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折变化,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建筑艺术的庄严、凝重,古典园林艺术的古朴、典雅,绘画艺术的反复配置、冷暖明暗,创作艺术的曲径通幽,都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充分展示出各种艺术形式的魅力。
教学艺术亦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曲折和波澜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精髓。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张与弛、快与慢、静与动、疏与密等都在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深刻揭示课堂教学曲折艺术的规律,展示课堂教学曲折变化、摇曳多姿的艺术魅力。大凡成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曲曲折折的艺术之美:或有规律地呈波浪式的运动状态,一起一伏,舒疾相间;或由慢而快,由弛而张,逐渐向前推进并最终达到高潮;或在教学的起始、中间和结尾连续出现几次高潮,起伏跌宕等。因此,能否在波澜起伏、复杂多变的曲折中充分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表现新课程教学艺术的神韵,是衡量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众多名师的高品位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曲折艺术对激发学生兴趣,科学地调整教学节奏,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高层次地完成教学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教学曲折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从以下五个层面表现出来。
一、张弛相间动波浪
一张一弛,乃艺术之道。《礼记·杂记》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它启示我们,要想把教学活动搞得跌宕多姿、曲折有致,就必须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落实以下两点要求:(1)精心预设,巧妙安排教学内容,造成起伏跌宕的势态。教学设计最忌意向不清,重心不明,平铺直叙,而应当依据课程内容特点,筛选对学生成长有价值的内容,按照由易到难,或难易相间的顺序,组成一个高低错落的有机整体,从而将课堂教学一张一弛、一起一伏地向前推进。张,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增强思维的紧张度和敏捷性,使之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亢奋状态,把注意力聚集在学习的重心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以及学生的质疑、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它具体表现为教师善于提出问题,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不断启发、诱导学生质疑、辩论,这种精力集中、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思维亢奋的“张”,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活动主要是靠这种“张”来完成任务的。然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有时间限度的,思维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进入低潮,失去主动性和敏锐性。也就是说,当学生思维在极度兴奋之后,可以稍稍松弛一下,以便有一定的时间来整理、内化所学内容,或让学生有时间对教材的精彩之处进行咀嚼品味,并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另外,当学生学习浅显的内容或非重点知识时,也可以让学生放松一点,在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2)要善于在不断的变化中科学而艺术地调整教学设计,恰到好处地调控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和情绪不“合拍”的情况并不鲜见,表现出气氛沉闷、神思惘然或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等过分“弛”的状况。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修正内容,调整难度,并灵活转换教学手段及模式,适当穿插能开启学生心智的内容,以期改变教学过分“疲软”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张”开思维器官,尽情地啜饮智慧的“琼浆玉液”。一味的“张”或过分的“弛”,都是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张与弛只有巧妙结合,交错运用,才能呈现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二、快慢结合生起伏
快与慢的有机结合,也能造成一种疾缓相间、错落有致的曲折之美,这也是由教学艺术规律所决定的。快,是浮光掠影,将易识记的内容或“旁逸斜出”的内容匆匆掠过;慢,是精雕细刻,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一些典型性的、对学生的能力养成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精华”问题。快则如江水急速奔腾,气势酣畅,一泻千里,痛快淋漓之至;慢则如品味陈年佳酿,反复斟酌,精心品尝,以求能尽情享受美酒芳香。那种“囫囵吞枣”式的快和“老牛拉车”式的慢都是不足取的。二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
那么,如何艺术地协调快与慢的关系呢?
