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其中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激励学生,为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娴熟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艺术是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的,它应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追求的目标。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课,这已是我国教育界的共识。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思维型、活动型的教育内容置于比知识型、讲解型内容更突出的地位,把道德教育、观念教育与能力教育、个性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以往,我们教育的内容是通过过滤、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大道理。我们从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可以看到,许多范例都是值得崇敬的优秀人物和光荣事迹,很少甚至没有涉及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这样,至少学校思想政治课为学生展示的世界和他们校外直面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完全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当前这个社会大变革时代,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宣扬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进行的是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育,家庭和现实进行的是注重私利、从个人出发的教育;学校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家庭和社会现实却给予注重实惠、注重功利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校进行的是坚持原则、捍卫真理的教育,家庭和现实给予的是注重关系、明哲保身的教育……加上大众媒体及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感到迷茫,也令学校德育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学校花大力气抓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学生总体思想道德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言不由衷、言行不一、校内校外不一样等。学生只看到书本上的道德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实践的道德观念。学生接受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而不是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这样就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
面对这种局面,教师感到思想政治课越来越难教,即使千方百计改进教学方法、认真施教,效果也不甚理想。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教育观来施教?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认真梳理现实问题,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观,采取有效措施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集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行动能力和道德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受教育者简单地接受和认同各种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是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能够“内化”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而且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使之成为“活的实践理性”。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的,评价学生道德品质、道德认知力以及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是考试。知识认知固然是育化学生优良德性所必需的,但直接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画等号显然是不当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知与行二者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时,可以安排“作弊之我见”的讨论,并进而做出不作弊的承诺,在老师的主持下,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无人监考的考试,让学生在现实中升华认识。学生有了道德行动能力,才能准确把握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克服知行脱节,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这种能力能使学生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自律、自戒、自我完善,使道德达到“慎独”的境界,努力去做一个高尚的人。心理学揭示了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一个知、情、意、行教育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陶行知先生曾说:“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体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能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之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便同时是意志的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无从分割。”因而,在思想课教学中,必须以启发学生自觉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这样才能使学生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在变革的社会里,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学生,面对着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和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故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知识和智力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而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知识是智力的基础,也是能力的基础。如果只是掌握一些知识,并没有通过实践形成能力,知识再多也是无用的。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的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有责任感的、自主的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的思想,承认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历史各阶段之间具有相对性和依赖性;承认个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这种思想把时间、运动和思想、行为结合起来,是认识现实的工具。掌握辩证的思想来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是世界的趋势。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同样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而不把一些思想、行为和习惯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绝对的东西。尤其要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能力,使学生对当今社会各种复杂的现象,有正确的观察和分析,能以质疑的精神来对待大量的流通信息,能够超越传媒提供的看法,真正了解所发生的各种事件,面对多种价值取向和各种不同思想观点,做出正确抉择。
理解能力是一种感情同化、与他人共同生活的基本能力。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宽容,从而才能相互尊重,并公正地对待差异性,多样性。只有相互理解。求同存异,才能和睦相处,才有合作的基础。自我反思力是认识自我,并提升自我思想道德水平的基本能力。认识他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才能更完善地处理各种人与事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条件性知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它对教师已有的特定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起着支撑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教与学的规律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评价学生,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并促进学生良好的实践知识的形成与提高。社会能力的培养既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也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注重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教学中师生互动,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存在于师生间的一种人际互动,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和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道德的获得、养成、判断、选择、坚持的能力。这些能力靠照本宣科式教学是无法学到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就显得比较突出,教师的一堂课、一句话、一段评语、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作用。
