入课程计划,编入校本课程,列入课表教学。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等级考核,毕业生80%以上获得二级乙等以上等级证书;每年组织书法定级考试,全市每年万余名学生参加;每年组织全市职教英语口语大赛和普通话演讲比赛,定期开展全市“六个一”教育成果展示活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感恩励志主题教育等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2.增强学生技能素养。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和技能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全员技能定级考核,强化技能培养的普及性和技能教学的普适性;通过各级技能大赛,强化技能培养的实效性和技能教学的前沿性。让学生在企业实践、职业资格鉴定和技能大赛中全面提升技能素养。全市职业院校学生“双证率”达98%以上。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学生累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牌34枚、银牌13枚。
3.培养学生创业素养。在加强学生就业教育的同时,扬州市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观摩创业、模拟创业活动培养了学生创业意识和本领,激发了创业热情与冲动。目前,全市建成学生校内创业基地近50个,每年有近千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责任编辑:章跃一)
关键词:扬州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41-04
一、优化专业布局,
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衔接吻合
近年来,扬州市紧紧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发展要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切实提高与全市支柱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一)优化专业设置,培植骨干新兴专业
1.强化骨干专业。扬州市教育局定期与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全市百家重点企业大调研”和“全市百家三新企业大调研”等活动,摸清地方支柱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了机电、汽车、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电气自动化、纺织服务、商贸旅游等八大专业群,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八大专业中心”,整合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基础较强的专业资源,通过组建扬州市职教集团,进行专业强强联合,形成拳头优势,全面对接全市重点支柱产业。
2.开发新兴专业。为服务全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围绕发展“三新”(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市教育局专门开发了光电产品应用与维护、光电子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光伏发电与维护等新专业;为服务“三农”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专门开发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村电气技术、农机具使用与维护、太阳能沼气技术等新兴专业。扬州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新办新兴专业的学校重点倾斜。
3.改造传统专业。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改造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传统专业基础上,增加专业方向,拓宽办学思路。根据产业岗位的迁移情况,进行专业的二次开发,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如根据扬州市对商贸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在原有财经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立了宝玉石营销、汽车营销、商品零售等若干专业方向。在市场营销专业基础上拓展电子商务等专业,及时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延伸专业链条,做亮品牌特色专业
1.做长专业链条。围绕全市汽车产业链发展需求,在已有汽车制造、汽车维修专业的基础上,前延后伸了汽车美容、汽车营销、汽车技术服务、汽车电子等专业;围绕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在已有烹饪专业的基础上,前拓后展了烹饪营养与保健、西餐烹饪、西餐烘焙等专业或专业方向,通过做长专业链条,加强专业群建设,彰显专业品牌效应。
2.做亮特色专业。围绕扬州传统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做响扬州特色专业。做活“非遗”保护专业。如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联办雕板印刷、古籍修复专业,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务高职校)与扬州玉器厂联办宝玉石加工、宝玉石鉴定专业,与扬州工艺美术集团联办刺锈专业等。做亮“三把刀”专业。与国家及省市烹饪、美容、沐浴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办学,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赢得行业发展话语权。积极承办国省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抢占行业技能教学制高点。加强与意大利、韩国、澳门、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国际合作交流,努力推进“三把刀”技艺走向世界。通过与各方的交流合作,充分挖掘扬州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将之融入专业课程,努力打造富有扬州特色的“扬州师傅”品牌。做优汽车专业。以上海大众落户扬州为契机,高标准建设汽车实训基地,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选派专业教师赴德国进修实践,开办“上海大众机电一体化”及“上海大众汽车机电”冠名班,依据德国大众职业能力模型、德国职业培训标准以及中国职业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为上海大众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做强光伏专业。以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扬州高职校)牵头成立的江苏光伏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聚合全省47家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在为企业“订单”培养技能人才中积聚力量,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中提升水平,在为企业开展产品与技术研发中增强实力。
3.做优特色学校。围绕扬州市教育名城建设目标,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推进“一校一特”,错位竞争,错锋发展计划。如扬州高职校新能源光伏、扬州商务高职校烹饪、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旅游服务、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江都中专校)建筑、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网络技术、仪征工业学校汽车、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服装专业等分别作为各自学校特色发展专业,政府部门都积极投入有效资源,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紧贴地方支柱产业的品牌特色专业。
二、硬化专业基地,
促进学校基地与企业岗位深度对接
扬州市高度重视职业学校校内外专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对接。
(一)整合职教资源,使专业建设“集团化”
在扬州市政府的牵头下,组建了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旨在整合优化全市职教资源、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建立以专业建设为中心的职教发展机制。由市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等部门和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人成立市职教集团管委会,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职教集团建设包含机电、汽车、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电气自动化、纺织服装、旅游商贸等八大专业中心,分别由相关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其他相关学校和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将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使专业中心成为地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市政府通过专业中心,将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分散在各大专业中心建设,在原有投入不变的基础上,追加财政投入,用于专业中心硬件建设。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成就了政、校、企合作的一个创新范例。 (二)引进企业生产设备,使学校基地“工厂化”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通过自身投入,更新添置专业基地设备;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投资,引进企业生产线,努力使校内基地设备工厂化。如扬州高职校、江都中专校等利用学校现有实训条件,主动引企入校,将企业的生产线搬进学校的专业基地,将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引进学校,把学生实习变成来料加工,既提高了实训质量,增加了学校经济效益,又帮助企业解决了场地不足、用工不足等困难。