(1)依据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安排教学节奏。不同的课程内容体现出不同的课程目标,即使同一内容,其课程目标也会因学情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浅显的或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可以一掠而过;能启迪思维、开启心智、培养能力的关键性问题,需要细琢细磨,反复玩味、探究;常识性的须死记硬背的知识,无须浪费过多的时间。内容浅近的课文,可以“走马观花”,长文短教;文质兼美的“精品”短文,不妨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个“紧拉慢唱”,短文长教。
(2)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节奏。任何教学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智能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快,要合情合理,恰到好处;慢,就是针对学生经常“卡壳”的问题,慢得正是“火候”。若不然,教学就是盲人摸象,无的放矢。那种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快或慢,只是双边关系中的单线出击:学生或促而不动,启而不发;或草率跟进,空走过场;或拖沓疲倦,意兴全无。这样,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快的前提是在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的情况下的节奏加快,但是,如果不看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关键地方草草带过,看来是快了,却潜伏着隐患和漏洞,其效果仍然不理想;慢也是为了快,慢是快的特殊表现形式;有时候看来是慢了,却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而艺术地处理快与慢的关系,才能表现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曲折之美。
三、教学互动荡涟漪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动态的运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搞“一言堂”,学生也不能失去正确导向而放任自流。教和学之间只有相互协调,有节奏地互动,有规律地运作,才能显示曲折迷人的艺术魅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建构认知体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在问题情景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思考,则认知体系将得以丰富和完善。因此课堂教学艺术性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看学生在教师艺术地引导下,能不能积极、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能不能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
要做到教学有机和谐互动,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教师每上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合理“预设”,正确引导,并采取相应措施,选择科学的教法,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生成”。然而,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是双边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学生的注意、情感以及思维等因素积极参与,学生才能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好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新信息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捕捉指导和点拨的最佳时机,并使指导和点拨做到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快速思维,引导要巧妙,点拨要艺术,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才能形成和谐的共振。其中,在实现师生之间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特别关注思维互动和实践互动两个环节。
(1)思维互动。教师要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审美理念的观照下,选择科学而艺术的教育方式,用编排好的符号语言创设符合学情的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可利用教学实验、多媒体技术、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贴近学情,要有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做深入的思考,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完成。例如当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足以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射,激发起高质量的探究欲望;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智慧的涟漪;学生的激烈交锋、深刻探究反过来给教师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促使教师不断调整、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创造性地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师生互动所形成的一起一伏的曲线,是那样自然、和谐、优美,它蕴蓄着无穷的能量和魅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2)实践互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规律或文本内含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从实践操作中收集、整理信息,归纳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因此动手操作是重要的探究方法,是重要的认知手段。其次,必须让学生在上课时做笔记,笔记不仅能记录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做笔记的过程是反映学生眼睛和耳朵与手协调的过程。眼到、手到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为将来的发明创造奠定基础。再次,如果有条件的话,让学生上网浏览,或通过和同学、老师的交流、探讨的方式来丰富学习内容、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师生、生生对话,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忆、理解在交流中各自所思考的内容,而且在于培养学生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升学习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高质量“动”起来,才能实现师生之间高品位互动,才能产生摇曳多姿、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四、“预设”“生成”激波澜