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师生双方在追求学业、社会理想、人生目标等方面相互吸引、期望、共鸣、互补等的交往心理效应,形成一个真正学习的共同体。在互动中调节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促进道德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与情境的交互影响,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最终推动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实践。
四、用激情感染学生
美学理论告诉我们,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而人的情感则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来决定的。当今的学生情感热烈、奔放,充满激情,但他们中的些人又往往固执己见、易走极端,情绪波动性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情感特征,在传授真理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交流,进行心灵沟通。教学艺术的魅力来源于教师的创造,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的创造则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美学修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寓教于情,有效地形成课堂的审美氛围,帮助学生由美动情,由情晓理。如在讲《经济与政治基础》中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时,运用排比修辞:“从鸦片战争的烽火到林则徐虎门销烟,从‘公车上书’之戊戌壮举到六君子的暴尸街头,从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愤懑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从卢沟桥的炮声到渡江作战的号角,从第一面红旗的冉冉升起到东方雄狮的仰天长啸,从大漠深处蘑菇云的升腾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从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到反对分裂坚持统一的对台政策……”以饱满的激情去诉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灾难和革命斗争史,并配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教态,抑扬顿挫的声调,以一种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感召学生、震撼学生,以情动人、由情入理,从而使学生相信:只有共产党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扣人心弦的情感教学,体现了教学艺术的魅力。引人入胜的形象教学,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迫切要求。新教材虽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化形象、通俗易懂,但要领的抽象性、观点的概括性难以避免。如果教师不注意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审美加工使之形象化,而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那么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如无源之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成为一句空话。因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和审美心理出发,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枯燥和条文生动化,简单的观点丰富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使“灰色”的理论变成五彩缤纷的思想,从而达到理性思维和具体形象的和谐统一,创造思想政治课引人入胜的形象魅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为使思想政治课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借鉴不同的艺术手法,使教学语言具有趣味性、幽默感和文学色彩,并运用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使之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形成和谐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品位和层次,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道德情操,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在美的语言交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效应。
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创造,创造性最能显示教学方法的生命力,亦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思想政治课教学亦应如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单调的表达形式会窒息美感的形成,破坏审美的情趣,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教学失败。因此,教师的授课方法应灵活多变,时而穿插启发式的提问,时而组织直观式的教学,时而开展激烈的讨论,时而进行饶有情趣的对话……教学方法新颖多变,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保持最佳状态,唤起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完成。
教学艺术是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的,它应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追求的目标。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课,这已是我国教育界的共识。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思维型、活动型的教育内容置于比知识型、讲解型内容更突出的地位,把道德教育、观念教育与能力教育、个性教育结合起来进行。以往,我们教育的内容是通过过滤、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大道理。我们从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可以看到,许多范例都是值得崇敬的优秀人物和光荣事迹,很少甚至没有涉及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这样,至少学校思想政治课为学生展示的世界和他们校外直面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完全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当前这个社会大变革时代,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宣扬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进行的是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育,家庭和现实进行的是注重私利、从个人出发的教育;学校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家庭和社会现实却给予注重实惠、注重功利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校进行的是坚持原则、捍卫真理的教育,家庭和现实给予的是注重关系、明哲保身的教育……加上大众媒体及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感到迷茫,也令学校德育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学校花大力气抓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学生总体思想道德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言不由衷、言行不一、校内校外不一样等。学生只看到书本上的道德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实践的道德观念。学生接受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而不是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这样就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
面对这种局面,教师感到思想政治课越来越难教,即使千方百计改进教学方法、认真施教,效果也不甚理想。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教育观来施教?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认真梳理现实问题,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观,采取有效措施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集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行动能力和道德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受教育者简单地接受和认同各种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是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能够“内化”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而且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使之成为“活的实践理性”。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的,评价学生道德品质、道德认知力以及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是考试。知识认知固然是育化学生优良德性所必需的,但直接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画等号显然是不当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知与行二者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时,可以安排“作弊之我见”的讨论,并进而做出不作弊的承诺,在老师的主持下,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无人监考的考试,让学生在现实中升华认识。学生有了道德行动能力,才能准确把握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克服知行脱节,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这种能力能使学生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自律、自戒、自我完善,使道德达到“慎独”的境界,努力去做一个高尚的人。