2.营造仿真的实训车间。如在校内实训基地张贴操作规程与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图,实训设备及工具的摆放严格参照企业车间的摆放方式等,通过“目视化”管理,努力使学校专业基地车间化。
3.制定校内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转规则。如让企业冠名班的学生身着本企业工作服装,对违反操作规范或工作纪律的学生,模拟企业对员工的处理办法实施惩罚,参照企业的车间管理,努力使学生员工化。
4.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广泛开展世界500强企业文化诵读活动等,努力使企业文化深入学生心灵。
(三)开展工学交替,使工厂实训“学校化”
在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师傅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学校教师跟踪管理,借鉴“双元制”管理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既做工人又做学生,教师指导实习既做教师又做师傅。在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教室,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利用双休日和晚上业余时间在工厂继续上课,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继续“学生”的角色。这样,学生既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又得到了一定的劳动报酬,解决了企业短期的用工需求,真正实现了“企、校、生”三赢。
三、柔化专业教学,
促进实训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
坚持实训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需求对接,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灵活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柔化专业教学。
(一)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专业方向
1.进行专业感知。学生入学时只选择专业大类,不明确专业方向。第一年,让学生进企业见习,进行专业感知,了解专业性质,明确专业方向,全面了解所选专业。
2.确定专业方向。进入二年级后,学校提供各专业大类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特长、家庭背景等选择专业方向。如计算机应用专业,擅长于网络技术的学生可选择网络技术应用方向,擅长于编程的学生可选择软件工程方向,擅长于动画制作的学生可选择影视后期处理专业方向等。
(二)根据企业需求柔化专业教学
在学生确定了专业方向后,根据合作企业对用工的不同需求,柔性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1.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量身定做。根据“订单”企业的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开发为企业量身定做的课程模块,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如扬州高职校在为扬州晶澳太阳能等公司专门培养太阳能光伏专业学生时,专门添置了与企业同步的太阳能光伏设备,聘请了企业的师傅担任指导教师,特别为企业开发了太阳能光伏项目课程,培养的学生一出校门就胜任企业岗位。
2.为适应企业产品升级,按需改做。根据企业技术更新快、产品升级快的特点,及时调整企业不需要的课程和相应课时,增加企业急需强化的课程和课时。如扬州高职校在为天威公司“订单”培养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时,由于企业产品转向新能源,需要光电技术应用与维护人员,学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相关课程,有效地满足了企业需求。
3.为适应企业季节用工需求,抓缺补做。在企业接到大量定单急需用工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抓缺补做”培训,安排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以解企业燃眉之急;在企业暂时不需要大量用工时,学生再回到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实现工学交替。如春节前后,与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合作的扬州信息产业园信息呼叫业务量大增,学校就分批组织学生进行短期的业务培训,到呼叫中心开展工学交替,节后继续回学校学习,帮助企业有效缓解了用工矛盾,深受企业好评。
四、强化专业素养,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可持续发展力
1.以规划为引领,实施梯队培养。扬州市教育局组织制定了专业教师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了市级教学能手、市级教学骨干、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特级教师、省级特级教师等教师培养梯队。开展了“百名优秀‘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明确了以“一颗爱心、一门绝活、一项发明、一个课题、一部教材、一篇论文”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养方案。每位教师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
2.以团队为熔炉,加强名师培养。扬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职业学校专业课名师工作总室,并建立了7个专业名师工作分室,吸纳了全市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22名骨干教师加入。全市成立了16个教科研中心组,近200名骨干教师参加,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全市分别组建了以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教学研究团队,一大批教师在团队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并涌现了一批教学名师。全市先后培养了全国职业院校名校长1名、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2名、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7名、省市级特级教师10名和市级学科带头人37名。
3.以竞赛为动力,重视业务培养。扬州市教育局连续10年组织开展全市“千师万生”技能大比武活动,将每年的十月份定为全市职教技能大比武活动月,千名教师、万名学生同台竞技。连续9年开展全市职教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包括技能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全市45周岁以下所有职教教师全员参与。通过系、校、市、省等各级层层选拔,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连续9年开展全市教师论文大赛,教师全员参与,层层选拔,扬州市教育局连续多年荣获全省创意论坛优秀组织奖。市教育局将各类竞赛的参与率及获奖情况作为学校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和教师晋升晋级的重要条件,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双师”培养。扬州市每年暑假组织700名左右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工程师和技术员结对,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革项目。同时配套建立了教师进企业实践记录卡制度和随机督查制度,并将企业实践作为教师晋升职称、骨干评选的必备条件,将教师进企业实践真正落到实处,有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1.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多年来,扬州市教育局坚持在全市职教开展“六个一”教育(一个求真向善的立人品质、一门娴熟精湛的立业技能、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种便于交流的外语常用语、一手规范工整的钢笔字、一项出类拔萃的个人特长),将普通话、英语口语、硬笔书法等内容纳入课程计划,编入校本课程,列入课表教学。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等级考核,毕业生80%以上获得二级乙等以上等级证书;每年组织书法定级考试,全市每年万余名学生参加;每年组织全市职教英语口语大赛和普通话演讲比赛,定期开展全市“六个一”教育成果展示活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感恩励志主题教育等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2.增强学生技能素养。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和技能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全员技能定级考核,强化技能培养的普及性和技能教学的普适性;通过各级技能大赛,强化技能培养的实效性和技能教学的前沿性。让学生在企业实践、职业资格鉴定和技能大赛中全面提升技能素养。全市职业院校学生“双证率”达98%以上。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学生累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牌34枚、银牌13枚。
3.培养学生创业素养。在加强学生就业教育的同时,扬州市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观摩创业、模拟创业活动培养了学生创业意识和本领,激发了创业热情与冲动。目前,全市建成学生校内创业基地近50个,每年有近千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