在新课程教学中,让“预设”“生成”交互“闪”现,而又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是课堂曲折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为了很好地落实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而艺术地预设,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安排、问题设置、课堂活动、课堂训练、作业处理等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教育教学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带有计划性和封闭性的特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有着独立意义的人。他们作为鲜活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以及情感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活动,从而使学习活动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因此,有学习主体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往往从“预设”出发,和学生一起对既定的内容分别进行个性化的认知和解读,并且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使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因此,“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而且互相依存:没有科学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成”,预设则是僵化而死板的。二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绚丽迷人的教学效果。要实现这种理想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处理。
(1)预设要讲究预见性和艺术性,给“生成”提供产生的基础和生发的空间。虽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并富有变化性的过程,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突发性问题或倾向性行为发生,但我们在备课之初,仍要在熟知课程内容、把握学情、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地全面审视课程各元素的整体状况及彼此联系,然后依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自己教学风格,对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多层面、多思路的前瞻性预设,预想课堂教学的整体走向、可能出现的诸多突发性问题以及自己的应对之策等。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设想,如果学生的“生成”情况确实出乎自己预料之外,而自己又措手不及该怎么办等。预设一定要以诱发学生的“生成”为出发点,给“生成”提供产生的基础和生发的空间。
(2)预设一定要创设典型而具体的问题情景,确实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进行多样性的思维和认知,从而形成多元化观点的碰撞、论证和交锋,以期生成鲜活、靓丽的创造性结论。
(3)预设要具有灵动性和可变性。教师以预设为基础,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催发”有效的动态“生成”;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预设和课堂的自然“生成”出现较大或严重悖离,就要视课堂正在生成的情况,进行科学调整、修正或重建,以便引发课堂教学高品位“生成”。
(4)课堂的“生成”要有“度”。课堂教学既不是完全的学生的即兴创造,也不是毫无目的的放任自流。课堂上任何“生成”都不应是脱离预设的课堂价值目标的随意“生发”,而应讲究“生成”的积极性、有效性和价值性。否则,任何“生成”都将是“旁逸斜出”的无效劳动。总之,教师的预设是为了诱发“生成”,靓丽多姿的“生成”是预设的自然结果;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和谐自然,尽情展现曲折跌宕的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是我们现代教学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
五、言谈有情显跌宕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制造声势,烘托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有情感投入。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
教师应该像技艺高超的演员,一种腔调、一种眼神、一个手势、一丝微笑都要在学生心弦上奏出动人的乐章,而不能老是一副脸孔、一种腔调、一个姿势,用干瘪无味的语言去机械“肢解”文本内容。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撩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联想,并借助声音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以及手势的强弱缓急等,把学生深深地吸引过来,造成学生学习的“愤悱”气氛。无论是朗读豪迈奔放的“大江东去”,还是吟诵伤感凄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教师都要善于把握情感基调,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无穷变化中,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提出问题、启发诱导要循循善诱,善于启迪学生智慧;解疑、释惑要温文尔雅、自然、亲切。讲授欢快、诙谐和幽默的内容,用轻快语言,可使学生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维;讲述庄重、肃穆、悲痛、沉重的内容,用沉稳语言,强劲有力,使学生大脑皮层得到较强刺激,印象深刻。魏书生老师上课,就很注意语言及手势的变化,并且蕴蓄着丰富的情感。字字声声,激人思维,力重千钧,无不令人回肠荡气。因此,教师那富于表情的抑扬顿挫的语言,那颇有情感的潇洒举止,那富于变化的神情和和颜悦色的面容,整体构成一幅流动着的、五彩斑斓的画卷,像欢快奔腾的小溪,像翻滚不息的大海波涛,像绵延不绝的绮丽山峦,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人展示出迷人的风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折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高层次的艺术享受。(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廖肇银
E-mail:[email protected]
教学艺术亦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曲折和波澜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精髓。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张与弛、快与慢、静与动、疏与密等都在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深刻揭示课堂教学曲折艺术的规律,展示课堂教学曲折变化、摇曳多姿的艺术魅力。大凡成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曲曲折折的艺术之美:或有规律地呈波浪式的运动状态,一起一伏,舒疾相间;或由慢而快,由弛而张,逐渐向前推进并最终达到高潮;或在教学的起始、中间和结尾连续出现几次高潮,起伏跌宕等。因此,能否在波澜起伏、复杂多变的曲折中充分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表现新课程教学艺术的神韵,是衡量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众多名师的高品位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曲折艺术对激发学生兴趣,科学地调整教学节奏,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高层次地完成教学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教学曲折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从以下五个层面表现出来。
一、张弛相间动波浪