心理学揭示了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一个知、情、意、行教育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陶行知先生曾说:“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体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能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之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便同时是意志的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无从分割。”因而,在思想课教学中,必须以启发学生自觉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这样才能使学生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在变革的社会里,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学生,面对着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和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故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知识和智力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而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知识是智力的基础,也是能力的基础。如果只是掌握一些知识,并没有通过实践形成能力,知识再多也是无用的。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的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尤为重要的是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有责任感的、自主的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的思想,承认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历史各阶段之间具有相对性和依赖性;承认个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这种思想把时间、运动和思想、行为结合起来,是认识现实的工具。掌握辩证的思想来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是世界的趋势。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同样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变化的,而不把一些思想、行为和习惯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绝对的东西。尤其要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能力,使学生对当今社会各种复杂的现象,有正确的观察和分析,能以质疑的精神来对待大量的流通信息,能够超越传媒提供的看法,真正了解所发生的各种事件,面对多种价值取向和各种不同思想观点,做出正确抉择。
理解能力是一种感情同化、与他人共同生活的基本能力。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宽容,从而才能相互尊重,并公正地对待差异性,多样性。只有相互理解。求同存异,才能和睦相处,才有合作的基础。自我反思力是认识自我,并提升自我思想道德水平的基本能力。认识他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才能更完善地处理各种人与事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条件性知识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它对教师已有的特定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起着支撑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教与学的规律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评价学生,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并促进学生良好的实践知识的形成与提高。社会能力的培养既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也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注重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教学中师生互动,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存在于师生间的一种人际互动,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和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道德的获得、养成、判断、选择、坚持的能力。这些能力靠照本宣科式教学是无法学到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就显得比较突出,教师的一堂课、一句话、一段评语、一个动作都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作用。
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师生双方在追求学业、社会理想、人生目标等方面相互吸引、期望、共鸣、互补等的交往心理效应,形成一个真正学习的共同体。在互动中调节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促进道德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与情境的交互影响,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最终推动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实践。
四、用激情感染学生
美学理论告诉我们,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而人的情感则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来决定的。当今的学生情感热烈、奔放,充满激情,但他们中的些人又往往固执己见、易走极端,情绪波动性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情感特征,在传授真理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交流,进行心灵沟通。教学艺术的魅力来源于教师的创造,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的创造则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美学修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寓教于情,有效地形成课堂的审美氛围,帮助学生由美动情,由情晓理。如在讲《经济与政治基础》中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时,运用排比修辞:“从鸦片战争的烽火到林则徐虎门销烟,从‘公车上书’之戊戌壮举到六君子的暴尸街头,从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愤懑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从卢沟桥的炮声到渡江作战的号角,从第一面红旗的冉冉升起到东方雄狮的仰天长啸,从大漠深处蘑菇云的升腾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业绩,从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到反对分裂坚持统一的对台政策……”以饱满的激情去诉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灾难和革命斗争史,并配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教态,抑扬顿挫的声调,以一种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感召学生、震撼学生,以情动人、由情入理,从而使学生相信:只有共产党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扣人心弦的情感教学,体现了教学艺术的魅力。引人入胜的形象教学,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迫切要求。新教材虽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化形象、通俗易懂,但要领的抽象性、观点的概括性难以避免。如果教师不注意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审美加工使之形象化,而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那么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如无源之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成为一句空话。因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和审美心理出发,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枯燥和条文生动化,简单的观点丰富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使“灰色”的理论变成五彩缤纷的思想,从而达到理性思维和具体形象的和谐统一,创造思想政治课引人入胜的形象魅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为使思想政治课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借鉴不同的艺术手法,使教学语言具有趣味性、幽默感和文学色彩,并运用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使之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形成和谐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品位和层次,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道德情操,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在美的语言交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效应。
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创造,创造性最能显示教学方法的生命力,亦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思想政治课教学亦应如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单调的表达形式会窒息美感的形成,破坏审美的情趣,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教学失败。因此,教师的授课方法应灵活多变,时而穿插启发式的提问,时而组织直观式的教学,时而开展激烈的讨论,时而进行饶有情趣的对话……教学方法新颖多变,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保持最佳状态,唤起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