一张一弛,乃艺术之道。《礼记·杂记》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它启示我们,要想把教学活动搞得跌宕多姿、曲折有致,就必须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落实以下两点要求:(1)精心预设,巧妙安排教学内容,造成起伏跌宕的势态。教学设计最忌意向不清,重心不明,平铺直叙,而应当依据课程内容特点,筛选对学生成长有价值的内容,按照由易到难,或难易相间的顺序,组成一个高低错落的有机整体,从而将课堂教学一张一弛、一起一伏地向前推进。张,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增强思维的紧张度和敏捷性,使之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亢奋状态,把注意力聚集在学习的重心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以及学生的质疑、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它具体表现为教师善于提出问题,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不断启发、诱导学生质疑、辩论,这种精力集中、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思维亢奋的“张”,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活动主要是靠这种“张”来完成任务的。然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有时间限度的,思维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进入低潮,失去主动性和敏锐性。也就是说,当学生思维在极度兴奋之后,可以稍稍松弛一下,以便有一定的时间来整理、内化所学内容,或让学生有时间对教材的精彩之处进行咀嚼品味,并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另外,当学生学习浅显的内容或非重点知识时,也可以让学生放松一点,在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2)要善于在不断的变化中科学而艺术地调整教学设计,恰到好处地调控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和情绪不“合拍”的情况并不鲜见,表现出气氛沉闷、神思惘然或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等过分“弛”的状况。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修正内容,调整难度,并灵活转换教学手段及模式,适当穿插能开启学生心智的内容,以期改变教学过分“疲软”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张”开思维器官,尽情地啜饮智慧的“琼浆玉液”。一味的“张”或过分的“弛”,都是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张与弛只有巧妙结合,交错运用,才能呈现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二、快慢结合生起伏
快与慢的有机结合,也能造成一种疾缓相间、错落有致的曲折之美,这也是由教学艺术规律所决定的。快,是浮光掠影,将易识记的内容或“旁逸斜出”的内容匆匆掠过;慢,是精雕细刻,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一些典型性的、对学生的能力养成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精华”问题。快则如江水急速奔腾,气势酣畅,一泻千里,痛快淋漓之至;慢则如品味陈年佳酿,反复斟酌,精心品尝,以求能尽情享受美酒芳香。那种“囫囵吞枣”式的快和“老牛拉车”式的慢都是不足取的。二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
那么,如何艺术地协调快与慢的关系呢?
(1)依据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安排教学节奏。不同的课程内容体现出不同的课程目标,即使同一内容,其课程目标也会因学情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浅显的或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可以一掠而过;能启迪思维、开启心智、培养能力的关键性问题,需要细琢细磨,反复玩味、探究;常识性的须死记硬背的知识,无须浪费过多的时间。内容浅近的课文,可以“走马观花”,长文短教;文质兼美的“精品”短文,不妨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个“紧拉慢唱”,短文长教。
(2)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节奏。任何教学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智能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快,要合情合理,恰到好处;慢,就是针对学生经常“卡壳”的问题,慢得正是“火候”。若不然,教学就是盲人摸象,无的放矢。那种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快或慢,只是双边关系中的单线出击:学生或促而不动,启而不发;或草率跟进,空走过场;或拖沓疲倦,意兴全无。这样,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快的前提是在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的情况下的节奏加快,但是,如果不看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关键地方草草带过,看来是快了,却潜伏着隐患和漏洞,其效果仍然不理想;慢也是为了快,慢是快的特殊表现形式;有时候看来是慢了,却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而艺术地处理快与慢的关系,才能表现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曲折之美。
三、教学互动荡涟漪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动态的运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搞“一言堂”,学生也不能失去正确导向而放任自流。教和学之间只有相互协调,有节奏地互动,有规律地运作,才能显示曲折迷人的艺术魅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建构认知体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在问题情景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思考,则认知体系将得以丰富和完善。因此课堂教学艺术性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看学生在教师艺术地引导下,能不能积极、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能不能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
要做到教学有机和谐互动,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教师每上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合理“预设”,正确引导,并采取相应措施,选择科学的教法,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生成”。然而,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是双边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学生的注意、情感以及思维等因素积极参与,学生才能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好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新信息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捕捉指导和点拨的最佳时机,并使指导和点拨做到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快速思维,引导要巧妙,点拨要艺术,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才能形成和谐的共振。其中,在实现师生之间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特别关注思维互动和实践互动两个环节。
(1)思维互动。教师要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审美理念的观照下,选择科学而艺术的教育方式,用编排好的符号语言创设符合学情的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可利用教学实验、多媒体技术、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贴近学情,要有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做深入的思考,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完成。例如当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足以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射,激发起高质量的探究欲望;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智慧的涟漪;学生的激烈交锋、深刻探究反过来给教师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促使教师不断调整、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创造性地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师生互动所形成的一起一伏的曲线,是那样自然、和谐、优美,它蕴蓄着无穷的能量和魅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2)实践互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规律或文本内含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从实践操作中收集、整理信息,归纳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因此动手操作是重要的探究方法,是重要的认知手段。其次,必须让学生在上课时做笔记,笔记不仅能记录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做笔记的过程是反映学生眼睛和耳朵与手协调的过程。眼到、手到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为将来的发明创造奠定基础。再次,如果有条件的话,让学生上网浏览,或通过和同学、老师的交流、探讨的方式来丰富学习内容、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师生、生生对话,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忆、理解在交流中各自所思考的内容,而且在于培养学生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升学习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高质量“动”起来,才能实现师生之间高品位互动,才能产生摇曳多姿、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四、“预设”“生成”激波澜
在新课程教学中,让“预设”“生成”交互“闪”现,而又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是课堂曲折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为了很好地落实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而艺术地预设,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安排、问题设置、课堂活动、课堂训练、作业处理等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教育教学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带有计划性和封闭性的特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有着独立意义的人。他们作为鲜活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以及情感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活动,从而使学习活动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因此,有学习主体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往往从“预设”出发,和学生一起对既定的内容分别进行个性化的认知和解读,并且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使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因此,“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而且互相依存:没有科学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成”,预设则是僵化而死板的。二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绚丽迷人的教学效果。要实现这种理想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处理。
(1)预设要讲究预见性和艺术性,给“生成”提供产生的基础和生发的空间。虽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并富有变化性的过程,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突发性问题或倾向性行为发生,但我们在备课之初,仍要在熟知课程内容、把握学情、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地全面审视课程各元素的整体状况及彼此联系,然后依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自己教学风格,对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多层面、多思路的前瞻性预设,预想课堂教学的整体走向、可能出现的诸多突发性问题以及自己的应对之策等。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设想,如果学生的“生成”情况确实出乎自己预料之外,而自己又措手不及该怎么办等。预设一定要以诱发学生的“生成”为出发点,给“生成”提供产生的基础和生发的空间。
(2)预设一定要创设典型而具体的问题情景,确实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进行多样性的思维和认知,从而形成多元化观点的碰撞、论证和交锋,以期生成鲜活、靓丽的创造性结论。
(3)预设要具有灵动性和可变性。教师以预设为基础,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催发”有效的动态“生成”;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预设和课堂的自然“生成”出现较大或严重悖离,就要视课堂正在生成的情况,进行科学调整、修正或重建,以便引发课堂教学高品位“生成”。
(4)课堂的“生成”要有“度”。课堂教学既不是完全的学生的即兴创造,也不是毫无目的的放任自流。课堂上任何“生成”都不应是脱离预设的课堂价值目标的随意“生发”,而应讲究“生成”的积极性、有效性和价值性。否则,任何“生成”都将是“旁逸斜出”的无效劳动。总之,教师的预设是为了诱发“生成”,靓丽多姿的“生成”是预设的自然结果;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和谐自然,尽情展现曲折跌宕的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是我们现代教学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
五、言谈有情显跌宕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制造声势,烘托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有情感投入。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
教师应该像技艺高超的演员,一种腔调、一种眼神、一个手势、一丝微笑都要在学生心弦上奏出动人的乐章,而不能老是一副脸孔、一种腔调、一个姿势,用干瘪无味的语言去机械“肢解”文本内容。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撩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联想,并借助声音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以及手势的强弱缓急等,把学生深深地吸引过来,造成学生学习的“愤悱”气氛。无论是朗读豪迈奔放的“大江东去”,还是吟诵伤感凄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教师都要善于把握情感基调,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无穷变化中,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提出问题、启发诱导要循循善诱,善于启迪学生智慧;解疑、释惑要温文尔雅、自然、亲切。讲授欢快、诙谐和幽默的内容,用轻快语言,可使学生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维;讲述庄重、肃穆、悲痛、沉重的内容,用沉稳语言,强劲有力,使学生大脑皮层得到较强刺激,印象深刻。魏书生老师上课,就很注意语言及手势的变化,并且蕴蓄着丰富的情感。字字声声,激人思维,力重千钧,无不令人回肠荡气。因此,教师那富于表情的抑扬顿挫的语言,那颇有情感的潇洒举止,那富于变化的神情和和颜悦色的面容,整体构成一幅流动着的、五彩斑斓的画卷,像欢快奔腾的小溪,像翻滚不息的大海波涛,像绵延不绝的绮丽山峦,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人展示出迷人的风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折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高层次的艺术享受。(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廖肇银
E-mail:[email protected]